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预言中国复兴历史初探 7. 第一篇 第一章 第二节 倒戈逢八月

作者 : zzshi

第1章正文

第7节第一篇 第一章第二节倒戈逢八月

笫二节倒戈逢八月

武昌起义者们面临比广州起义更严峻的形势,刘复基、蒋诩武等只在拒捕中作过少许的抵抗,除蒋诩武巧妙逃走,到第二天早晨,革命党人已有三十多人被捕,并将被处死。♀接着革命机关一一被破获,被捕者急剧增多;反动首脑们欣喜若狂,瑞澄当天向清廷发电告“捷”,并为部下报功:“张彪、铁忠、工履康、齐耀珊各员,以及员并警兵,无不忠诚奋发,迅赴事机,惮得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

刽子手并不善罢甘休:白天张彪亲自率警宪到各兵营、机关、学社、旅栈及交通要道搜捉革命党人;铁忠还分别令各营,士兵不许离开营房一步,连大小便均令以痰盂盛之、、、、、、同时大开杀戒,刘复基、杨宏胜等英勇就义。

熊秉坤系工程兵八营正目、革命党人的总党代表。当他收到邓玉磷、杨宏胜送来的子弹和命令后,即密传同志,分发子弹。因子弹太少,只能选最勇敢的同志每人两粒,自留三粒、、、、、、夜间未闻炮声而都未动。当他得知该营管带阮荣发已得铁忠命令,将按名册捕杀全营党人三百八十余名的消息,立即召集营内可靠同志开秘密会,说:“我们名册全被搜去,不反亦死,反亦死,为什么不死得个轰轰烈烈?”徐少斌接过来说:“熊大哥说得对,大家拼命向前,革命未必不胜,如果坐已待毙,就不是我们革命党人了又一党人说:“我哥从外地当兵回家,带了几盒子弹回来,可以借用于是大家按各要紧的事行动,串连所有同志积极准备当晚行动。

1911年10月10日(国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下午八时过,熊秉坤沿本营四队巡视营房,忽听二排那面有吵闹声,急忙过去。他听到二排长吼道:“为何擦枪?嗬,还有子弹!你要造反吗?”又听金兆龙大叫:“老子就是要造反!”

熊秉坤将子弹上堂急步赶去,见两人正在扭打。立刻从熊秉坤枪口出射出一粒子弹打进二排长的头颅;这“叭!”的一声唤起了工程兵八营全体革命者的反戈一击,群起而攻之——对准了大清王朝!

“反戈逢八月”,革命开新篇!很快阮荣发被击毙,李克果等军官逃散,不肯坐已待毙的革命者来到总军械所时,守卫库房的马荣等早已打开库门,开始分发子弹。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开始了战斗胜利的历程。

黎元洪协司今部里的电话响了,他最先接到协炮队营管带张正基报告:“驻塘角的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纵火起事”。黎元洪令张立即扑灭;马上又接督署电话:第二十一协工程二十一队、辎重二十一队兵变、、、、、、不到半小时,又听说第八镇炮标进城,在楚望台架炮攻督署,城中大乱。

真是武昌首义军如“汉水茫茫”一下子铺天盖地涌来,顿时**叠起。约十时瑞澄已逃上楚豫兵舰,张统制也逃了。

11日拂晓,很多革命党人和倒戈士兵聚集于楚望台下,讨论下一步行动。蔡济民说:“起义已初步成功,目前最要紧的是从新组织政府,不能这样群龙无首、、、、、、”当时,孙武炸伤,蒋诩武出逃,詹大悲、胡瑛在狱中,刘复基等遇害,真如蔡说没人提统统。因为眼下起义领导人分散,资望低,不敢出来统领大家。吴兆麟、蔡济民等合计:各军派代表去请原协统领黎元洪出任新都督。

黎元洪闻起义军至,忙躲于床下,被马荣发现纠出。黎的学生吴兆麟忙说:“黎统领素来爱我们、、、、、、今闻瑞澄、张彪均已出走,仅统领一人在武昌城内。統领素爱军人,素得军心,事已至此,实属天意,只有请统领出来主持大计黎元洪初想劝大家回营,革命党人吼道:“吾等革命原即不计生死利害,但尽心力而行之,虽肝胆涂地亦甘心,统领意见绝不可行!”黎一为震慑,二为感动,说:“我只老命一条,给汝辈玩吧!”大家要他剪辮子,他亦说:“你们说剪辫子,我早就赞成于是,开始组织军政府,黎元洪从俘虏到都督,武昌起义由“不统继统”。1911年10月13日黎元洪在都督署召开军事会议,说“自此以后,我即是军政府的一人,不计成敗利钝,与诸君共生死。今日革命军起来,是推翻滿清,恢复汉上,废除**,建立共和的开始、、、、、、”

10月14日,谭人凤、居正亦到达武昌。

清政府得知武昌首义成功,皇族皆惊恐万状,急令陆军大臣阴昌和军俗府正使冯国璋分别为第1军、笫2军军统南下繳办。黎元洪初以“新造之卒,军械不完备”为由,主守而不主攻;谭、居坚持代协迫后,黎方令何锡蕾为前敌司令率革命军一千三百余人,向占据刘家庙之敌进攻。10月18日革命军首战告捷,毙敌四百有余,19日三千革命军占领车站,缴获载有粮弹、药被等军用物资列车十多辆,革命力量得更进一步扩充。但清军大部继续南下,共两万余人,并配有大批退管炮、马克芯重机枪等优良武器,冯国璋坐镇孝感指挥,向革命军反扑。27、28两日激战甚烈,双方各伤亡两千余人,革命军被迫退出刘家庙。

正在汉口战役进入极端艰苦危急时刻,黄兴、宋教仁又赶到。黄兴被革命党人和军政府负责人公推为总司令,黎元洪告诫诸将:“诸事唯黄先生之命是听!”,众将敬诺,士气倍增。

黄兴亲赴前线时,军民已退至汉口市中心。他紧急下令:兵分两路,各依长江、汉水,背水一战;黄兴又挥师猛扑,清军反奔,革命军直追抵刘家庙。

革命军从开战以来亦损失很大,一时只能两军对峙;黄兴竭智尽力使武昌首义前仆后继坚持着,大大鼓舞了各省革命党人。,坚守汉口期间,全国五省宣布月兑离清朝,使清廷更加恐慌,只好请被溥仪父亲、光绪之弟监国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的袁世凯出山。

李鸿谷《袁世凯-共和尝试与反动》说:“多数史料记载,袁世凯被清廷重新启用以镇压武昌起义之际,袁提出六款要求:一、明年即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参与武昌起义诸人;四、解除党禁;五、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编制军队的全权;六、须给予充足军费

得到清廷首肯后,袁世凯将冯国璋第2军及赴援之海陆各军全部操控在手,便从彰德南下,进驻孝感,亲自督师向革命军猛攻,并于1911年11月1日攻入汉口。

清廷为激励袁世凯,庆亲王奕劻立即辞去内阁总理大臣由袁接任。袁世凯立用两手:一是策划削减君权,加重阁权,迫使清廷于12月6日准载沣退归藩邸、不再予以朝政;一是给武汉革命军相当打击后,写信给黎元洪议和,并派黎之同乡道员刘承恩、海军正参领蔡廷干至武昌议和。妄图实施君主立宪制。

此时黎元洪并不能完全支配军政府实权,革命派反对君主立宪制,他10月13日“建立共和”之说在自己耳边尚存,便温和給袁表白:若项城现率所部转取冀汴,尚不失为都督,将来大功告成,公举总統时,并项城威望可当作答。同时,汪精卫、杨度等以民间形式组织“国事共济会”,主张由国民会议协议国体、、、、、、袁世凯又密令猛攻汉阳;汉阳被攻破后,湖北军政府在黎元洪坚持下,主动要求停战议和、、、、、、

在黄兴领导革命军苦战汉阳阶段,全国又有十个省市光复**。正如孙中山在回顾辛亥革命时夸赞陈其美所言:“武昌既稍能久支,则所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着,而在各省之响应也。吾党之士皆能见及此,故不约而同,各自而战,不数月而有十五省皆光复矣。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陈其美在此积极进行,故汉口一失,英士则能取上海以抵之,由上海乃能窥取南京。后汉阳一失,吾党又得南京以抵之,革命之大局因以益振(见严如平主編《蒋介石与結拜兄弟》)

英士即陈其美之字,乃蒋介石之义兄。武昌首义后,陈向在日本学军并由他介绍入同盟会的蒋发电报;正在日本高田炮兵联队实习的蒋介石即请假回上海。11月3日下午,陈派蒋赴抗州,任先锋敢死队指挥官。4日上海光复,黄郛同浙江革命党人决定当日午夜12时杭州起义。“是夜,真正发生战斗的地方,只有茅郎巷。那里新招之巡防兵颇有效忠于清政府者,同起义军相战半小时,力竭始降、、、、、、”《民国春秋》说,“偌大个杭州省城,兵不血刃而白帜飞扬,遂宣布烛立矣11月11日,黄兴到上海,光复上海的陈其美、程德全等决议以南京为临时政府首都,并約**各省代表投票选黄为大元帅,汪精卫电黄兴主张南北议和,为袁世凯说项,黄兴电汪转袁:“项城雄才大略,素负全国重望,能顾及大局与民军为一致行动,迅速推倒滿清政府,全国大势早定,外人早日承认,此全国人人所仰望,中华民国大统领断推项城无疑

孙中山在美募款,得知革命党占领武昌,遂转向争取各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支持,12月21日才回香港。胡汉民劝他不要去上海、南京,认为孙去沪、宁必推戴为大总统,但无兵可用,又同志分散,号令必难,将无所为。孙中山说:“现在各国政府士夫,均望文速归,组织中央政府。此事一成,财政、外交皆有头绪、、、、、、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外、对内大计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胡汉民只得放弃自己主张随孙至沪;孙中山离别上海已十六年,甫径上岸即受到黄兴等同志及名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7日,各省代表举行会议,以多数票通过新政府实行总统制。29日,十七省代表共选大总统,孙文、黄兴、黎元洪为候选人;以每省一票为原则,投票结果孙文十六票、黄兴一票,孙中山当选为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大总統府举行庄严而朴素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宣读《临时大总统誓言》:“倾覆满洲**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帮公认,斯时文当解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民国

就职典礼后,孙中山又发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公历,以辛亥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即1912年元旦)。

《袁世凯-共和尝试与反动》说,孙中山就职当即根据代表会议做出的决定和黄兴的要求明确电袁世凯:“公方旋乾转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且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渴望《民国春秋》又说,孙中山针对袁世凯的疑虑,复电声明:“只要袁赞成共和,迫清帝退位,定举袁为临时大总統。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民主、君主不待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促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

袁世凯在当总统有把握后,令唐绍仪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司法总长伍庭芳进行秘密交涉,大体达成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及退后孙文辞去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继任的协议,历史开始演进至“南北不分,和衷与共”——袁由“君主立宪”进到尝试共和。

袁世凯把协议条件秘告奕劻,说这是对清室和满人最为安全而有利的办法,又装出一副痛哭流涕的样子,跪告隆裕太后:除非皇帝自行退位,实行共和,以换取优待条件,别无出路。隆裕太后听后,大哭一场,哭完也不得不说:“召开御前会议决定”。

御前会议无果,主要是些皇亲贵族顶着,其台柱人物是掌握禁卫军实力的良弼。1912年1月26日晚,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彭家珍假冒良弼好友、舍身炸死良弼,反对退位的皇亲贵族作鸟兽散。

隆裕太后只得授权袁世凯与临时政府磋商具体退位条件,于2月12日带着六岁的末代皇帝溥仪,举行大清朝最后一次朝见礼仪。吴帷德上奏袁世凯身体欠佳未上朝,隆裕说“袁世凯为国家、为皇室都出了不少力,南北议和,做到如此优待皇室等等条件,也是不易。我按照议和条件,把国家大权交出来,让袁世凯去办共和政府。今天颁布诏书,实行退位

中国共和体制的建立确实是辛亥革命一大成果。长达两三千年的中国帝王**被明确废除,并且依《推背图》本象“海内竟无王”的预言,历史确定了中国民主制的开始,竟管本象预言的其他内容确定有一些曲折,但完全可以肯定是辛亥革命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当然辛亥革命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应克复《关于“反对封建主义”》说:“辛亥革命以后,旧的皇室**主义被推翻,但复辟势力不断登台,改头换面的皇权**主义不断推出,‘革命尚未成功’,因此,民主革命的对象仍然是皇权**主义也说:“孙中山四十年革命是失敗了(见《论人民民主专政》)

应克复文还说:“西周实行的是封建制,它同西欧封建社会有着类似的特点。周天子将国家领土分封給诸侯,各诸侯在分封的领土上‘封土建国’、、、、、、秦并吞六国统一中国后,既然扫灭了诸侯,也就废除了近千年历史的封建制度,即‘废封建,立郡县’、、、、、、中央集权制,这是国家政权结构的重大改变,怎么能同西周的封建国相提并论呢!”又说:“在提出‘反封建’这一口号时,就没有对‘封建’这一概念的内涵做过明确的界定,他只是把地主阶级作为封建主义的替罪羊”,“当人们热炒‘封建主义’时,**主义在一边偷着乐

试看推翻清朝后的历史确实如此:张勋搞复辟、袁世凯称帝,以及前文谈及的一糸列血流成河的战争根源并后文将叙的中国分为不同社会制度的海峡两岸了,《推背图》亦准确地预言的“称王称帝又統和”的历史事实。这便是辛亥革命的最大缺憾,也是《推背图》本象在“海内竟无王”后,又有“半凶还半吉”的“半凶”之预言,历史按其一一演进的结果;笔者认为,《推背图》把“半吉”放在后面说,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将更为深远。因此,张勋复辟连北洋军阀内部都很快把它结束了;袁世凯称帝亦只当了八十一天皇帝便被迫自行取消帝制;后来虽客观上存在有些帝王的现象,但谁也不敢名正言顺地做皇帝,连《推背图》都以“称王称帝”预言,充其量是说像皇帝而实不是皇帝。“半吉”即是中华的复兴,让我们继续看下面历史在克服“半凶”后,中国一步步走向复兴吧!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推背图-预言中国复兴历史初探最新章节 | 推背图-预言中国复兴历史初探全文阅读 | 推背图-预言中国复兴历史初探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