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 中国式秘书3 第六章(11)

作者 :

陡然间,胡春来就像被人剥光衣服一般,置身于舆论漩涡的中心。

33

很多寄到京城、省城状告胡春来的举报信,包括寄到何长来等本市领导手里的那些,最终都转到了廖志国那里。

对于那些来信,廖志国全部仔细看了,分别作了批示,有些还用笔划了杠杠,最后全交给了黄一平,说:“分分类别,拣几件有些实质性内容的线索,让赵瑞星结合民主推荐与测评情况,在考察时重点了解一下。这个分寸如何把握,由你全权处理,不必请示我了。”

黄一平当然明白廖书记的意思。

作为堂堂市委书记,因为政治上的某种需要,希望修理一位下辖部属,已然是一种不太阳光的心态。现在,又要采取不那么光彩的手段与办法,怎么能够亲自操刀进而手染鲜血呢?黄一平身为领导秘书,面对如此敏感的事情,必须挺身而出充当枪手,而且不能让书记把话说得过于直白露骨。此类事体,即便说不上阴损,至少也不是什么阳谋,一切皆应控制在朦胧与暧昧状态,心照不宣。否则,就是自己这个秘书的愚蠢了。

康局长在教育局长位置上一蹲多年,领导班子与下属单位也是多年未动。这次更替,不仅需补充主要领导,而且涉及到整个班子,甚至连几个下属单位也要随之调整,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况且,教育局是个重要部门,领导班子是否坚强有力,事关整个阳城教育系统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更事关阳城未来若干年教育事业的走向与兴衰。为此,市委专门从纪检、宣传、审计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协助组织部参与其事。

此次行动,名义上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贾大雄统领,实质是市委书记廖志国幕后掌控,市委副秘书长黄一平总协调,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瑞星具体实施。

赵瑞星领衔的工作班子,浩浩荡荡开进教育系统,大张旗鼓地搞了一番动员,然后便按照局机关、下属单位、托管部门进行切块,分别组织了不同规模、层次的动员,以及广泛的民主推荐与测评。教育系统不少人感觉迷惑:选个局长搞这么复杂,有必要吗?事实上,赵瑞星这样做的好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多个方向同时出击,总能找到攻克对手的薄弱环节。推荐、测评结果出来,很快筛选出一批考察人选,其中有的是局主要领导人选,有的则拟作为局领导班子成员或下属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经过一番搅拌、稀释、中和,常务副局长胡春来的得分、得票情况,完全在黄一平、赵瑞星的意料之中:排名虽然靠前,却不占有绝对优势。而且,阳城中学毛校长、阳城中专丛书记等几个正处职干部,也部紧随胡春来之后,形成紧迫之势。

由此可见,黄一平们设计中的搅局态势,已然形成。

考察名单报到贾大雄、苗长林、秦众、廖志国等几个领导那儿,又分别向其他几个常委作了通报,马上在教育系统进行公示,同时进入考察。

对于胡春来的考察,赵瑞星当仁不让要亲自掌控。黄一平事先专门同纪检书记何长来打了招呼,抽调纪检委一名处长与赵瑞星搭档成一个考察小组。

就像记者写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一般,赵瑞星领衔的考察小组,按照胡春来由近至远的任职顺序,采取层层剥笋的方法,开始寻觅其后边那一根莫须有的尾巴。

凭心而论,初起阶段的考察情况并不理想,尤其不像黄一平与赵瑞星期盼的那样,能够迅速获取到胡春来的问题。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最新章节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全文阅读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