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 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稅同盟

作者 ︰ 自由有多遠

()「……有這樣一些莊園,它們遠離較大的城鎮,交通也還方便。但是,由于用舊的經濟方式經營,收益甚少,如今欠著抵押借款和其他債款,無法充分供養它們那古老家族的眾多成員。然而,這是一些其姓氏經常在普魯士軍官名冊中出現並用金字寫在弗里德里希大王的陣亡將士名簿上的家族,保持這些家族乃是國家根本利益所在,因為他們繼承了過去最好時代的尚武精神傳統,這種精神是一種無可估量的財富,不是其他人一下子就能達到或學會的。怎樣幫助這些家族是政府在當前面臨的最重大課題……」

看了瓦德西送呈的二月份政府工作簡報,威廉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按照他原來的設想,是由國家出面收儲東部莊園土地,然後將東部地區徹底改造為自耕農為主的農業經濟。

但問題是這個過程是漸進的,根據謝林首相在1891年制訂的計劃,對于普魯士東部地區莊園土地的收儲要持續至少30年以上。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雖然政府的贖買價格比市場價要高一些,不過,還是有很多莊園主不樂意賣出自己的土地,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自己的莊園里,過慣了地主老爺的生活,突然間失去土地是很難適應的。

在他們看來,最為符合東部或者說全德國農業階層利益的辦法還是實行保護關稅制度。巴伐利亞的貴族地主們對此甚至要求更為迫切,因為當地的農村地區依然處在和俄國差不多的農奴制時代。

農業問題或者說農民、農場主和莊園主的收入下降問題在1895年初到達了一個高峰,並因此引發了一場嚴重的政治危機。

瓦德西為了獲得保守黨的支持,不得不做出讓步,並迫使威廉同意修改關稅稅則。

歷史上,在1870年至1890年期間,德國的農業依靠大規模種植甜菜獲得了一份十分穩定收入,此期間,世界的糧食價格下降了50%,但是砂糖的價格卻沒有下降,原因在于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對于蔗糖的消費大幅增長了,在1887-1889短短的三年內,美國人均砂糖的消費就增長了一倍,超過了歐洲大部分國家,達到了英國三分之二的水平。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產糖國和砂糖出口國,因此農業從中獲益匪淺。此外,甜菜榨糖剩下的甜菜渣是上好的飼料,因此畜產品不僅是東普魯士粗放經營的半牧場農業的主要收入,也是集約經營的易北河和奧得河流域的莊園農業的重要收入之一。

在1890年以前冷凍技術尚未普及的時代,歐洲的肉制品價格比較昂貴,是普通工薪階層不能隨意消費的。但是,隨著船用冷凍技術的普及,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往日都要被丟掉的牛肉(據說高喬人只吃牛脊背上一小塊肉,剩下的都扔掉)被冷藏船大規模運往歐洲,肉制品價格也大幅度下跌了。

當1894年,古巴蔗糖獲得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豐收的時候,世界範圍內的糖價三個月內下跌了25%。古巴是拉丁美洲的「糖碗」,其蔗糖產量在平常年份佔到全世界蔗糖產量的三分之一,或者砂糖產量的六分之一。(甜菜糖和蔗糖各佔砂糖產量的一半)

德國農業所面臨的困頓使瓦德西如坐針氈,他不止一次向威廉提出要提高農產品關稅,以保護本國的農民利益。

「陛下請您務必明白,我們在廣大農村地區的高效統治,對于農業生產的大量投入和技術推動並由此換來的農民的忠誠,這些才是我們國家賴以在中歐生存下去的根本。弗里德里希大王藉此獲得七年戰爭的勝利,威廉國王則藉此熬過了《提爾西特和約》後的最困難時期。近幾十年來,雖然城市人口史無前例的大幅度增長了,但是他們或者他們的父輩卻都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當前的農業問題已經不再僅僅是收入差別的問題,它關系到國民視為珍寶的那種質樸和勤勞的精神的泯滅和喪失。」在御前會議上,瓦德西苦口婆心的向威廉說道。

這是他在一個月時間內第三次就農業問題向威廉提出改革關稅的主張,當他說道「那種質樸和勤勞的精神的泯滅和喪失」的時候,威廉妥協了。

在德國,農業的從業人口超過40%,依然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部門,如果這麼龐大的一個群體整日生活在不安心和怨天尤人的狀態下,那麼國家的整體精神面貌一定會受到影響。

德國不具備英國那樣全盤工業化並徹底放棄農業的先天條件,所以當農業遇到了切實的困難,那麼一定要設法給予幫助。

不過威廉最終還是沒有同意大範圍提高農業關稅,尤其是對波蘭和匈牙利兩國。

在和普魯士財政部樞密顧問戴爾布呂克以及巴伐利亞的貿易大臣朗貝克——兩人均是德國知名的關稅和貿易問題專家——商議後,瓦德西首次正式提出了建立中歐關稅同盟的政治主張。

早在1891戰爭結束後,德國國內便出現過這種呼聲,但是專家們普遍認為︰在英國堅持自由貿易的原則下,建立一個大範圍的關稅同盟是不合時宜而且對于德國也是不利的。因為無論是否有關稅同盟,中東歐地區都是德國制成品的傳統市場,反之,關稅同盟建立後,德國商品在海外的銷售可能會遇到某些歧視性關稅的阻礙。

不過,當英俄兩國的排他性商約達成後,德國失去了傳統的俄國市場,這種情況下,以關稅同盟的形式將俄國可能還有美國的農產品排斥出同盟之外是十分自然的選擇。

哈布斯堡帝國對于和德國的關稅同盟歷來都是不反對的,因為關稅同盟建立後,帝國的政治家可以藉此對德國的政策產生影響,至于經濟上的利弊其實已經毫不重要,因為兩國間業已存在的近乎自由貿易的商約早已把整個中歐的經濟連為一體。

1895年6月,中歐關稅同盟正式建立。同盟將平均關稅稅率調整到30%,高于德國過去的25%,低于奧地利過去的35%,在歐洲各主要國家而言,屬于中等水平,高于英國、荷蘭、比利時等傳統自由貿易國家,但低于法國、西班牙和俄國,和北歐各國相當。

同盟的關稅制度摒棄了德國的非歧視關稅制,以奧地利沿用的互惠制為基礎,由此,同盟對于高關稅國家,比如美國、俄國關閉了自由貿易的大門。

在失去了美國和俄國的農產品沖擊後,德國的農業終于可以大大的送一口氣了,雖然波蘭和匈牙利的糧食價格依然較為便宜,但是就整個中歐地區來看,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區內的糧食已經基本不會產生剩余,所以價格很容易維持在一個對生產者較為有利的位置。

「中歐關稅同盟的建立是十九世紀晚期歐洲政治經濟局勢的一次大調整,是中歐的政治家為應對日益緊迫的英俄同盟采取的必要措施。此一事件和英俄商約的簽署、英國帝國特惠制的建立均發生在1895年,因此這一年被認為是帝國主義在世界範圍內復興的開端。」

——節選自1944年德國中學歷史教科書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最新章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文閱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