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 中国式秘书3 第一章(14)

作者 :

“是。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不过——”贾大雄话锋一转,说:“这个人选,我们也征求过海北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于树奎同志提议,在异地任职还没有成为硬性规定前,海北检察长还是应当从当地政法干警中选拔。他们提出了一个人选,是海北县公安局政委、党委副书记顾锋。我们初步了解过,这个同志各方面条件也不错。”

贾大雄说的这个情况,显然事先并未现朱玉沟通,也陡然使原本简单的局面变得复杂起来。

廖志国看到朱玉脸色铁青,就做了个和事佬,说:“既然许海卫经过了多重推荐程序,又已经正式考察过了,那就定他吧。至于海北县委推荐的顾锋,作为一个后备人选,等到有合适岗位时再另行任用,大家看如何?”

廖志国此言一出,其他常委没有异议,便顺利通过了这项议案。

没想到,信息反馈下去,海北县委书记于树奎竟然表示坚决反对,而且态度出奇激烈。一方面,他授意以海北县委名义,给阳城市委提交了一份措辞激烈的报告,仍然坚持海北检察长由本地产生,其理由还是着眼于调动地方干部的积极性,甚至将市委下派干部说成是拣落地桃子。另一方面,他在县里有关会议上公然提出:“如果市委不收回成命,海北县的广大人民代表有权行使民主权利,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检察长。”为了表明“行使民主权利”一说并非儿戏,他还授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松,着手整理公安局政委顾锋的事迹,准备作为全县优秀领导干部的典型,进行大力度宣传。当时的种种迹象显示,于树奎有可能说得到做得到。

海北县是黄一平的老家,他在那里生长近二十年,亲戚、朋友、同学、乡邻众多,耳目自然相当灵敏。于树奎的言行举动,很快传递到他这里。

黄一平听了大感吃惊,不便张扬,却也不敢大意。私下里,他悄悄做了些调查。原来,那个公安局政委顾锋,长期主管交警、经侦、刑侦,是跟随于树奎多年的铁杆亲信,双方关系密切程度甚过同胞兄弟。据顾锋在外吹嘘,于树奎早就许诺他官升副处。同时,黄一平也获悉,朱玉推荐的起诉处长许海卫,亦非等闲之辈——从履历表上看,其人与朱玉八竿子都打不着,似乎没有任何牵连,实质却是朱玉嫡亲妻兄的儿子,即朱妻娘家侄儿。只是,朱玉的那个妻兄,从小过继给了外县一个远房亲戚,外人不知内情罢了。

黄一平将掌握到的情况,悉数报告给市委书记廖志国。

“这还得了,他敢!”廖志国大怒的同时,显然不太相信于树奎真会付诸行动。

当然,廖志国也知道,事情到了这一步,就不是于树奎与朱玉私自安排亲信之类的你争我夺了。自己上任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常委会,岂能因于树奎的反对哑了头炮、坏了例子?于是,他吩咐黄一平:“通知组织部长贾大雄,许海卫的任命照常执行,马上送人到海北上任。”

任命书下了,许海卫也到海北就职了,矛盾却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像县级检察长之类的人事任免,市委只能任命到党组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也只能任命到副检察长,最多是代检察长,名正言顺的检察长则必须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个法定程序,任何组织、个人都无法跨越,更不能轻视。因此,三天前召开的海北县人代会,检察长选举被列入议程,预料中的麻烦却也随之出来了——除市委提名推荐的许海卫外,数十位人民代表又联合提名了另一个候选人,而后者正是于树奎看中的那个汪锋。

这件事,黄一平早在人代会开幕那天就得到信息。他的两个身为人大代表的同学打来电话,说是海北那边已经有人在做小动作,要求通过联合提名方式,替换掉市委研究推荐的许海卫。曾经担任过海北县长的乔维民,也从挂职的新疆传来信息,提醒注意海北人代会上的异常动向。乔维民在海北任职多年,也是耳线众多。

当时,黄一平将情况再次汇报了廖志国,却仍未引起后者的足够重视。廖志国仍然认为,于树奎对自己再有看法,胆子再大,总还不至于公然对抗市委决定,拿组织原则开玩笑吧。因此,他只是令黄一平转告组织部长贾大雄:“及时关注下边几个县(市)、区的人代会动态,尤其是像海北这样有人事选举的地方。如果出现什么异常,要明确责任与纪律,哪里出了问题,就拿哪里的党委一把手是问!”

按照廖志国一向自信的个性,绝对不会预料到于树奎胆敢公然对抗市委决定,贾大雄也一定能够掌控局面。谁知,直到刚才得到贾大雄汇报,说是海北那边代表联合提名得到主席团认可,正提交各代表团酝酿、讨论,准备交付明天的大会投票选举。这说明,海北人代会局面已经不可控制,廖志国这才知道事态的严重,也才有了骂娘、砸茶杯之类的震怒。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最新章节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全文阅读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