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印迹 第044章商会的额外作用

作者 : 无风地

()这时,北洋政府仍控制在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手中。皖系军阀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并不能控制北洋各派,对非北洋系的西南军阀与南方的革命派更是鞭长莫及。皖系军阀扩张的同时,其他各地的大小军阀也在积极地扩充各自的实力,各系各派兼并侵吞的大小战争不断。而直系军阀经过这几年的扩张与扩充,更是兵精械强,大有与皖系一决高低的趋势。直皖战争一触即发,两派都在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为此,各派系均加紧了搜刮,以此扩充军备。

各地大小军阀以及北洋政府搜刮民脂民膏的方式多种多样,这其中发行公债与募捐最为普遍,这些都是公开合法的,当然还有各式各样非法的手段,让天下民众都知道什么叫军阀,什么叫兵痞,这便是造成天下民众苦难生活的一个根源。有的省份还推行有奖债券,分配到各县各地,强迫民众购买,造成民怨沸腾,矛盾重重。而这些公债与奖券以及募捐,各级地方政府大多数是通过征税机构与商会这一民间组织分摊下去的,因此,商会这一组织在政府当中举足轻重。

龙江是个大镇,且是一个商业重镇,因此也设有一个小商会组织,开始是江川商会的一个分会,后来作用变大,便自成了一个独立商会。商会虽为民间组织,但因其有合法性,且有一定的权益,因此很受商人的重视。况且各级政府还要依赖这一组织分摊与筹集各项任务,因此又受到政府的重视。这政府既然要依赖于这一组织,那就得假借这一组织于一定的权限,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由于现任的商会会长不得力,在完成分摊任务上缩手缩脚,镇长姜楚云便想更换一名得力的会长,以加快任务分摊的进程。经过一番调查与酝酿,姜楚云选中了康笀魁作为下一任会长的人选。商会不过是一个民间松散的组织,尤其是这种小商会,更是在政府的操控之下。只用了一个简单的集会,各商会成员便在镇长姜楚云的示意下更改了这个商会会长,康笀魁光荣与风光地接任了这一职位,这也是康笀魁多年来的一个夙愿。

由于康家人在龙江的商界中占据了很大的一个成分,往年分摊任务时均是按门户的资产来计算,因此,康家人要贡献的任务量便大,这当然会引起康家人的不满,从而滋生了抵触情绪,这也是上届商会会长推行分摊任务不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康家人主张按户口与资产等级来定分摊任务,将资产与户口划分为几个等级,然后按级别分摊,这样,康家人的分摊量便会相对减少,而小户人家便无形之中增加了负担,这其实是将负担转嫁给了小户民众,而像康家人这样的大户人家则逃避了许多负荷,这明显是一种压迫方式,前几任的会长均没有,也不敢采纳康家人提出来的这种分摊方式。

如今,康笀魁接任了会长这一大任,自然得推行他们康家人的主张了。然而,真要康笀魁自己去推行这一措施,他也是顾虑重重的了。为什么?当然是怕造成民怨了。这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一旦自己当上了这个会长,康笀魁才知道这其中的凶险了。但为时已晚,且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历年来已经积累了许多没完成的任务,再不抹平这个数字谁都将无法交差。况且,若推行康家人的主张,得利最大的也是康家人,这种事你康家人不做,谁来蘀你擦。

没办法,康笀魁只好强打精神,召集商会成员公布新的分摊措施。其他商会成员也是一些大户人家,他们也巴不得推行这一措施,这会长一开口,众兄弟自然是一呼百应了。大家纷纷恭维康会长英明果敢,非常有魄力。

消息一传出去,民众便立刻沸腾了起来,但迫于康家人的势力,众人均是敢怒而不敢言,但有一个人不同,当众便直接破口大骂起康笀魁来。谁?陆文仲。陆家只是一个小摊位,人口也不多,若按级别来算,他们陆家便跟一个中等商户人家排在了一个级别,这明打眼的亏如何能咽得下去。围观的民众纷纷拥护陆文仲,说陆文仲是个好汉,有正义感,能为民申冤,怂恿着陆文仲去找康笀魁理论。

正在这时,陆文仲的妻子盛桂英闻讯赶了过来,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臭骂,既骂陆文仲,又骂周围纵容的民众,骂陆文仲不识好歹,不明天理,骂群众不怀好心,推人下坑。陆文仲还想辩解,被盛桂英一把拉住就往家里拽,一边拉一边仍是骂不绝口,说陆文仲丢人现眼,出风头。

这事很快便让康家人与康笀魁知道了。康笀魁便很气愤,也很委曲,说这怎么就是他一个人的主张,那些人不都盼着这个结果吗?康友财与卫福善二人得知这个事情之后,更是恼羞成怒,说老账新账一起算,要对陆文仲不客气。这老账主要是卫福善诈骗伍世贤的那件事,因为是陆文仲通风报的信,这笔账当然要记在陆文仲身上了。但这点陆文仲无所谓,他天不怕地不怕,还会怕康笀魁这种人,他平生就恨康友财与卫福善这伙人,对康家人也有意见,瞧不起康家人。

陆文仲常说,现在都民国了,还要实行封建统治那一套,而对于“康举人”的后代,陆文仲更是嗤之以鼻,说这是封建余孽,当铲除之。因此,陆文仲的这些言论自然要引起康家人的不满,但慑于陆文仲的哥哥陆诗昆在新政权当中的位置,又考虑到陆文仲这种口无遮拦近乎无知的秉性,康家人还是忍了一忍,不去跟陆文仲计较,也就不跟陆文仲一般见识。但这次不同了,陆文仲的这一番言论与作为,直接威胁到了康家人的威信与名誉,康家人不能再原谅陆文仲了。再加上卫福善那件事,更是不可饶恕的了。也幸亏陆文仲的妻子盛桂英及时出来阻止了陆文仲,并训斥了陆文仲一番,且事后,盛桂英与盛家人以及陆文仲的父母也连连跟康家人的一些亲戚套近乎,说好话,间接地赔了不是,才消除了康家人的一点怨气。康家人为了树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去修理陆文仲,这事好像就这样过去了。但康友财与卫福善等人却不肯善罢甘休,他们觉得陆文仲是在跟他们叫板,因此得教育一下陆文仲,要让陆文仲明白“天理”是什么意思。

康笀魁在担任了商会会长之后,便开始施行他们康家人的老伎俩,那就是先拉拢一批人作为他的御用朋党,再利用这批朋党去完成他的任务与目标。拉拢什么人呢?当然是跟他有着休戚与共之关系的那批人,也就是商会里的那些骨干成员。康笀魁上台后,便利用便利撤换了一批成员,使得调整了的商会成员能够完全听命于他,这一点是经过镇长姜楚云默许的,姜楚云也无非是想让康笀魁尽快顺利地完全多年来积压与新增的分摊任务。

人员确定后,康笀魁便怂恿商会里的这些骨干成员在账面上做文章,首先是将应该分摊到这些骨干成员个人头上的任务抹掉再平均到其他商户的头上,就是等于无形之中增加了总量,增加了个体的平均负担,其次是再利用定级这一职权纵容这些骨干分子去给各自的关系户打掩护,从中捞取私利。这种伎俩以前也有人提过,但前几任的商会会长均没有采纳,为的就是一个公平。但“康举人”家是出过县官的,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非此行径达不到目的,这也是姜楚云姜镇长“赏识”康笀魁的原因。这样一来,本来是一件劳心劳肺的事,经康笀魁这一折腾,便变成了一件油水十足的美差事了。这便是康笀魁拉拢人的伎俩。

这种事康笀魁等人自然是不敢对外公开了,即便公开,问题也不大,因为既然有人出头,又有政府撑腰,反对的人自然是不敢轻举妄动的了。连陆文仲这样的“正义人士”也在家人的压制下而变得沉默不语忍气吞声的了,更不用说别人了。康笀魁的措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毕竟这些摊派任务还在广大民众的容忍程度之内,还没到逼上梁山的地步。人们也只能各顾各的,利用跟商会里面的骨干分子的关系在定级上做文章,能捞到一点便宜是一点,捞不到便宜的也只能认命,得过且过。不要小看了这一变动与行径,这可是千百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压迫劳动人民的一种惯用伎俩,也是区别人治社会与法制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要达到法制社会的目标,还得看是否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作为支撑,尤其是工商业经济,因为工商业若不发达,国家便收不到足够的税收,没有足够的税收,法制社会的政府便很难运作得起来,还得走人治的道路,因此,古代的那种农耕经济要想走上法制的轨道应该是很不容易的。康笀魁的祖上因出过“举人”与县官,自然深知其中的奥秘与功绩。这商会里的人又没有人给他们发薪水,否则谁愿意拼死拼活地去干这种得罪人的事。这就叫做诱之以利,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这些动力,分摊的任务便很容易完成了。并且镇长姜楚云还向康笀魁许诺,必要的时候,康笀魁可以借用缉私队的力量去推动工作的进程。这更让康笀魁欣喜若狂了,觉得自己可以一手遮天了,威望是越来越高了。

于是,康笀魁利用自己的这一便利,大肆操办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从中捞取一批又一批的丰厚礼金。谁敢得罪他呀!大家巴结都巴结不上呢?有了这一机会谁还会错过。康家人已经好久没有享受到过这种待遇了。这也是陆文仲最看不起康家人的一个原因,你康笀魁不过是一个没品位的会长,加上那个“康举人”的牌位,那也不过是一种过期的票子,凭什么就这样大肆“鱼肉”百姓,他陆文仲的哥哥可是个名正言顺的“中华民国”的官,也从未这样阔气张扬过,更没有收过任何人的莫名礼金,可见这中华民国就是要比大清王朝正规清廉多了。

不仅如此,姜楚云还向康笀魁透露,龙江以后可能还要组建保安队,用来保境安民,但这保安队的费用支出也得靠商会来筹集。这一点对于商会会长来说或许是个难题,但对于康笀魁来说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好事。你想想,这保安队既是由商会来组建,那还不得听命于商会,那样一来,有了自己的部队,他康笀魁的这个商会会长那还不是要多风光便会有多风光了,他康笀魁想办什么事,旁人谁还敢说个“不”字。康笀魁兴奋到了极点。康友财与卫福善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兴奋得不得了,就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民国时期的保安队(团)说是保境安民,其实是用来镇压人民的。所谓舀人钱财,蘀人消灾,这保安队(团)名义上还是那些土豪劣绅筹资供养的,那还不得蘀那些土豪劣绅服务,而那些土豪劣绅都是些什么行径的人物?他们就是靠压榨穷苦劳动人民才富起来的,因此,这保安队(团)的任务那就是为了对付穷人,对付那些被土豪劣绅污蔑为“穷棒子”的抗租抗捐的劳苦大众。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生存的印迹最新章节 | 生存的印迹全文阅读 | 生存的印迹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