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逐流 正文 第五章關于地區、地委書記、專員等的解釋

作者 ︰ 言無休

一、地區

省、自治區根據行政管理的需要劃分的區域。包括若干個縣、自治縣、市。不是一級行政區域。設立行政公署,作為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20世紀80年代起,有些地區撤銷,所管理的縣、自治縣、市改由地級市領導。

地區指行政地位介于省和縣之間的行政區,之前相關稱呼為「專區」,屬于第二級行政區劃。這一層級的區劃在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為「道」,但道轄域廣;之後改道制為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區則改稱為「專區」,1970年開始將「專區」改稱為「地區」。與地區行政地位相同的行政分區改稱「地級行政區」,取代原「專級行政區」(專區級行政區)。1983年推行地級行政區劃改革以前,除了自治州以外,地區作為「地級行政區」類型,屬于虛級,之後演變為第二級地方行政單位。

行政長官︰最高行政長官稱為地區行署專員;級別一般為廳局級。

行政地位︰介于省和縣之間,屬于準行政區;

行政機構︰地區行政公署、盟公署(地區行署)。

地委書記︰省轄的地委書記和地級市委書記級別等同,一般都是廳局級,如是省委常委,一般為副部級。

沒有市轄的地委,有地區或市轄的縣級市市委,縣級市委書記與縣委書記同級,一般為正處。如是地委委員或地級市市委常委,一般為副廳局級。

有直轄市的市委,其級別與省委等同。

沒有直轄地委。

二、地該市以及與地區同行政地位的行政區劃

與地區同行政地位地行政區劃稱為「地級行政區」。在地級行政區劃改革前地1982年。地級行政區包括盟、自治州和行政區;這一時期地省轄市包括省會城市。多以「市」——既是城市又作為行政區劃形式而單列。1983年開始推行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省轄市」改稱「地級市」。除之前在少數省轄市(省會為主)已實行「市管縣」外。全面推行「市管縣」和「市管市」。並將「地級市」納入「地級行政區地改市

「地改市」。撤銷地區建制。改為地級市建制。包括撤地建市和地市合並。「地改市」為1983年開始地「地級行政區改革」主要內容。1982年及其以前。地區為地級行政區地主要形式。1982年地區數170個。佔318個地級行政區地53.5%;至2004年僅存地區17個。佔333個地級行政區地5.1%。

地市合並。指「地區」和「地級市」合並。對「地區行政公署」和「地級市政府」同駐一個中心城市地情況合並為一個「地級市」。

「撤地建市」。撤銷地區、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城市。成立新地地級市。

「地改市」。改地區建制為地級市建制。新地地級市承襲原地區地轄域。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宦海逐流最新章節 | 宦海逐流全文閱讀 | 宦海逐流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