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宋帝国 正文 第八回 经营临安

作者 : 婺州客

第八回经营临安

从嘉定十年十月到嘉定十一年九月,我们委托沈家相继在兴元,成都和大理城各开了一家客栈,大理还开了加“赵记百货行”经营一些大宋这边的日用百货、镜子、布匹什么的生意相当不错,后来又在建昌府、善阐府各开一家分号。同时在临安城竹车门门外买下了百余亩土地,盖起一个庄子,取名“百果庄”虽说取名“百果”,其实庄里没种多少水果,而是建了很多小作坊,象印刷,木器,织补等等,有十多个这类手工作坊。一年之后,又让沈从龙带着十二岁的赵与芮在临安,襄阳,扬州,福州,隆兴各开了一家客栈,在福州还开了一家“赵记百货行”,在临安御街上还开了饭庄、茶坊、当铺、珠宝玉器行、书店、木器行,前后花了共三年时间。在临行前,我嘱咐过弟弟,让他用心看,用心学,这些家业,以后都是他的,弟弟非常用劲的点点头。

当然,现在只是铺点,要形成网络,还早的很。

自从南宋定都临安后,宋金的边境线一直维系的淮水一线,比较稳定,加上北方蒙、金、西夏三方战火不断,很多手工业者纷纷涌向临安,使临安空前的繁荣,由于夜禁松弛,临安还出现了夜市。临安的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梦粱录》),这正是当时的商业街御街的景象。而城北运河中,来自江、淮的河舟,樯橹相接,昼夜不舍,城南江干一带来往于台州、温州、福州、泉州以及远航日本、朝鲜和南洋各国的海舶云集,桅樯林立,沈家甚至有个专用码头(这个***有上百条船)。因此,我又在运河边设立了两个车马行,专事卸船,装船,送货业务。

之所以要在临安开这么多商铺,当然是因为临安是我以后要重点经营的主战场,还有一点是在都城临安开店,商家是不用缴税的,甚至只要是临安户口,你住的房子都是政府给你白住的,不收房租,当然,产权自然是朝廷的。你即使租住的是私人房屋,政府也会下令免除,或者由政府报销。

综观南宋一朝,临安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他的社保措施,都地区已经有了“施药局”,免费为穷人看病提供药物;有孤儿院“慈幼局”。南宋度宗咸淳十年的吴自牧的《梦梁录》里,还特别强调了南宋临安府所辖钱塘、仁和两县政府设立“慈济局”的目的是抚养那些“陋巷贫穷之家”的小孩或孤儿、弃婴,把他们“养育**,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有养老院“养济院”,收养“老疾孤寡,贫乏不能自存,乃丐者等人”(参:《梦梁录。卷十八》“恩霈军民”条);死亡如无亲朋收殓下葬的,政府还设“漏泽园”专门收殓下葬的事情。身为临安的城镇居民还是很幸福的。

嘉定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临安生了一场大火,城内外共计烧毁房屋数万间,当时朝廷也很快采取了一些措施安置安抚受灾人口,但还是有很多人流离失所。于是,我赶紧让沈复出面,在这些人中招募了很多手工艺匠人,把他们充实到各个作坊中,还收留了一些失去双亲的小孩,把他们安置在百果庄,供他们读书认字,临安当时的教育也比较达,象算学、医学都有人设馆教课。

而在各地的频繁活动也让我们现了很多人才,其中产生作用最大的是从太原逃难过来的王姓一家父子六口(母亲在逃难路上被金人射杀),都是祖传炼铁的高手,在长江边央求搭船,正好碰到的是沈从龙赵与芮他们。路上一聊天,赵与芮开心了,这不正是哥哥要找的人吗?赶紧让人一路护送到石坳,醒言和宗亮和他们一聊,又看了赵与芮的信,可把他们高兴坏了,在他们帮助下,很多问题轻松解决。(南宋时期,钢材主要通过南北朝明的“灌钢”技术得到。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钢铁”条:“钢铁有三种,有生铁夹熟铁炼成者,有精铁百炼出钢者,有西南海山中生成状如紫石英者。”前者即是灌钢,次者百炼钢,后者其实是金刚石。但真正通过冶炼而来的到钢材少之又少。其中主要是技术方面原因,因此古代所谓的钢刀不过是铁刀而已,真正的钢刀很少。)

其实,如果懂冶金这块,所谓耐火砖,高炉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醒言和宗亮不是学这个的,只是接触了一些而已,当然问题多多,现在有了懂行的来了,很多东西原理相通,一点就透。很快,优质耐火砖做出来了,高炉砌起来了,平炉也砌起来了,鼓风机也做出来了,说起冶金鼓风机,我国明末的活塞鼓风机和蒸汽机的原理有些类似,因此,有些人硬把我国古代的鼓风机当成了蒸汽机的鼻祖,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

王家他们制造的鼓风机是象手风琴样子,经过陈窈的改进,加了畜力结构,使功效大为提高。有了他们的帮助,真正意义的钢材终于炼了出来,数量不多,按沈复的话:花那么多钱弄这么点钢,我花钱买都比这些多,敢情这玩意比金子都贵啊。说实话,炼这些钢光从各地买矿石,生铁,煤等原料,还有人工,高炉平炉的建造,林林总总这些费用加起来,的确,比金子都贵。但从技术层面讲,这些钱花的太值了。而且从嘉定十三年初到嘉定十五年我被史弥远带到临安立为沂王赵抦的后人,改名贵诚之前。车床已经经过六次改造,并展出两台可用于加工精细件的车床。除了动力还没解决之外,其他各个方面都跨出了飞跃性的一步。我们梦想的蒸汽机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了。而这一切的实现,得益于几年前赵与芮的细心和敏感,以至于多年后,当大宋的炮火一步步向北延伸时,赵与芮还在得意他当年的慧眼识珠。

后来,我还把设在百果庄的印刷作坊搬出百果园,搬到高庄附近,当时的官办造纸局就在不远处。改当时流行的雕版印刷为活字印刷,印刷机是经过陈窈改进的半滚筒式往复式印刷机,印刷效率至少比当时普通印刷机高三到四倍。而制作出这台机器的是一个来自山东的木匠,叫鲁清,不过他和鲁班可一点关系都没,他能制作出这台机器,据说是从石碾子上得到的灵感。这人是那场临安大火中侥幸余生的一个,那场火把他的木器铺烧毁了,妻子为救孩子被掉下的房梁砸死了,孩子被烧瞎了一只眼睛,我收留他们后,就一直在印刷坊干活,他儿子由我安排入了学。这样的事好多,就不一一说了。因为到嘉定十四年春,我和弟弟赵与芮就回到绍兴虹桥里守株待兔了。这边的经营基本上是沈复他们在帮忙打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建大宋帝国最新章节 | 重建大宋帝国全文阅读 | 重建大宋帝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