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 第五十二章

作者 ︰ 田科欽

給媽媽的小建議

要培養孩子們從小具備理財的能力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從一些小事情上做起。♀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果果媽媽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把發糖果當作發工資,讓孩子自己去分配自己的糖果。

美國媽媽教養孩子理財能力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她們是這麼管理孩子的零花錢的。

(1)首先規定,零花錢的主要支出目的(孩子自然是在用于學習用品的購買上)。

(2)大額的購買必須事前報批。(對孩子來說是超過50元)

(3)有明細的記賬。

(4)如果當月節余超過30%,媽媽會再取出同樣數目的錢,與之前的余下的一起存起來,這一點簡直棒極了。

?這就是美國媽媽對一個小學生的約束。對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忍耐力與控制力。永遠只提供孩子2/3滿足他們需求的錢,讓他們學會識別什麼是自己最想要的,並且學會為了取得這最想要的東西,必須放棄一些其他東西,並有足夠的耐力。至于孩子到了中學時代,用錢的重點就是學會如果有計劃的使用了。

媽媽們可以讓孩子們有計劃的支配自己的零花錢。把零用錢變成一月一給,讓孩子們自己來分配計劃。當然,剛開始會有失敗的時候,這個時候作為媽媽我們應該提供給他們好的建議,但是千萬不要孩子沒錢就馬上給。要讓他們體會到沒有計劃的苦處,才能讓他們自己去學會計劃。年齡越小,間隔越短孩子年齡越小,計劃與控制的能力越差,因此,給零用錢的間隔應該越短。一般說來,10歲前的孩子一周給一次,10歲以後的孩子可以酌情半個月、一個月給一次,直到延長到一學期給一次。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制定自己的零用錢計劃。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每個月能得到多少零用錢。當然不是孩子說多少就給多少,要讓他們做出規劃,提出讓媽媽信服的理由。

3.《會賺錢才會花錢,教會孩子自己賺錢》

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是簡單的家務勞動的人,比那些小時候從不做事的人生活得快樂。

——哈佛大學研究院

我常听媽媽們抱怨︰「怎麼教孩子賺錢呢?幼兒園就教顯然早了點,可進入小學後,學業負擔就開始日益加重,每周能有一天讓他輕松地玩耍就不錯了,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教他賺錢的時間和好方式。」很多媽媽都很能舍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不願孩子參與掙錢,可是往往效果都是出奇的差。孩子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每天向父母討要零花錢作為收入來源,如此持續下去,孩子**生活的能力變得非常差……

當然也有很多媽媽也用了一些比較聰明的方式,即使是幼兒園的孩子,也可以通過一天多記憶5個英文單詞之類的「好」表現來掙錢,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通過做家務來獲得零用錢。♀我當然是主張媽媽應該盡早的讓孩子學會賺錢。我也同意讓孩子通過「好」表現來掙錢,或者是通過做家務來掙錢。但是我要強調一點,不能讓「賺錢」成為孩子掙錢的唯一目的。比如就做家務掙零花錢這件事情,還要讓孩子知道,在享受這個家庭帶給他的幸福之外,他還應承擔對這個家庭的責任和義務,而家務就是他必須要承擔的義務之一。不過媽媽也應該在孩子完成家務後對他表示感謝,真誠的感謝會令孩子更積極的成為做家務的好幫手。

不過我在這里強調孩子賺錢,除了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以外,其實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讓孩子懂得錢來之不易,只有懂得了掙錢,才會懂得如何花錢,將錢花在刀刃上。

我最近看到一些網友的文章,在爭論「有償家務」問題,那些反對有償家務的人都認為,如果讓孩子幫忙做家務還要付工資,這不是教育孩子一切往錢看,而忽略了親情家庭嗎?我倒不是這麼認為的。

我認識的一些媽媽對孩子特別嬌生慣養,後來為了讓孩子做家務勞動,開出了天價讓孩子工作。比如,洗一個碗5毛錢,拖一次地板20塊。算下來,這一天做下來,工資比大人還高了,這當然是不行的。

我的朋友在家里也是用有償家務的方法來讓女兒幫她做家務的,她說用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女兒明白賺錢不容易,也讓女兒知道工作的艱辛,同時就更能夠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的勞動成果,自然不舍得大手大腳的揮霍。既讓孩子多勞動了,又培養了孩子理財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朋友給所有家務都按照難易程度來進行了工資的劃分,同時還定下了一系列的「審核制度」,根據做家務的狀況來看,合格的才付款。並且還告訴女兒,她可以自己選定家務還和自己談判價錢。這些就像是一個有趣的游戲一般,女兒也樂在其中。而朋友所定下的價格,都是按照家政的價格來定的,審核也是相當嚴格。

有一次朋友非常開心的告訴我,她的女兒和她談判好了一個工作︰幫她計算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朋友說︰「女兒現在六年級,數學很好,現在已經懂得用自己的專長來和我邀工作了啊!她的零花錢都是自己做家務賺的,不用我說,自己可省了。」

這樣的「有償家務」,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心理分析︰

「有償家務」有利有弊,但是其中的利弊都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

有的孩子把「有償家務」只看做是一種形式,看做是「掙錢」的驅動力,而並非像對待工作一樣去對待,給孩子開出天價,只是把金錢當做一個誘餌來誘惑孩子勞動,這不僅不能夠讓孩子真切體會到工作的艱辛,更是容易讓孩子把一切都用金錢去衡量。所以媽媽在讓孩子進行「有償家務」的時候,一定要端正孩子的認識,讓小孩明白參與到家務活里,主要是讓他們理解家長的辛苦,鍛煉他們的勞動技能,懂得賺錢的艱辛。

只有把自己當做孩子的老板,把孩子當做你的雇員,用這樣的關系去進行「有償家務」,讓孩子了解工作的辛苦,也才能讓孩子更懂事,更能體會媽媽的辛苦。

一旦孩子們意識到了爸爸媽媽掙來的錢是那麼的辛苦,那麼的累,他們就會體諒大人的難處,也懂得了錢不能亂花的道理。這會對他們正確理財、正確規劃自己的未來有莫大的好處。

給媽媽的小建議

不妨給孩子試試「有償家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事情是需要注意的。

一、開出合理的價錢,不要用天價去誘惑孩子,這樣不僅不能達到讓孩子體會工作艱辛賺錢不易的辛苦,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二、提高要求,不要只是孩子做了,就感到滿意。不僅要做,更要做好,增加工作的難度,會讓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

三、培養孩子理財能力和發散性思維,不要局限在一般家務上。可以像文中提到的,讓孩子自己去發掘工作機會,利用自己的特長來爭取工作。這對孩子以後走上社會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名人示範榜樣

美國富翁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孫之所以能獲得日後非凡的成就,和他們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環寵壞,不管是老約翰洛克菲勒還是小約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相當花心思,並有一套祖傳教育計劃。

父親鼓勵勞倫斯等孩子從小學會家務勞動,讓他們做家務掙錢︰逮到走廊上的蒼蠅,每100只獎一角錢;捉住閣樓上的耗子每只5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價錢。勞倫斯和哥哥納爾遜,分別在7歲和9歲時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每雙皮鞋2分,長筒靴每雙1角。洛克菲勒家族的經驗告訴我們,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對培養孩子的優良人格和品質有很大好處。

4.《教會孩子正確的花錢,讓孩子學會買什麼、向誰買、怎麼買》

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贈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所得。

——日本著名的兒童理財教育觀

有一位學生媽媽告訴我,「她家的經濟條件不錯,她兒子從小就不缺錢花。但是她最近發現,孩子把她給的零用錢全部用在了買游戲幣上面……她感到很為難,如果不再給孩子零用錢,他一定會從吃飯的錢里省下來,時間一長把身體都搞壞了,如果給他,又不能保證他不把錢花到游戲幣上,嚴重影響了學習,她到底應該怎麼辦?」

這位媽媽提出的問題其實很具有普遍性,大多數媽媽都在為自己無法控制孩子零用錢的多少和用途而大傷腦筋。一些孩子在使用零用錢上養成了不良習慣,把媽媽給的錢用在了不正當或無謂的事情上。有些孩子兜里有了錢,就去打游戲,結交不良少年;有些孩子則用錢買一些自己不該買的「東西」,比如讓同學代寫作業等。所以從小教會孩子如何合理支配零用錢是非常重要的。

兒子要開學了,書包也壞了,要準備買個新書包,還有許多學習用具需要準備,而這一次,我決定采用一個新的方式,不再和兒子一樣樣去買,而是讓兒子給我做一個清單。要把自己需要采購的東西都寫下來,大概多少錢,把清單列出來以後再提交給我,然後我把錢給兒子,讓他自己去買。

一開始,兒子挺開心,想到要自己去買東西,別提多高興了。開始寫清單的時候就發現問題了。需要些什麼東西,需要多少,兒子犯傻了,這些以前都是我幫他準備好的。我看著兒子抓耳撓腮的樣子,依然沒有去幫助他的意思。兒子開始詢問小伙伴們都準備些什麼東西,然後一樣樣寫在單子上,涂涂畫畫了好久。

兒子終于把做好的清單交給我,我看著清單上列出的東西,幫兒子一起分析,什麼東西買來有什麼用,什麼東西遺忘了。終于完成了最後的清單,我把錢數好交到兒子手上,讓他自己去采購。到晚上,兒子興高采烈地回來了,拿著自己采購的東西別提多高興,滔滔不絕的跟我說今天去買東西的事情。兒子說本來在買東西的時候看中了一個想要的東西,但是清單上沒有,如果買了就不夠錢買其他的必備品了,于是就忍住了。說著說著還興高采烈的拿出幾塊錢給我,說︰「媽媽,我今天一共去了好幾家,最後選中了一家最便宜的。買東西的阿姨還給我優惠了,你看,還省下了錢呢!以後我的東西我都要自己買。」

看著兒子高興的樣子,我也樂了。相信這一次的小小實踐會讓兒子更加懂得怎樣合理用錢,購置自己必備的東西。

孩子心理分析︰

一到新學期開始,又要給孩子準備新的用具了。作業本,新書包,學習用具……我們忙前忙後的給孩子購置這些必備的東西,希望把一切都能準備的萬無一失。而這個時候也是讓孩子們學會合理用錢的一個好機會,就像我教兒子做的那樣。可以從實踐中開始培養孩子們的理財觀。

習慣是在不斷重復中逐漸養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行為傾向。培養孩子良好的消費習慣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媽媽要用理智戰勝情感,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地嚴格要求,耐心培養孩子良好的消費習慣。

孩子在花錢買東西的過程中,媽媽要教會孩子審慎決策,形成合理的消費觀念,培養基本的消費能力。基本上媽媽就是要教會孩子「買什麼、向誰買、怎麼買」。

「買什麼」——學習按需消費。有了錢,並不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媽媽要幫助孩子逐步分辨︰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是浪費,知道該花的錢要花,不該花的錢要省。通過零用錢,媽媽可以向孩子傳遞良好的生活理念,如商品是買不完的,我們必須學會理性地取舍,在滿足部分願望的同時,就得節制其他的**;一個人的財富與地球上的資源都是有限的,節儉是一種美德,它可以使我們能夠把更多的錢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向誰買」——學會比較與選擇,知道買物美價廉的商品。小孩子往往拿到錢就往商店跑,找到商品就是它了。大一些的孩子,也許稍稍懂點質量優劣與價格貴賤,但大多也不能兼顧二者,要麼一味追求品牌,要麼盲目追求省錢。確定要買的東西該向誰買、買哪種?媽媽不妨在帶著孩子逛超市時,在琳瑯滿目的商品陳列架前貨比三家,比較貨品的質量與價格,學會綜合權衡。

「怎麼買」——學學討價還價、找零核對。「討價還價」其實是一個有趣的心理游戲,讓孩子明白商家的出價與物品的實際價值之間是有空間的,學一點「生意經」,避免以後「吃大虧」;附帶著,孩子的語言表達也得到了鍛煉。帶孩子一起買東西時,簡單的運算可以讓孩子去完成;讓孩子替大人跑腿買東西時,要求他匯報價格與余額,這些都是訓練孩子找零核對的實戰機會。

教會孩子理財,從小事就能開始做起,讓孩子們學會自己合理消費,一點一滴自己著手去做,對日後的學習生活都必將大有裨益。

給媽媽的小建議

花錢是一門學問。就像學游泳,一定要親自下水一樣,不讓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用錢,他們就學不會合理消費。媽媽應該告訴自己的孩子,什麼東西是應該買的,需要買的;什麼東西是可買可不買的;什麼是不能買的,通過這種人為的分類,讓孩子在消費過程中更健康、更理性。

從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制定自己的購物計劃。也可以適當讓孩子參與家庭的購物計劃,在做計劃的過程中,就教會了孩子如何理財,如何把錢花的最值得。讓孩子自己去購物,按照自己的計劃,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同時也教會孩子怎樣花錢。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最新章節 | 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全文閱讀 | 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