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 中国式秘书3 第一章(13)

作者 :

百里之外的海北,乃阳城市治下的一个大县。该县总人口一百二十多万,原来以农业为主,近些年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民营企业势头很猛,其经济总量在阳城县域经济中排名首位,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前三十名。在经济建设统领一切的今天,海北凭借各种指标优势,力压全市其他几个县(市)、区,实际上一直拥有广泛的话语权。

县委书记于树奎祖籍海北,从小随父母在省城生活,文革期间下放农村回到故乡,后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进省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又分回海北。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在海北做过农村中学老师、公社文书、乡镇党政负责人、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直至七年前担任海北县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

按理说,像他这种资历的干部,应该早就得到提拔。可早些年,无论当县长还是做书记,总是运气不佳,不是爆炸事故伤亡十来人,就是与邻县的界址纠纷酿成群殴群伤事件。而且,自从担任了县里正职,他与搭档总配合不好,尤其是担任书记后,与县长乔维民闹到骂爹咒娘的地步,就差出手动粗。这也难怪,于树奎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生性外向、要强,长期主政海北这样一个强势大县,又是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在当地政治、社会、人脉基础雄厚,所谓土皇帝、地头蛇之类也不过如是。因此,他在主要领导岗位上做的时间越久,就越是敢说敢为,目中无人,少有顾忌。

不过,话说回来,于树奎如此坚决反对廖志国,除了些许性格因素的作用外,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同苗长林的哥们义气,政治上必然与廖志国水火不相容,及至你死我活;二是乔维民见宠于廖志国,又即将提拔重用,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对立情绪;三是依仗省里卜副省长这个后台——后者早就许诺,只要阳城没有于树奎理想的位置,可以考虑在省机关安排一个副厅长。

因此,这次海北县人代会上检察长选举出现意外,完全是上述诸因素的一个必然集结与爆发。

半年前,海北县原检察长因病去世。其时,廖志国刚刚接任市委书记。

按照干部管理程序,检察长作为副县职市管干部,其人选应当由阳城市委考察、决定后,依法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提名推荐,再由全体人民代表进行投票选举。一般情况下,检察长之类的正职,实行的是等额选举。

根据阳城市委研究干部的惯例,确定一个县级检察院的领导,除非有特别需要关注的人选,通常由组织部与政法委两家事前商量,或者直接先行考察了,然后再报到常委会上来议一议,基本就定下来了。多数常委、尤其是市委书记,因为不熟悉情况、甚至不认识其人,一般表个态或举个手就放行,并不会给予特别关注,更加少有阻拦。

对于海北县检察长,市委组织部与政法委已经拿出一个方案——建议由市检察院起诉处长许海卫,下派到海北县检察院任党组书记、副检察长,代行检察长职务,待半年后的人代例会再行选举程序。

研究海北检察长人选,是廖志国以书记身份主持的第一个常委会。会上,对这个方案进行解释者并非组织部长,而是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朱玉。

“根据省委组织部、政法委的意见,县级检察长与法院院长原则上应实行异地任职制,并在今后三至五年内逐步推行到所有县(市)、区。同时,考虑到市检察院干部年龄老化,业务骨干集中,人员流动性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积极性的调动,因此,提议许海卫担任此职。这个提名,是由市检察院党组推荐,经市委政法委研究后报与组织部,双方组成联合考察组进行过例行考察。”朱玉介绍完情况,扭头问组织部长贾大雄:“贾部长,是这样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最新章节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全文阅读 | 市委换届引发组织部政治斗争:中国式秘书3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