漢未央 正文 第九章 豫州之爭

作者 ︰ 悲傷的白娘子

這話進入謝安和王彪之耳中,謝安倒是不置可否的樣子,王彪之淡然一笑,內心暗嘆一句後生可畏,又看向陪坐在旁的劉霄問道︰「二郎,我很想听听你這個退而求其次的辦法」。

劉霄略為整理一下頭緒,又看向謝安,待謝安點頭默許後,正容娓娓述道︰「自庾氏、殷氏北伐失利,庾、殷兩氏頹喪,就此一蹶不振。而桓溫攜兩次北伐得勝之威,桓門五子俱封藩鎮,鎮守一方,今日能與之相匹的人望大族,不過寥寥。桓氏明面與我謝氏交好,實則深忌之,叔父若接豫州,定不會讓桓氏翻雲覆雨,于桓氏百害無一利,桓氏定力阻之」。

「嗯,正是如此」,王彪之點頭道,一面又示意劉霄繼續往下說。

「然桓雲刺豫州,桓氏進一步坐大,恐怕天下公心于國者皆不許,此為底線」,劉霄句句深入,直達要領,「兩相爭鋒之下,則事不可料也。然則,如若朝廷在叔父和桓雲之外,另擇人選刺史豫州,既讓桓氏能夠接受,又讓公心國事者滿意,則豫州之事可解」。

劉霄很少長篇大論,一旦侃侃而論,卻也有理有據,周到縝密,听得謝安和王彪之二人接連點頭。

王彪之有意試試面前謝家二郎的見識,繼續追問道︰「以二郎之見,豫州選何人接任為好?」。

劉霄再次看了看謝安,不見他又制止的意思,于是一字一頓道︰「無他,我三叔父謝萬」。

謝安聞言先是一喜,繼而又是一憂。王彪之則是一驚,然後面色凝重地權衡起來。

謝安對三弟謝萬是了解甚深的,這個三弟雖有才氣,但善自炫耀、傲然不群,真要獨自鎮守經營一方,擔當方面之任,恐怕器識才具有所不足。不過長久來桓氏一門與謝氏交情不斷,謝安了解謝萬秉性,桓溫未必不了解。不過,世易時移,三弟謝萬身上的缺點,卻成了謝家能夠繼續經營豫州的最大優點,這世上的事,有時候就是這般滑稽了。

「叔虎,依我看,小子之言可行」,謝安明言表示贊同,「還請叔虎還朝後細細與王爺商量,如有上乘人選,我謝家也不是非要把持豫州不放」。

後半句就是套話了,王彪之自然听得出來,謝家苦心經營豫州十數年,豈是說放手就會輕易放手的。只不過謝家掌握豫州,于公于私都不是壞事,身為瑯琊王氏族人,當前形勢下甚至有心促成謝家繼續掌控豫州。昔日堂叔王導,之所以能輔助元帝司馬睿在南渡建康後繼續搭起大晉這塊牌子,精髓在于大族平衡,這一點王彪之深以為然。

「安石,為何你謝家人才如林之盛呀!」,王彪之笑道。

謝安淡淡一笑,不自覺地看了看旁邊的劉霄。

笑談間天下大事已定,不等謝家喪事辦完,王彪之連夜趕回國都建康,于次日面見會稽王司馬昱,把和謝家商議的結果細細稟明,司馬昱當即點頭同意,命尚書省擬詔後呈皇帝司馬聃御覽。再一日,詔令出,遷吳興太守謝萬為西中郎將、持節、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兼豫州刺史。

謝萬于大兄謝弈喪事之後一直沒有回吳興郡,謝安已經把可能接任豫州的事情告訴了他,是以謝萬一直逗留在東山謝安處。現今堂兄謝尚、嫡親大兄謝弈兩年中接連過世,謝家諸人自然為謝安馬首是瞻了,眼下這個時機,事關族運,絲毫馬虎不得,謝萬少不得逗留下來遇事和謝安相商。

劉霄則趁回到東山這陣子,好生與堂兄謝泉、堂弟謝玄、謝琰等一干兄弟姐妹親熱了一番,不過,平輩中劉霄與謝玄最為相得。謝玄今年十七,只比劉霄小兩歲,但諸如兵書戰陣等學識,即便劉霄也自嘆不如。更讓劉霄興奮的是,于伯父謝弈喪事的時候,他見到了後世鼎鼎大名的才女、現在的堂姐——謝道蘊,要知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的佳句可是流傳了千年,謝家的人才,的確如林之盛。

有些事情,劉霄不得不做,俗話說種什麼樣的因便結什麼樣的果,劉霄肯下一番功夫和謝家年青一輩團聚親熱,未嘗沒有私心,但他最關注的事情還是朝廷對豫州人選的確定。劉霄思考了很久他今後要走的路,顯然,謝萬能否成行豫州,是劉霄規劃中至關緊要的一環。

苦等了三日後,詔書終于來了,來宣詔的還是尚書左僕射王彪之。這回再來東山,王彪之的心情可是暢快多了,大晉的天下又復告平衡,大晉招牌下的各大高門望族又可高枕無憂,借清談之會來顯擺名士風流,哪管萬千百姓,今昔何年?

謝萬自是好一番興奮自得,他終于達到了堂兄謝尚和大兄謝弈的高度,算得上撐起謝家門楣,翹楚于當世世家大族。劉霄卻按捺住內心的興奮,瞅準時機向叔父謝安表達了想出仕的念頭。

謝安顯然看得更為深遠,于詔書未到的這幾天,他一直在反復權衡謝家在豫州的事情,單單一個三弟謝萬,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放心的。

他對三弟謝萬接任豫州很有把握,因為石城一別後,謝安和已至建康的支遁大師書信往來不斷。本想著自己隨謝萬親赴豫州任上,遇事也能查漏補缺,未曾想劉霄主動找他談起想出仕的念頭,這讓謝安難免有些猶豫,畢竟,自己這個佷兒還太過年輕,能穩得住麼?謝安反復問自己。

最終,謝安做出了決定,問明劉霄心中想法後找了個機會親自說將給尚書左僕射王彪之。

「什麼!你家二郎想從軍?」,王彪之大吃一驚,他不去懷疑劉霄有什麼用意,只是揣測這件事是不是謝安的授意,這個謝安石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藥?

「不管什麼官位,我家那二郎看來是鐵了心,只求從軍豫州」,謝安說完也是苦笑,這個二郎,謝安也覺得越來越看不透。自打從石城回來,朝夕相處之下,謝安甚至感覺他家二郎每天都會有所不同,至于原因,他也說不清楚。

「此事,還需稟明王爺」,王彪之一時也吃不準,不敢正面作答。

「也好,靜候回音」,謝安作揖謝道。

大晉國都建康,宮城太極殿。皇帝司馬聃上位端坐,會稽王司馬昱和尚書左僕射王彪之侍立左右。將近半月,圍繞豫州之事讓三人傷透腦筋,謝萬刺史豫州的詔書下後,桓溫當即表示了強烈不滿,讓有丞相之實的司馬昱一直忐忑不安,現在王彪之又帶回謝家子佷想出仕的消息,當即牢騷頓生︰「謝家已經接任豫州了,怎還不肯心滿意足?」。

「陛下,要說這謝朗,德才和門第都是不錯的,會稽郡中正給其評語為‘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吏部定為上品」,王彪之補充稟奏皇帝司馬聃道。所謂會稽郡中正,即是負責考察會稽一郡士人的官員了,每年對本郡士子的德才和出身加以考察,定出品狀,提交吏部供選拔官員之參考,這就是魏晉時選官的所謂的「九品中正制」。

「听說這謝朗是想從軍?」,皇帝司馬聃對謝朗的品狀根本不感興趣,只是士人初次出仕,便直接選擇從軍者少,因而大感奇怪。

「不管他想從軍,還是想任職中樞郡縣,桓溫處如何安撫?」,會稽王司馬昱最擔心的卻是這一點。

「嗯,會稽王擔心的有理」,年輕的皇帝贊許道,說完便看向王彪之,似乎在詢問王彪之的意思。

于是王彪之施禮奏道︰「陛下,臣倒以為,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怎麼講?」,司馬昱比皇帝還著急,當即問道。

于是王彪之細細分析起來。桓溫屢次請詔北伐,因先後兩次得勝歸來,兩年前的永和九年,桓溫竟北伐收復洛陽,因而功蓋天下,載譽朝野。所以之後桓溫旦請北伐,朝廷軟硬皆施就是不允,並且先後派遣庾亮、殷浩領拱衛建康的中軍為主力,奪桓溫聲勢主動出擊,打起朝廷也欲北伐的旗號。不幸庾亮、殷浩兩人實非帥才,損兵折將之下大敗而回,以致拱衛國都和天子的中軍實力大損,方鎮兵威愈盛,形成中微外強的局面。

王彪之說到這一層時,皇帝司馬聃和會稽王司馬昱仍不甚明白,都在想這和謝家子弟請求出仕有何關系?因而齊齊看向王彪之,等待他的下文。

「陛下,依臣之見,莫若讓謝朗任職中軍,此事一舉三得」,王彪之卻不願再行解釋,直奔主題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未央最新章節 | 漢未央全文閱讀 | 漢未央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