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国野史 第一部 面朝大海 12 引人入胜的对称

作者 : 分局老油条

章节名:第一部面朝大海引人入胜的对称

我在卓公馆捡到一个奇怪的日记本。请记住本站的网址:n。

黑色的硬纸皮的封面,四角都卷起来了,纸页发黄,其时,我绝少见到这种式样的日记本,我常见的日记本都是塑料封面的,所以它看上去有些年月了,在当时的我眼中如同一件文物。

本子是在前院树下的水泥围墩上捡到的。

卓公馆的前院是正方形,地面有两条麻石铺成的过道,一条通向正面厅堂,一条通向两边厢房,两条通道纵横交叉成十字。

纵道两侧各有一棵玉兰花树,树周地面铺着黑白卵石,可能原来是组成了某种黑白图案,但现已大部被破坏,稀稀拉拉看不清本来面目,有些地方还一小块一小块用水泥抹平。仅在西北角留有一方相对比较完整的,却也有一些坑坑洼洼,如同坎坷不平的世路。

我那时还不知道这坑洼中藏了很多的故事,凡人的眼泪与欢笑。

一九七九年的秋天,我还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少年,一边在联防队上班,一边自己复读,备战明年的高考。月白风清的秋夜,我常常在卓公馆宁静的院中读书。玉兰花树下的水泥围墩,那是我的座椅,旁边厢房住的人家窗口透出的灯光正好照到这里,我偷光不用凿壁。

与我共租一房的夏大龙没有正经职业,靠倒腾一些东西挣钱,什么赚钱就倒什么。这时候,从南方沿海城市弄过来的东西特别走俏,带来我们这个内地城市的时尚,自动伞啦,喇叭裤啦,蛤蟆镜啦,录音机啦。夏大龙有机会时,就倒腾这个。当然,平时也弄些时新水果蔬菜,甚至一些不明出版来源的小报小刊来卖。他的生活原则是白天栽树晚上乘凉,随赚随花。晚上没地方可去时,就是在我们租住的小房子里与女朋友颠鸾倒凤了。

我在联防队上班是三班倒。

我与夏大龙的作息时间不一致,对房间的需要就不一样了。我要求比较简单,房间于我,基本就是一个寝室,但对夏大龙而言,不仅是一个寝室,更是一个娱乐场所了。

那时候这个城市很少娱乐场所,一群大鬓角喇叭裤的时尚青年们提着四个喇叭的录音机去市中心街道广场跳舞时,还引发过警察前来驱逐。

夏大龙在房间的娱乐,自然只有一样人类最古老的游戏。所不同的是,他的玩伴常常是新的而已。

在夏大龙的娱乐时间里,我是必须让出空间的。

我做上半夜的晚班是最好的,我走了,留下房间给夏大龙,而我到上白班,晚上在家时,如果需要给夏大龙和他女友腾出自由空间,我就只能是在院中打发时光了。

七九年的秋天,卓公馆的居民还有没电视机,到晚上,往来的人客也少,也许因为的长年的习惯,卓公馆前院大门晚上九点来钟就关上了。大门上开一个数寸见方的小窗口,每家都有打开这个小窗口的钥匙,打开它伸进一只手来可以移动开大门的木栓,所以即使早早关了大门,对卓公馆的住户也没什么不方便。只会觉得更安心。

夜的卓公馆,安静得冷清,冷清得与世隔绝。

偶尔的夜归者通过小窗口打开大门,大门会有一种很沉闷的隆隆声,仿佛能在前院每一个角落都拖出隆隆的回音。

我喜欢这种安静和冷清,没有干扰,内心平静,玉兰花树下,书白如霜,月柔如水。

每周,有两个晚上雷打不动地停电。我从小在家时,就习惯这个规律了。卓公馆离我家那条小巷不远,当然也是一样的规律。

天刚擦黑,夏大龙的女友就来了,点点头笑一笑就打过招呼了,他换女友比较勤,所以他的女友我都来不及特别熟络,我知趣地或者说是“训练有素”地拿着书出门,房门追着我的脚后跟就关上了。这家伙,每周都有好几晚,还那么猴急。

因为停电,就不能在前院看书了,厢房人家的煤油灯光,隔了窗户已经很昏暗。我作为租住户,与邻居没有熟到可以自由进出的程度,况且我也不想经常麻烦别人。

这时候,就只能去后门外的跃进路了。

从前坪麻石过道上两级台阶,是一个大厅堂,它联着前后两栋楼,两栋楼之间,厅堂两侧,各有一个天井。从厅堂穿过前后楼,又是一个天井,中有一个十多级的水泥梯阶,左边天井是高高的井台,走上水泥梯阶,左为大厨房,从厨房窗口正好可以接井水,右边转弯到后院。院有小门,小门侧便是那个共用的小厕所。出小门便是跃进路。

跃进路是一条大马路,打开小门,城市的喧哗才会涌进一些来,不过,这小门上钉了粗大的橡皮条,弹性地拉着门,随开随关,外面的喧哗就不至于大量涌入,即使进来几丝几缕,过了后院,转了弯,又碰上那十多级梯阶,便沉不下去,而飘向井台上方的天空。所以卓公馆永恒宁静。

今天前院借不到光,我便出后门来到跃进路,马路上有路灯。路灯不停电。

当门口就是一盏路灯,街坊黄梓爹和雷叔两人天天在这灯下赌象棋,三打二胜,赌二两散装酒。旁边围上一堆看客,极其热闹。我就喜欢站在人堆旁边看书。若选一个没人的路灯下看,我觉得太引人注目了。

虽然能闹中求静,效果比前院玉兰树下还是差多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若非停电,谁会跑到大马路上来看书呢。

十点多时,电也来了,但卓公馆的人家,大约也睡得差不多了。我进门去,到了我的小屋,伸出指头轻轻推门,里面还栓着,夏大龙和女友还在缠绵之中。

我只得回头看台阶下的前院,这时楼上及厢房的人家都睡了,前院没有灯光,不过今晚有一轮圆月,前院沐在柔柔的月华里。

看到这一轮圆月,忽然便想到语文课本中的鲁迅的《故乡》那一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我每次看到这段,都要想着,月亮明明是银白的,怎么就成了金黄的呢,倒是我在前院就着人家窗中透出的灯光,和着月光,那倒是有些黄黄的……这么一想着,便看了一眼那水泥围墩……

一个黑色的东西进入到我的眼帘。

我走近一看,是一个黑色的日记本。

捡起来,看到这本子有些年纪了,感觉比我老。

打开本子,看到见扉页上用写着这么几个字:

“杨二嫂惠存迅哥儿赠”

虽然只有月光,但这几个字是用毛笔写的,所以一眼就看得清。

我心中一动,莫非是一种感应?我刚刚想到课本中的《故乡》那一篇,竟然就看到“迅哥儿”和“杨二嫂”,就我所知道的,似乎只有在那篇课文里面才会同时出现这两个名字的。

这个巧合很有趣。

仔细看,稍下的角上,还盖着一个小印章,凑近了认,印章隐约是“鸿卿”两个楷体字。

这个奇怪的日记本被忘在水泥围墩上,大约它的主人,刚才就在这上面坐过,因为路过掉落,只能是在地上,而这水泥围墩约有两尺的高度。

再翻一翻日记本,第一页用毛笔画着一条线段,线段正中有一个墨点,线段朝向左右,各有一个箭头,一头写着:“左、东、上、前……”另一头则写着:“右、西、下、后……

下面写着一句话:”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对称“,繁体字,字迹娟秀。

与扉页上的毛笔字一比较,似乎又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了。

在卓公馆,我仅仅与租房给我们的陈较熟识,而且我知道她是居委会的调解委员,对这里的每户人家都很熟悉。所以得去找她打听,看是谁掉的本子。

次日下午,我便到后楼去找陈。

前后楼之间的厅堂很大,中腰处,也就是前后楼之间,左右各有一个小天井。陈住在后栋一楼的右边天井旁边的厢房。

我轻轻敲一下她家房门,门便开了,原来只是虚掩着,我探头朝里面看,空无一人。”你找陈么?“背后有人问。我一转身,便看到住在对面,即厅堂左边的谭。

谭我虽然不熟,但她家的情况我却听夏大龙说起过。她家是两代烈属。她丈夫是红军战士,牺牲于长征途中,她儿子又献身于抗美援朝前线。她现在与孙子孙媳及重孙生活在一起。

我笑着给谭打招呼。她又说:”陈上厕所去了。“说罢,她放下手中一大把马齿苋,坐下来开始选菜。

谭年过八旬,瘦削,但非常硬朗,皮肤黝黑,头发却全白,在脑后挽了一个大大的发髻。她经常去铁路边采马齿苋,看来今天收获又不小。

我说了声谢谢,正好也想上厕所,便往后院走。

到了后院,问了一声,果然陈在厕所里应声。此时有些便急,不耐烦等,便想去跃进路的公厕。

跃进路的两个公厕,都离卓公馆后门有两三百米距离,我站在门口时,突然有些犹豫。

因为两个公厕的距离正好差不多,我在其间的中点。

忽然想起日记本上那句话”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对称。“

我忽然神游局外,一时呆在当地。竟忘了内急。

这时,听得身后厕所门一响,陈出来了。

我一时回到现实,赶紧转身问她”我们院里(我也习惯这么说卓公馆了)有没有杨二嫂或者什么鸿卿?“”院里没有姓杨的,鸿卿倒是有,黎鸿卿,就是黎爷爷,一个老教授,教数学的。“陈果然是如数家珍。”黎爷爷原来就住在你们那间小房的对面……“

陈说的我们房子对面,应该是隔着厅堂的对面,一个数学教授就对了,这本子上画着线段,不就是在研究几何嘛。”你怎么知道鸿卿这个名字的,问他干什么?“陈又问。

我说,昨晚捡到他掉在院里树下的一个日记本。

陈突然后退了半步,死死地瞪着我,”什么?昨晚他掉的日记本?“”是啊,你看,就是这个,上面有他的印章,我猜想应该是昨晚,因为如果是白天,应该会有别人会捡到吧。“我递过日记本。

陈又后退半步,瞪着日记本说:”不可能啊……黎爷爷前年就去世了啊!“

我手中的日记本啪地一声掉在地上。

求一切支持!谢谢!

下一节:高俅通辑林冲。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乱国野史最新章节 | 乱国野史全文阅读 | 乱国野史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