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 第一百三十三章 亂局

作者 ︰ 自由有多遠

()雖然克里斯皮苦心勸說,可是翁貝托國王依然沒有動搖的意思。

「榮譽乃是一位國王的生命,不戰而降,我做不到!」翁貝托一世國王身著戎裝,在書房內走來走去,心中充滿了矛盾和焦慮。

他從出生時就被立為王儲,從小接受了系統的政治和軍事訓練。

1866年對奧地利戰爭中翁貝托首次參戰,他在失敗的庫斯托扎戰役中因表現鎮定而備受好評。

「可是怎奈何現在軍無戰心。我們的對手乃是歐洲大陸三個最強大的國家,這令士兵們感到毫無希望。陛下請好好想一想,如果我們陸軍的菁華在和德國人的作戰中全部毀滅,那麼我們還拿什麼來保衛皮埃蒙特。現在只要我們接受三國的和平條件,那麼您依然是皮埃蒙特國王,還統治著中意大利的廣大地區。」

翁貝托內心也很明白,這幾乎是必敗的戰爭,因為意軍的裝備和士氣比起法德奧三**隊都有很大的差距。

在意大利統一戰爭期間,皮埃蒙特軍隊同奧地利軍隊大小數十戰,兵力佔優的情況下,也從來都是敗多勝少。

思慮良久,翁貝托用拳頭狠狠的擊打到牆上,決絕的說道︰「保衛皮埃蒙特需要的不是軍隊而是勇氣和信念。我意已決,即使失去皮埃蒙特王位,我依然要奮戰到底。因為榮譽高于一切,作為一個國王,與其懦弱的活著,不如慷慨赴死,這樣臣民至少會永遠的記住他。」

……

為了籌備對意大利作戰,法、德、奧三國各動員了十多個師的常備軍兵力,早早的陳兵于邊境地帶。

當翁貝托國王下定決心後,便迅速趕往前方的軍營,視察了部署于波河沿岸地區的主力部隊。

意大利常備軍總計42萬,從人數上看還是十分可觀的。其中除去派往東非的2萬人,部署于全國各地維持戒嚴的10萬人之外,可用的作戰部隊依然有30萬之多。

這其中有8萬人部署于皮埃蒙特,牢牢的守衛住阿爾卑斯隘口,以阻止法軍的入侵。

剩下的22萬人全部集結于波河沿線,意大利總參謀部認為在威尼斯地區和德奧軍作戰己方在地形上十分不利,于是拋出一個誘敵深入的作戰計劃。

按照計劃,意軍主力的大部駐守于波河南岸和北岸的四要塞地區,等待德奧軍隊自投羅網;另以偏師駐守于阿爾卑斯沿線地區以防止德軍沿著山路偷襲倫巴第。

應該說,意軍總參謀部的戰略部署是恰當的,如果集結主力在邊境地區和德奧軍進行野戰,根據以往的戰績還未開打自己的士氣便先泄了三分。依托防御工事和天然地形打防御戰往往是士氣低迷的部隊最為有效的作戰方式。

不過,意軍的作戰計劃早就在德奧聯軍的預料之內。

在距離最後通牒生效不到兩天的時候,由于意軍主力退出了威尼斯市區,曼寧領導的「自由威尼斯」在德國特工的協助下,趁機武裝奪取了城市。緊接著,威尼斯和倫巴第王國宣布成立,法德奧三國在第一時間予以承認。

不過英國駐威尼斯的領事卻拒絕和新政府進行任何形式的接觸。

于此同時,英國外長金克爾親赴彼得堡和俄國商議聯合干預的事宜,但是雙方的外長會談沒有取得任何共識。因為俄國表示,只有在確認英國的陸軍在意大利登陸後,俄國才會考慮參戰的事宜。而這一點是英國難以做到的。

雖然俄德和俄奧關系不佳,但是法俄兩國卻在有關近東的事務上達成一致。最主要的是,沙皇也很清楚英國這只老狐狸是最不靠譜的,歷史上,和英國人做盟友結局往往很慘,即使最後取得勝利也經常是得不償失的。

此外,俄**方對于意大利陸軍的實力實在沒有信心,在俄軍總參謀部看來,如果意軍戰斗力能接近俄軍自己的水平,那麼俄國一定會認真考慮是否參戰的。

當威尼斯宣布獨立後,意大利的局面變得更為混亂。俄國駐梵蒂岡大使在寫給沙皇的信中說道︰「德奧聯軍只要擊敗翁貝托國王的主力部隊,那麼即使德奧聯軍撤出意大利,這個地區依然會陷入長期的內戰。據說,教宗已經變賣了在法德兩國的大量不動產和有價證券,籌措了不少于100萬英鎊的經費用于招募軍隊。在貧窮的南意大利,當兵就是為了吃糧,所以兵源從來不是問題,無論為誰作戰都是一樣。」

這一可靠的消息再次堅定了俄國保持中立的決心。

不過,俄國也沒有閑著,按照之前和法國的約定。俄國計劃在意大利開戰後出兵外高加索,奪取西亞美尼亞並在中東月復地建立一個親俄的庫爾德人國家。

德奧兩國在中東沒有利益,自然十分配合的默許了俄國在該地區的自由行動。

難題再次擺到英國首相格萊斯頓的面前,當下的外交局面可以說是英國近40年來都罕見的亂局,甚至比起克里米亞戰爭時期恐怕都未惶多讓。

波斯灣沿岸地區歷來被英國視為禁臠,伊朗南部的胡澤斯坦和巴士拉附近的小酋長早已獲得英國的保護,扼守霍爾木茲海峽的巴林島也早在20年前就被英國海軍奪取。當然,這一階段,英國在中東地區擴張勢力並非為了石油,而是為了在英屬印度西面建立一道安全的屏障,以使女王皇冠上的明珠永遠熠熠生輝。

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人口數排第四的種族,中世紀時期英明神武的薩拉丁大帝便是庫爾德人。

奧斯曼帝國取代東羅馬帝國崛起後,庫爾德人地區長期被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分割統治。那個時代民族主義尚未萌芽,而且多民族共治的奧斯曼帝國在民族關系的處理上堪稱後世的典範。對于治下基督徒的清洗只是遲至19世紀衰落後才發生的事情。

不過,無論英國還是俄國都不斷的挑撥庫爾德人獨立,希望庫爾德成為自己的保護國,因為該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庫爾地地區處于高加索走廊的南端,西接土耳其,東連伊朗,南面則是豐饒的兩河流域,乃是整個中東**的中心所在。加上不低的人口基數,因此無論誰掌握了這股勢力,都會拿到決定中東命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有能力利用和影響到庫爾德地區的列強只有兩個,英國和俄國,法國的勢力此時還僅僅止于地中海沿岸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

英國獲得庫爾德地區後,不僅可以震懾土耳其和波斯兩大封建帝國,而且還可以進窺高加索走廊,對俄國形成巨大的壓力。

反之,若俄國獲得該地區,便等于建立了一個並吞中東、劍指印度洋的橋頭堡,一旦英國在其他地區無暇月兌身,而俄國獲得自由行動的機會,那麼沙皇的哥薩克騎兵出現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沿岸的某個港口絕對不再是異想天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最新章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文閱讀 | 1890德意志霸權之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