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二十章.再談大媽二媽和三媽

作者 ︰ 金石聲

我們姐兒三個,因為不是大媽和二媽身上掉下的肉,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她們沒有像我媽那樣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們。

但是在我們稍稍長大以後,如果方便,出門的時候,她們也會把我們帶上,因為身邊帶上個能叫自己媽媽的小子也是給自己增光長臉的事兒。

我大媽的父親哥兒五個,她的一個叔叔住在我們西邊二里地的村子,這個叔叔行五,大媽的叔叔前幾年死了,此時大媽的嬸子又死了,給姪女送了信兒,此時我大媽身邊已經空桿無毛沒有孩子了,大媽跟我說︰「你五姥姥死了,跟我坐席去吧。」

隨後大媽領著我就到二里地遠的五姥姥家坐席去了,坐席吃的是什麼?香與不香我早忘掉了,可是和尚們晚上放「焰口」那奇妙的音樂聲快六十年了,我總也勾抹不掉。

美麗的聲音我是第一次听到,給我記憶很深很深的是和尚手里舉著的「雲鑼」,大大小小的銅鑼懸掛在大大小小的木框子里,和尚不緊不慢的敲著,還有個和尚雙手抱著一個東西捧在嘴上,哪個東西上面有許多長長短短的管子,太好听了。

說是和尚們放焰口,其實里邊已經沒有一個真和尚了,里邊大部分是村里的「火計道」。

「火計道」們平時種地,娶媳婦時隨著轎子吹笛捏眼,死人時當鼓手,「放焰口」時又湊在一塊「放焰口」,「火計道」們每人都會熟練的演奏一種樂器,心中還會裝著許多曲子,娶媳婦有娶婦喜慶歡快的曲子,出殯有出殯哀傷的曲子,放焰口了,演奏的曲子會讓人感到飄飄欲仙。

娶媳婦吹笛捏眼的和送殯的吹鼓手們心里裝著幾支曲子就行了,可「放焰口」的和尚們,心里只裝著幾支曲子就不行了。

放焰口得念經,當時念的什麼經,這得找研究佛學的人和佛教協會的人去考證,我記得當時和尚們,是演奏一段音樂念一段經。

念經是由一個叫「上座」的來打頭,「上座」坐在一個大八仙桌子上首,披著袈裟,戴著「五佛冠」在他的面前放著一卷經書。

上座念一段經文,念完經文最後壓軸的話總是「嘛啦嘛啦吽」,他念完了「嘛啦嘛啦吽」然後其他的和尚們就「吽唉、吽唉、吽唉、吽唉……」然後就該演奏樂器了。

「上座」不是什麼人都能干的,他原來是個真和尚,他的法號叫「化塵」,他是和平寺的最後一撥兒和尚,人們又叫他小和尚,解放那年他剛二十一歲,他長著一張國字型的臉,濃眉大眼,白淨皮膚,走路端端莊莊的,是一幅正人君子菩薩相,解放了,廟宇的和尚已經不適宜新社會的新潮流,政府讓他們還了俗。

解放了,廟宇里的和尚和供奉的「神仙」雖然沒了,但是千百年來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的生死輪回的佛教信仰卻沒有能夠立馬終止。

人們還希望有「放焰口」的給他們死去的父母超度,讓他們父母早死早托生,托生到一個富貴人家去享福。

市場有這個需求,于是乎「火計道」們看準了這個商機,把已經退了役的這個真和尚「化塵」請了出來,讓他當「上座」,有了真和尚當「上座」,念的是真「經」,放的「焰口」那就是真「焰口」了,百姓們認可了他們,他們的買賣異常紅火,放一台「焰口」普通「和尚」每人一場是兩塊,上座是五塊,還要管吃管喝。

放焰口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了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大革命蕩盡一切污泥濁水,放焰口自然不能幸免。

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十多年,過去的不合法許多都變成了合法,雖然許多有悖于當今社會主流,但這些,對于現在以發展經濟和社會和諧為主流的社會有的東西似乎已變得吹毛求疵了。

那些幾乎快被人們遺忘的而又深深植根于人們心目中的老東西又被人們拾了起來,成為了又一撥兒人掙錢的工具。

先前那撥「火計道」和當「上座」的和尚們已經做古了,他們手中的玩藝兒在當時被當成四舊被批得體無完膚了,自然他們手中和腦子中的東西沒人去學習繼承,已經絕滅了。

而後來拾起已經做古的「火計道」和「和尚」掙錢的「工具」的那撥兒人是誰呢?正是當初在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四舊」的**思想宣傳隊的那撥兒人。

九十年代初,他們都四、五十歲了,他們原來在宣傳隊中每人都會演奏一種樂器。有人穿針引線把他們組織起來,去掙死人的錢,去掙活人的錢,不過現在不是兩塊和五塊,而是每人一場是一百、二百,那組織者或者五百,六百……或者更多。

而服務的質量卻遠沒有原來的好了,原來哀有哀調,喜有喜調,可現在呢,哀喜都是一個調,他們演奏著「社會主義好,大海航行靠舵手,東方紅……」有的在人家喪事時卻吹打著「抬花嬌」、「妹妹坐船頭」。

演奏者掙了錢,主家花了錢,親戚朋友們听了音樂高興了,有的人說是鋪張浪費,有的人說是又在搞封建迷信,而我說呢?這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人們連飯都吃不上,他準不搞這些沒用的東西。人吃飯能吃多少哪,人們吃飽了喝足了,你不讓他浪費點兒,留著那些錢讓他干嘛去呢?

扯起閑篇,一扯就沒了邊兒,還是那句話,咱們來個孫悟空的跟斗雲,從十萬八千里地以外再折回原來的出發地。

誰跟誰好,誰跟誰有緣那是天生的,心生嫉妒也扭轉不了乾坤。

二媽跟我哥哥好,哥哥的裝束、打扮都是二媽親自設計的,二媽把哥哥腦門子上留了一個「馬蹄蓋」,後腦勺下的燕窩留了一個拽毛子(小辮)。留著這樣發型的孩子都是非常嬌的孩子。睡覺的時候二媽摟著他,出門的時候二媽帶著他。我很嫉妒哥哥,但又非常無奈,自己給自己找出路,自己寬慰自己︰「你(指我二媽)甭不跟我好,等我將來長大了也不跟你好。」

大媽,二媽對于我們三個有親有厚,有疏有遠。

可是我們三個對于大媽,二媽和三媽並沒分親和近,與疏和遠,因為當我們從另一個世界來到這個世界上,瞪開眼楮看到這三個媽媽,就都在這個家庭里,都是這個家庭的主人。

等我們稍稍長大了,我們有什麼需要幫忙的,甭管是大媽還是二媽還是三媽(親生的媽)我們都會很硬氣的叫她們來幫助我們,由于我們的硬氣,由于我們叫聲的親昵,她們誰也不會拒絕我們。

但是幫助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二媽顯敷衍,三媽(親生的媽)顯得死乞白賴。

就拿洗澡來說吧。

我們這里到了夏天,非常熱,坐在樹陰下不干活,汗毛孔也能滲出一粒粒的汗珠,到了這個季節每天都得洗洗澡。

那年代農村哪有澡堂子啊,不過是下午太陽毒的時候在太陽底下曬上一盆子水,水到晚上曬熱火了,月兌光了衣服,只穿著個小褲叉,自己先洗頭,再撩著水洗上身,而後脊梁自己絕對洗不著,就需要人幫忙了。

大媽在跟前叫大媽幫忙,二媽在跟前叫二媽幫忙,三媽在跟前叫三媽幫忙,因為大媽歲數大了,很少找大媽幫忙,幫我們最多的是二媽和三媽。

洗澡,每當找外人幫忙的時候,我就會像動物一樣「四腳」(兩只手和兩只腳)著地趴在水盆子上,幫忙的人從水盆子里把水撩在我後脊梁上。

趕到二媽幫我,她會迅速的從臉盆里撩出點水,在我後脊梁上抹了兩下子,你還沒有什麼感覺,她會告訴你︰「行了,洗完了。」有時我會說︰「您還沒洗呢?怎麼就說洗完了?」此時二媽又會用手蘸一下水再在我後脊梁上抹了兩下然後又說︰「洗完了。」然後就拿手巾擦了,擦的也是人還沒感覺到什麼,身上還濕漉漉的呢,她就會說︰「擦完了!」趕上三媽(我的親媽)幫我,情況會是另一個樣子,從沒听她從她嘴里主動說過︰「行了,洗完了!」的時候,她多會不把我洗煩了,不肯罷休,你跟她說︰「行了!行了!」她還不肯罷休,她反復的給你打肥皂使勁給你搓背、搓脖子、搓耳朵根子,非把你身上所有的泥搓下來不可,人四腳著地,像動物那樣趴著,時間長了胳膊腿會酸疼,我希望她迅速的洗完,可她卻急赤白臉的說︰「身上還有好多泥呢,不洗干淨了哪兒行啊?」我支撐不住了「嗖」的一下站起了身,可她哪,卻不肯就此罷休,我緊躲她她緊追我,邊追嘴里邊數落著︰「身上還有好多泥哪!泥剛悶軟活了,就不洗啦?」她不依不饒,追著趕著我,搓我背上沒搓掉的「泥鋸鋸兒」。

兩個媽媽干一種事情會走兩個極端,我心里說︰「你們兩個怎麼不摻合摻合呢?」

脾氣,兼性是天生的,血緣是天生的,而人的好惡也是天生的,方方面面的因素決定了三個媽對于我們三個人的不同態度。

……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童年,童年會給不同的人留下或者美好的,或者淒楚的不同回憶,童年的事情只記得這些了,再記得的事情就是少年的事情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