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章:欧洲舰队(一)

作者 : 红色猎隼

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低地国家,位于欧洲西北部的比利时同样拥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出众的人文历史。北部港口城市安特卫普是著名画家鲁本斯的故乡,目前世界上许多美术馆都陈列着他的杰作;素有“小威尼斯”之称的西部小城―布鲁日有着“欧洲最美丽的景点城市”之称,其精巧的建筑和布满全市的运河,每年吸引着多万来自欧洲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南部的山城那慕尔则有许多别具风格的城堡。比利时拥有长达65公里的海岸线,宽阔的海滩上布满细沙;著名的阿登山高地的丘陵和森林则是享受大自然的胜地,也是冬季滑雪的好地方;斯巴是有名的矿泉水产地和温泉疗养地。

但是这个国家的光芒却往往会被它的那些更为绚烂的近邻所掩盖,毕竟比起郁金香般奔放的荷兰、红酒般浪漫的法国以及黑森林般严谨而坚毅的德意志来,与之相比,如“虞美人”(注1)般兼具素雅与浓艳华丽之美的比利时自然往往相形见拙了。但也正是由于位于德国,荷兰和法国三大强势文化之交,德意志的坚毅,尼德兰的冷静和法兰西的热情便在此过渡成比利时特有的乐观和独立。

而伴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脚步,比利时更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而成为整个欧洲的政治中心。作为比利时王国的都,位于比利时中部斯海尔德河支流桑纳河畔的布鲁塞尔,在经过了数个世纪的沉寂之后最终成为了巴黎、柏林、罗马、伦敦、马德里等欧洲名城共同仰望的中心。随着1966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1967年欧共体(今天欧盟的前身)都决定将自身总部的办公大楼设在布鲁塞尔之后,这座城市便俨然成为了“欧洲都”。

目前设在布鲁塞尔的外交机构数可能已经居于世界的位。有过多个国际行政中心及过个官方团体在此设立了办事处。此外,名目繁多的国际会议也常在此召开,当然伴随着北约由于美、欧冲突而日益走向衰弱的今天。半年二度的欧盟脑会议便自然成为了众多会议之中的最为夺目的亮点。

大多数法国人都并不喜欢布鲁塞尔,虽然这座城市有着“小巴黎”之称,不仅法语是这里的官方语言之一―在这里所有正式告示和街名都用法语和荷语两种语言书写。而且市中心的建筑的风格也的确与巴黎的拉丁区和圣日尔曼区有些相似,就连上世纪5o年代建的原子模型塔也被布鲁塞尔人骄傲的称之为“布鲁塞尔的埃菲尔铁塔”。但是法国人还是对这个城市难以释怀。因为在布鲁塞尔的南郊,有一片起伏的开阔地,那是令法国魂丧的地方―滑铁卢古战场,1815年法国拿破仑战败的地方。至今在一座高约5o米的圆丘之上,还屹立着一头铁铸雄狮,据说是用当年遗留在战场上的枪炮铸成的。而狮子山脚下,有一个滑铁卢古战役展览厅,那里陈列着法国著名画家杜默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幅长达米,高约12的环形壁画,描绘着那场震撼世界的战争中两军激战、以及拿破仑骑兵溃败的场面。

当然那百年前的硝烟早已远去,但是在2o世纪布鲁塞尔却同样重复着巴黎终结者的角色。1966年当强项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由于不满英、美在北约军事指挥权上的垄断地位(注2),而悍然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法**队不再受北约的指挥和调遣之时,事实上戴高乐并不愿意与北约正式决裂,因此他还特地注明法国仍是北约的政治成员,参加北约的一部分活动。但同样高傲的美国却不愿再给法国人任何机会。北约总部迅从巴黎迁往了布鲁塞尔。从此原本设想在北约之中挥更大作用的法国却彻底的被北约孤立了。

而当初成立欧盟的时候,巴黎也曾是总部的第一候选,但由于法国人长期以来的高傲令欧洲其他国家认定这样的选择有可能造成大国对于欧盟的垄断,于是,在当时欧盟举足轻重的几位比利时的政治家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了机会,二线城市布鲁塞尔成为“欧洲之都”。当然,这还得益于布鲁塞尔优越的地理位置,通往西欧的主要城市,火车两三个小时即可。果不其然,“欧洲之都”为这个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后来别的国家眼红了,于是法院设在了卢森堡;议会设在了德国的斯特拉斯堡,却始终没有花落法国。

此刻在众多保镖的簇拥之下,驱车行驶在布鲁塞尔的充满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街道之上,法国总统萨科齐虽然面前上保持着一个政客家所固有的冷静和从容。但是在他的内心之中却依旧忐忑不安。车窗外座落于这座城市中心的大广场之上依旧游人如织,略显老旧的青石地面伴随自然地势起伏,形成自然、优美的曲线,与四周的建筑相映成趣,别具特色。而昔日“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行宫,如今早已成为了比利时的国家博物馆。

面对着这个广场,萨科齐不仅想起了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这个广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估计这位巨匠当时的心情应该远比自己来刻的要好,于是便有了如此之高的主观评价。虽然从这个角度萨科齐无法看到在大广场往北那条名叫“狗街”的转弯处竖立着的世界著名的“小于谦”像。但是萨科齐依旧可以想象出那个高半米左右光身叉腰撒尿的顽皮儿童形象。据说这位名叫于谦的小男孩曾用一泡尿浇灭了进犯者的导火索,拯救了全市居民,故立此像来纪念他。但是此刻在萨科齐的脑海之中,这个形象却更象是众多欧洲小国在用不名物羞辱着法国这个曾经的欧6霸主。

在大广场的一角坐落着一座古朴的咖啡馆,大门上方一只被粉刷一新的天鹅,通体洁白正振翅欲飞。毋庸质疑,那就是马克思当年撰写《**宣言》的地方―“天鹅咖啡馆”。“一个幽灵,**的幽灵正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那一代伟人振聋聩的言语此刻又如噩梦般在萨科齐的耳边振响。难以置信在近年之后,这个幽灵竟依旧存在着,不过他游荡的范围从欧洲转移到了整个世界。而自己今天所要作的竟依旧是与其他欧洲国家一起“结成神圣同盟”为驱逐和战胜它而努力。

与为数不多的建筑都不过3层,颜色灰暗的宛如一排仓库的北约总部相比,坐落于比利时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号的欧盟总部显得气派的多。高大的白色外墙和门口林立欧盟成员国国旗,令这座拥有23万平方米办公面积的贝尔莱蒙大楼更象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毕竟据说这座大厦原本就是为了新的北约总部所建的。但是从此刻萨科齐的视野之中,一座比利时旧式火车站恰好挡住了视线,老旧的车站和身后现代化的欧盟大厦极不搭调。或许这就是欧盟的现状,虽然拥有着美丽的前景,却必须通过那些古老的束缚。

欧洲外交、安全与防务联合政策在1948年到1992年间的历史几乎是一段不断失败不断尝试的历史,虽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逐步接近的同时,欧洲外交政策却一再遇到了各国政府强烈的抵制。直到柏林墙倒塌以及东西方冲突结束,欧洲外交政策才开辟了新的前景。1年在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洲理事会会议带来了转机,当时各国的国家与政府脑就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框架内扩大欧洲政治合作达成了一致。随着1999年5月《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生效,欧盟通过任命高级代表哈维尔.索拉纳()赋予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一张面孔和一个声音。

但是这种形式上的统一却并没有为欧洲一体化带来更多实质性的进展。《阿姆斯特丹条约》的共识更多只是停留在理论建构和单纯“政治外交语言”层面。随着伊拉克战争打响后,欧盟各成员国对战争立场各异,充分暴露了欧盟在政治领域的致命缺陷。伊拉克战争中,世界听到的不是欧洲用一个声音说话的铿锵呼声,而是整个欧洲分裂的刺耳杂音。欧盟也因此进入了自其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危机之中。

而欧盟于1年启动的“制宪进程”,令长期于政治理论的法国乃至整个的政治精英为此付出巨大努力。但这一部几近修正的《欧盟宪法条约》却在5年被法国和荷兰两个欧盟创始成员的民众却因为无法体现国家在扩大的欧盟中的地位,而且会损害法国人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传统,法国人的就业会受到新成员国移民更多的威胁。而遭到了公决的形式否决了。

此后欧盟经过长达2年的“反思期”,经过艰苦谈判终于在去年达成《里斯本条约》,希望借此将一体化进程**困境。但是这一努力却又遭到了爱尔兰等西欧小国和波兰等新加入的东欧成员国的否决。强调民主的欧盟不得不再次推倒重来,即欧盟各国将围绕新条约文本再次展开谈判,以使这些国家选民的诉求能够得到全部满足。面对着这无休止的谈判和修改,以萨科齐为代表的欧洲政治精英们显然已经失去了耐心。他们迫切需要寻找到一个全新的突破口。而这次生在南美洲的恐怖袭击,却或许就是一个契机。

从理论上说,法属圭亚那库鲁欧洲航天射中心的政治危机更适宜放在北约体系下解决。毕竟共计14条的《北大西洋公约》其宗旨就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而类似于库鲁欧洲航天射中心这样恐怖袭击时间完全可以参照美国在事件中的表现。北约完全有理由启动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中的第五款,宣布如果恐怖袭击事件受到任何国家的指示,将被视为是对美国的军事袭击,因此也被认为是对所有北约成员国的军事袭击。因此完全可以启动北约共同防卫机制。而面对南美洲的危机,同属于西半球,拥有周密的军事基地网和强大反恐力量的美国无疑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但是此刻的北约还有法国这个不完整成员国置喙的机会吗?虽然法国在人力资源和经费方面都是北约主要来源国之一:名法**人参与了北约军事行动。法国提供的资金更分别高达北约非军事预算总额的15.3%和军事预算总额的13.8%。从第一次海湾战争到阿富汗反恐,法**人更是甘受华盛顿方面的驱策。但是北约早已不那个与华约抗衡的军事政治防御体系,美国掌控下它已经逐步变成了攻击型工具。美国改造北约成为自己战略工具的手法是运用非正规手段吸引前华约国家加入,并多次使用军事手段解决区域内争端。在这个意义上,北约不再代表北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共同利益,而是仅仅是为了履行美国的国家利益而存在的。

因此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国历来倡导欧洲的共同防务建设,认为这是确保法国和欧洲自身安全的根本途径。但是在冷战早已结束,西欧各国满足于“和平红利”而东欧各国又以美国马是瞻的情况之下。欧洲联合防务困难重重、进展缓慢。而更多的人在质疑在已有的北约基础上,又何必再搞欧盟的联合防务。以至于法国政府只能不断重申欧洲防务和北约这两个防务体系是互为补充,而远非竞争关系。北约应当成为大西洋两岸磋商的最佳场所,使美国人和欧洲人能够在满足安全需要之时,随时准备在北约使命框架内共同采取政治或军事行动。对法国来说,北约盟国之间由来已久的紧密联系是一个不可估量的经验,必须懂得保护和挥该经验,以应对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但是这些话语在意见纷乱而无明确压力的欧洲各国面前几乎等同于空气。

现在萨科齐自认他已经有了足够的理由。法属圭亚那生的恐怖袭击足以向欧洲各国说明,他们所处的世界并不安全。曾经在两次世界大战之中武装其世界上最庞大军队的欧洲理应再度拿起武器。

――――――――――――――――――――――――――――――――

注1:虞美人―一年生草本植物,以花径较小,花瓣单薄,质地柔女敕而著称,是比利时的国花。

注2:法国退出北约―戴高乐先后对美英表示:法国应和美英一样承担起它在世界上的责任,要求修改北约章程,建议在北约内建立三国指挥机构,否则法国就保留修改公约或退出该组织的权利。美英拒绝了戴高乐的建议。于是开启了法国甩手不干的序幕。

作为8年下半年度的欧盟轮值主席国的领导人,召集这次欧盟脑紧急会议的法国总统萨科奇按照法国人的习惯本往往应该摆摆架子,姗姗来迟的最后一个步入会场。但是今天他却必须在会议开始之前便试探一下欧盟27个成员国之中几位重量级大佬的反应。

欧盟总部贝尔莱蒙大楼前那代表着欧洲统一的“蓝天金星旗”正猎猎飘动,虽然事先为了避免惊动媒体而采用了“欧盟非正式脑会议”的名义。但是在欧洲这个高度达的信息社会里,对于天性敏感的新闻界来说显然早已没有秘密可言。何况就在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的库鲁欧洲航天中心遭遇恐怖袭击之后的一个小时之内,“切.格瓦拉”旅就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其库鲁欧洲航天中心的行动相关录象,并宣布对此事负责。因此世界各国的媒体自然会将此次欧盟脑的紧急峰会与库鲁欧洲航天中心想挂钩。此刻在欧盟总部贝尔莱蒙大楼的门前早已聚集了无数的记者,萨科奇刚刚走下车便面对着绚目的闪光灯和无数从保镖的人墙艰难延伸出来的话筒和录音笔。

“在会议结束之后,欧盟方面会召开记者招待会的。现在不开放采访……。”面对记者们汹涌的人浪,虽然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再进行解释。但在走入欧盟总部的大厅之前萨科奇还是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在保镖们的簇拥之下躲避着记者们的纠缠和滋扰。

欧盟脑会议也被称位欧洲理事会,是欧盟各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它由欧盟成员国国家元或政府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国组成。主要负责制订“总的政治指导原则”,其决策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自1975年起,欧盟脑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必要时举行特别会议。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欧盟脑会议已经改为每半年举行两次。但即便如此依旧无法满足欧盟所面对的各类危机。因此不定期召集欧盟各国脑的紧急会议便日益频繁起来。

由于欧盟理事会主席国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因此颇有“几分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意味。但是对于象爱尔兰、卢森堡这样的小国来说,它们担任轮值主席国的任期往往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毕竟虽然在欧盟之中成员国的地位平等,但是国力却依旧有所区别。小国永远无法主导大国的行动,即便在所谓平等和民主的框架之下。但是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位置对于象英、法、德这样的大国来说却相对比较重要,大多数时候这些欧洲大国都会利用自己的任期在欧洲推动自己的政治构想。

法国是于8年7月1日起正式接替斯洛文尼亚担任为期半年的欧盟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奇早在宣誓就职后不久就确定以恢复法国在欧洲事务中心影响力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因此他把法国担任有盟轮值主席国视为良机,为此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因此当法国外长库什内前往斯洛文尼亚接收作为欧盟主席国的“信物”之时。当晚巴黎甚至将举行一系列节日般的庆祝活动,萨科齐不仅在凯旋门举行简短仪式,象征法国正式出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连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都被映射出象征欧盟旗帜的蓝底金星灯光色彩。法国政府更正式开通了名为“欧盟主席国法国”的官方因特网站,在预算中设立了1.9亿欧元的特别预算,任命了跨部门的协调欧盟主席国事务秘书长。

显然在内政上无良策,萨科奇迫切想在外交上赌一把,像前总统德斯坦那样青史留名,在欧盟建设的功绩碑上刻下自己的大名。萨科奇期望利用法国担任主席国期间完成“欧洲宪法”―《里斯本条约》的批准程序,组建以法国为中心的“地中海联盟”。只可惜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宝座早不是金碧辉煌的龙椅,而是个被掏空了坐垫的破椅子,即坐不踏实,又坐不舒坦,还得小心有人从下面暗算。很快法国人就现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根本不是一个一展雄风的契机,相反却是令高卢雄鸡成为了一只灰头土脸的出头鸟。

除了欧洲内部关于落实能源、环保计划和改革农业政策焦头烂额的纠葛不清。全球化环境下世界各地不断出现的危机也不断令法国在欧盟各成员国各怀鬼胎的推搡之下一再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在一再在“伊朗核危机”、“巴以黎巴女敕冲突”、“苏丹达尔富尔―乍得内战”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上饱受重创之外,法国在自己的欧盟轮值主席国任期内还意外的“人品问题爆”撞上了本不应生的“俄格战争”。

面对着在外高加索咄咄逼人的俄国熊,法国的立场可以说是左右为难。虽然在对俄谴责声中调门一致,但是由于欧盟消费的石油和天然气约有三分之一都需要从俄进口,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摆月兑对俄能源的倚重。因此法国的立场更倾向保持与俄罗斯的对话,希望在格鲁吉亚问题上形成欧盟的共同立场,不主张因为这一问题对俄实施制裁。在这个问题上德国和意大利等中欧国家大体站在反对制裁俄罗斯的这一片。

但是英国和亲美的东欧国家却提出了一系列对俄采取“惩罚”措施,英国相更用强硬的态度表示欧盟不应被俄罗斯的能源所控制,督促欧盟各成员国“彻底地”重新审视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在快与其他油气供应国建立关系,譬如从里海寻找更多能源的同时,用经济制裁和强硬的外交手段迫使俄罗斯尊重格鲁吉亚领土完整,并把军队撤回到南奥塞梯冲突生前的位置。反正背后有强大的美国为后援,又刚刚开辟了印度南部的市场,英国自然可以表现出自己捍卫“民主、自由”的强硬。而将无法与俄罗斯决裂的法、德打上“软弱”和“绥靖主义”的标签。而最终法国主导的欧盟通过的决议依旧主要围绕法、俄两国总统达成的解决南奥塞梯冲突六点原则协议展开,没有涉及有关制裁俄罗斯的内容。为此英国相布朗还表现出了极度的不满。

此刻昂走进会场的英国相戈登.布朗虽然依旧保持英国人特有的绅士风度,却对向自己投以友善目光的萨科奇表现出空前的冷漠。毕竟在欧洲航天事业上英国一直采取冷眼旁观的姿态,因此库鲁欧洲航天中心的危机对布朗和英国而言都可以说是“事不关己”。不过萨科奇相信由于“切.格瓦拉”旅所提出的政治述求之中包括了关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问题,最终英国人还是不得不来淌这一趟混水的。

紧随在英国相戈登.布朗身后的是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这位曾以“上阵亲兄弟”(注1)而著称的波兰国家领导人,在萨科奇眼中是一个两面三刀的标准小人。自莱赫.卡钦斯基接管波兰以来,这个国家虽然不停的接受着法、德等欧盟国家在经济上的“哺乳”,但是在政治和外交领域却以英、美马是瞻。俄格战争爆之后,波兰曾一度跃跃欲试。但是随着美、欧对强势的俄罗斯表现的无可奈何。波兰政府就立刻改变风向,表示尽管波兰和俄罗斯之间存在重大分歧,但波兰愿意与俄罗斯保持正常关系,同时装出一幅可怜象来乞求“俄罗斯政府限制俄罗斯军方领导人表威胁性言论和声明。”对于这个曾经是“欧洲垫脚布”的国家,萨科奇自然毫无好感。但是毕竟波兰目前已经成为了前华约集团东欧各国的代表,而这些国家的军事力量又是在接下来的欧盟联合行动之中不可或缺的炮灰。

因此萨科奇早已计划借助日益崛起的俄罗斯,用唇亡齿寒的道理逼迫以波兰为的东欧各国加入到欧盟的行动中来。美国虽然强大,但毕竟远隔重洋。要想不成为第二个格鲁吉亚,东欧各国必须与法国这样的欧洲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今天你为欧洲而战,明日欧洲才有可能为你而战。”

此后6续走进会议大厅的是以口无遮拦和多情著称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西班牙相萨帕特罗。对于同样拥有多名女性内阁成员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萨科齐并没有多少好感。和大多数浪漫多情的法国男人一样,一山之隔(阿尔卑斯山脉),同样热情奔放的意大利男人无疑都是一群只会花言巧语的下流胚,自己才是真正的“风流而不下流”的极品男人。这或许也可以归入“同行是冤家”的范畴之中吧。而对于年仅48岁的西班牙相萨帕特罗,萨科齐虽然了解不多,但是对于他的前任―西班牙前相阿斯纳尔(),那个留着性感小胡子的马德里男人,据说和自己手下的女司法部长达蒂关系暧昧,甚至搞到珠胎暗结,由于达蒂拒绝说出孩子父亲的身份。甚至连萨科齐本人都被拉下了水,被怀疑是那个尚未出世的孩子的父亲。

不过虽然对这两位的印象不佳,但是萨科奇却深知,在今日的欧洲西班牙和意大利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法国不可或缺的盟友,这两个国家加上南欧的克罗地亚、希腊等国不仅是法国致力推行“地中海联盟”的主要支持者,更是法、意、西、葡4国联合组建的两支联合军事力量,即“欧洲6军”和“欧洲海军”的主要成员国。其中欧洲6军将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建立参谋部,需要时可调动一支由1万名职业军人组成的多国快部队。欧洲海军不设特别机构,但4国海军将随时准备一起参加可能的海上行动。一旦欧盟拒绝联合行动,法国也可以联合西班牙和意大利拼凑起一支小型远征军。

姗姗来迟的是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相对于自己内阁之中争奇斗艳的4位燕瘦环肥的美女政客相比,默克尔的出现总能令萨科奇倍感“冷静”,这位长酷似食堂大妈的德国第一位女总理,除了外型令萨科奇反感之外,其政治主张更令萨科奇生厌。曾经担任过民主德国最后一届政府副言人的默克尔显然很在意在即的出身。因此在上任之后便一改其前任施罗德所奉行的“法德同盟,内合欧洲、外联中、俄”的外交政策,积极的推行着美国的价值观外交,走上了亲美的道路。在这一点上同为“亲美派”的萨科齐除了抱怨“连我的马屁也敢抢去拍”之外,倒也不能挑剔什么。但是默克尔希望孤立**等西方认为的价值观不同的政权,推行“新冷战思维”,不断的批评中、俄的人权现状和外交政策。却给整个欧洲不断制造着麻烦。

“欧洲和地中海的梦想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将一起成功,也一起失败。我们将一起在地中海缔造和平,就像昨天我们在欧洲缔造和平一样。”而对于萨科奇雄心勃勃的“地中海同盟”。作为欧盟大国的德国先对法国构想表示怀疑;德国总理默克尔更认为萨科齐试图构造另外一个联盟来对抗欧盟,加强法国在欧盟中的地位,跟德国对抗。最终令萨科齐不得不积极活动,并作出了巨大让步。本来在萨科齐的构想中,地中海同盟仅仅包括欧盟中的几个地中海国家,但是是欧盟27个成员国集体加入,使得地中海同盟实际上成为“欧盟+近东”联盟。

众所周知,德国和法国在欧洲历史上曾是屡屡兵戎相见的“冤家”,战后双方达成了“历史性和解”,从而为欧洲联合进程启动和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被誉为“火车头”和“动机”。因此,欧洲广泛地存在一个共识,即德法如果不一致,欧洲联合事业将一事无成。所以,欧洲普遍欢迎德法的团结。阿登纳和戴高乐,科尔与密特朗不仅共同促成、展了德法友谊,而且他们个人之间也形成了亲密的私人关系。如果深入考察一下欧洲联合进程中两国的地位,人们不难现,正是由于历届西德和统一后的德国领导人在政治上让法国扛大旗,而自己甘愿扮演谦虚角色,不谋求大国地位,使两国关系在几十年的时间内维持了稳定。在经济上,尽管欧盟内部始终不乏争吵,但德国一方面慷慨地以最大的净摊款国身份为欧盟各项开支出资,另一方面积极挥了主持人或调解者的作用,注意平衡欧盟大小成员国之间的利益。这种政策增强了欧洲国家对德国的信任,提高了德国在欧盟内的地位。

施罗德就任德国总理之后,德国开始显示出作为一个欧洲大国的姿态。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舞台上的这种角色转换一度使得一向自认为在欧洲享有特权地位的法国感到很不舒服。法国政界、舆论界甚至出“欧洲不能按德国的笛子跳舞”这样刺耳的声音。但是由于德国和法国在伊拉克战争上共同的反对立场和欧盟国家公开分裂成两个阵营,德法关系重新热乎起来。对于法国来说,德国与美国关系的疏远提供了法国重新吸引德国的机会。但是随着默克尔的上台和美、德关系的全面回升,“法德联盟”开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裂痕。

为了稳定和德国的关系,萨科奇可以说是用尽了心思,甚至提议和德国分享法国的核武库,让二战战败国―德国合法的拥有核武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萨科奇现施展自己男性的魅力远比政治上的妥协来的有用,因此萨科奇开始频繁的对这位未曾婚配过的德国女性动攻势,过去较长时间里,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每次见到默克尔时都是采用传统的颇有绅士风度的法式“吻手礼”,而如今的萨科奇则打破传统,每次和默克尔公开会晤都会吻了对方的脸颊。而面对众多记者和摄像机,萨科齐还主动主动地把手轻轻搭在默克尔的肩上。与此同时,默克尔的表情也总是微笑着默许了这一切,丝毫没有当年被美国总统布什的手搭到肩膀时的那种惊恐和不安。此刻为了保证法国在库鲁欧洲航天中心的危机之中可以得到德国的支持,萨科奇主动起身走向默克尔,张开了自己热情的臂膀。而本次欧盟脑紧急会议的序幕也就在这两位同为53岁的领法、德领导人英语热烈地聊天之中拉开了序幕。

――――――――――――――――――――――――――――――――

注1:卡钦斯基兄弟―卡钦斯基兄弟俩曾是波兰昔日影坛明星,1962年在轰动一时的电影《偷月二人行》**同扮演一对“小无赖”。在当选波兰总统之后,莱赫.卡钦斯基曾任命自己的孪生哥哥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出任总理。波兰政坛一度出现兄弟二人共掌大权的局面。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节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阅读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