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 第3章 “我”是誰(2)

作者 ︰ 牧之

助手始終沒有參透蘇格拉底的話,他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蘇格拉底心中最優秀的人,不禁令人感到惋惜。其實,很多人都像這名助手一樣,畢生都沒有客觀地認知自己。

關于客觀自我,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周哈里窗」模式,用「窗」喻指一個人的心,普通的窗戶分成四個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人的內在可以分為四個部分︰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

開放我

左上角那一扇窗稱為「開放我」,也稱「公眾我」,屬于自由活動領域。這是自己清楚別人也知道的部分,符合「當事者清旁觀者也清」的邏輯。比如,我們的性別、外貌,以及某些可以公開的信息,包括婚否、職業、工作生活所在地、能力、愛好、特長、成就等等。

「開放我」的大小取決于自我心靈開放的程度、個性張揚的力度、人際交往的廣度、他人的關注度、開放信息的利害關系等。

「開放我」是自我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了解自我、評價自我的基本依據。

盲目我

右上角那一扇窗稱為「盲目我」,也稱「背脊我」,屬于盲目領域。這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卻知道的部分——可以是一些很突出的心理特征,比如有人輕易承諾卻轉眼間忘得干干淨淨;也可以是不經意的一些小動作或行為習慣,比如一個得意的或者不耐煩的神態和情緒流露——自我常常察覺不到這些關于自我的信息,但是別人卻心知肚明。

盲目點可能是一個人的優點,也可能是一個人的缺點,由于本人對此毫不知覺,當別人將這些盲目點告訴自己時,一般會產生或驚訝、或懷疑、或辯解的情緒反映,尤其當听到的信息與自己的自我認知不相符時。

「盲目我」的大小與自我觀察、自我反省的能力有關,通常內省特質比較強的人,盲點比較少,「盲目我」比較小。

隱藏我

左下角那一扇窗稱為「隱藏我」也稱為「**我」,屬于逃避或隱藏領域。這是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與「盲目我」正好相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願意或不能讓別人知道的事實或心理。身份、缺點、往事、疾患、痛苦、竊喜、愧疚、尷尬、**、意念等等,都可能成為「隱藏我」的內容。相比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隱忍的人,自閉的人,自卑的人,膽怯的人,虛榮或虛偽的人,隱藏我會更多一些。

未知我

右下角那一扇窗稱為「未知我」,也稱為「潛在我」,屬于處女領域。這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部分,有待挖掘和發現。通常是指一些潛在能力或特性,比如一個人經過訓練或學習後,可能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或者在特定的機會里展示出來的才干,其中也包含著弗洛伊德提出的潛意識層面,潛意識仿佛隱藏在海水下的冰山,力量巨大卻又容易被忽視。充分探索和開發未知我,才能更全面而深入地認識自我、激勵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

由于「盲目我」和「未知我」的存在,導致人們雖然每天與自身相處,但是其實並不是十分了解自己,這便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力量來完全認知自己。下面這則故事或許能夠給朋友們一些啟發。

一個替人割草的孩子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這個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經做了這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打掃干淨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掛了電話。孩子的哥哥在一旁問他︰「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個電話?」孩子帶著得意的笑容說︰「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故事中的孩子十分聰明,因為他學會用旁敲側擊的辦法來認識自己,更因為他敢于嘗試去認識一個真實的自己。關于如何客觀認識自我,有如下三種渠道︰

1.從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鏡我」,是根據他人的判斷而反映出的自我概念。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系擴展到外面的友愛關系,進入社會又體會到復雜的人際關系。聰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系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

2.從「我」與事的關系認識自我

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成就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優點。

3.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這一點看似容易,其實做到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嘗試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指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第二,別人眼中的我。指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情感反應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系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認識。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鏡中我」理論︰為什麼「人言可畏」?

關于我們如何獲得自我認知,很重要的一個參考標準都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比如當一個人被上級評價為「聰明能干」時,多會變得心花怒放,但是如果部門主管指著某個下屬的腦袋,做出「朽木不可雕」的負面評價,這名下屬最可能的反應就是心情沮喪,覺得自己不太可能有什麼太好的發展前景。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猶如一面鏡子,我們從中獲知自己的形象定位,並從而形成自我概念,這便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所提出的「鏡中我」理論。庫利認為,人們通過與其他人的交往形成自我觀念,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們總是借助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關于自我的觀念。也就是說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往往是由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由此獲得的關于自我的印象被稱為「反射的自我」、「鏡中我」。在心理學領域,這種現象也稱為「鏡像效應」。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鏡像效應」呢?主要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

1.社會化的結果

所謂的「社會化」,主要是指首屬群體對個體的影響。一個人來到社會後與身俱來的只是生物人,這種生物人要變成思想情感豐富的社會人,必須經過社會化,而這種社會化主要就是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通過與他人、群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影響,從而成為合格社會角色的過程。其中影響最大最早的群體就是首屬群體,如狼孩的首屬群體是狼群,社會化的過程是狼群「社會化」的過程,其結果在狼孩大腦中只能形成自我的狼孩概念。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首屬群體是家庭,家庭中父母是重要的影響人物。庫利所言的「鏡」,也是各色各樣的,其中形成「鏡中我」最為重要的「鏡」是家庭,有些鏡子對個體的作用十分有限。

2.個體對「鏡子」的認知與評估作用

正如上述所言的,個體只對重要的「鏡子」做出反應,而對一些不重要的「鏡子」便會做出忽略不計的反應,使之不能進入「自我」。這就是說,從他人鏡中反映出來的我,只有經過生理我、本我、或己有自我的想象、評價,才會被「自我」所接受,形成「自我概念」。可見,「鏡子」雖然重要,但如何照、如何看也很重要。可以說,「鏡中我」並非個體所照看到的「我」,已被原有「自我」解讀過的「我」。

3.「鏡中我」還與「鏡外我」的地位、身份、名譽等有關

按理說,鏡中我與鏡外我應是一致的,但是鏡中我經過這面鏡子一照,就有了許多光的折射,使鏡外我變形,但個體不通過鏡子自己又無法看到鏡外我,即使能去看(如反省、反思等),但也會受到其他因素(如原有的自我、經驗、認知結構等)的影響,也無法真正看到鏡外的我。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許多面鏡子來照,這樣全方位的照看,會使鏡中我與鏡外我逐漸融合。上述可見,「鏡外我」的地位、身份、名譽等會對鏡象效應產生重要的影響。

庫利的「鏡中我」概念將自我意識分為三個階段︰

1、設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

2、做出行為後,設想他人對自己行為評價;

3、根據自己對他人的評價的想象來評價自己行為。

比如說,關于你自身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外向還是內向,是熱情如火還是冷漠像冰,是思維嚴謹還是擅長粗線條思考——如此種種的自我判斷,雖然你自身可以形成一套認知態度,但是你會更多地參考他人的意見,尤其是那些你比較認可的、權威人士的意見。比如,如果你的老板說你在it行業發展,將難以出人頭地,他認為你在交際方面更有天分,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銷售界潛力股,你很可能會質疑自己目前的職業選擇,甚至改弦易轍,做出更改職業方向的決定。

通過「鏡中我「理論,也便可以理解為什麼「人言可畏」了——如果一個人沒有強大的內心,多會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從而按照他人的評價去認知自己,以致認為自己真的是他人口中所說的樣子。假如這些評價是負面的話,自然會導致個體陷入自我懷疑會自我憎恨中,難以排解惡劣的情緒。

◆人格面具︰你為什麼常常言不由衷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榮格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一,指的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它是個體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點。「人格面具」是靠我們的身體語言、衣著、裝飾等所體現。我們以此告訴外部世界我是誰,用人格面具去表現我們理想化的我。人們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面具」,是為了給其他人一個好的印象,以得到社會的認同,保證自己能夠與其他人,甚至那些不喜歡的人和睦相處,從而實現個人的目的。從某種程度來看,這也導致「人格面具」維護了人的虛偽與怯懦,這種反應于自身對未知事物或人的恐懼,從而啟動了心理防衛機制,使人不自覺地步入了與真實人性不同的心境。

「人格面具」的叫法最初出自希臘文,本義是指使演員能在一出劇中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各個層面適應性的能力,它是為了使個人在社會上得當某種身份的認可而存在的。榮格認為︰「人格最外層的人格面具掩蓋了真我,使人格成為一種假象,按著別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並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協調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決定一個人一什麼形象在社會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種象征

人格面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的時候,我們是父親、丈夫、爸爸,在職場上,我們又換上了「領導」、「下屬」等面具,當所佩戴的面具不同時,我們的行為方式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比如一個出言不遜、看似冷漠、凶悍的部門領導在面對女兒時,便是一副性情溫順的姿態。

人格面具的產生不僅僅是為了認識社會,更是為了尋求社會認同。也就是說,人格面具是以公眾道德為標準的,是以集體生活價值為基礎的表面人格,具有符號性和趨同性。榮格認為,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關于人格面具有利的一面,它使我們的行為更符合社會規範,在社會規範認同的範圍內,有助于帶來和諧的人際關系,因為真實的我們有時候是並不受歡迎的,比如,一個朋友讓你評價他的新發型,你真實的想法很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往往不會這麼表達,而是言不由衷地告訴對方︰「這個新發型很適合你的臉型」。在這個過程中,你對朋友撒了謊,但是這種無關緊要的謊言卻使得你在朋友圈中更受歡迎,為了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你多會把那些真實的負面想法轉變為積極的認可。

不過,人格面具對人也有消極影響,如果一個人過分地熱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認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會受到排斥,使得人們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逐漸與自己的天性疏遠而背離。因為當一個人習慣撒謊後,日久天長,在慣性的驅動下,個體便會逐漸遺忘乃至拋棄了真正的自己。

◆角色效應︰為什麼「男兒有淚不輕彈」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與家庭活動和社會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的現象被稱為「角色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兩個同卵雙生的女孩,她們的外貌非常相似,在同一個家庭中長大,從小學到中學,直到大學都就讀于相同的學校,在同一個班級讀書。然而,這對雙胞胎的性格卻大為不同︰姐姐性格開朗,具有自主意識,喜好交際,待人主動熱情,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了**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見,慣于依賴他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

對于這個現象,心理學家非常感興趣,他經過研究後發現,雙胞胎姐妹之所以會性格迥異,主要原因是她們充當的「角色」不一樣。在她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待雙胞胎的態度截然不同,雖然她們是孿生姐妹,但是父母對他們進行了不同的角色劃分︰姐姐應該照顧好妹妹,要對妹妹的行為負責;妹妹則必須听姐姐的話,遇事多與姐姐商量。長此以往,姐姐逐漸培養起**解決問題的能力,時時都扮演著妹妹的「保護人」角色,妹妹則理所當然地充當著被保護的角色。

可見,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是造成雙胞胎姐妹性格迥異的主要原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會發現,那些有弟弟妹妹的人一般在性格上更加**,更加有擔當性,不經意中就會流露出照顧人的天性。

除了家庭關系賦予的角色外,社會以及團隊對個體所賦予的角色的特征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也有很大的影響。日本心理學家長島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級指導對「角色」加工的意義。他們在某個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班上進行了實驗。這個班共有47名學生,他們挑選了在班級中地位較低的8名學生,任命他們為班級委員,在他們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一個學期結束後,心理學家們發現這8名學生在班級中的地位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第二學期選舉班干部時,這8名學生中有6名又被選為班級委員。另外,他們也觀察到這6名新委員在性格方面,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動能力、協調性、責任心等方面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上述現象也是一種「角色效應」,當人們被賦予某個角色後,為了不辜負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期待,他們便會不自覺地按照角色規範來要求自己,在角色期望和角色認知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角色行為。

人們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固然在性格素質方面,這有男人比女人更堅強的因素存在,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男人受限于自己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原因,不得不克制自己的軟弱罷了。在社會和家庭中,男人一直被賦予為強大、敢于承擔的形象,為了匹配這種形象,即使遇到挫折和坎坷,男人也常常會強忍著自己的脆弱,至少不會讓他人看見自己的眼淚。

◆巴納姆效應︰為什麼你總會迷信星座運程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最新章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文閱讀 | 每天學點心理學大全集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