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宋帝国 正文 第六回 玻璃镜

作者 : 婺州客

第六回玻璃镜

嘉定三年正月十二,沈从龙来拜年,听说来的人是沈园少主人,全保长好一阵激动,看他对自己儿子和外甥如此礼遇,更是又奇怪又兴奋。沈从龙悄悄告诉我们,该挖的该盖的都弄好了,就是材料没齐,有些东西不好弄,已经派人到海外去搞了,看来花费真不少。我们商定,过两天先去石坳看看,至于材料不要太急,以安全为第一要务,沈从龙连连点头。

过了十五去了次石坳,看了看那些造好的烧焦窑,水池,水沟等,上次单子上写的那些都一应俱全了,对有些不太准确的地方进行了改善,现在就等材料备买齐了。

到了嘉定三年四月,要买的东西逐步弄齐了。为此我和宗亮借口陪沈家的孩子读书到了石坳,由我带几个人进行珍珠蚌的筛选,育苗等工作。宗亮则带了部分人开始炼焦,焦碳出来后,就开始进行玻璃的烧制,烧玻璃的炉子可是费了一番工夫,光做耐火砖就花了近两个月,而生产出来的耐火砖按现在标准,跟假冒伪劣的三无产品没多大区别。本着能用就行的原则,烧玻璃的特制炉弄好了就可以烧玻璃了,又忙了几天,等第一炉玻璃晶体出来了,宗亮总算可以松口气了。接下来以聘请方式把醒言他爹给弄到石坳,由他爹打制加工玻璃的吹管。那年头,打一根中空的铁管可不容易,又花了半个来月打造了几根铁吹管。

接下来就好办了,把玻璃晶体融化,用吹管吹成球状,边吹边转,使球壁厚度均匀,然后剪下半球放在一块特制平板上使之慢慢自然展平,然后进行退火处理,防止因冷却不均匀而产生爆裂。这样就得到一面光洁剔透的玻璃,然后利用“银镜反应”镀上银,当第一面镜子出现在沈家父子面前时,他们激动的说不出话来,虽然第一面镜子并不完美,照出来的东西有点变形,但在他们眼里,这不是玻璃,而是金子啊,半年多来的疑虑和担心烟消云散,父子俩对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接下来一段时间,对那些工人分工序进行培训,以达到量产的要求,而每人只让他们熟悉一道工序,不仅提高了效率,也间接防止了技术泄露。而最关键的镀银部分,其配方完全掌握在宗亮手中。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求沈家父子将石坳的对外联系切断,不能放出任何一个工人出去,有不听话的,杀。现在他们父子俩简直要把我们供起来了。我们的话,他们言听计从,他们索性利用地形把整个山坳给圈了起来,出入口设了四重岗哨,除了他们父子和我们四人,任何人想出第三道门就杀(胡铁匠除外,不过他到哪儿醒言都跟着)。生产材料和生活物资运来了只能到二、三道门之间,然后里面人过来来运进去。里面工人就是原来的十几户人家,我挑了几个机灵点的女人跟我学养殖珍珠,其他都在做玻璃镜子这边。为了稳定他们,也提高了他们的待遇,不仅吃的好,还给他们翻修了房子,有的直接搬到沈家老宅里面。基于工艺限制,目前只能做圆形镜子(切成方的太小),我们就在镜框制作上做文章,制作了各种不同款式、风格的镜框相配。

玻璃镜一推出市场,反响热烈,价格自然贵的离谱,每面镜子的出货价格就要二十五两白银,可还是供不应求,黑市居然被卖到五十两,甚至一百两。当然,这都是有钱人的奢侈品,不到三个月,不但当初的所有投入都回本了,还赚了不少。本着物以稀为贵,出货量一直给予控制,价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

三年后,我的第一批珍珠采收,虽然结果要比预想的差些,但也足以让他们父子兴奋起来。而且说实在话,这样的培育方式,完全是技术活,投入成本不高,随着技术的熟练,以后成活率及成品率会逐年上升。再有人工养殖珍珠在当时的确是小本万利,一串珍珠就能把一两年的投入给赚回来。因此在之后两年间,珍珠的盈利就过了镜子。

玻璃镜子的生产和加工随着工人们逐渐熟练变的顺畅起来后,我们开始试着设计生产一些新的玻璃制品,比如玻璃杯、玻璃碗盘、花瓶,笔架什么的,而彩色玻璃的烧制比纯净玻璃更简单,成本更低,再就是玻璃这玩意加工过程不会有什么损耗,碎了,裂了拿去回炉就好了。因此,我让沈家拿了一些瓷器给工人进行仿制,要不怎么说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呢,不到三个月,不但成功仿制了诸如碗盘、花瓶、酒杯等日用品外,还制作出了一些工艺品,象动物有牛、羊。植物有荷花,竹子等,尽管大部分显得做工粗糙,但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而其中有个叫陈大宝的工人,他的作品让我很震撼,他做了三套茶具,外型都是仿瓷器制作,但做工相当精细,而且,三套茶具分三种颜色,透明的、红的、蓝的。每套6个茶碗加一把茶壶。看的我爱不释手,连忙吩咐,分别为三套茶具定制一个托盘和一个盒子,卖的时候标价不得少于五千两,同时赏了他一百两银子。结果他嘿嘿一笑,无奈的说:“银子有什么用,没地方花,还不如放我出去走走。”我看了他一眼,问他:“钱照赏,也让你出去,不过我会派人跟着,愿意吗?”“愿意、愿意。我不会乱跑的。”我对其他工人说道:“只要你们也象他一样,做出精美的东西,我都一样的奖赏。”工人们没有说话,都羡慕的看着陈大宝笑着,又看着我笑了笑,然后很卖力的干了起来。我随后让沈从龙派人跟着陈大宝,只要不跑,干什么都不要干涉。

看着陈大宝欢快地跑出去的背影和工人们卖力的身影,我在想,中国人是很容易满足的,一点点小小的恩惠都会让他们感动很久,开心很久,可为什么历代统治者却总是想办法把他们最后那么点希望都给踩碎。”

那天陈大宝在外面逛了整整一天,买回来很多东西,那都是他后来创作的灵感。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建大宋帝国最新章节 | 重建大宋帝国全文阅读 | 重建大宋帝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