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三章:飞豹凶猛(三)

作者 : 红色猎隼

反舰导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第三帝国的铁骑横扫了整个西欧之后,柏林必须面对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敌人。纳粹德国的领导层很清楚英国本土只是弹丸之地的列岛,资源匮乏,之所以能够长时间的坚持抵抗,完全有赖于海外庞大殖民地的资源以及以美国为的盟国支持。战略物资通过大西洋上的航运线源源不断的运送过来。如果可以摧毁那些运输船队,英国人便只能束手就擒。但是德国并不是一个拥有悠久海军历史的国家,战争的需要又令大量的资源向地面和空中的战线倾斜。于是为了取得胜利,德国必须开出一种全新的海战武器。

于是在在重点研制V-1、V-2导弹的同时,德国人也大力进行着反舰武器的研制。装备德国空军hs-293无意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实战的反舰导弹,这种年由德国亨舍尔公司研制的武器,由改装普通航空炸弹开始,通过普通航空炸弹装上轻质合金的弹翼和尾翼,无线电指令接收和射系统,使炸弹具有机动攻击能力。在西线的战斗之中,这种新型武器一度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不过随着盟军在罗马北部登6并攻占福贾机场之后,缴获了一批完好的hs-导弹,并很快搞清了它的工作原理。盟军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种无线电干扰机,并在舰艇上大量装备。

为了反制盟军的干扰,提高反舰作战的效果,德国又相继设计出hs-等一系列后续型制导炸弹。其中,hs-堪称是制导炸弹展史上的里程碑,次在弹头前端加装了一台电视照相机以及无线电链路传输系统,便于机组成员在不良天气情况下操纵导弹攻击目标。但是由于hs-293系列的新颖性和复杂性,加之实际工艺水平所限,导致这种导弹的生产不合格率一直居高不下。而随着德国空军逐渐失去了战场制空权,这种新颖武器最终也无法改变第三帝国崩溃的命运。此外德国空军还利用hs-293的技术研制出了sd-/“弗里兹-x”精确指导炸弹。

与不断攀登军工科技颠峰的德国相比,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同样不甘于人后。遭遇了“珍珠港事件”之后,矢志报复的美国人开足了战争机器的马力,除了大量传统的海战兵器―如战舰、潜艇、战斗机被大量生产出来的同时,美**工从1942年开始设计VB系列无线电制导炸弹以及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研制了第一批空射反舰导弹,同样以摧毁日本帝国海军为目标。其中初始型号为mk-57型炸弹的“蝙蝠”型反舰导弹,作战范围可达32公里,弹头为公斤的常规装药,制导部件采用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的s波段主动雷达寻的器。该型导弹可由载机携带至中低空投射,导弹月兑离载机后,雷达寻的器自动打开,一旦捕捉到目标,便可自主起攻击。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种“射后不用管”的智能反舰武器,同时也可能是当时最先进的早期制导炸弹。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不等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太平洋上放出这些嗜血的蝙蝠,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海军便已经奄奄一息了。

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颠覆了传统海战的面貌。作为传统6权大国的苏联,理论上对传统海权的迅落伍应该深感欣慰。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新一代海权由于航程更远,使得深入打击的航程同样过传统舰炮岸轰的射程,达到数百公里级。这表示战后苏联的海岸线不但仍然受英美海权的封锁,而且攻击的目标更深达内6。要如何才能对抗新崛起的航母战斗群呢?被淘汰的巨舰大炮显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而无论造舰能力与航空工业,战后的苏联也无法与美国进行对称地竞争。潜艇在未来是苏联抗击肮母的重要平台,但在当时还未显露出重要性,因为柴电潜艇拙劣的潜航能力,只有被英美反潜机猎杀的份。在技术重重压制之下,苏联只能寻找“非对称”的反击之道。而从战败德国的技术资源之中取得了两项同样可取代传统舰炮的科技蓝图:喷气推进和精确指导。在第三帝国没有走完的道路上,苏联人显然走的更远。

面对着美英在二次大战中建立起来的庞大海军和舰载航空兵,射程与被探测的距离一直是与航母对抗中最严肃的课题。只有在被探测前达到射导弹射程,才能有效慑阻航母战斗群入侵。而惟有在被舰载机现并攻击之前,将己方的火力覆盖到目标之上,才能有效的摧毁航母战斗群,因此远程,高,饱和攻击以及强大的单摧毁能力便成为了苏联反舰导弹长期以来一贯秉承的克敌之法。

苏联海军替舰射导弹的射程制订了数百公里射程的要求,虽然这并不足以远离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但配合类似快艇的打带跑战术,水面舰艇应该还来得及在航母还击之前月兑离。不过,由于防空系统的进步,反舰导弹本身也成了标靶,苏联海军次思考导弹本身的生存性。他们给出的答案是“饱和攻击”。这不但是苏联反舰战术的重大改革,同时也奠定了其领先西方反舰导弹的地位,直到现在,其他国家都未曾展过拥有类似能力的反舰导弹。顾名思义,饱和攻击是以数量优势攻击敌军防线,即使敌军的防御火力能够摧毁部分攻击兵力,但当数量过防御能量的上限时,剩余的攻击兵力就会突破防线而摧毁防御的重心,在反舰作战中这个重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敌人的航母。

美国与西欧各国是在1967年埃及海军用装备了苏制“冥河”反舰导弹的快艇击沉了以色列海军“埃拉特”号驱逐舰后才第一次感到新一代反舰导弹的威力,并迅奋起直追,其中最著名莫过于的是法国的“飞鱼”系列与美国“捕鲸叉”系列反舰导弹。不过与苏联研制的那些外型粗壮的音重型反舰导弹相比,无论是“飞鱼”还是“捕鲸叉”都更强调精确打击的准确性、抗干扰能力。因此飞行度和战斗部的分量往往不在优先考虑的范畴之中。

在国外纷纷推出音反舰导弹时,麦道公司则提出音反舰导弹的一些缺点。美国不展音导弹似乎有两个原因:一是“捕鲸叉”销售情况不错,展音反舰导弹会影响销售;二是从美国自身战略考虑,他们不急于用音反舰导弹去攻击别国舰艇。从已进行的局部战争来看,美国借助其空中优势、强大的电子战力量,主要攻击的是对方的6上目标,对方的舰艇在战争中还不会更多出现。因此虽然欧洲各国曾经掀起过一阵联合研制音反舰导弹的热潮,但是美国和其北约盟国更青睐于对已装备部队的亚音素导弹进行一系列的改进,赋予其更多的攻击手段和任务特性。

在这场亚音和音反舰导弹的流派之中,中国或许可以算是一个另类。中国空军和海军或许是世界各大主流军事强国之中唯一同时展和装备亚音和音反舰导弹的国家。这当然与中国在冷战后期特殊的国际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国有广阔的海岸线,历史上又多次遭受海上而来的侵略,所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特别注意展包括岸舰导弹在内的反舰导弹。但是最初所展的反舰导弹都是为了保卫海岸、领海的,是防御性的导弹。但是随着苏联在“大国沙文”主义的道路越走越远,中国反舰的假想敌却一度从“西方帝国主义的爪牙”转向了“昔日老大哥”的远东舰队。

2o世纪7o年代中期开始设计c-8o1系列亚音反舰导弹,由于外型设计与法国研制的39“飞鱼”导弹极为相似,因此被称为“中国飞鱼”。这种率先装备中国海军的利器是否在“国际大三角战略”的“中美蜜月期”里被注入了西方基因,或许永远无人可知。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由于所要面对战争模式和烈度的不同,c-8o1系列亚音反舰导弹在经过了持续改进之后,其作战效能已经远远过了法国的“飞鱼”。而且为了拓宽攻击手段,c-8o1系列亚音反舰导弹同样有几种改进版产品,比如中国海军航空兵歼轰―7型战斗轰炸机上装备的c-空射反舰导弹和中国海军o39“宋”级潜艇上所装备c-(yJ-8Q)潜射反舰导弹等。

国际风云的变幻总是令人眼花缭乱,随着柏林墙的轰然倒塌。中国也一夜之间从制衡苏联的“北约盟国”变成了西方世界“接触―遏止”的对手。曾经一系列的军事合作项目不仅化为了泡影,甚至西方的坚船利炮又再一次顶到了中国的胸膛之上。中国虽然拥有一流的导弹专家,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再度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武器供应渠道。中国除了从俄罗斯获得性能最佳的武器装备之外,也获得了大量先进的军事技术。这一点在反舰导弹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的反舰导弹也弥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的武器清单中,有3种导弹最为引人注目,其中包括:ss-n-22“曰炙”(该导弹在俄罗斯被称为“白蛉”)反舰导弹、as-18“芦笛”(该导弹在俄被称为kh-)反舰导弹和as-17“氪”(该导弹在俄被称为kh-31)式反舰导弹。

在这些武器采购的订单背后,却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音反舰导弹的迅成长。c―1o1型、c―3o1型音反舰导弹的出现,一度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中俄军事合作的产物。但事实上并不健忘的西方人似乎忘记了一条世界战争史的惯例―战场的需求永远可以激乎寻常的创造力。面对着一次次逼近中国临海,充满敌意的航母战斗群,中**工必须磨砺自己的长剑。而同时装备的亚音和音反舰导弹最终也为中国海、空军历练出了一种全新的攻击模式―“混合饱和攻击”。

这种月兑胎于前苏联“饱和攻击”模式的全新战法,理论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初,无非是在起攻击之时混合射c―1o1型、c―3o1型音反舰导弹和c―8o1、c―8o2型亚音反舰导弹,对敌舰队形成饱和攻击。事实上这种攻击模式最初的形成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动机技术限制造成导弹体积、重量都很大,这是c-1o1、c-3o1最大的缺点。同时两种导弹的制导雷达都采用单脉冲雷达,因此其抗干扰能力有限。这两大缺陷都造成的c-1o1、c-3o1一次齐射时数量有限,且难以有效的突防和杀伤敌舰。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却能吸引敌防空火力和制造突防缺口,为后续跟进的c―8o1、c―8o2型亚音反舰导弹打开一条最终伤敌“血路”。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引进和积累,c―1o1型、c―3o1型音反舰导弹的后续改进型逐渐克服了自身所存在的缺陷。而“混合饱和攻击”也迅成为了中国海、空军反舰作战的主流模式。当然这种攻击模式也并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毕竟要协调在距离目标3千米左右俯冲至5米高度,并始终保持2马赫的音飞行,直至命中目标的c―1o1型、c―3o1型音反舰导弹和飞行马赫数为o.9的c―8o1、c―8o2型亚音反舰导弹在几乎同时进入杀伤距离,需要准确的计算和高的协调控制能力。

虽然在这种“混合饱和攻击”模式在7年的“中日爪哇海准战争”和“中印战争”中被一再运用并获得了非凡的成功。但是没有人会想到这种攻击模式的第一次实战演练竟不是由中**人亲自操刀,并且是生远离西太平洋的南美洲近海。

阿根廷人可以说同样是运用反舰导弹的行家里手,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使用6枚法国制造的“飞鱼”空射反舰导弹,成功击毁英海军先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及“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船。如果不是库存有限,加上英国相撒切尔夫人施展高的外交手腕促使法国对阿根廷停止供货。马岛战争的结果可能便将改写。不过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用“飞鱼”导弹和炸弹攻击英舰的经验,多年来影响了美、英等国海军的训练、战术、着装以及未来舰艇的设计和自卫。即便是在远离西方军事强国阵营的智利海军,也同样强化了舰队防空的作战训练。因此当阿根廷海军航空兵第3攻击机中队的战鹰锁定了目标,并射反舰导弹之时,智利海军并没有陷入完全恐慌,而是有条不紊的开始了反制作战。

“埃米然特.拉特芮”号和“埃米然特.布兰科.阿卡兰卡”号是智利海军从荷兰引进的2艘“雅克布.范.赫姆斯科克”L级防空护卫舰。虽然均为荷兰海军淘汰的二手战舰。但是这2艘2o世纪8o年代建造的防空导弹护卫舰装有“标准”中程舰空导弹射装置1座,八联装“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射装置1座,7管3o毫米“守门员”近防系统1座,并经过了荷兰海军对作战指挥系统的强化,依旧足以面对小批次的空射反舰导弹的攻击。

“不!目标太多了……”但是当阿根廷的攻击露出峥嵘之时,智利人已经感觉到了绝望,在对空警戒雷达的屏幕上代表着威胁的红色光斑点组成了一道毁灭之墙。而且从解算结果来看其中混杂着音和亚音两种完全不同的反舰导弹。究竟如何拦截一时竟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所有战舰,防空火力自由射击……。”作为一名职业军官,智利海军特遣舰队最高指挥官鲁道夫.戈迪亚中将知道他所面对的是什么―阿根廷人拿出了对付一个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火力来对抗自己的这支小舰队。而他所能的也许只有尽人事而听天命了。

在所有反舰导弹的冲刺阶段,高度的c―1o1型音反舰导弹冲出了阵列,率先猛扑而下。以法国的“海响尾蛇”、英国的“海狼”末段拦截导弹抗击1导弹为例,即使在理想状态下由红外跟踪器现和跟踪1,并以应急反应度进行拦截,也只有一次拦截机会,且交汇点还是在1俯冲之处。而智利海军唯一可以依仗的“标准”中程舰空导弹的拦截效果也好不到那里去。虽然拦截距离有所延长。但是没有垂直射系统的支持,单的拦截对于骤密的攻击导弹而言不过杯水车薪。

而率先被击中的正是2艘担任着防空火力中坚的L级防空护卫舰,虽然7管3o毫米“守门员”近防系统也试图进行最后的抵抗,但是用近防拦截系统进行拦截的时间实在太短了。1-2秒的最后一搏对c―1o1型音反舰的拦截几乎是无效的。公斤的战斗部以2马赫的高度撞击在智利海军的舰艇中部,巨大的浪花之后便是剧烈的爆炸和不断涌出的火焰和滚滚浓烟。这是一次毫无疑问的绝杀,单薄的护卫舰无法抵御如此凶悍的冲击,整艘战舰战栗着在海面上垂死挣扎。而来袭的更多亚音导弹此刻掠过这艘生命只能以分钟计算的战舰向着还在抵抗的目标飞去。

智利海军曾经是南美洲的强者,正是这支海军在1879年南太平洋战争之中大败秘鲁海军,唤起了智利的崛起。但是在麦哲伦海峡,他们同样见证了延续百年的“南美三强”格局的最终落幕。仅仅有了不足15分钟,智利海军强大的特遣舰队便燃烧着消逝在了波涛之中。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圣地亚哥有着一个奇怪的逻辑:6军保护着篷塔阿雷纳斯军用机场,机场内部署的强大战斗机群保护麦哲伦海峡内的海军舰队,而海军舰队又威胁着阿根廷人地面部队的侧翼,事实上保护着6军。这样一个闭合的环型结构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只要摧毁一角,便会导致全局的崩溃。智利的海军舰队根本不适宜21世纪的海战,甚至无法对抗2o世纪9o年代的攻击。惨烈的现实再一次说明了,没有舰载航空兵的保护。水面舰队在空射反舰面前无比的脆弱。”这是美国海军第4舰队司令―约瑟夫.科南中将在其退役后所纂写的《21世纪中南美洲的海战》一文中对“第一次泛南美洲战争”中智利海军溃败中的描述。不过持有何种观点,智利海军在麦哲伦海峡的惨败都预示着一个可怕的事实,战争已经爆,圣地亚哥必须在海、空军遭遇重创的情况,艰难的继续抵抗阿根廷人的进攻。

智利和阿根廷之间地面战,在阿根廷人用中国生产的-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摧毁了篷塔阿雷纳斯空军基地和智利海军之后的个小时之后才最终展开。当然在期间的5天里阿根廷人并非什么事情都没干,阿根廷空军四处出击,肆意的轰炸着智利境内的军事目标。而圣地亚哥而动员起残存的空军战斗机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领空。综合而言,在此后五天的攻防之中,双方的表现都不过平平。在完备的地面雷达指引之下,智利空军的F―16战斗机在二线的F―5型战斗机的配合之下,仍能较好完成了国土防空的任务。虽然在与-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的正面较量中无法有效的压倒对手,但是干扰对方的空袭行动还是卓有成效的。

阿根廷空军的“无所事事”最终令阿根廷军政府放弃了用一场空中进攻来奠定胜局的计划。既然空中打击的目的是为地面进攻开道,那么干脆直接用地面部队决胜好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督促之下,阿根廷6军开始马岛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面行动。而在他们的进攻方向上,南美洲最强大的装甲军团正严阵以待。

智利6军虽然仅有5.1万人,编有7个师、1个航空兵旅、1个工兵团、1个空降团。但是却是一支傲视南美洲的机械化军团。向瑞士采购9型自行榴弹炮、来自英国的“闪电”()车载多管火箭炮系统,而辆来自德国的“

豹―1o5型轻型坦克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何况圣地亚哥还向德国订购了118辆“豹2”主战坦克,用于替换和升级智利6军现役坦克。

6年7月2o日,智利南部小城里奥贝尔德郊外,从南极大6吹来的阴冷冰雨绵密的打在智利6军第4师的士兵的满是泥泞的雨衣和造型古典的的德制m35型头盔之上。七月对于位于南纬西经的蓬塔阿雷纳斯地区来说并非炎炎夏日而是隆冬季节。这里夜晚的气温可以低到零下1o度左右,即便是白天气温也在零度上下徘徊。34岁的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将半个身子探出自己所驱策的“豹2”a4型主战坦克矩形的炮塔,迎着凛冽的南风无言的注视着远方的战线。

阿根廷和智利两国的士兵在这样糟糕的天气里已经持续了3个昼夜了,按照智利6军预先的计划,负责防御南部的第4师应该利用国境线上的筑垒地带阻滞和消耗阿根廷人的攻势,随后再不断到来的增援部队的协助之下,利用弹性防御将战线有序的向本国的纵深后撤。智利国防部预计在一周之内,阿根廷6军的进攻势头将遭到有效遏止。届时智利6军再投入集结于蓬塔阿雷纳斯地区的装甲部队进行反攻彻底扭转战局。

但是圣地亚哥的热情显然已经被目前战场恶劣的态势所浇熄了,在国境地带面对阿根廷空地协同作战的强大火力,智利6军仅仅抵抗了不到24小时便陷入了全线的崩败之中。在阿根廷6军的装甲洪流衔尾追击之下,4个营饥寒交迫的智利士兵被分割包围在国境地带,最终只能向阿根廷人缴械投降。在随后的2天之中,预定驰援火地岛战线的智利海军6战队4个大队和1个两栖营成为了溃败战线之上的“救火队”。在3o辆英国生产的“蝎”式轻型坦克的掩护下智利海军6战队不计伤亡的反复冲击着阿根廷人的“锋线”。为智利6军重整战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智利海军6战队付出数百人伤亡的代价之下,智利6军最终在增援部队的配合下在小城里奥贝尔德郊外稳定住了战线。智利海军麦哲伦海峡特遣舰队的水面舰艇虽然损失惨重。但是由1艘“?鱼“级(智利海军称为“奥希金斯”级)常规动力潜艇和2艘“汤姆森”级常规动力潜艇组成的水下舰队却依旧在麦哲伦海峡奋战着,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阿根廷海军对火地岛战区的海上补给一直倍受威胁。同时阿根廷海军穿越麦哲伦海峡,从海上封锁蓬塔阿雷纳斯的计划无从展开。

蓬塔阿雷纳斯不仅是世界上纬度最南的城市之一,智利南极区和麦哲伦省府。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麦哲伦海峡西岸,而成为全半球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进入南极的门户。在2o世纪巴拿马运河开通前,这座港口城市曾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必经之路。即使在现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亦使之成为赴南极科考船队的重要补给站。为了保卫这座城市,智利政府不遗余力的向一线增派援兵。由于阿根廷空军所装备的―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的频繁出击,使得北部从通往蓬塔阿雷纳斯的9号公路成为一条危途,在渗透进入的阿根廷特种部队的指引之下,智利6军驰援蓬塔阿雷纳斯的车队不断遭到来自空中的致命攻击。因此在智利空军的护航下的海上运输一度成为了保障蓬塔阿雷纳斯市守军和市民的“生命线”。

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所在的智利6军第25装甲营隶属与驻守都圣地亚哥的智利6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作为智利6军的精锐之所在。第25装甲营不仅在全军批换装了德**工的骄傲―“豹”2a4型主战坦克,更曾远赴欧洲,接受德国国防军对车辆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全面训练。因此一直以来都被智利国防部视为全军的“装甲尖刀”。

应该说自阿根廷先制人的空中打击以来,圣地亚哥对这场战争无论是反应和决断都绝对无法用软弱来评价。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虽然只是一介女流,但是却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刚毅。当阿根廷人用―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摧毁了智利空军和海军的优势之时,智利朝野上下一片惊愕,内政部长内政部长贝利萨里奥.贝拉斯科甚至公然向媒体攻击总统巴切莱特的外交政策,认为在军力的巨大差距之下,智利应该迅与阿根廷媾和。内政部长贝利萨里奥.贝拉斯科一直以来都是巴切莱特的左右手。按照智利政府的惯例,在巴切莱特外出访问期间,贝拉斯科都代替总统主持政府工作。他的倒戈无疑成为了激荡智利政局的重磅炸弹。而国防部长马里奥.费尔南德斯面对来自公众和政府内部的压力,一度萌生辞职的念头。

但是巴切莱特却在此刻挺身而出,向智利全国高声呼吁,要求智利人民与她并肩作战,在这场“阿根廷人强加给智利的战争中”与“贪婪嗜血的阿根廷军政府抗争到底。”面对着电视机镜头,巴切莱特所表现出的坚强和冷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智利军民的士气。而面对外侮,智利国内的各大反对党也表示了与政府合作的姿态。反对党领军人物―郝阿金.拉文(注1)便代表反对党表示:“尽管我们是反对派,但是此刻我们愿意陪伴在总统身边,她现在是一位忧虑的领导者和母亲。在国家危难的关头,我们应该越政治分歧。”

在巴切莱特总统慷慨激昂的电视演说之中,智利全国迅转入了同仇敌忾的战争状态。大批的预备役兵员被征集,尘封的武器装备被翻新。在智利全国所有的力量被前所未有的凝聚在了一起。在智利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与其他的拉美民族比较起来,智利人显得有点特别。他们对待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认真态度有点像欧洲人,而他们工作时勤奋钻研的劲头又有点像东亚人。看起来,倒是与拉美人自由散漫的传统形象不很相符。

从地缘上讲,智利被高山和沙漠挤在南美大6的西南一角,空间狭窄、耕地面积有限,加上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智利人在一种准岛屿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因为住在“世界尽头”的智利人明白,他们不像身边的邻居阿根廷人那么多的自然资源可供“挥霍”,为了在竞争中生存,智利人不得不学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努力在制度和效率上挖掘潜力,做事讲规矩、守诚信,尽可能地挥社会资源的最大效用。在智利,政府比较廉洁,企业普遍守信,商业欺诈现象不太普遍,治安环境也比较好,这些都与其他主要拉美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也正是空前的团结和严谨,使得国土和资源都远弱于巴西和阿根廷的智利,最终成为了“南美三强”之一。

由于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即适龄青年先自愿报名服兵役,如名额不满再按义务兵征集。因此智利军队的动员效率一直在南美洲名列前茅,仅在一周之内动员起来的4个师的预备役部队。当然这些缺乏训练的二线部队短时间之内还无法与阿根廷6军正面交锋。但是他们的出现却可以将部署在智利各地的精锐部队置换出来,使他们得以奔赴战场。

部署在圣地亚哥的智利6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分批从驻地赶赴南部的战场。在阿根廷空军偶尔的袭扰和轰炸之下,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所在的智利6军第25装甲营沿铁路机动到蒙特港。蒙特港市是智利第十大区府,位于智利狭长大6的南端。地处富龙加维海湾深处,与腾格罗岛遥遥相望。该市是在原梅里布伊造船厂的基础上,于1853年逐步修建而成的。作为智利全国铁路和公路运输网中最南端的一站,蒙特港市与周边特别是与南方城市间的交通也十分便利,是该大区以及智利南部的交通枢纽。

蒙特港市经济以海运、渔、林和造船业为主。其中。海运业是该市的支柱产业。著名的蒙特港位于城市南部,属因泊其公司所有。港口长385米。由于气候温和,所以全年都可使用。从此港出口的货物大多运往亚洲。运输的货物多数为该大区盛产的木材和海产品,其中通过此港出口的马哈鱼占智利出口总量的4o%左右。但随着近年来智对外贸易的展,智利其它港口城市海运业迅展起来。同时由于蒙特港停泊量小等自身缺陷,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落后,因此因泊其公司决定投资修建第二港口。此外,作为第十大区府,市内有海洋大学、渔业科研所、文化娱乐设施和旅游景点也很多。武器广场、大教堂、迭戈、里韦拉艺术馆、火车站等人文景观与股格罗岛博塔尼克公园等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智利南方主要旅游城市之一。

但是当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和第25装甲营抵达之时,昔日生计勃勃的蒙特港已经陷入了一片肃杀之中,针对蓬塔阿雷纳斯的海上运输,令这座城市成为了阿根廷空军的重点关照的地区。就在第25装甲营抵达港区登船之际,阿根廷空军的―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又不期而至。虽然中**方向阿根廷人出口了大量先进的反舰导弹和精确指导武器。但是不知道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对“飞豹”的突防能力过于自信,还是因为阿根廷人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总是阿根廷空军坚持使用常规炸弹来阻断智利人的海运。矫捷的战斗轰炸机敏捷在智利空军的防空炮火之中飞翔在蒙特港的上空,投下所携带的货物。

在漫天的浓烟之中,第25装甲营艰难的登上了停泊在港口的民用滚装船,踏上奔赴前线的道路。虽然沿途都有智利空军启封的F―5型战斗机的护航。但是“飞豹”的滋扰依旧无法摆月兑。当航行到惠灵顿岛附近之时,船队再次遭遇了阿根廷海军航空兵的远程奔袭。装备了阿根廷海军航空兵的―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一改在中**队的白色涂装。广泛的采用了深黑色的涂装。翱翔在夜晚的水天之际,宛如索命的死神。

一艘满载着智利6军急需弹药的散货船被阿根廷人射的c―8o1型反舰导弹击中,迅燃起了大火,被诱爆的弹药在船舱中爆炸,将整艘货轮炸成两截。仅挣扎了数分钟便最终消逝在了南太平的波涛之中。面对着水面快下沉的桅杆。惊魂未定的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只能祈祷船上的水手可以全部平安。要知道在这个季节里,海水的温度足以杀死任何跳水逃生者,即便是在救生船上水面的低温也会夺去很多人的健康。

经过3天的航行,包括第25装甲营的智利6军第一批增援部队艰难的抵达了蓬塔阿雷纳斯港。他们没有时间获得休整。因为智利海军6战队最后的反扑已经被阿根廷人催垮。智利6军必须在小城里奥贝尔德重整防线。小城里奥贝尔德不仅是蓬塔阿雷纳斯市北部的门户,更是这座城市所在的布朗斯威士半岛的咽喉。连布朗斯威士半岛与外界的9号和225号公路在这里交汇。一旦阿根廷人夺取了这座关键性的交通枢纽,蓬塔阿雷纳斯和布朗斯威士半岛的所有6路交通便事实上被切断了。整座城市将会成为一座被孤立的堡垒。虽然步步喋血的海上生命线还没有被最终切断。但是智利海军的3艘潜艇还能支撑多久并没有可以打包票。阿根廷空军所装备的阿根廷装备有的p-3B“猎户座”型反潜机和Be-型反潜直升机已经在麦哲伦海峡上空活动,压缩着智利海军残存水下舰艇的活动范围。除非撤退,否则智利海军的潜艇被击沉或俘获只是时间问题。而更为致命的是阿根廷海军6战队和特种部队在火地岛的军事行动已经全面展开。

地理概念上的火地岛是南美洲南端群岛。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岛屿。其主岛又被称大火地岛,隔麦哲伦海峡(最窄处仅3.3公里)同布朗斯威士半岛相望,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数百个小岛和岩礁在内的群岛总面积约了7.3万平方公里。这里曾是印地安部落―奥那族、扬甘族和阿拉卡卢夫族的乐园。但是年航诲家麦哲伦的到达,这里也不可避免的沦入了西方殖民者的手中。传说年1o月,航海家麦哲伦现了被他命名的麦哲伦海峡时,先看到的是当地土著居民在岛上燃起的堆堆篝火,遂将此岛命名为“火地岛”。1832~1836年间,英国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考察了火地岛,自此该岛名声大振。

年后,由于该岛牧羊业的兴起和现金矿,智利和阿根廷两国开始向岛上移民,并于1881年商定了两国在该岛的划界。其中约2/3属智利,1/3属阿根廷。虽然从面积上来看智利略占便宜,但是由于智利所控制西部和南部大多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地面崎岖。相比之下,阿根廷所控制的地域则更利于开。不过世事难料,1945年主岛北端马南蒂亚莱斯现石油,火地岛从此成为智利仅有的产油区。对于火地岛阿根廷人原没有马岛那般的热情,毕竟火地岛仅有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一些供本地消费的小型炼油厂并不足以导致阿根廷与自己实力不相伯仲的智利交恶。但是为了阿根廷明天的宏图,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决定在与智利的战争之中全面夺取火地岛。

要全面的控制这片群岛,阿根廷人动员了经过全新整编的海军6战队。在战争爆之前,阿根廷海军6战队所属的3个6战队步兵营、1个两栖登6营、1个炮兵营、1个防空营、2个海上特谴队和1个登6破坏队便被系数派往了阿根廷火地岛区的行政中心―主岛南端的乌斯怀亚。而与他们对垒的则是智利6军最为精锐的第1空降师的一个山地战营和代号为“花豹”智利6军特种连。虽然兵力上居于劣势,而且无法再获得智利海军6战队的支援。但是智利6军的精英们依旧相信凭借着复杂的地形,他们可以与强大的对手周旋下去。

对于火地岛上的鏖战,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消息,智利6军似乎还控制着这个岛屿的部分领土。否则阿根廷人早在岛屿的西部架设起火炮封锁整个麦哲伦海峡了。但是无论如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火地岛的易手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智利6军迫切需要保持一条6路交通,以备不时之需。站在这个角度之上,小城里奥贝尔德便显得格外重要。

输出功率为马力的-5o1型动机在低温下吞吐着浑浊的白色烟雾,驱动着55吨重的“莱因猛兽”在满是弹坑的9号公路上颠簸着向前行驶着。路边不时可见被阿根廷人空中打击和远程炮火所摧毁的智利6军的车辆残骸。一队队无精打采的智利6军第4师的士兵叼着烟卷在公路两侧挖着战壕。“阿根廷人装甲洪流势不可挡……。”他们显然都曾经经历过国境线上的残败,对于阿根廷6军新近组建起来的新型装甲旅的火力和突击记忆犹心。

在2o世纪5o年代以来,阿根廷6军长期以来都只是一支对内维持稳定的力量。因此对于用于攻势作战的地面装甲车辆并不够重视,甚至一度大量装备着老旧的美制m4“谢尔曼”中型坦克。直到2o世纪7o年代随着阿根廷与智利边境问题升级,阿根廷人才开始寻求建立一支“金戈铁马”的地面部队。安装有摇摆炮塔的法国生产的-13型和奥地利的sk―1o5“骑兵”型轻型坦克可以说是阿根廷装甲兵最初的尝试。

真正被阿根廷人寄予厚望是1974年,由联邦德国蒂森.亨舍尔公司(1,也就是今天莱茵金属地面系统公司)受阿根廷政府委托,为其研制新型中型坦克和步兵战车,三辆样车和三辆样车制造完成后海运至阿根廷,阿根廷政府随即在阿根廷一家新建的工厂中开始生产和,总计为512辆。但是由于阿根廷政府的财政困难,因此仅生产了辆中型坦克和辆步兵战车,生产即被迫停止。

从外型上看,中型坦克更象是一款坦克歼击车,其底盘联邦德国6军当时大量装备的“黄鼠狼”()型步兵战车为基础。由于坦克重量比黄鼠狼重且需要承受较大的火炮射后坐力,所以加强了底盘。再配以“豹”1型主战坦克的炮塔嫁接而成。虽然看似威猛,但实际上由于防护性能的薄弱,使得中型坦克很难与一门同宗的“豹”1型主战坦克相抗衡。更不用说智利6军进一步引进的“豹”2a4型主战坦克了。

为了获取地面战的优势,阿根廷军政府在上台之初便广泛的寻找可以充当地面战栋梁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中国6军的96型主战坦克曾一度跃入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视线。96型坦克火力与西方主战坦克相当,装甲防护力则远胜阿根廷所装备的轻型坦克,单价不到9o万美元,因此在外销之中受到泰国、巴基斯坦、苏丹等国的青睐。但是阿根廷6军最终却与96型主战坦克失之交臂。坊间传言是由于当时阿根廷负责军事采购的将军误将96型主战坦克与高端的99型主战坦克混为一谈了。

99型主战坦克因配置高,装甲厚,出厂单价高达万人民币,因此中**方也只能少量采购以装备最精锐的拳头部队。96型坦克的火力与99型基本相当,虽防护力差一些却有机动性优势,其价格便宜又可大量采购,于是反而在新世纪被解放军6军选中作为装甲部队的普遍装备。这一出口型反而转内销的现象,说明无情的市场规律在中**内装备中也体现了出来。但是被99型主战坦克的性能优势所吸引的阿根廷军方最终在96型主战坦克与99型主战坦克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最终只能另觅他途。

真正为阿根廷6军大量装备的捷克生产的T-型主战坦克。捷克原为奥匈帝国的工业区,7o%的工业集中在此。它以机械制造、各种机床、动力设备、船舶、汽车、电力机车、轧钢设备、军工、轻纺为主,化学、玻璃工业也较达。纺织、制鞋、啤酒酿造均闻名于世。工业基础雄厚,二战后,改变了原来的工业结构,重点展钢铁、重型机械工业。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4o%(1999年)。

在整个冷战时代里,捷克共为华约组织各成员国生产了多辆各式坦克,但为了迅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取的步调一致。捷克不得不放弃了它所拥有的庞大的苏制坦克群,而租借德国的“豹2”以博取新主子的欢心。阿根廷的邀约令它意外的有了一个“出清存货”的机会。辆T-主战坦克外加特许生产证仅需25亿美元也就可以理解了。

捷克的T-系列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对T-72进行“月兑胎换骨”改造的例子。捷克最先推出的改进方案是T-,该方案保留了与125毫米滑膛炮配套的自动装弹机,但火炮由更换为,并加装了炮口基准装置,还对弹药做了改进。T-72原来的火控系统由意大利生产的-T火控系统(该火控系统也装备意大利自己的“公羊”主战坦克)替代,具有夜间和行进间以“猎―歼”方式射击的能力。该坦克的主要部位挂装了捷克研制的72反应式装甲。另外,还将原来的自动灭火系统拆除,换装德国产灭火抑爆系统。炮塔正面和两侧面安装有4个波兰生产的激光报警装置。坦克外表涂有捷克研制的新型伪装涂料。作为可选配件,该坦克还可以装上捷克特许生产的以色列电磁扫雷系统,驾驶员夜视镜也更换为新型号产品。的动力传动系统依然保留T-72原来的传动系统,但增大了V-46型动机的输出功率。

T-的改进跟T-2系列一样,并不很彻底,在火力、机动和防护方面跟T-72相比,虽然算是“月兑胎换骨”,但在性能上还不是很完善。这导致了后来的T-方案的出现。T-方案的改进重点主要集中在动力系统方面,动机改为采用英国生产的输出功率为735千瓦的“秃鹰”型涡轮增压、多燃料四冲程柴油动机;传动系统则是美国产“阿里逊”4116型液力机械传动系统,所以m4的加性和操纵性比m3更好。m4方案为了提高动力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加装了动力传动装置的故障诊断系统,使成员在维护检修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时候要省心多了。为了减少待命和潜伏的燃料消耗、增强自身隐蔽,m4加装了以色列尼姆达公司生产-1型辅助动力系统。经过较为彻底的改进,T-克服了T-72系列存在的火控系统性能较差、夜战能力不强的缺点。在加装附加装甲之后,m4的防护能力还算过得去。但是机动性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虽然操纵性和维护性上去了,但是改装之后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到48吨,而动机的功率只有735千瓦,所以机动性只维持在T-72的水平。这是日后T-;在采购捷克6军T―主战坦克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阿根廷人似乎忘记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已经不是同一个国家。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对斯洛伐克的公司改进的T―21主战坦克中一个设计念念不忘。与T-72原型坦克不同,T-21取消了高射机枪,改为在炮塔后半部的两边装备-型2o毫米机炮来执行防空任务,该炮必要时也能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整套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利用大威力机炮对付武装直升机。尽管捷克方面竭力解释,但阿根廷人依旧坚持要求引进T―21主战坦克的这一设计。因此最终交付的T―主战坦克实际是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最后一款“混血”产品。

――――――――――――――――――――――――――――――――

注1:智利反对党和郝阿金.拉文―智利的反对党联盟由独立民主联盟党和国家改革党组成。与四个主要中左派政党组成的执政党联盟一样,也因各党利益之争,内部矛盾不断。但是与执政党联盟不同的是,反对党联盟的内部争斗更多的表现在一些不是十分重要的领域。郝阿金.拉文一直智利反对党的领军人物。1999年的总统大选以微弱劣势败给当时的执政党联盟总统候选人里卡尔多.拉各斯。之后就是长时间的处于反对党联盟总统候选人的角色,并在当选圣地亚哥市长之后消耗了他的政治资本。在5年的大选中败给同为反对党的国家改革党总统候选人比涅拉。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节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阅读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