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預言中國復興歷史初探 12. 第二節“十二月中氣不和”與“9.18事變”

作者 ︰ zzshi

第1章正文

第12節第二節「十二月中氣不和」與「9.18事變」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開始暴發大的經濟危機,日本必在其中。♀特別是濟南事件激起中國人民更強烈的反日情緒,掀起排日運動,僅抵制日貨即形成日商存貨積壓,壓得多喘不過氣來,壓得其國內制造業沒法順利運轉,其經濟危機更加劇︰大破產、大失業、大蕭條、大動蕩,真是險象叢生;多次暴發「米騷動」加重了這個自稱人多地少的國家急于向我國東北找「活」路的**。田中義一在東方會上演說︰「中國的東北和日本帝國的生存,有重大的利害關系議員松岡洋右的「滿蒙生命線說」跨進學校,甚至使一批日本學子為之頃倒。頭腦較清醒的政界,希望通過加強中日合作,來解決一定問題;田中內閣因貪污等倒台後,幣原重任外相。3月28日,芳澤與繼任外長王延廷簽訂「自簽訂之日起,兩個月之內日本在山東的駐軍即全部撤退」的協議——這對張學良不抵抗產生一些影響——那是後話。

當年5月,幣原與在東京的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張繼密談,有意試探中國有無簽訂「中日互不侵犯條約」的意向,其主要內容是︰一、認定東北屬于中國的領土;二、旅順、大連、南滿鐵路和「二十一條」問題另為交涉解決,本協定著眼謀求協調;三、排除侵略主義暴力外交;四、于滿洲的開發,重視中日經濟合作,行使合作措施。♀駐華公使重光葵與王延廷會談,隱隱有放棄漢口、杭州租界之意、、、、、、然而,軍方,特別是自建軍至台兒莊戰役前尚無敗績的陸軍,便頑固地主張戰爭解決問題,尤其陸軍中的年輕將校求戰高升,關東軍中者則更加手癢難耐、、、、、、

在此形勢下,日本又來找張學良談敦圖路問題。因南京一再拖延,殺人的事又發生了。不過這次代之而死的是日本兩政要。

張學良于1991年接見日本nhk電視記者說︰「那時日本軍人狂妄到那種程度,不但對我們中國,連本國元首重臣也使用暗殺手段、、、、、、」其所指事實如下︰日本駐華公使佐分利貞男回國前曾與張學良徹夜深談,並在離別時說「我回日本後,將盡力而為而不久張卻見日報登出「佐分利貞男在包廂自殺」的新聞,對此張學良肯定是他殺;1930年11月,接替田中任首相的濱口幸雄又在東京車站被殺。♀而且案發後,作案的日軍官自首稱︰他們對濱口本人沒有任何過節,只是對帝國的前途、對滿洲的地位、日中關系的理解不同、、、、、、就歷史學言,這是「9.18事變」的外因。

談到內因,宋慶齡說︰「中國為什麼貧弱,日本為什麼能在中國領土上橫行,扼要說來,十幾年來中國的虛弱無力是由于內部的磨擦與自相殘殺所致(見徐志耕《浴血淞滬》)中國暫時統一後蔣介石雖如對韓復渠說的「現在北伐成功,不應再有內戰,應當從事和平建設」,並為此搞「軍事編遣」。而歷史按「半凶還半吉」演進,反由此而引發蔣桂戰爭、蔣馮二戰、中原大戰、、、、、、雖然這些戰爭都以蔣勝收尾,助蔣成為中日戰爭主角有利,然而也為日本侵略中國創造機會——中原大戰因張學良帶兵入關而結束,但東北兵力空虛給關東軍有機可乘。更嚴重的是1930年11月12-18日,蔣介石主持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商討制定訓政時期約法。資歷比蔣更顯赫的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力以國民會議不能制定約法抵制,並與又一元老吳稚暉「對付公堂」大鬧;11月20日胡在五中全會上致開幕詞中,又評擊軍閥混戰和蔣介石用人不當;因四中全會推蔣為行政院長,他什麼都管,胡漢民大發牢騷︰「現在是全黨無權,一人有權,我這個立法院長不過做一個開會的機器罷了胡漢民的影響號召力很大,蔣怕造成再分裂,在1931年1月31日顧維鈞任外長宣誓儀式上即發表演說「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御侮,未有國不統一而能取勝于外者,故今日之對外,無論軍事方式解決或外交方式解決,皆非先求國內統一不能成功(見《誰為中國聲辯》)不想他強調統一,卻采納戴季陶設計的辦法,于2月28日晚把胡漢民騙到湯山俱樂部軟禁起來。

胡漢民被軟禁,其號召力卻更加發揮了︰竟能通過古應芬秘密策動陳濟棠、李宗仁、孫科反蔣;胡要孫科在兩廣建立反蔣基地,不惜與汪精衛合作。5月28日,齊集廣州的胡漢民派、汪精衛派、孫科派、西山會議派與兩廣軍人成立以汪精衛為主席的廣州國民政府、、、、、、歷史發展到了蔣介石強調的反面,深層原因不言自明。

7月23日蔣介石又發表《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聲言︰「不先消滅赤匪,恢復民族元氣,則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統一,則不能攘外並親自出馬對紅軍進行第三次「圍剿」。

張學良曾對周恩來說︰「蔣介石是有抗日的思想和打算的。日本人給他難堪,他也發過牢騷,心中忿恨。但他有個很錯誤很固定的看法,就是認為必須先消滅了**,才能抗日,因為**的一切口號、一切行動,都為了打倒他。他要在前方抗日,他不放心。這就是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依據(見竇嘉緒《歷史性的會見——記周恩來赴膚施與張學良會談》),可能張學良說的是實,因為這時東北又點著兩根「9.18事變」的導火線——

1931年4月1日,長春市長農水稻公司經理郝永德在日領事館授意下,在萬寶山為日人購買三千畝土地。契約上雖寫有「此契約于縣政府批準之日發生效力,如縣政府不批準仍無效但尚未呈報縣府,郝某便和朝鮮土地經銷商李升勳組織四百朝鮮人強行開荒造地,並在伊通河馬家口築壩,硬搶當地農民水源。缺水灌溉的孫永清等數農民到縣府請願,要求制止「二鬼子」的行動,郝永清請日領事對付。

6月4日,縣警察前往制止挖渠,日警又來督促挖渠,雙方形成對峙。民眾以為有上千萬平方公里土地——因為當時中國地圖上仍把「蒙古人民共和國」寫成外蒙古,在外蒙我**隊跟蘇軍還發生過小規模沖突——的國家作後盾,自發集合五、六百人,于7月1日動手強行填渠,而被日警開槍打傷一人,捉去十余人。由此而激起洶涌的反日浪潮,造成鴨綠江兩岸民眾打斗。據《劍橋大學中華民國史》記載︰二百萬「在滿州寸步難行的朝鮮人銳減到不足十萬」,在朝華人也有109人被打死、、、、、、這就是「萬寶山事件」。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推背圖-預言中國復興歷史初探最新章節 | 推背圖-預言中國復興歷史初探全文閱讀 | 推背圖-預言中國復興歷史初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