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六章:资源时代(四)

作者 : 红色猎隼

但是《今日美国报》的编辑杰克.威廉姆斯或许对于美国的强大太过自信了一点。就在南极大6的争夺方面,美国除了要面对中、俄这样等量级的对手之外,单纯依靠空中运输来保障的内6科学考察站也始终无法与近水楼台的南美强国―智利和阿根廷相抗衡。

智利向来视南极大6为自己的禁脔,早在1947年便在位于南极大6边缘的南设得兰岛上建立了占地1.3万平方公里的海军基地,并以智利海军“第一英雄”阿图罗.普拉特命名。同时在南设得兰岛上还有同样隶属于智利军方的爱德华多.弗雷空军基地和奥西金斯6军基地。虽然阿图罗.普拉特海军基地曾因经费不足而于2年被迫关闭。但是随着南极大6的争夺愈演愈烈,智利政府还是决定投入巨资令阿图罗.普拉特海军基地重新运转起来。

虽然这笔费用数额巨大,但是智利各界却对于重新启用阿图罗.普拉特基地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智利麦哲伦大区区长曼西尼亚甚至表示,大区政府已与海军及智利南极研究所达成一致,将确保这个海军基地至少运转二十年。因此在“第一次泛南美战争”爆之前智利军方在南极周遍依旧保持着“三军俱全”的备战态势。一旦南极争夺全面爆,智利军方必定将从南设得兰岛直接出兵,登6南极大6。

在直线距离之上,阿根廷与智利拥有对南极同样的空间优势。但是南美大6在智利一侧曲折的海岸线却将通往南极的钥匙―最为优良的补给港口和航空中转站―蓬塔阿雷纳斯交给了智利。但是阿根廷人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早在于4年2月24日,便于位于南奥尼克群岛苏里岛的斯科舍湾,地理坐标为南纬64度45分,西经44度34分的南极大6建立了人类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阿根廷奥长达斯站。而到目前为止,阿根廷还是在南极大6建站数量最多的国家记录保持者―一共有14个考察站在南极大6飘扬着阿根廷人那蓝白相间的国旗―“五月的太阳”。

但是频繁动荡的国内经济严重束缚了阿根廷人在南极大6的科考能力。阿根廷政府在南极科考项目上的投入自然无法与美、俄、英、法这样的一流强国比肩,但即便是与智利、新西兰、瑞典相比,也未及这几个国家的投入的半数。由于政府预算资金有限,使得阿根廷直到8年还在使用挪威阿克尔造船厂于上个世纪7o年代为阿根廷人展开南极行动所建造的―阿根廷海军的唯一的一艘破冰船―“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担负向南极众多科考站运送补给物资的使命。

而每年被安排在12月至来年3月间的阿根廷海军的“夏季行动”,无疑是“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和阿根廷海军在南极地区的最重要的任务,除了在航行途中考察南极大6温室气体排放、紫外线辐射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商业捕鱼对南极鱼类的影响以及南极海藻多样性等方面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任务,自然是为阿根廷的14个南极科考站运送补给,并轮换的科考人员。

阿根廷人把在南极科考站的生活比作电视真人秀节目《老大哥》:他们远离外界,需要分享一切;他们没有钱,而且要经历一个长期选拔淘汰过程。队员们认为,唯一不同点在于他们比《老大哥》参与者赚的钱少,也不能出名。还有一点不同是,《老大哥》参与者想离开就能离开电视节目,而在南极大6,只有“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决定谁能离开。

在阿根廷海军“6至7年度夏季南极行动”之中,按照惯例,“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破冰船,先带着给养物资以及轮换的科考人员抵达阿根廷在南极最大的考察站点“马兰比奥海军准将”基地,然后在那里把物资和科考人员用直升机分送到其他各个站点。同时,各站点需要轮换的人员也都纷纷集中到“马兰比奥海军准将”基地,等待着“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将他们送回南美大6,送回亲人的身旁。

7年4月1o日,成功完成了“6至7年度夏季南极行动”的“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经历了近4个多月航行,终于抵达了阿根廷中南部重要海港城市马德琳,对于一艘已有近32年船龄的老舰来说远征极地并不轻松。但值得庆幸的是一切似乎都还正常。但是意外却恰恰就生在这天晚上。

当天晚间,当296名船员在“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上安然享受夜景时,主机舱内的动机突然起火。大部分船员很快撤到24艘救生艇上,5至7小时后被闻讯赶到的巴拿马油船和乌拉圭渔船救起。尽管意外的火灾并未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但这艘建于1975年的老船险些沉没,几乎所有控制设备被烧毁,最终不得不送到造船厂大修。更令人痛心的是,船上装载的多架用于在南极分物资的直升机,也受到严重损伤。

由于当时正值《圣地亚哥条约》的履行期,阿根廷民众几乎第一时间便把“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的火灾归咎于刚刚在“第一次泛南美战争”中被自己的打垮的智利,认定是智利特工的暗中破坏才令“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归于毁灭。这一指控令智利政府一度空前紧张。智利军方几乎在最短的时间便同意了阿根廷军方所提出的,在智利政府完成《圣地亚哥条约》所规定的移交智利的“麦哲伦―南极大区”之前,利用智利在极地最大的空军基地―爱德华多.弗雷空军基地转运阿根廷补给物资的“建议”。

圣地亚哥方面不仅要同意向阿根廷无偿提供军用基地的机场,供阿根廷空军军用飞机随时起降,还有启动智利空军、海军及在南极的科考船只,协助阿根廷方面。据智利军方的一份报告,由于智利政府同意无偿向阿根廷提供南极基地各种设施,很可能让智利损失近百万美元。因为,在南极地区使用运输设备的价格和机场设施的维护费用都非常昂贵。但是这一切毕竟还是值得的,因为如果不顺从阿根廷这个南美新一代霸主的要求的话,在“第一次泛南美战争”中几乎一败涂地的智利可能将遭遇第二次大规模的入侵。同为西班牙人的后裔,智利人和阿根廷人都不会忘记“缅因”号事件(注1)以及随后爆的美西战争。

但是即便顺利的占用了智利在南极的全部运力,阿根廷人依旧无法满足其向南极大6运送物资的需要。理由很简单,因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所想要的并不仅仅是维持,而是扩张。伴随着美国和智利之后,大批阿根廷军人以科学考察的名义进入南极。仅在马兰比奥科考站一地,阿根廷人便以便于空运运输为由,塞进了36名来自阿根廷空军的精英。很难想象如此庞大的进取计划可以通过空中运输来支撑,毕竟即便阿根廷加上智利,空军运量也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

因此在“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无法执行任务的情况下,阿根廷海军只能派遣“卡斯蒂略士官”号军舰和“比格”号运输舰向阿根廷在南极的各个基地运送燃料和补给物资。但是这两艘军舰因为不具备破冰功能,在前往南极海域途中动机都出现了问题,不得不中止行动。“卡斯蒂略士官”号返回阿根廷南部港口乌斯怀亚进行修理,“比格”号则被困在智利的弗雷港。

阿根廷空军随后动用了“大力神”c―运输机和两架“贝尔”型军用直升机向南极基地运送物资。空中运输本来就是阿根廷在南极拓展的支撑。“大力神”型运输机不仅送来补给品和书信,有时还会带来科考人员或队员的家人。但是夏季“大力神”号货机每月会送来几次供给。但当冬季天气恶劣时,可能一个多月没有一趟货机到科考站。

而7年的夏季南极的天气十分恶劣,因此空中运输进展十分缓慢。很快阿根廷在南极的部分考察站已经出现燃料和补给短缺的问题。到了8年1月甚至出现了考察站所需要的取暖燃料也所剩不多,考察站负责人不得不下令实行严格的燃料限量供应的情况。

而与此同时,火灾中受损的“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抵达了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的船只修理厂后,总部设在挪威的阿克尔造船厂迅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将指导工人对船只进行全面维修和改造。阿克尔造船厂进行了全面评估,在8年2月向阿根廷军政府提交了预算高达1.5亿美元的修复计划。当然除了对船只受损部分进行维修外,挪威人还将对部分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

但是阿根廷军政府对于这样一笔高额的预算显然并不买帐,阿根廷国防部对阿克尔公司所提交的维修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大大降低了维修费用。理由很简单经过了“第一次泛南美战争”之后,阿根廷人显得特别的雄心勃勃,除了修复“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之外,阿根廷国防部还计划购买一艘极地舰船,在未来的南极扩张之中配合“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的行动,加大向南极大6投送人员和设备的能力。

由于大幅度削减预算,“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的维修工作将持续数年,至少要到2o11年冬天才能重新投入使用。因此到12月,阿根廷“7至8年度夏季南极行动”即将进行,担负着重要角色的“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的修复工作仍未结束。由于阿根廷再没有其他有破冰功能的远航船只,所以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将行动推迟到今年1月,并希望“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能在此期限前被修复完毕。这意味着阿根廷在南极的考察站无法按计划得到补给。

为此,阿根廷将在8―9年度的南极行动中只能租用其他国家的破冰船向阿根廷位于南极的基地运送补给物资。阿根廷军方原计划租用俄罗斯的“瓦西里.戈洛维尼恩”号破冰船,但是俄方开出的万美元的租借费大大高于阿方预算,导致谈判遇到困难。

为了确保各考察站科考人员的生命安全,阿根廷政府在自救的同时,积极在国际社会寻求援助。早在7年底,阿根廷国防部长尼尔达.加雷在对中国进行访问时表示,为缓解“伊利萨尔海军上将”号遇险给阿根廷南极考察营地补给造成的困难,阿根廷国防部将计划从8年起向其他国家租借大型远航破冰船只。此外,她还强调,阿根廷将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在南极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阿根廷将继续为中国的南极科考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希望中国也能继续在南极问题上给予阿根廷必要的帮助。

今年1月中旬,在加雷访华一个月后,阿根廷外交部向中国政府提出请求,希望前往南极正在进行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行动的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在阿根廷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停靠时,能够为阿根廷南极科考站点运送部分燃料和补给品。中国政府迅予以积极回应,同意了阿根廷军政府请求。当地时间1月26日,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港,等待阿方运送物资船的到来。3天过去了,物资船只始终没有出现,中国政府不得不被迫取消了原定计划。

而随着“雪龙”号的离港,莫斯科政府迅填补了阿根廷人需求的空缺,仍正在前往南极的俄罗斯极地考察破冰船,在途经阿根廷时为阿根廷南极站点携带部分补给物资。不久之后俄罗斯“瓦西里.戈洛维尼恩”号科考船在阿根廷距南极最近的城市乌斯怀亚做短暂休整后,装载了为阿根廷各极地站点运送的包括万升燃料在内的部分补给物资,奔赴南极。

在向阿根廷人提供极地运输援助的问题之上,俄罗斯人显然比中国更为积极。世界上的很多海域在冬季都会出现结冰的现象,因此很多国家都有破冰船。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政府目前也拥有5艘大型破冰船。国家批准建造的3艘破冰船均属于中国海军建制,按设计、建造和下水先后,其番号依次被编为“c721”、“c722”“c723”。此外营口新港(鲅鱼圈港)拥有一艘被命名为“营港12”的破冰船。天津航道局所拥有的一艘破冰船则相应的被命名为“津航拖8”。

但是一般的破冰船与长时间需要在极地工作的极地破冰船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破冰船一般常用两种破冰方法,当冰层不过1.5米厚时,多采用“连续式”破冰法。主要靠螺旋桨的力量和船头把冰层劈开撞碎,每小时能在冰海航行9.2千米。如果冰层较厚,则采用“冲撞式”破冰法。冲撞破冰船船头部位吃水浅,会轻而易举地冲到冰面上去,船体就会把下面厚厚的冰层压为碎块。然后破冰船倒退一段距离,再开足马力冲上前面的冰层,把船下的冰层压碎。如此反复,就开出了新的航道。而如果需要在冰封的极地海面上航行,破冰船往往需要庞大的吨位、强劲的动力以及先进的导航、定位和自动驾驶系统。为了长时间航行还需要配备直升机平台、机库和生活配套设置。

在这个领域中国并非强项。“雪龙”号考察船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惟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但其也能以o.5节航,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因此在南极考察中曾多次被困冰海。更为严重的是即便是性能并不出众“雪龙”号于也并非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而是中国政府在前苏联解体时,以万美元低价从乌克兰赫尔松船厂购得的半成品,然后船厂再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的。

而与中国相比,常年需要在北冰洋为核潜艇进行破冰护航的俄罗斯方面显得底气十足。1864年,俄国人将一艘小轮船“派洛特”号改装成世界第一艘破冰船,为在冰冻期保持喀琅施塔得至奥兰宁鲍姆航线的通航。1957年,前苏联制造出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虽然苏联解体令曾经雄霸冰海的红海军元气大伤。

但是俄罗斯现下有8艘可以执行任务的核动力破冰船。7年4月,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造船厂生产的“胜利5o周年”号也开始出海作业。这艘长159米,宽3o米,满载排水量2.5万吨的庞然大物,装备有两个核动力装置,度为18节时,最大破冰厚度可达2.8米。再加上原来的8艘核动力破冰船,将能保证俄罗斯极地航运每年万吨到万吨的货物运输量。

而俄罗斯对阿根廷的“慷慨解囊”,除了有推销“瓦西里.戈洛维尼恩”号破冰船的意图之外,更希望在南极开的问题上与阿根廷结成同盟。在南极拥有8个考察站的俄罗斯,极地站点数量在46个国家中排名第三位。对于南极冰层之下丰富的资源,莫斯科方面同样关注。而随着南极争夺的日益白热化,远离南极大6的俄罗斯必然需要一个得力的盟友。而战胜了智利和巴西的阿根廷显然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瓦西里.戈洛维尼恩”号替代“雪龙”号这个微小的细节,事后被证明是阿根廷军政府外交领域的一个巨大转变的序幕。它宣告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外交重心从过去的“北京中心”转向了“北京―莫斯科”两元。这不仅是由于在南极的开问题上,阿根廷更迫切需要俄罗斯的支撑,更是因为在阿根廷军政府领导人胡安.卡洛斯的南美大战略面前所必须面对的敌人,已经不再是依靠中国所能击败的了,他必须争取更为广泛的支持―无论是最终称雄南极,还是完成阿根廷的“伟大复兴”―胡安.卡洛斯都必须率领阿根廷人民翻阅那曾经令他们痛苦的障碍―一水之隔的那片岛屿。

――――――――――――――――――――――――――――――――

注1:“缅因”号事件―1898年1月24日,美国海军巡洋舰“缅因”号停泊在古巴府哈瓦那港。美国政府借口保护自己在古巴的利益和侨民的安全,派遣其驶抵这个倍受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奴役的国度。结果1898年2月15日“缅因”号突然生爆炸沉没,不久之后美国有关方面公布了调查结果,声称这艘军舰是西班牙人用水雷炸沉的,干脆利索而又毫不迟疑地将责任归在西班牙政府头上。从而引美西战争。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节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阅读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