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清 第五十一章 血胤相連

作者 ︰ 青玉獅子

京都大肆搜捕「亂黨」的同時,福岡藩接到幕府命令,逮捕在大宰府幽居的五公卿︰三條實美、三條西季知、四條隆歌、東久世通禧、壬生基修,押送京都。

逮捕和押送行動由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監視執行。

幕府的敕令指責五人嚴重違反《公家諸大夫法度》,有參與謀弒孝明帝的嫌疑,「怙惡不悛,其罪難赦。」

福岡藩對五公卿一直都很客氣,但幕府的這道命令卻不敢不執行。

四條隆歌當著福岡藩藩吏和新選組的面自殺身亡,被押送京都的只有三條實美、三條西季知、東久世通禧、壬生基修四人。

孝明天皇暴崩,三條實美已經是內疚神明;當他從前來逮捕他的土方歲三口,確定繼位的明治天皇亦崩于若狹灣,不由放聲大哭,整個人軟倒在地,渾身抽搐,直至昏死過去。

押赴京都的路上,三條實美一直忽忽如狂;未到京都,便完全精神錯亂了。而土方歲三和醫生都認為︰他不是假裝的。

「第二特混分艦隊」既「第二東進支隊」終于達到了大阪。

在此之前,德川慶喜已經從京都到了大阪。關貝到埠,慶喜大人率在大阪的全部幕臣,舉城相迎。

關貝走下舷梯之時,數十幕臣伏地叩首,居首的德川慶喜則深深鞠躬。

史載,關貝和慶喜大人,「攜手入城」。

大阪城代府。大會群臣。

幕臣在下首跪坐。情形一如往日;但上首左右並排而居的慶喜大人和關貝。卻是坐在椅上,這個可是前所從未有。當然,這是為了照顧關貝的習慣。

老小栗忠順首先發言,說道︰「國不可一日無君,民不可一日無主,請一橋慶喜大人速速承繼征夷大將軍之位,以副天下之望。」

老首座板倉勝靜「附議」。

說明一下,德川慶喜出身于「御三家」之一的水戶藩。但過繼給「御三卿」之一的一橋家,所以,他此時的正式的名字,還是「一橋慶喜」。

「御三卿」田安氏、一橋氏、清水氏也是德川親族,另立門戶之後,奉命用離其家宅最近的江戶城城門名作為家族的新姓氏。「御三卿」和德川宗家的關系,就是「小宗」和「大宗」的關系。

「御三卿」和「御三家」一樣,其「當主」也有繼承將軍之位的資格,只是「家格」比「御三家」低了一級。

德川慶喜謙道︰「我德薄福小,才疏學淺。不敢妄居大位,請諸公另舉賢能。」

就在這時。關卓凡輕咳了一聲。

幕府群臣知道關貝有話要說,大廳之內,立時鴉雀無聲。

關卓凡微笑道︰「平定長梟造亂,發舉悖弒惡逆,上報君父之仇,下措萬民于山岳之安,一橋慶喜大人有大功于社稷,入承德川宗家,繼征夷大將軍之位,我想,再沒有人不心悅誠服的。」

關卓凡緩緩掃視群臣,目光所及,所有人的身都往下伏了一伏。

關卓凡繼續說道︰「大奧之,天璋院、實成院、本壽院,嗯,還有和宮內親王,都是深明大義的,必實心實意,舉戴一橋慶喜大人。」

天璋院即篤姬,十三代將軍德川家定的「御台所」,剛剛掛掉的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的「嫡母」,目前大奧里面的第一號人物。而眾所周知,天璋院和慶喜大人不睦。

實成院,德川家茂的生母,因為兒死掉,這位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力了。

本壽院,十三代將軍德川家定生母,在天璋院之前,是大奧最有權勢的女人。現在雖然退居「二線」,但在擁戴德川家茂的「紀伊派」、擁戴德川慶喜的「一橋派」爭奪十四代將軍之位時,本壽院可是堅定地站在「紀伊派」一邊,說過「如果慶喜殿下當上將軍,我寧肯選擇去死」這種話。

和宮親內親王,德川家茂的遺孀,前介紹過,也是不喜歡德川慶喜的。

所以,大奧里面,幾乎是一面倒反對德川慶喜出任十五代將軍的。「實心實意」四字,用國的廣東話來說,完全是「硬屈」了。

不是所有的幕臣漢語都好,因此關貝的話,都有通譯高聲譯成日語。

當然有月復誹的,但這種場合下,誰敢有一點異議?

板倉勝靜、小栗忠順打頭,群臣向德川慶喜行平伏之禮,口稱「將軍大人」。這不是正式的儀式,正式的儀式要回到江戶城才能舉行,但德川慶喜接任第十五代幕府將軍,就此定局了。

小栗忠順又一次越次奏道︰「大行皇帝崩于若狹灣,帝位不宜久懸,請將軍大人于皇族擇清華毓德者,繼統大寶。」

此言一出,絕大部分的幕臣不由愕然。

雖然自德川家康以來,天皇的立嗣和繼統,沒有不經過幕府將軍同意的,但這都是在私下底「溝通」;台面上,幕府並不直接干預皇位的繼承,更不會在這種「大會」的場合公開討論。

但德川慶喜沒有任何錯愕的意思,而是沉吟道︰「京都那邊,已經有了幾位人選。不過,唉,年紀太小,還都是出自‘小宗’。」

這幾句話,听得大伙兒更是雲里霧里。

「京都那邊」,當然是指「復闢」成功、重新上位的佐幕派皇族和公卿,如川宮朝彥親王、二條齊敬這一班人。他們做事,特別是在選擇新帝這種天字第一號大事上面,一定是秉承幕府意旨的,怎麼好像不怎麼如將軍大人之意似的?

孝明天皇的二四女,養大成人的,只有次睦仁,即沉在若狹灣海底的明治天皇,長和四個女兒全部早夭。明治天皇一「大行」,孝明天皇便已絕嗣,不從「小宗」找繼承人,去哪找啊?

孝明帝生前也曾收了兩個養,都是伏見宮家的,是哥倆,一個是博經親王,今年十四歲;一個是貞愛親王,今年七歲。天皇收養,主要目的就是如果自己絕嗣,繼承人還有「備胎」。

不過,這哥倆後來按規矩先後出家,和天皇的養父關系自然終止。現在,博經親王還當著和尚,貞愛親王則還俗承襲伏見宮尊號,做了伏見宮家的家督。

川宮親王和二條關白提出的「幾位人選」,應該是包括了這兩位的。只是,這兩位自然也是「小宗」。

至于「年紀太小」——包括博經親王和貞愛親王,一位十四歲,一位七歲——難道不是年紀越小,越容易控制嗎?眾所周知,這是權臣選擇新皇帝的不二法門,將軍大人如此惺惺作態,所為何來呢?

這時,關貝又輕輕地咳了一聲,大廳之內,再次靜得一根針掉到地上也听得見。

關卓凡說道︰「將軍大人所慮極是。天下動蕩,國賴長君,年紀太小,確實挑不起江山社稷的萬斤重擔啊。」

他頓了一頓,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道︰「再說,孝明皇帝和大行皇帝,皆崩于賊手,百世之後,尤令人扼腕!如果新帝不出于孝明帝的血胤,如何能夠告慰二聖在天之靈?唉,連我這個外人都覺得不忍啊。」

這一番表態,讓群臣愈加糊涂。孝明帝已經絕嗣,哪位皇族是「出于孝明帝的血胤」的?有機靈的,不免腦洞大開︰難道孝明帝生前還生了其他的皇皇女,養在別的什麼地方不成?

小栗忠順大聲說道︰「貝爺所言極是!以臣下之見,成年皇族之,同孝明皇帝血胤相連的,只有和宮親內親王了!」

*(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亂清最新章節 | 亂清全文閱讀 | 亂清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