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 第五十一章

作者 ︰ 田科欽

給媽媽的小建議

教導孩子「金錢」知識,絕對不是經濟學里那些令人頭痛的「概念」和「術語」。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而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模得到的實體。理財教育不是抽象的理論,它是具體的生活教育。我們需要做的是常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們討論,讓孩子慢慢明白。

(1)要讓小朋友分清楚「需要」與「想要」,這是理財概念的第一步。

教會孩子區分「需要」和「想要」,是引導孩子建立理財觀念的關鍵。「需要」是解決基本的需求,在一般正常生活水平下「需要」的東西,例如衣食住行等。對于學齡孩子而言,交通費、上學吃飯的費用、上補習班的費用、購買課外書的費用等都屬于「需要」層面。而「想要」則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可以提高幸福感,但又並非必需。對孩子而言,類似零食、漂亮的運動鞋(衣服)、玩具和游戲機等,都是「想要」的範疇。「需要」和「想要」,前者可以近乎無條件地滿足孩子,後者則應當引導孩子進行取舍。等小孩有一定概念後,然後帶入想給他零用錢這件事。

(2)要讓孩子明白金錢可以做的事情。

3歲以後,孩子就可以學著認識紙幣和硬幣了。認識錢幣不光是讓孩子說出錢幣的面值,還應知道它們所代表的實際價值。如乘公共汽車時,讓孩子去投幣,知道有空調的公交車票比沒空調的貴;夏天,讓孩子去買冰棍,了解不同品牌的冰棍,價格是不一樣的;去兒童樂園時,讓孩子知道10元錢可以玩哪幾樣游樂活動等。

(3)也要讓孩子知道金錢做不到的事情,跟孩子講講「金錢是最好的僕人,也是最壞的主人。」這也是理財概念不可缺少的一步,畢竟我們想要培養的不是黑心的財迷。

比如買東西的時候讓孩子知道,錢可以買到好吃的東西。但是要記得告訴孩子,錢不能夠買到母親的愛和朋友的友誼。

在合適的時候,要給孩子上一堂教育課,讓孩子知道,金錢究竟意味著什麼。

媽媽的教養小貼士

在美國,父母從孩子3歲起就開始利用零用錢由淺入深,分階段、有計劃地進行教育,如︰

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美元紙幣;

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並認識到無法把商品買光,必須做出選擇;

5歲知道基本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7歲能夠將數目不大的錢找零,能夠數清楚大量硬幣;

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帳戶里;

9歲能夠制定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

10歲時懂得每周節省一點錢,以備大筆開銷使用;

11歲時懂得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

12歲能夠制定並執行兩周開支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名人示範榜樣

美國富豪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財產的富翁,但其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而且要求嚴格。他家賬本扉頁上印著孩子零用錢的規定︰7-8歲每周30美分;11-12歲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錢每周發放一次,要求子女們事先作出預算並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父親檢查。賬目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發5美分;反之減少。這樣,不僅避免了孩子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優越感,也給了他們和普通家庭的孩子同樣的接受理財教育的機會。

2.《教孩子學會計劃開支》

不能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即使擁有博士學位,也難以擺月兌貧窮。雖然養成好的理財習慣是一個有些痛苦的過程,但這些習慣可以讓你"有錢一輩子"。

——美國理財專家柯特•康寧漢

從孩子2歲起,大都擁有了自己的一些小財產︰從最初的零食開始,到後來的零花錢。隨著年齡的增大,可支配的財產則是越來越多,越來越貴重。孩子越大,自我意識也就強,所以孩子在消費自己的財產時,是需要引導的,要不然孩子很容易養成揮霍的壞習慣。

所以,你必須告訴孩子——有計劃的消費。計劃消費有很多好處,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讓孩子學會統籌安排,讓孩子鍛煉自己的耐心等。

果果是我同事的佷女兒,特別聰明。一次同事帶果果到我們辦公室來玩,小家伙抱著一個卡通造型的罐子,在同事桌子上玩鋼筆。我特別好奇那個罐子,過去逗了果果好久,果果終于打開罐子讓我看看她的小寶藏。原來這是一個糖罐,里面裝著各種各樣的糖果。

我捏著果果的小臉蛋說︰「果果呀,媽媽怎麼給你這麼多糖果啊,吃這麼多糖果會蛀牙的哦!」果果抱著糖罐子歪著頭說︰「媽媽說,這是果果一個星期的糖果,不可以一次吃完。」我模模果果的頭,說著︰「果果真是好孩子。」

跟同事聊天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果果的媽媽不像其他的媽媽們,每天都限定孩子能吃多少糖果,而是像發薪水一般,把果果的糖果定時放到她的小糖罐里。剛開始的時候,果果特別開心,一次就把一整天的糖果都吃掉了。後來要吃糖果,不管怎麼哭鬧,媽媽都會告訴果果,果果自己把一天的糖果都吃掉了,不可以再吃了。幾次下來,果果開始計劃著,這些糖果是幾天吃的,每次能吃多少。日子久了,媽媽有時候會把果果一個星期的糖果都放到果果的糖罐里,果果也能自己節制著。有時候還能把糖果攢下來,分給爸爸媽媽吃呢。

無獨有偶,米莉曾經是我帶的一個班的生活委員,米莉的姑姑是我的大學同學。米莉一直是個一個特別有計劃的女孩,不管做什麼事情總是弄的井井有條。尤其是同學們的班費,米莉都記著帳,收入支出全部都井然有序,她的出色表現讓老師都稱贊不已。

一次,和米莉的姑姑稱贊米莉的時候,米莉的姑姑對我說,其實米莉的理財能力還得從剛讀4年級的時候開始說起。

以前,米莉和其他孩子一樣,零花錢都是一天一給,後來升4年級以後,米莉的媽媽覺得應該讓米莉自己學會規劃自己的零花錢了,于是一天一給變成了一月一給。由于米莉的媽媽工作都十分忙碌,很多時候都不在家里吃飯,所以米莉的零花錢也會多一些,還要算上吃飯的錢。剛開始,米莉也不習慣這樣的方式,成為了一個標準的「月光族」,甚至有時候還沒到月中,零花錢已經所剩無幾了。最慘的時候就是媽媽都不在家,沒有錢只能自己泡面吃。

後來在媽媽的幫助下,米莉開始學會記賬,把每天的支出都記下來,每個月就查看自己的支出,把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都記下,引以為戒。這樣過了幾個月,米莉對自己的收支有了非常詳盡的掌控,每個月還能夠有所剩余。而良好的理財習慣在米莉當選了生活委員以後更是發揮的淋灕盡致。

孩子心理分析︰

理財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們都在成長中學習。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還不明白錢財的意義,我們當然不會教他們去計劃怎麼用錢。但是對于孩子而言,糖果,小零食,這些就像是他們的寶藏一般。我們總是擔心孩子貪嘴,于是幫助孩子控制著,每次吃一顆糖果,每次只能吃一小塊蛋糕。

其實,如果我們去教導孩子,讓他們自己來管理自己的「財產」,反而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像果果,雖然才兩歲半,但是已經能把自己的財產掌控的非常好了。

我們不妨試著把一天可以吃的零食全部交給孩子,讓他自己來分配。如果孩子一次性把零食全部吃掉了,我們不需要責備,但是一定要告訴他,他已經把自己今天的零食都吃掉了,不會再有更多的零食了。漸漸地,讓孩子懂得如何按照自己的需要來分配自己的食物。可以逐漸把分配給孩子的零食從一天,到兩天,甚至分配給他們一個星期的量。管理好自己的零食,就如同管理好自己的財產一般。

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我們習慣于把零花錢一天一給,幫孩子們控制著他們的花銷。就像米利的媽媽做的那樣,可是這樣的方式就很難讓孩子們學會自己來計劃自己的開支,而計劃自己的開支這是他們日後必定要掌握的。所以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不妨放開政策,把一天一給的零花錢變為一月一給。

這麼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孩子就會明白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是浪費,知道該花的錢要花,不該花的錢要省。通過零用錢,媽媽可以向孩子傳遞良好的生活理念︰如商品是買不完的,我們必須學會理性地取舍,在滿足部分願望的同時,就得節制自己的**。

我們自己也經常會在用錢上失去計劃,因為一時沖動而購置了許多沒用的東西回家,不僅浪費錢,還佔地方。孩子們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計劃,就非常容易亂買東西。我們應該教導孩子們學會做計劃,這樣不僅可以自律,還能培養孩子們的**精神。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計劃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理財也是如此,有一個良好的理財計劃,才能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

理財的能力就是從這些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培養的,小的時候能夠控制好自己的糖果和零花錢,長大了,自然也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收支。不要小看孩子們的能力,他們的學習能力有時更強過我們。作為媽媽,我們不能永遠告訴孩子們如何去計劃去分配自己的東西,那麼,就從現在開始,讓他自己學會吧。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最新章節 | 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全文閱讀 | 媽媽做對了,孩子才優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