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国 第二卷 第267章 相互掣肘

作者 : 石晶蓝

接下来刘备对公孙度的战争就不用细说了。阎柔为刘备所制订的整体战略得到了完全的执行。也取得了完美的效果。

第一步,将五万士兵分成十个五千,同时攻取十县,主要是为了取得一个强大的声势。公孙度得到战报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是十县战报同时得到。而是得到一个,又得到一个,接二连三,得到十个县城陷落的消息。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所有的报告,途中都会耽误很多时间。于是乎,在接连得到四、五个县城陷落的消息之后,公孙度就估计很快会有其它县城陷落的消息。那个时候,就开始着手调兵的准备。随后,再得到四、五个县城陷落的消息。说明公孙度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军队便派了过来。而当军队真正上路之后,刘备这边却不再攻取县城了。

公孙恭那边的情形与公孙度这边差不多。几天之后,公孙恭率军赶到了新昌一带。一问,刘备的确曾经占据此地,但却又走了。往那个方向走了呢?据说是北面。于是公孙恭就往北面追出。

追出不久,就遇到公孙康的大军南下。两军相遇之后,势必要总体协调一下。在公孙康的眼里。公孙恭身在外地,隐隐然有种天高地远,谁也管不着的土皇帝气象。而在公孙恭的眼里,公孙康身在昌辽,又是长子,继承公孙度的位置恐怕是理所当然的。双方都觉得对方得到了好处,而自己吃了亏。于是乎,在协调北上追击问题的时候,就耽误了不少的时间。

谁先,也就是谁走在前面。走在前面,就会与刘备的军队打仗。那当然是别人的军队走在前面比较好一点。就这样,因为谁也不争先,就给刘备攻打襄平送出了许多时间。

襄平兵是多的,士兵也是善战的,就是指挥很死板。这是阎柔早就说过的公孙度的基本军情。比较容易被忽略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军营在城外。想想也是,四万大军,而且是常驻,当然应该住在城外比较好一点。军队在城外,公孙度本人在城内,而这支军队大被公孙度管得比较死,于是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刘备刚刚赶到襄平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并没有多少人。也就是多次说过的长线行军的队形。在正常情况下,要打胜仗,就得整队,而不能立即投入战斗。但襄平则不是。襄平这儿,存在着分秒必争的紧迫。

分秒必争。当然争的是时间。刘备军队必须赶在公孙度本人出城之前,切断襄平县城与城外军营的联系。公孙度前面得到的报告,是刘备军攻陷了新昌一带的十座县城。因而公孙度只是派兵围剿,而仍然住在城内。如果公孙度得到刘备军放弃那十座县城、绕道奔袭襄平的消息的话,公孙度肯定会出城住到军营之中的。

因此,刘备军一到达,就开始围城。襄阳县城,同样有一百衙役。巡城士兵则有五百。四道城门,每门一百人。另一百人,用于轮休。刘备军队刚刚到达,前面并没有多少人,但是五百却是不止的。一上来,刘备这边就以两千人的兵力,围困了四门。

当然,只是围而不是攻。这个时候还不能攻。襄平县城很大,城内的五百士兵加上一百衙役肯定是站不满城墙的。如果进攻,只要人数够多,就一定能够找到无人防守的地段爬上城墙。攻城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可别忘了,城外还有一座军营呢。

城外的军营,没有得到公孙度的命令。当然是不会出营的。但那也是一般情况。如果刘备一上来就攻襄平的话,襄平就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在那个时候,公孙度军营里的士兵还是会出营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两千人围城,围而不攻。

围城,而没有围军营。这使得公孙度军营里面的人感觉到更加的安全。愈是感觉安全,他们就愈是不会出营。等到第二天天亮之后,军营里面的人才发现,军营被围了。

不围军营是不行的。必须实行完整的包围,不能让一名士兵逃出来。这是因为,只要有一名士兵逃月兑,那名士兵就有可能带回公孙度的命令。有了命令,公孙度的军队就活了。

四万军队常驻的军营,地盘是相当大的。刘备的五万士兵要把它完整地包围住,可以倒是可以,不过刘备的队伍就不厚实了。不知道公孙度军营里面的士兵将会从哪个方向突围,因而哪个方向都得防备。无所不防,也就相当于全部不防。当公孙度军营里面的士兵真正突围的时候,在局部的地方,明显,刘备的士兵太少。

士兵太少,就会被公孙度的士兵杀伤杀死。突围点以外的其它地方的刘备军士兵赶过来增援。而这种增援,也同样是分秒必争的。不可能即将到达的时候,还整个队。如果真的整队了,估计防线就已经被突破了。

这种分秒必争的救援,使得每分每秒跑上去的刘备士兵人数都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在突围点的战斗中,每时每刻,士兵人数都是公孙度众而刘备寡。相应的结果。自然是刘备这边的伤亡十分惨重。

这就是胜利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是必须付出的。要想整体人少死人,局部就会多死人。有人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当中的“孩子”是“鞋子”的误传。道理是有的,但是,“鞋子”明显是不中以表现其严酷性的。而士兵,跟“孩子”相比,他们的属性其实也是极为相似的。

在刘备的军队完整地包围了襄平城外的军围之后,另一边,就立即开始了攻城。还是用的那两千士兵。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单方面的攻城。很快,军营这边的突围战斗就打响了。于是攻城的速度与突围的速度就来了个不太友谊的竞赛。

突围战这边,刘备的军队实际上是以士兵的生命在延缓着对方的速度。阎柔曾经估算过,说是刘备这边大约要死一万人。果真就死了一万人。当死亡的士兵人数堪堪接近一万的时候,攻城的士兵带来了公孙度的人头。然后,襄平士兵投降。

……

接下来,刘备这边忙得热火朝天。打扫战场,整编俘虏,清理襄平府库物资等等。在这个时候,四名高级文吏的优势得到了完全彻底的凸现。总共两天,就完成了一切琐事。第三日,天一亮,刘备军朝着草原的深处进发。这也就阎柔所说的第二个“逃”。

俘虏的襄平士兵比预计的两万要多一点,达到了惊人的三万五千人左右。这倒不是说阎柔没有算准。而是算准了不好意思说。在一般情况下,都只能说我军英勇。我军既然阵亡一万,就不好说敌军只阵亡五千了。因此,那个时候阎柔说敌军阵亡两万。阎柔想过,如果不实施第二个“逃”的话,两万俘虏与三万五千名俘虏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不能上战场的。因而也不算说谎。多出的一万五千人,要等他个三五个月之后,才能慢慢地发挥作用。

将近八万人撤出襄平,花了一个时辰。这算是非常快的速度了。非常时刻,需要抢时间。所以就多头并进,一定要赶在公孙康、公孙恭到来之前,撤出襄平。

这么说,好像还不够。还不仅仅是在公孙康、公孙恭到来之前撤出襄平,还要更早。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公孙康、公孙恭率军赶到襄平的时候,刘备军早已远去,不可能赶上。那个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打内战。如果刘备军队离开的时间并不长,在父仇的驱使之下,说不定他俩就会拼了死命地追赶。如果出现那种情况,阎柔的如意算盘就会落空了。

第一天下午到达,开始围襄平;第四天上午撤退,午时之前全军消失。总体算来,刘备军队在襄平的时间将近四天。

当初打下十座县城的那个时候,刘备军并没有立即有所动作。而是做出了一副占领的假象。因此,公孙度这边飞马报信的使者路上所花的时间,就算是相互抵消了。随后,公孙康大军出发,刘备军也在差不多的时候,同样出发。等公孙康的军队到达新昌一带的时候,刘备的军队也几乎到达襄平。这时,在行军中途,由于刘备军队需要避让公孙康的大军,所以比较麻烦,多花了一天的时间。这么算来,刘备军总共领先了公孙康的军队三天。

公孙恭那边实际上是有一定问题的。玄菟、乐浪一带,土地辽阔。真要是丈量一下,怕是有两个辽东那么大。但由于人烟稀少,开发不足。人们走到一定的地方,就不往前走了。就算如此,公孙恭如果真的驻扎在玄菟的话,距离新昌一带的距离就比昌辽远得多,应该比公孙康晚到才是。但实际上公孙恭却先到了。

于是乎,公孙康一到,就引起了怀疑。心里面就在猜想,公孙恭到底是在打什么鬼主意。当时。公孙恭的军队已经向百姓打听过了,得知刘备于四日前往北去了。不过,公孙康可不敢相信。公孙康就又打听了一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打听。如果是一般的打听,一问一答,就算是完事儿了。而现在,由于刘备四日前北行的消息很可能是公孙恭的圈套,因而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起来。向百姓打听,首先需要核实百姓的身份。到底是真的百姓还是公孙恭的士兵假扮的。问询的人也非常之多,分头问,问几百几千个百姓。还派出小股人马,到附近的村寨里面去问。最后,公孙康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刘备北行。不过,就不是四日前了。就这一番盘问下来,已经多花了三天了。

这个时候,无论是公孙康不是公孙恭,都没有认为襄平会有什么危险。在他们的眼里,襄平是有大军驻扎的,并且驻扎襄平的大军,都是能征惯战的老兵;而且,公孙度本人的指挥能力,似乎也要比两个儿子要强上那么一点点。又怎么会有危险呢?

然后,关于谁先行谁后行的问题,两兄弟又商量了一天。最后拿出的折衷方案是一起北上,各走各的路。

两兄弟都不想走在前面,因而分头北上之前,正常速度就走了两天,然后两边都扎营不走了。两兄弟互派哨兵,侦察到了对方的情况。有心到对方营盘里去催促一下,却又怕自己被催促。于是,就心照不宣,准备一直驻扎下去了。

当初公孙恭在新昌一带打听到的动向是刘备军于四日前北上。往襄平,行军速度正好就是四日。但刘备军需要避让公孙康,多花了一天半。公孙康盘问花了三天。三天中的第二天下午,刘备军到达襄平。公孙康调查完毕的那天上午,刘备拿下了襄平,杀了公孙度,并立即开始打扫战场。公孙康与公孙恭为谁先谁后的事情商量了一天的同时,刘备那边完成了府库物资的清点启运及俘虏的整编。最后,当又一个黎明到来的时候,公孙康、公孙恭分别拔营北上;襄平那边,刘备军队开始撤退。

共四日路程,公孙康、公孙恭走了两日就不走了。就这么驻扎下去。此时,如果有人自襄平出发,前往军营报信,那他们是一定能够收到的。但可惜这样的事情并不存在。只有极个别的百姓,正好出襄平南下,又下好看到了军营。但百姓对于这种驻扎于乡间的军营是会躲避的。城池内或者城池旁边的军营是长驻军营。长驻军营里面的士兵是会守纪律的。如果不守纪律,打了东西或者杀了人,百姓一告,最后作案的士兵就会被追究。但野外就不同了,野外的军队也就等于是处于战斗状态下的军队。相当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是没地方告的。因此,百姓就躲了。公孙康、公孙恭两弟兄迟迟没有得到襄平的消息。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女主三国最新章节 | 女主三国全文阅读 | 女主三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