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二章:剑拔弩张(一)

作者 : 红色猎隼

同样也是广义上步兵的一员,其实狙击手和普通步兵之间界限十分漠糊,差别仅在训练水平和所用枪械之上。因此除了必须拥有普通步兵所不具备的百步穿杨的射击技术之外,近身搏斗和格杀的技能同样是一名优秀的狙击手所不能缺少的。这一点对于长期以来在丛林之中游荡的蒙托亚来说并不困难。而这或许也就是他在攀爬到接近固定射塔顶部时,现并没有甩掉尾随着自己的法国外籍军团士兵时选择用近距离肉搏来格杀对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很多狙击手一样,蒙托亚拥有着短兵相接之时的自卫武器―一枝俄制的mp-448型手枪,但是在战斗开始之前,他将这支配给自己的近距离交火时的利器交付给了自己的弟弟。因此将手中的米狙击步枪和伪装服堆在钢架一旁之后,蒙托亚从自己的小腿之上抽出了早已磨砺的军用匕,屏住呼吸潜伏在射钢架的一侧等待着那个紧随在自己身后的追逐者落入了自己精心构筑的陷阱。而在仅在不到一分钟之后,来自法国外籍军团的华裔士兵李同根便小心翼翼的爬上固定射架的顶部。

事实上蒙托亚和李同根此刻登上的固定金属塔架并非是“阿丽亚娜”第3射场的主要射平台。在这个位于法属圭亚那的射中心之内,“阿丽亚娜”第3射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运载火箭射任务都是由带有脐带塔的移动射平台系统来完成的。这个长25米、宽21米的移动射平台重达吨。分为三层分别用于流体设施指挥、控制系统电源和空调系统。而射平台和脐带塔(注1)之上还设有射工作所需要的一切机械和电气的测试设备。这套设备和运载火箭及其检测系统在一起,因此在射前往往只需要进行一次准备和测试就够了。

所以此刻李同根脚下这个高大的建筑物从来就不是为“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所准备的。它真正所承载的是欧洲人雄心勃勃的“海尔梅斯”号(也被翻译为“使神”号)航天飞机。作为相对于美苏(俄)的后进者,欧洲航天局于1985年1月制定了包括“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和“哥伦布”航天站在内的长期计划。

其中“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提出的要求是可乘坐3名宇航员和携带3吨有效载荷,在轨道上自主飞行11天,其中6天停靠在航天站上。而“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箭除作为一般大型运载火箭外,还将作为“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的助推系统。这两者的有效结合将构成欧洲航天局运送宇航员和货物的航天运输系统,这是欧洲实现独立自主载人航天的必要条件。而“哥伦布”航天站则包括密封舱、极轨平台和有人照料的自由飞行平台三个组成部分。最终形成一个密封舱和一个资源舱组成的有人照料的自由飞行平台投入运行。

不过就和古老欧洲的很多宏伟计划一样,由于资金和成员国意见不一等原因前途光明的“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在投入了2o亿美元之后最终中途夭折了。当然其中也不乏美国方面开放给欧盟各国参加美国航天飞机的搭载飞行的因素。虽然此后在美国方面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之后,封存封存仍在服役中的3架航天飞机。欧盟方面曾多次试图重启这一计划。但是最终却总是在澎湃的热情之后不了了之。

虽然“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最终未能翱翔在苍穹之上,但是其相关配套设置却早已就位了。欧洲人早在上个世纪便为自己的载人航天之梦筑就了长梯。这座只供射“海尔梅斯”号航天飞机时宇航员登机使用的高塔总高度为米,设有12层固定平台。塔上相关的防爆电梯、航天员逃逸滑道等设施一应俱全,塔顶有重型吊车、避雷针,塔底建有双向导流槽,全塔总重约吨。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之中,这座高塔曾一度闲置。但是为了配合这一次欧洲有史以来次独立载人航天射任务―搭乘欧洲航天局的第二艘型货运飞船“约翰内斯.开普勒”号奔赴国际空间站的3名欧洲宇航员的登机需要,欧洲航天局在近半年之中对射塔的相关设施进行了检修和改进。

此刻李同根所登上的正是位于塔顶的宇航员等机平台。虽然说是平台,但空间也并不宽裕,在众多的机械设备的簇拥之下。实际上可供转圜的空间并不大,李同根小心翼翼的环视着周遍,这是一个纷乱的空间,太多的角落和遮蔽物无疑都是伏击者最好的藏身之处。本能警觉使他举起手中的突击步枪,警惕的环视着四周每一个角落。在昏暗的光线之下,一个黝黑的幻影出现了他的左侧,在仓促之下,李同根几乎错把那一堆狙击手月兑下的“吉利服”和靠在其上的米狙击步枪误认为就是那名自己所追逐的狙击手。

但是就在扣动扳机的刹那之间,李同根的头脑之中的突然闪过了一道警觉的闪念:“这是一个声东击西的陷阱。”而就在他猛的转身的同时,一个无声无息的杀手已经贴近了他的身旁,锋利的军用匕划着夺目的寒光刺向了李同根的咽喉,而在几乎同时李同根手中的枪托也砸向了对方的后脑。这无疑是一次电光火石般的攻防转换。匕的锋芒贴着向后退去的李同根的脖子割开了空气。而李同根的枪托也被对方坚实的左臂所格开。

在一个踉跄之后,李同根努力站稳了身姿,抬起手中的突击步枪结果这个危险的对手显然是他的第一选择。但是蒙托亚显然并不打算给他机会,凌厉的侧踢准确的将李同根手中的突击步枪踢月兑了双手,但也几乎在同时李同根的左腿也有力的踹在了蒙托亚的小月复之上,显然对方在近身格斗领域也颇有造诣。就在蒙托亚被踹得连退数步的同时。李同根已经贴近身来,蒙托亚手中的匕被率先打飞,李同根抡起双拳左右开弓,猛殴这个今夜曾几乎杀死他的狙击手。,

但是令李同根难以置信的是在他的铁拳猛击之下,并不高大的蒙托亚竟没有被迅击倒,相反对方很快便腾出手来予以了反击,近距离的肘击重重的命中了李同根的脸颊,而李同根的膝盖也重重的顶在对方的小月复之上。最终在这座人类奔向太空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上。一场最为原始的肉搏战在地面上横飞的曳光弹背景之下无休止的进行着。谁出拳更猛、谁更能扛打,谁才可能是这场赤手空拳的较量最终的胜利者。

不过这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已经注定与今天晚上的大战局无关,因为此刻2架隶属于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的卡―5o型武装直升机已经吸引了地面上所有的目光。“该死,这些俄罗斯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站在一辆“潘哈德”型装甲侦察车之上的“铁牙”营的指挥官―威仑上尉对着从自己的头盔上延伸下来的对讲机怒吼道。

虽然在库鲁航天射中心危机爆以来,以法国为的欧盟联合反恐部队加强了对法属圭亚那地区的空中和上海监控,甚至派出了一架法国空军e―3F“望楼”型空中预警机进驻马提尼克岛的法兰西堡,担负今晚强攻行动的空中预警和指挥中心。但是显然对于几乎贴着雨林飞行、且装载有电子干扰吊舱的俄罗斯特种部队的卡―5o型武装直升机,无论是法国方面的地面还是空中雷达网都未能及时现,更无从作出反应。

“是‘格鲁乌’的第1o独立特种旅,看来莫斯科方面是不会在这次行动中袖手旁观的。”就在威仑上尉愤怒的质问声中,位于法兰西堡附近的法国海军基地内,法国外籍军团司令―阿尔弗雷德.勒瓦中将和布内尔上校同样第一时间获悉了俄罗斯方面的武装直升机出现在战区的消息。事实上除了拥有庞大的谍报网络外,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从前苏联时代便指挥着一支世界闻名的特种部队―第1o独立特种旅,这支由前苏联总参谋部前线侦察部队演化而来的特殊部队其训练、装备和战斗力都优于俄罗斯乃至世界各国其他著名特种部队。而在苏联存在和解体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这支部队都一直以海外长臂的身份在阿富汗、安哥拉、柬埔寨、埃塞俄比亚、伊拉克、越南、前南斯拉夫以及其它“危险区域”成功展开捍卫莫斯科利益的特种行动。

“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就绪,可以在全球任何地点展开行动。”是这支部队的口号的责任。1999年以来,这支特种部队仅在车臣战场之上就消灭了名车臣非法武装的精英,其中利用苏―27型战斗机携带空地导弹击毙车臣匪杜达耶夫的故事为世人所熟知,但是真正令布内尔上校记忆由心的却是他们成功歼灭车臣战地指挥官―号称“黑色天使”的格拉耶夫的经典战例。因为当时在海拔米外高加索山地之中,除了格拉耶夫麾下的车臣武装、穆斯林圣战士之外,还有奉命与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一起行动的法国外籍军团第2伞兵团的1支突击小队。

“莫斯科是不可能让他们制造的一枚手提式核武器落入我们这些欧洲人之手的。”在自己过去的军旅生涯之中,阿尔弗雷德.勒瓦中将已经多次与俄罗斯军人打过交道。应该说他早已熟悉了俄罗斯民族这种蛮横跋扈的行事风格,而这一次同样也不例外。当然参与行动的法国外籍军团和欧洲联合反恐部队有足够的理由阻截对方的这次不请自来。但是毫无疑问代价将是巨大的,在目前的战场环境之下,2架低空突入的卡―5o型武装直升机无疑是盘旋在空中的死神,它们所携带的强大火力足以扫荡缺乏防空武器的所有欧盟部队。不过阿尔弗雷德.勒瓦中将相信俄罗斯的目标应该是那些龟缩在射控制中心之内的“恐怖分子”。

果然第一架卡―5o型武装直升机机身两侧的短翼以下开始闪烁起了致命的火光,数枚s-8型8o毫米火箭呼啸着掠过一片哗然的战场上空直扑目标建筑物―射控制中心。不过这一样的攻击显然无法摧毁这样一座宛如地堡一样的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建筑,除了在墙上炸来一个直径不过一米的大洞之外。这座建筑物整体上依旧毫无伤。

“混蛋!”在剧烈的爆炸和震颤之上,位于射控制中心之内曼科.卡帕克少校此刻已经并不关心究竟是谁在攻击自己。他的双手飞快的在两组密码输入器之上输入着那毁灭的密码。不过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就在那直径1米的缺口之中,一枚s-8型8o毫米火箭从低近攻击的第二架俄罗斯卡―5o型武装直升机的机翼之下准确的射入了射控制中心的内部。

“原来这是俄罗斯处理危机的方式啊!”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伊万.巴博突然回忆起了在莫斯科连通巴黎的热线电话之中,俄罗斯领导人梅德韦杰夫为萨科齐总统所断然拒绝的建议。玉石俱焚,但一劳永逸,这或许就是俄罗斯人处理复杂问题时最为简单的解决方式。火箭弹在空中炸响,最初的火光并不刺眼。飞舞的弹片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杀伤。但是真正的恐怖却才刚刚开始。战斗部内被高温挥成气态的环氧烷烃类有机物迅与与空气混合,就形成气溶胶混合物,瞬间在整个空间内点燃了一道毁灭的火镰。爆轰波在墙壁之间反射叠加,强大的压力和冲击波瞬间将建筑物内大部分的人员杀死。而更为恐怖的是燃料参与爆炸反应,大量消耗了区域内的氧气。可使整个建筑物缺氧达数分钟。即便躲过了爆炸和破片,扛过了二次爆炸和冲击波,最后的幸存者们还是无法逃过缺氧的扼杀。

但就在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再无生命的射控制中心内,一切却并非完全的结束。在无人察觉的情况之下,位于手提式核武器内部的高压电容器突然开始工作起来,而分别置于炸弹两端的氚气容器上的小火药此时也相继点燃。这些火药推动活塞,将氚气压入一些细小的金属管内,其中的一条管子通入更深层的初级反应体之中,而其他的管子则把氚气导往二级反应体。这道过程并不需要特别快的反应,其目的是不过是各种不同的氘化锂和易于产生核融合反应的氚原子混合在一起。虽然繁复但是整个过程实际上只用了不到十秒钟的时间。

随后电容器开始放电,产生的脉冲穿透电线进入配电盘的电路网之中。这是一个由精密扳机组的配电电路网―其中每一个开关都是利用具有自动离子化及放射性的氪气来控制高精确度的放电时间的一种小型精密装置。利用脉冲压缩的技术以提高其安培数,那个配电电路网可将原来的脉冲分别输入4o条不同的引爆电线之中,在这道精确的脉冲作用之中。4o个高能炸药组成的爆炸模块将在同一个时间引爆。

脉冲的作用先传递到**之上。这些**基本上都是由一些极细的电线制成,由于纤细而脆弱,因此当电流抵达时,这些电线会自行爆炸。电脉冲传到每个爆炸药块的内部,所造成的结果并不是向外爆炸,应该说是向内爆炸,因为更强大的杀伤力需要爆炸的力量向内集中。

所有高爆炸药模块事实上是由两层不同成分的物质所制成―轻金属及重金属粉末。外层都是由引爆度比较缓慢的炸药所组成,因此在每个炸药块的**引爆后,冲击波向四周传播,迅地抵达炸药模块的边缘之上。由于每个炸药块是由外向内引爆,所以冲击波的威力在炸药块里内向聚拢。在介于快慢度不同的炸药之间所含的空腔―迅将球形的冲击波改成平面形状,变形后的冲击波再度聚焦以配合推动那些被称为“驱动器”的金属模块。

这些金属颗粒是经过详细加工的铼钨合金。这些铼钨合金在强大的冲击力的撞击,迅向内部产生真空运动。这些铼钨合金内层是一层的铍金属,再内层则是一层高纯度的铀235。所有炸药及金属管所对准的中心点是一块1o公斤且具有辐射性的钚239。钚239的密度原本就比铅还大,而现在又被内爆炸所产生的百万个气压的压力所压缩,密度自然更加提高。而通过一个外表像家用吹风机的紧密的迷你离心加器向着着铍金属层射氘原子,最终产生了大量运动度是光的十分之一的中子。

跟前苏联的核物理学家设计的一样,当中子抵达之时,钚元素的密度才刚好到其尖峰密度的一半。原本密度只有铅的两倍左右,这些钚元素的密度现在已经是原来的十倍,而且还在向内加前进。中子撞击并进入了那个还在压缩中的钚元素块,核分裂的效应最终产生了。

钚原子原子量为239,这表示其原子核内的中子及质子的数量总和有239。接下来生的现象真可说是千百万个原子中同时生反应,但每一处生的现象都完全一样。一颗入侵的“慢”中子太过接近钚元素的原子核,被一股维持原子核在一起的核力吸人了原子核内。中子被吸人一颗原子的中心后,改变了一大群原子核原来的能量状态,使得后者变得不稳定。

原本处于均衡状态的原子核开始疯狂地旋转,并因核力的起伏变动而产生分裂。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核分裂通常会有一个中子或质子完全消失,转变成爱因斯坦相对论中质能方程所提出的能量,即“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的平方”。由这些粒子的消失所产生的能量,以伽玛射线及x光辐射线的形态,或其他三十几种较不重要的方式释放出去。最后,分裂过的原子核再释放出二到三个多余的中子。原先只需要一个中子引核分裂,原子核却又释放出二到三个以过光的十分之一的度运动的中子―都会撞击到其他的原子核。而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足以继续维持反应是前一个阶段的两倍,而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又是原来的两倍。原先开始只是少许的能量以及一点点的自由粒子在加倍、再加倍,最终凝聚成足以毁灭一切的巨大威力。

――――――――――――――――――――――――――――――――

注1:脐带塔―这个名称来自“胎儿”(指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在尚未“分娩”(飞离射台)以前,靠脐带从“母体”(地面设备)吸收“营养”(气、电、液)和“信息”的寓意。脐带塔是火箭起飞前火箭和飞船与地面设备之间的联系桥梁,主要支撑地面与火箭、飞船相连接的供电电缆、供气管路、加注管路,为航天员进舱提供通道,同时为工作人员提供射前检查的工作场所。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节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阅读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