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六章:核爆欧洲(四)

作者 : 红色猎隼

年9月23日,面对着大西洋深灰色的波涛,1o2名难以忍受比当时弥漫在英国各地比气温更为严酷政治环境的英国清教徒在牧师布莱斯特的率领之下,登上了一艘原本用来捕鱼的小船悄然离开了英国港口,驶向了大洋彼岸的新大6。当他们拉起了沉重的海锚,扬帆离开港口之时,所有的水手都怀疑他们是否能顺利到达彼岸,因为这是艘小船,而此刻更不是航海的好季节。但是对于船上的乘客们而言,他们再无其他的选择。

他们必须马上扬帆启程的原因是他们中间除了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之外,还有着种种理由必须马上离开不列颠的人们。他们之中包括破产者、流浪者甚至契约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中找不到自己定位或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人。经过65天与风暴、饥饿、疾病、绝望的搏斗之后,他们终于看到了新大6的海岸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有有一人死去,但同时却有一个新的生命在惊涛骇浪中来到了尘世。

当就在新的大6和新的家园已经在望之时。经过漫长煎熬的小船却停了下来。因为这些怀揣着梦想的旅行者们还迫切的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他们将如何管理未来的新世界,他们需要依靠的究竟是领袖的权威?军队的暴力?还是国王的恩赐?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他们以这艘承载着他们跨越大西洋渔船的名字来命名他们所共同兢守的公约。

公约之中如此写道:“为了国王的荣耀,基督教的进步,我们这些在此签名的人扬帆出海,并即将在这块土地上开拓我们的家园。我们在上帝面前庄严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和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的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等,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这也就是后世令无数美国人读来心潮澎湃的《五月花号公约》―一个标志着欧洲人在美洲建立全新世界的标志。

而在此后的近年里,那些乘坐着“五月花”号在美洲大6登6的人们,并不曾想到他们的后裔会将那些在饥寒交迫之中为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教习他们怎样狩猎、养火鸡、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的印地安人屠戮殆尽(注1)。更想到他们为了躲避古老欧洲传统贵族和宗教势力压迫的伊甸园,最终竟会展成为几乎已经主宰世界的级大国。

但是从最初组成这个国家的13个州开始,这个在年里茁壮成长的怪兽骨子依旧流的是来自欧洲的血液。虽然在随后的岁月里,这头怪兽贪婪的吸食着来自世界各地各种风格迥异的文明。但是其立国的基础依旧是来自其对大西洋彼岸故乡的模仿和反思。对于古老欧洲的向往便如同写入基因序列的密码一向深植入每一个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心中。美国在文化之上始终是欧洲的一个支流。直到1945年,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欧洲在文化上都是主宰。

而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欧洲强盛的光芒也曾令这片由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不敢正视。如果没有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在舰队和炮兵上的慷慨援助,华盛顿的大6军或许最终将被英国远征军赶尽杀绝,而在第二次美英战争,更令自以为磨砺了爪牙的美国在兵力远胜于对手的情况下兵败加拿大,连白宫和国会大厦都被英国远征军烧成可白地。如果不是巴尔的摩的《星条旗永不落》,或许最终这片土地很可能再次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在那个时代,来自这个国家都―华盛顿的声音根本不足以传递到大西洋的彼岸。所谓“门罗主义”和“光荣孤立”在欧洲人看来不过是美国人关起门来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戏。

直到19世纪末期,美国进入了高工业化时期,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美国开始强劲崛起,美国实力的快上升,才引起了当时称霸世界的欧洲大国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形式的“美国威胁论”蜂拥而出,这股旋风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欧洲各国,一度令刚刚积攒了一些本钱的美国政府惶恐不已。要知道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之中,美国虽然战胜了欧洲国家西班牙,迫使西班牙被迫放弃了古巴,并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其他岛屿以及太平洋上的关岛割让给美国。但是美国在这场战争却已然动用了倾国之兵,而西班牙在欧洲大6早已日薄西山,再难称雄。

而美西战争的结果在欧洲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美国威胁论”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在当时的欧洲政治家看来,美国远征军踏上古巴的土地,就意味着它跨越了大西洋的一半,而美国海军在菲律宾建立军港则意味着它可以在亚洲的任何地方不请自来。为了对付“美国的威胁”,一些欧洲的有识之士甚至呼吁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美国。法国人皮埃尔.洛蒂在媒体上公开宣称,美西战争是对欧洲的挑战,是对欧洲意志和抵抗能力的检验。“但愿欧洲能明白这一点!能从中吸取教训,别把剑放在鞘里!欧洲国家应该联手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

凭心而论19世纪末的美国虽然拥有着庞大的经济力量,但是军事力量却依然羽翼未丰,不要说欧洲列强联袖一击。就是英、德、法这欧洲三甲全力投入与美国一战,也足以击碎美国的未来。但是并非所有的政治家都可以预见下个世纪的局势。虽然在那个时期,“美国威胁”一词常常出现在各国议会的争论中。法国历史学家亨利.豪瑟尔在回忆那段时期的法国政坛时,也曾这样写道:“人们在报纸上、会议上、议会里听到的,除了美国威胁外别无他物。”但是欧洲列强的领导层所盘算的却不是在大西洋对岸的威胁,而是自己那些磨刀霍霍的邻居。不等美国完成扩军造舰,与欧洲列强兵戎相见。一场席卷欧洲的“兄弟之战”却依然悄然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正是这场欧洲内部的战争将英法德等老牌帝国从西方世界霸权宝座上拉了下来。在那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之中,曾经被欧洲各国都视为对手的美国却意外的成为了各方都希望拉拢的对象。英、法的代表在华盛顿连年大谈“传统友谊”,而被英国本土舰队封锁在北海的德国甚至不惜派出潜艇远航纽约鼓动美国德裔移民推动美国政府加入同盟国这一边。而当1917年4月,随着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在欧洲流行多年的“美国威胁论”最终销声匿迹了。没有人再会记得那些曾经的警告:

“在欧洲的对面,出现了一种早熟和畸形的文明。仅用了一个世纪,美国人就实现了难以实现的目标,达到了经济展的顶点。对于我们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祸害。我们感觉到他们为一些经济问题而焦躁和挣扎。他们试图把他们的贸易税强加给我们;他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将不择手段。他们的军备已增加和完善……人们能够平静地设想一场全面战争的前景吗?”

虽然战争最终在协约国的凯歌声中画上句号。但是在一片废墟之上播种下的仇恨却再已令欧洲陷入了再难弥合的分裂之中。而来自东方的**的思潮,更令欧洲各国宛如一群盲动的公牛,沉浸于互相争斗和在所谓的威胁面前维持着面前的万众一心。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通过军火贸易和战争贷款赚得盆满钵满的美国实际上早已奠定了自己称雄世界的基础。而所谓复兴德国的第三帝国在华尔街的精英眼中不过是他们扩大自己利润新的良机而已。战争的结局实际上早在1939年9月1日德国的装甲部队跨过边境向着华沙推进之前便已注定。

当所谓武器、兵员以及战术优势的画皮一一被历史剥去之后,人们不难现纳粹在战争初期的成功除了运气之外,华尔街与魔鬼共舞的投资模式才是一切的关键。经过了一战的洗礼,美国早已建立了对欧洲各国的信心。如果无法团结一心,欧洲便并不可怕。或许唯一出乎华盛顿的政客们意料之外的只是本以为会象“黄油”一般被德国6军的装甲洪流这把“滚烫的餐刀”切开的红色苏联,最终竟然能挺过那些艰难的考验,并与美国平分半个欧洲。不过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给了美国人在欧洲长久逗留下去的理由。但是美国人从未想过欧洲人是否欢迎这种全新的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把欧洲变成了美国的附庸。但是从内心深处上来讲,骄傲的欧洲人从未真心欢迎这一逆转。在冷战时代,欧洲人选择了忍受了。面对着柏林墙后庞大的华约铁流,欧洲人选择了屈辱的接受美国人的保护和资助。而实力的差距进一步造成了美国的强者心理和欧洲的弱者心理。在美国人眼中欧洲人就像一个只有一把小刀的人“他们宁愿忍受黑熊在森林里徘徊觅食,也不会去冒险杀死那头黑熊。因为仅仅用一把刀去捕猎黑熊的危险实在太大,不如悄悄躺下并祈祷黑熊不要对他动攻击”。而富足美国人手里则掌握着来复枪,“他随时可以用枪干掉黑熊,当然也要冒被黑熊撕碎的危险。”不管怎么说在那些恐怖和平的时代。美国人和欧洲人至少在共同面对华约集团时保持了一致。

但是随着铁幕的崩溃,时代随之改变。到4年,原华约阵营中的波兰、匈牙利等十个国家选择加入欧盟,由此欧盟的成员国由15个扩大到25个,面积从原来的万平方公里增加到万平方公里,人口从3.7亿增加到4.55亿。扩大后的欧盟不但经济总量过了美国,而且也具有日益强有力的政治影响力。扩大后的欧盟自然将力争改变冷战时期确立的“美欧主从关系”。不但将与美国争夺欧洲主导权,还要增加欧洲在全球政治和经济事务中的言权。这无疑将加剧美欧在政治、经贸乃至军事领域的竞争。

而此消彼长之中,美国却正在因为伊拉克和伊朗问题,受困于中东。没有了前苏联核威胁的欧洲国家,猛然现一个多极世界的正在来临,这让欧洲人在政治经济方面拉开与美国距离的同时,强化了针对美国的文化自豪感,这是大多数美国人绝对不能理解的。“现在到了停止假装的时候了,欧洲人不用再假装认为欧洲和美国对于这个世界拥有共同的看法,甚至也不能再假装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在美国表新保守派学者罗伯特.卡根的《天堂与实力: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国与欧洲》一书中写下这段引起巨大争议、被频频引用的开头。如果时间可以逆转,或许欧洲人会选择回到19世纪末,抹杀那个最终颠覆自己生活的国家。而美国人一意孤行的“狄安娜计划”更令所有的矛盾集中爆。

“在摧毁了我们的舰队,阵前策反了英国人之后,谁都能告诉我欧洲人接下来打算干什么?”面对着幕布之上巨大的大西洋海图,约翰.歌斯特总统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绝大多数成员都迫切的希望能够得到答案。毕竟到目前为止,事态的展无一不出乎他们的预料之外,而生在伦敦的军事政变更可以说彻底颠覆了五角大楼此前所有的军事预案。应该说应对欧洲大6的所可能突然生的战争和冲突,五角大楼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便制定了数以千计的作战预案。从针对前苏联红军和华约集团的弹性防御、逐步削弱,到应付欧洲可能遭到的恐怖主义袭击。为了维护自己在欧洲的利益,华盛顿设想了无数种可能出现的难题和解决之道。

但是所有介入欧洲的方案始终有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以英伦三岛的前进基地。无论那些来自中、东欧的狂澜如何的汹涌,美国人相信对手在抵达英吉利海峡之时必定已成强弩之末。美国人有足够的时间调集自己无可匹敌的海、空力量,在大西洋畔遏止住对手的攻势。随后被称为“大西洋驼队”的美国战略海运力量将迅动员起来将驻扎于本土乃至世界各地的美国地面部队运抵前沿,最终战争的天平将在此销彼长之中完成逆转。无论是诺曼底、加莱还是马赛,当美国强大的力量完整集结之时,欧洲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构筑起难以摧毁“大西洋壁垒”。当然在五角大楼的预案之中并非没有设想过“最糟”的情况,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不列颠空战”之时,美国人便忧心忡忡的设想一旦伦敦的上空被“第三帝国的黑鹰”占据,英国本土被占领的恶劣局面。为此1941年4月罗斯福总统便进一步扩展了泛美安全区。范围从东径6o度一直到西径28度,一直延伸到了北大西洋的冰岛。在这一区域内,美国海军不仅为英、美商船提供保护。美国空军更在格陵兰岛上建立了基地,直接登6冰岛,接替了原本驻扎在那里的英**队。五角大楼随时准备以冰岛为前线抵挡占领了英国,并向北大西洋前进的欧洲力量。

德国地缘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费尔曾指出,谁控制了冰岛,谁就掌握了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命脉。1941年,美军进驻冰岛,修建了包括凯夫拉维克空军基地在内的若干军事基地。冷战期间,冰岛成为扼控苏联北方舰队进入大西洋的要塞,美军加强了在冰岛的军事部署。1951年,冰美双方签订了“冰美防务协定”,由美国代表北约负责冰岛防务。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军一直在凯夫拉维克基地驻有多名士兵,执行包括保护冰岛领空、进行海上巡逻和监视北大西洋海域的任务。

但是冰岛的战略地位再重要,最终也不过是联系着美国本土和英伦三岛的交通枢纽而已。美国从未想过自己在欧洲最为坚定的盟友―英国会选择背弃自己。所以自冷战结束后,随着原苏联对北约的威胁消失,冰岛的战略地位大幅下降。美国开始就削减驻冰的美军规模。1996年4月,冰美两国正式签署防务合作条款执行协议,协议在重申对冰美防务协定所承担的义务,确认美军在继续驻留凯夫拉维克基地的同时,表示要缩小驻冰美军(主要是空军)规模。经过数次裁撤,美空军在冰岛的战斗机从最初的18架,减到4架。在冰岛政府一再要求下,当时的克林顿政府同意,这4架战机将长期驻守在凯夫拉维克基地。此刻仅以这4架F-型战斗机要想抵挡强大的欧盟军团显然是痴人说梦。

“冰岛的居民已经在凯夫拉维克空军基地的门外集结了,他们正在呼喊着美国‘占领军’滚出去呢!”紧急会议室的幕布上出现了那座靠近靠近北极圈的海岛,在一片白雪皑皑的冻土之上,数以千计的冰岛居民正高举着各种标语牌围拢在凯夫拉维克空军基地外的铁丝网前。而在基地一侧的空中,一架冰岛海岸警卫队(,)飞行队的as-1“级美洲狮”型直升机正低空盘旋着。

“正是绝妙的讽刺!”作为一名美国资深的政治家,约翰.歌斯特当然不会忘记冰岛政府曾经由于美国削减在冰岛的驻军而导致当地失业率上升。而派出外交部国务秘书古奈勒.古纳勒松对着全世界大义凛然的宣布:“美国与冰岛政府的安全观截然不同。美国政府认为,在现有国际局势下,冰岛不会遭到外**事攻击与入侵,因此没必要驻留太多军队。但是冰岛政府认为,所有国家都需要有可靠的防卫力量。冰岛是位于北大西洋的一个孤岛,四面环海,更易受到突然袭击。冷战时我们主要担心苏联的威胁,而现在则担心其他形式如恐怖主义的威胁,因此冰岛需要安全保障。美国承诺保证我们的安全,我们也有权利知道他们如何实现承诺。美**队的驻扎是一种切实的军事存在,否则这种承诺就是虚幻的。这些战斗机驻扎于此,象征着美国对防守冰岛领空的承诺,这是两国防务协定的一部分。否则,两国的防务协定就被破坏了。这意味着冰岛重新回到没有防务的状态。”当时在那些政客的口中,身为当地百姓“摇钱树”的美国在冰岛驻军,非但不应该削减,相反似乎有“恨少”的趋势。但是此刻事异时易,美国驻军摇身一变成了罪行累累的占领军,以至于连没有常设武装力量的冰岛都要派出海岸警卫队以响应欧盟的反美行动。

冰岛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但是由于战后几十年来,冰岛的经济严重依赖于渔业,并因为这一生物资源和周边国家生过数次冲突。为此冰岛一直拥有着一支拥有护卫舰、巡逻艇、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实力不俗的海岸警卫队。这支部队既负责国家的国防,又承担同其他国家海岸警备队类似的职责,是冰岛武装力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1972-1975年间的“鳕鱼战争”之中,冰岛海岸警卫队甚至在与英国皇家海军对峙的同时,绝决割的断英国和西德的多艘拖网捕捞船上的拖绳。此刻这些代表着北欧海盗后代的冰岛海岸警卫队显然又一次站在了自己国家对外军事行动的风口浪尖之上。

“哼!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啊!我们应该立即空降1个营的伞兵部队过去,弹压这些闹事的北欧渔民。”注视着镜头前,不断跑向大门加强警戒的美国海军6战队士兵,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彼得.佩斯上将显然对于在冰岛生的一切颇觉不爽,实际上如果不计后果和国际舆论的话,强大的美国依旧有力量摧毁那些冰岛所谓的武装力量,重新占据这个北大西洋之上的岛国。

“不管怎么说!随着英国的倒戈,冰岛的空军基地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颗死棋。不仅不足以承担反攻欧洲的重任,可能连自身的防御都会成为问题。此刻放弃冰岛未尝不是一个收缩战线的好主意。”但是新任国防部长阿米蒂奇显然并不同意彼得.佩斯上将的意见。经历过越战的他,显然更清楚美国什么时候应该放弃那些无法坚守的区域。毕竟科技的进步已经大大缩小了海洋的防御作用,冰岛与欧洲和美国的距离实际上相差无几。而对于开战之初,就损失了2个航母战斗群的美国而言,多拥有这样一个防御要点恐怕只能是多一个包袱而已。

“我们将很快与表面中立的北欧防务联盟达成一项协议,以确保我们的士兵安全的撤出冰岛。”在冰岛问题上国务卿利伯曼第一次与“老冤家”阿米蒂奇意见一致。在欧盟各国已经纷纷表示与美国进入战争状态之时,瑞典、挪威和芬兰三国却意外的宣布重启“北欧防务联盟”计划(注2),局外中立。而此刻美国希望历史上与冰岛签署防务合作协议的挪威可以将冰岛纳入“北欧防务联盟”计划之中,虽然这种中立只是表面上的,但是对于此刻的美国来说减少任何一个潜在的敌人都是外交上的胜利。

“按照五角大楼的推演,欧盟下一步将抢在我们集结兵力之前动新一轮的攻势。”在处理完冰岛的问题之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彼得.佩斯上将向总统报告了来自五角大楼的最新消息。“还好!我以为欧洲人会进举行期几个星期的庆祝活动,然后等我们调集完军队再开战呢!”对于五角大楼的所谓预测,约翰.歌斯特多少有些哭笑不得。“我知道他们会进攻,但问题是在哪里?投入多少兵力?目标是什么?”他突然大声的咆哮起来,向着在今夜多次让他失望的美**队和五角大楼。

“我们认为他们会集结舰队在大西洋中部起新的进攻,在加勒比海地区有一些依旧隶属于法国、荷兰和英国的岛屿。包括法属瓜德罗普岛和马提尼克岛,荷属阿鲁巴岛、博奈尔岛、库拉索岛以及英国所拥有的维京群岛、安圭拉岛、开曼群岛和蒙特塞拉特岛。根据中央情报局的最新情报,欧盟各国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在这些岛群实施代号为‘芙蕾雅项链’(注3)的军事要塞计划。以法国外籍军团第61兵团工兵混合营为的欧盟工兵部队已经在这些群岛上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部署了足够的防空和反舰武器。以及……。”彼得.佩斯上将说到最后不禁有些犹豫起来。

“太好了,我们美利坚的后院竟不知不觉的住进了新房客。彼得还有什么坏消息,请告诉大家,我们并非经受不起打击。”约翰.歌斯特面色铁青着追问道。“我们怀疑在这些群岛之中欧盟还扩建了大型地下潜艇基地。”彼得.佩斯上将不得不道出了最后的隐情。“这么说欧盟的潜艇部队已经长时间游弋在巴拿马运河附近,而我们却一无所知咯!”约翰.歌斯特和在座的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失去加勒比海的制海权对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要求美国海军立即行动起来,‘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应立即开赴大西洋中部准备拦截欧洲远征舰队。‘星座’号和‘肯尼迪’号以及其他封存战舰应立即转入现役,加入第4舰队。我要求第4舰队应在一周之内,集结起包括2个航母战斗群,2个远征打击集群的兵力扫荡加勒比海的欧盟岛群。”约翰.歌斯特总统显然知道此刻再不是迟疑的时候了,美国迫切需要反攻。

第4舰队曾是美国海军的一支主要力量。在二战期间,美军为全面控制太平洋和大西洋,确保美国本土安全,分别在两个大洋方向建立了数支舰队。其中第四舰队于1943年3月正式组建,主要任务是负责南大西洋广阔海域的巡逻及反潜作战。二战结束后,为适应冷战期间美苏对抗的需要,美军各舰队进行了大规模压缩和整编。第四舰队于年被撤编,其所属舰只并入美国第二舰队。而在8年为了加强美国对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国家的控制。美国海军重组了第4舰队,以佛罗里达州的梅波特港为基地,任务区范围从佛罗里达州一直延伸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涉及3o多个国家,其中的重点区域是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部分大西洋水域。

如果一切如约翰.歌斯特总统所想的话,美国将很快扫荡加勒比海地区,毕竟美国海军和海军6战队都不畏惧打两栖登6战,何况是在自己的后院。现驻扎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勒兵营的美国海军6战队第2师足以歼灭加勒比海诸岛之上欧盟脆弱的守备部队。

“我们可以从太平洋方面抽调多少兵力?”在部署完大西洋方向的战略计划之后,约翰.歌斯特总统更关心美**队后续兵力的问题,毕竟美国的目标并不是防御而是进攻。紧急会议室立即接通了位于夏威夷州珍珠港史密斯兵营的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总统先生,这个问题实际上要取决于我们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不知道由于时差的关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蒂莫西.基廷海军上将显得远比紧急会议室的众人看上去精神。“自我们和欧洲爆战争以来,中国海军已经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上海’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已经逼近关岛附近海面,而他们核潜艇更可能已经在夏威夷附近海面游弋了。”蒂莫西.基廷海军上将简单的阐述了太平洋方面的局势。

“我们现在必须避免和中国人直接冲突,外交方面的事情我们将交给国务卿利伯曼先生负责。我想要从太平洋舰队至少抽调2个航母战斗群加入大西洋……。”就在约翰.歌斯特总统向蒂莫西.基廷上将提出他的要求之时,突然从资深简报官手中递来的文件打乱了他所有的思绪。“上帝啊!这不可能!”约翰.歌斯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就在紧急会议室的大幕布之上,一座港口城市黎明前景象正逐渐清晰起来。下面打出的字母提醒着紧急会议室的每一个人,这座城市是位于加拿大东部魁北克省的府―魁北克城。

镜头是设置在一架直升机之内,摇晃之中众人依稀可以看见圣查尔斯河口西北岸的―港区内的5个深水泊位之中,数艘万吨的滚装货轮正整齐的停靠着。这些顺岸式的泊位长达~213米,水深可以说是魁北克市地区最为优良的港区。此刻其中一艘滚装货轮在港口作业人员的指挥之下缓慢的打开了位于船的舱门,但是高冲出的却是一辆法国6军的型轮式装甲车。“天哪!大新闻!法国人刚刚在魁北克登6……。”紧急会议室内响起了现场拍摄者的惊呼,而在数辆BL型轮式装甲车之后,一辆外型壮硕的法国6军“勒克莱尔”型主战坦克也缓缓的驶向了码头。而在滚装船的甲板上一个个伪装的集装箱被掀起,一辆辆新型轮式35毫米自行高炮出现在镜头之前,刺眼的火光中一一致命“高命中率/毁伤率弹”()奔袭而来……。

――――――――――――――――――――――――――――――――

注1:这也就是感恩节的由来―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o2人到达美洲。但是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o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的帮助了他们。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注2:北欧防务联盟―又称“斯堪的纳维亚防务联盟”,是冷战初期北欧国家未能成功组建的中立防务联盟。对于该防务联盟计划失败的原因,国内外冷战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的反对是该防务联盟计划失败的主因;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瑞典与挪威就该防务联盟是保持中立还是与西方建立明确联系问题上的分歧是该计划失败的更重要原因。

注3:芙蕾雅项链―取材自《北欧神话》中爱情女神芙蕾雅从侏儒手中的获得的美丽项链。(由于这个神话太过香艳,请大家自己去查阅原本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龙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节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阅读 | 龙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