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富也要窮孩子 §§第四章拋棄身份榮耀感

作者 ︰ 未知

§§§1、不給孩子留錢財

如果過分迷戀這種僅僅是因為身份帶給你的榮耀,那麼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業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當我們陶醉于自己的所謂「成功」時,我們已經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失敗者。

真正的成功者,靠的往往不是社會給他的榮耀和各種優越條件,也不是靠繼承祖輩的遺產,而是依靠個人的奮斗,位自己開創出一條富有挑戰性的全新之路。

金錢這種東西,只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類才能的禍害。

諾貝爾

古今中外名家名人教子各有其術,而不留錢財給後代是大多數人的共同點。

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給子女留錢財,卻留下這樣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把全部財產捐給自己在國內辦的集美學校,先生對子女回國安家作了如下規定︰每人每月發給25元生活費。

革命先輩張聞天把組織歸還的,凍結存款和補發的工資4萬余元讓妻子劉英全部交給黨組織,他在病床上還再三囑咐︰千萬不要留給孩子。

羅榮桓元帥臨終前囑咐他的老伴林月琴︰「我死之後,分給我的房子,你和孩子們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特殊。」

孔繁森身後留給子女的只有87元錢。

新疆廣匯集團老總億萬富翁孫廣信在媒體上公開聲明︰「我要把廣匯辦成世界一流的企業,最後交給國家和社會,決不留給自己的孩子。我不是做秀,是發自肺腑。」

在四川省,有一位富商媽媽名叫冉敬芳,她與自己的5個孩子簽訂了《不繼承財產協議》。

蒙牛當家人牛根生夫妻倆商量覺得不能留給子女太多財富,那會「壞了他們」,一家人分別在法律文書上簽了字,同意捐獻出牛根生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原先打算給自己的孩子留下1億美元,1999年8月修改遺囑,改為每人留下1000萬美元。

……

教子智慧啟悟︰

富翁家長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優越感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他們只給孩子很少的零用錢,鼓勵孩子自己去打工掙錢,這樣讓孩子明白︰金錢的獲得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錢也是會用完的;有價值的財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積累;積累財富的過程或許比財富本身更有價值。

告訴孩子︰自己的未來要靠自己去創造,而不要靠父母勤勞、努力賺來的錢生活。

其實,早在漢朝時,有識之士就已認識到︰給子女留錢財,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適足損其善;要是子女無德無能,則會增其惡。總之,給子女留錢財,有弊無利。

當今有不少家長,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的父母,不是想方設法教育子女發奮讀書,努力工作,而是千方百計為下一代積累錢財,留足了物質,貧乏了精神。

人貴有志,如無志,則不能主。不能立,縱有萬貫財產也會揮霍一空。因此,奉勸天下為父母者,給孩子留才不留財,要教育自己的後代從小就要自立自強,回報社會。

§§§2、錘煉孩子的**人格

約翰自幼羞怯、自卑、優柔寡斷、依附性強,正是在他母親杰奎琳的錘煉**人格的家教下,使他成為一個自信瀟灑、求索向上、理智節制、圓通練達的青年。

杰奎琳的第一個丈夫是美國總統肯尼迪,第二任丈夫是世界船王奧納西斯。

盡管她名揚天下腰纏萬貫,但她不能容忍兒子約翰日後成為一個公子。為此,當她的兒子約翰11歲時,她把兒子送到了英國的德雷克島「勇敢者營地」去受訓,學習駕駛帆船、獨木舟、爬山,鍛煉他剛毅果斷的**人格。

13歲時,她又送他到緬因州的一個孤島上去學習**生活的技能,20天的訓練中,不給食物只給一加侖水、二盒火柴和一本在野外如何謀生的書。

當約翰15歲時,杰奎琳再送兒子到肯尼亞的荒野里自求生存。

當約翰中學放暑假時,她還把兒子送去參加「國家戶外學校」的70天訓練,同時,為了更進一步強化約翰的獨當一面的才能,她又送兒子參加和平隊赴危地馬拉從事地震救災工作。

約翰自幼羞怯、自卑、優柔寡斷、依附性強,正是在他母親杰奎琳的錘煉**人格的家教下,使他成為一個自信瀟灑、求索向上、理智節制、圓通練達的青年。

約翰于1983年畢業于布朗大學,先在印度工作了一段時間,1986年秋,入讀紐約大學法律系,1989年8月,成為曼哈頓一名檢察官,在打贏六場官司之後于1993年7月辭職。

1995年9月,9約翰創辦《喬治》雜志,任董事長。

教子智慧啟悟︰

我們可能很富有,但可能沒有杰奎琳那麼富有,但我們卻異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幾乎可以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卻不答應我們的要求。孩子在學習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願意學習自理。我們也可能沒有讓孩子接受**生活技能訓練的想法,但即使有的話,想想孩子會同意嗎?

我們對孩子的這種妥協,帶給孩子的將是什麼?是一個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成為一個好吃懶做、依賴性強的孩子。看看杰奎琳的教子之道,想想孩子未來的發展,是否也該改變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呢?

§§§3、洛克菲勒的小賬本

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美國的「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雇工」掙零花錢。

他清晨便到田里干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女乃。他有一個專用于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爾後與父親結算。

洛克菲勒做得很認真,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嚴格照此辦理,並定期接受檢查。否則,誰也別想得到一分錢的費用。

洛克菲勒這樣做並非家中一貧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

那小賬本上記載的豈止是孩子打工賣力的流水賬,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教子智慧啟悟︰

小賬本培養了洛克菲勒家族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和艱苦自立的品格;小賬本也記錄了孩子接受磨難和考驗的經歷。

其實,在很多發達國家,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刻薄」。在日本,許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飯店洗碗,端盤子,在商店售貨或照顧老人,做家教等,掙錢交學費零用。美國人一貫教育孩子自主自立,七八歲的小孩就成了「小生意人」,出售他們的「商品」掙錢零用。美國中學生有個口號︰「要花錢自己掙。」每逢假期,他們就成了打工族,學習自食其力。

但願我們中國的孩子也被「刻薄」一點對待,也要有接受磨難和考驗的準備,也要培養節儉和自立的美德。

§§§4、拋棄身份榮耀感

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身份榮耀感」。但如果過分迷戀這種僅僅是因為身份帶給你的榮耀,那麼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業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當我們陶醉于自己的所謂「成功」時,我們已經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失敗者。

在美國耶魯大學300周年校慶之際,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總裁、世界第四富豪艾里森應邀參加典禮。

艾里森當著耶魯大學校長、教師、校友、畢業生的面,說出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他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師生都自以為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都是失敗者,因為你們以在有過比爾?蓋茨等優秀學生的大學念書為榮,但比爾?蓋茨卻並不以在哈佛讀過書為榮。」

這番話令全場听眾目瞪口呆。

迄今為止,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從來都是令幾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里森也太狂了點兒吧,居然敢把那些驕傲的名校師生稱為「失敗者」。

這還不算,艾里森接著說︰「眾多最優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魯為榮,而且常常堅決地舍棄那種榮耀。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中途從哈佛退學;世界第二富保爾?艾倫,根本就沒上過大學;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魯大學開除;世界第八富戴爾,只讀過一年大學;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在財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開外,他與比爾?蓋茨是同學,為什麼成就差一些呢?因為他是在讀了一年研究生後才戀戀不舍地退學的……」

艾里森接著「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一點傷害的耶魯畢業生,他說︰「不過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難過,你們還是很有希望的,你們的希望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終于贏得了為我們這些人(退學者、未讀大學者、被開除者)打工的機會。」

艾里森的話當然偏激,但並非全無道理。

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們自己,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身份榮耀感」。我們以出生于一個良好家庭為榮,以進入一所名牌大學讀書為榮,以有機會在國際大公司工作為榮。

不能說這種榮耀感是不正當的,但如果過分迷戀這種僅僅是因為身份帶給你的榮耀,那麼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業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當我們陶醉于自己的所謂「成功」時,我們已經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失敗者。

教子智慧啟悟︰

真正的成功者靠的往往不是社會給他的榮耀和各種優越條件,也不是靠繼承祖輩的遺產,而是依靠個人的奮斗,位自己開創出一條富有挑戰性的全新之路。

告訴我們的孩子吧,讓他們把父母帶給他的「身份榮耀感」都徹底拋棄吧!千萬不要讓孩子陶醉其中,否則注定是一個失敗者。

§§§5、居里夫人的家教藝術

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業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響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學生身上,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居里夫人,一位杰出的女科學家。她曾在僅隔8年的時間內就分別摘取了兩次不同學科的最高科學桂冠諾貝爾物理學獎與諾貝爾化學獎,並且一生中獲得了難以計數的其他科學殊榮,可謂是智慧超群、碩果累累。

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于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

作為普通的母親,居里夫人又是怎樣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緊時間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並善于把握孩子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

居里夫人在女兒不足1歲時,就讓她們開始所謂的「幼兒智力體操」訓練,讓她們廣泛接觸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到公園去看各種植物和人群,以此讓她們零距離接觸大自然。

孩子大點後,居里夫人又開始了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話;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如數的訓練,字畫的識別,彈琴、作畫、泥塑等;同時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她們自己在庭園種植植物、栽花、種菜等;居里夫人還在散步時給她們講許多動植物的趣……

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興趣。她還教孩子騎車、烹調等。全方位幼兒早期「智力體操」訓練,不僅使孩子增長了智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各種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錘煉了性格。

居里夫人從整個科學生涯和人生道路上體會出一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業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響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學生身上,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在丈夫皮埃爾去世以後,居里夫人開始一人擔負起撫養孩子的重擔。當時她經濟上拮據,還得補貼一部分給科研。有人建議她賣掉與皮埃爾在實驗室里分離出的那1分克鐳,這在當時價值100萬法郎。居里夫人則認為,不管今後的生活如何困難,決不能賣掉科研成果。她讓女兒從小養成勤儉樸素、不貪圖榮華富貴的思想。居里夫人毅然將鐳獻給了實驗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

後來她帶著兩個女兒赴美國接受總統贈送給她的1克鐳時,也同樣告誡女兒︰「鐳必須屬于科學,不屬于個人。」

居里夫人還特別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培養孩子節儉樸實、不看重金錢的品德。她對女兒說︰「貧困固然不方便,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活。」她告誡孩子不應該虛度光陰,做事要有恆心,更要要有自信心。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居里夫人以祖國「波蘭」來命名首次發現的新元素「釙」所表現出的赤子之情讓孩子深受感動,念念不忘!

後來,她的孩子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倫娜夫婦,不僅繼承了居里夫婦的科學事業,也繼承了他們的崇高品德。1940年伊倫娜夫婦把建造原子反應堆的專利權捐贈給了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教子智慧啟悟︰

居里夫人愛她的孩子嗎?當然是愛,可是這種愛和我們對孩子的愛有一種本質的區別。她對女兒的愛,表現為一種有節制的愛,一種有理智的愛,她對女兒生活上嚴加管束,要求她們「儉以養志」;而我們對孩子的愛呢?恰恰相反,是一種無節制、無理智的愛,是在「幫助」孩子奢侈,是在腐蝕孩子啊!

居里夫人孩子注意培養孩子不空想、重實際的作風,培養孩子勇敢、堅強、樂觀、克服困難的品格。而我們呢?

§§§6、曾國藩的教子經

教子之道最重要的則在于︰言傳身教,以身做則,循循善誘。

曾國藩是清末湘軍首領。他權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謚稱「文正」。

曾國藩的兒子可算得上是「正牌**」了。然而,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沒有變成「衙內」和「大少爺」。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以自學通英文,成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紀鴻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學亦取得相當成就。不僅兒子個個成才,孫輩還出了曾廣均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這樣的教育家和學者。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曾國藩教子有方,「愛之以其道」。曾國藩身居要職,不為子女謀求任何特殊化,教兒節儉創業。

封建社會謀出路的捷徑就是做官,當時官僚子弟都想憑借權勢擠入官場,曾國藩卻說︰「凡人皆望子為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這是他對子女的期望,因此,曾紀澤自幼勤政經典並學習外語等,養成勤學實干精神,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處理西北邊境危機中,曾紀澤憑著其斗志和談判藝術舌戰強敵,從沙俄口中奪回了伊犁城,從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勝利。

曾國藩從不準許子女睡懶覺,培養他們讀書、寫字、賦詩三者並重,此為勤;不準其積錢買田,衣華美,此為儉;不準斥僕佣、輕慢鄰居,在家敬老愛幼,出嫁後尊敬公婆,不能仗勢欺人,此為謙;在家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每年為他做雙布鞋,還要比賽誰的質量最高,此為勞。其教子之道最重要的則在于︰言傳身教,以身做則,循循善誘。

他對子女,無論讀書做人都要求極嚴。為使子女听話,他從本身做起為之立榜樣。清晨黎明起床辦公,平時讀書寫字,生活十分節儉。即使如此,仍認真總結教訓。

曾國藩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于是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無論軍務多忙,即使干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閱讀子女書信。

教子智慧啟悟︰

曾國藩的教子觀點、言論是出自他多年來人生經驗的心血結晶,在他留給子孫寶貴財富的同時,也為後人點明了許多金子般珍貴的教子治家之道。我們可以吸取有益營養,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

杜絕孩子奢侈懶惰,培養孩子勤儉謙勞精神。摒棄我們的溺愛之心,舍得讓孩子們如同寒門子弟們一樣吃苦,培養他們的勤儉品德,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所成就。

§§§7、陳毅家教點滴

要學習政治理論,樹立遠大理想,著眼世界,高瞻遠矚,言簡意賅,高屋建瓴。

陳毅的博大胸襟、高貴品質、偉岸人格備受世人敬仰。而他對子女幾近「求全責備」的言傳身教,也為人們所推崇。

首先,在思想政治上,他對子女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汝要學馬列,政治多用功」;「應知重理想,更為世界謀」。要求子女學習政治理論,樹立遠大理想,著眼世界,高瞻遠矚,言簡意賅,高屋建瓴。

其次,他教誨子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及時規劃,珍惜時間,爭分奪秒,學以致用,接好革命班。他說︰「生命世代續,知識無盡頭,科學重實踐,理論啟新猷」;「接班望汝等,及早作劃籌,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

其三,在生活上,他教育子女艱苦樸素,不當紈褲子弟,而且身體力行,以身垂範。「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他要求子女「老大新,老二舊,老三補,老四破」;「學紈褲兒,變成白痴聾。少年當切戒,阿飛客里空」。

陳毅身為國家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卻異常簡樸,除開會接待外賓外,夏天一身舊布衣,冬天一身咖啡燈芯絨罩衣;袖口上早打了補丁。

他要求子女謙虛謹慎,嚴于律己,加強修養,足踏實地,放眼長遠。他語重心長地說︰「火性烈,死于火者極少;水性柔,死于水者比比皆是。」

他警告子女︰「不要空言不事事,不要近視無遠謀。」

其不放縱、不溺愛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教子智慧啟悟︰

陳毅的教子經驗幾乎涵蓋了所有應該教育孩子的方面︰從學習到理想,從生

活到態度,從責任到修養,從言行到謀略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不放縱、不溺愛孩子的拳拳之心我們是能夠做到的。

§§§8、林伯渠送子「三用」

以後別人叫你‘小主席’你不能接受。人家問你長大做什麼,你說到基層鍛煉去,當一個普通的人。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在延安時,是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他的兒子林相特兩歲便送到延安農村托人照看。小相特活潑可愛,而且模渀能力極強,經常背著雙手學爸爸走路。有的同志逗孩子玩,叫他「小主席」。

林伯渠知道了,嚴肅地指出,開這種玩笑不好,無形中會給幼小的心靈刻上超人一等的痕跡,並教導兒子說︰「以後別人叫你‘小主席’你不能接受。人家問你長大做什麼,你說到基層鍛煉去,當一個普通的人。」

小相特到了上學年齡,林伯渠給他一個小小的土布包,裝上幾支鉛筆和幾個本子,並語重心長地囑咐他︰「要好好學習,听老師的話,長大了,就應該懂事了。今天讓叔叔送你去,以後你就自己走。」

略一沉思後林伯渠接著說︰「還要給你起個名字,就叫用三吧,用三就是三用︰就是一要用腦筋想問題;二要用雙手創世界;三要腳踏實地干事情。」

教子智慧啟悟︰

從小教育孩子不要有高人一等的思想,是普通人,即使父母再有錢,位再高也不要讓孩子有這種思想。不要靠著父母這棵大樹吃飯,要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勇闖世界。要錘煉孩子,不要嬌慣他們。

§§§9、李嘉誠的教子故事

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李嘉誠是香港著名實業家,他長期以來支持內地公共事業,歷年累計已達4億多港元。最近他又以兩億港元設立中西部教育基金,協助改善西部目前落後的現狀。

李嘉誠不僅事業有成,大力支持內地公益事業,在教子成才上也有獨到的見解。

李嘉誠在他的兩個兒子李李嘉誠對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的教育抓得很早。他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生活的能力,他希望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學習今後立足于社會的本領,而不能依靠父母來生活。他要求兒子生活上克勤克儉,不求奢華;事業上注重名譽,信守諾言。他特別教導兒子要時刻考慮對方的利益,不要佔任何人的便宜。

李澤鉅和李澤楷只有八、九歲時,李嘉誠就讓他們參加董事會,一方面讓孩子們列席旁听,另一方面讓他們就某些問題來發表自己的見解。

通過參加董事會,兩個孩子不但學會了父親以誠信取勝的生意經,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這段生活為他們今後在事業上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兩個孩子都以優異的成績上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後,他們向父親表示想要在他的公司里任職,干一番事業。李嘉誠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兄弟倆都愣住了,說︰「別開玩笑了,您這麼多公司不安排我們工作?」

李嘉誠說︰「別說我只有兩個兒子,就是20個兒子也能安排工作。但是,我想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兄弟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父親是把他們倆推向社會,去經風雨,見世面,鍛煉成才。

于是,兄弟倆到了加舀大,李澤鉅開設了地產公司,李澤楷成了多倫多投資銀行最年輕的合伙人。李嘉誠打電話問兄弟倆有什麼困難,他可以幫助解決。兄弟倆總是說︰「謝謝爸爸關心,困難是有的,我們自己可以解決。」其實李嘉誠不過是隨便問問,並不真的想幫助他們解決什麼困難。當然兄弟倆對父親的為人再清楚不過了,真的要他幫助解決困難,他也不肯幫助。父親「冷酷」得似乎不近人情,但兄弟倆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他們兄弟倆憑著從小養成的堅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舀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

教子智慧啟悟︰

要讓孩子吃點苦遭點磨難,這是為了磨礪他們的意志,陶冶他們的情操,豐富他們的閱歷。要把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本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孩子。這是給孩子的最大的財富,是人世間最好最完美的財富。一旦孩子擁有了這一份珍貴財富,他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事業就後繼有人,而且將來可以放心地把龐大的財產托付給孩子,家族的榮耀和企業的輝煌也可以繼續下去。

相比之下,我們有的父母目光短淺。哪怕自己僅僅只是十幾萬元的小富,也會大把鈔票塞給子女,任他們隨心所欲地享樂,結果可想而知,不會成器。不要姑息孩子,那樣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縱容子女是要付出代價的。縱有錢財萬貫也不要讓孩子活在我們的羽翼下。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再富也要窮孩子最新章節 | 再富也要窮孩子全文閱讀 | 再富也要窮孩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