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十九章妙峰山

作者 ︰ 金石聲

小的時候,總听大人說妙峰山的故事。哈妙峰山在哪里?大人說︰「你看見沒有?南邊那個大山,在那個大山後頭。」南邊那大山山根離我們家有三十多里,再從山根走到山頭不知還要有多少里?

妙峰山有許多故事,最吸引我的故事是,到妙峰山「上香」的人,在山下時打著小旱傘,喝著冰糖水,可是到了山上,竟飄起了雪花,竟能把「上香」的人凍死了。大人們說︰「妙峰山的娘娘,照遠不照近。」為何如此說?因每到香火日,那遠在幾百里外的天津人,會蜂擁而來。來的自然是達官顯貴、富商巨賈。在妙峰山山腳下,有許多「爬山虎」等待著那些達官顯貴、富商巨賈。而富商巨賈、達官顯貴多是大胖子,他們不能爬山,要用人抬著上山,抬「爬山虎」的就成了個掙錢的職業。達官顯貴、富商巨賈,坐上爬山虎,那肉都能從爬山虎的椅子上流出來。而山下等著的爬山虎,等的就是這些大胖子,看到大胖子來了,就高聲叫賣︰「先生!大爺!坐爬山虎啊!又滋潤!又安全!坐上了,賽個活神仙!」闊綽的大爺招了招手問道︰「多少錢?」回︰「兩塊錢!」抬爬山虎的把先生大爺扶上爬山虎,這一天就算齊了,就算抬上個二百多斤的大胖子壓得呲牙咧嘴,心里也是高興的。達官顯貴、富商巨賈們坐上爬山虎,沿著山路向妙峰山頂爬去,沿山路兩旁跪拜著許多叫化子,叫化子看到坐著爬山虎的富貴人來了,就磕頭如搗蒜,乞求賞錢,富貴人,就會從兜里掏出洋錢、銅子兒,向叫化子撒去,叫化子,就會奮不顧身爭搶。

為何那些富貴人這樣大度哪?來上香的富貴人多信佛,他們相信,自己的富貴是由于先世積德行善所得到的,自己還要為兒孫積德,每每上香的人所來之時,都在家許下了宏願,要施舍多少錢,錢不管給了誰,只要把錢花在上妙峰山「上香」的道上了,都算還了願了。

妙峰山的香火日,是四月初一到十五(陰歷),每到這些時日,妙峰山周圍的富人們忙了起來,妙峰山周圍的窮人們也忙了起來,富人們忙著許願還願,窮人們忙著抬著「爬山虎」,拿上自己的手藝,擺上攤兒去掙富人的錢。

妙峰山位于京西門頭溝區境內,距市中心50余公里,面積20平方公里,景區以「古剎、奇松、怪石」而聞名。妙峰山主峰海拔1291米,山勢峭拔,花草清麗。山下酷熱難當,山上卻涼風習習。登在妙峰山頂,俯視京津,大有超凡月兌俗亦神亦仙之感。

妙峰山濃聚名山之奇景,匯聚人間福地之精華,境內名勝古跡眾多,著名的有遼代皇家名剎仰山棲隱禪寺、大雲寺。仰山棲隱撢寺,建于遼,興盛于金,建築富麗堂皇,殿宇莊嚴肅穆,歷代高僧倍出。妙峰山有「五峰八亭」之景,五峰即級級峰、錦繡峰、筆架峰、獨秀峰、蓮花峰;八亭即接官亭、回香亭、洗面亭、具服亭、列服亭、龍王亭、梨園亭、招涼亭。金元時期僧塔多達800座,為當時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塔林。

滴水岩是宛平八景之一,名「靈岩探勝」的滴水岩、曾有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的私人別墅等古跡。

妙峰山曾一度荒廢,曾剩下過三間屋舍,現在又修復了多處廟宇。

山頂有惠濟祠(即娘娘廟)︰妙峰山娘娘廟供奉佛、道、儒、俗各路神靈。內有山門殿、靈感宮、地藏殿、藥王殿、喜神殿、觀音殿、月老殿、財神殿︰、王三女乃女乃殿、東岳殿、武聖殿、文昌殿、玉皇頂。

妙峰山中的廟宇究竟始建何年?詳情無考,但至少遼金就有了。

妙峰山有廟會,廟會起源于遼代,稱「上巳春游」。元、明兩代廟會進一步興起。每年春天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妙峰山開山半月余,廟會期間,日以萬計的香客絡繹于途,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扣首;有的竟以背鞍、滾磚、耳箭、懸燈等方式進香以示虔誠。各種民間香會邊走邊練,幡旗飄揚,鼓磬齊鳴,觀者如潮。妙峰山廟會期,京都萬人空巷,其規模堪稱華北之首。

廟會的參與者有各種組織,叫香會,妙峰山香會屬于民間組織,香會有「文會」和「武會」之分。所謂會,就是行業組織,「文會」有︰「粥茶會」、「面茶會」、「青菜會」、「咸鹽會」、「縫綻會」等幾十種名目。「武會」︰門內有杠箱會、獅子會、中幡會、杠子會、石鎖會、雙石會、吵子會、花壇會、花鈸大鼓、開路會、五虎棍、秧歌會、太平會等十三種名目。門外有旱船、踏車、雲車、小車等各名目。此外還有吏部杠子會、戶部秧歌會、禮部大執事會、兵部杠箱會、刑部石鎖會、工部石鎖會、太子府花壇會、掌禮司太獅會、翰林院五虎棍會、雪池五虎打路會等十堂官會。

清朝前妙峰山每年兩次廟會,農歷四月初一至十五的春香廟會和農歷七月初一至十五的秋香廟會,廟會期間花會必來朝頂進香,各會以到妙峰山朝頂為榮,並規定「未到妙峰山朝頂的花會不為正宗會」,各會嚴格遵循「車籠自備,茶水不擾」的會規,提倡一秉虔心和無私奉獻精神。

清代由慈禧太後出資修建了四條進香山道,海澱區有四條,為老北道、中北道、中道、南道。

老北道︰從海澱聶各莊抬頭村上山,途經9個茶棚。

妙峰山進香古道

中北道︰從海澱北安河上山途經7個茶棚。

中道︰從海澱北安河鄉徐各莊上山,途經10個茶棚。

南道︰現已由門頭溝區管理,有公路可直接上至山頂。

中北道,由海澱區北安河北口上山,沿著47中學的圍牆外,經環谷園過鐵道上金山,大約需走八里,即到金仙庵。舊有清福觀、響牆廟、青龍山朝陽廟、金仙庵等四處茶棚。庵門外是金山泉址。

其實各處上妙峰山的路途不止這些。南口以西的善男信女們就不從這四條路走,他們是先到高崖口,再到趙家台,從趙家台翻過一道山梁,就到妙峰山了。從這里走只需六十余里地(從南口到妙峰山),要比走那幾條道近了許多(當然也是從南口說)

妙峰山的廟會在妙峰山周圍百姓中是個大事。臨近廟會時,許多人都會議論去廟會的事。為何廟會會有那麼的盛況,除了有政府的支持,妙峰山上還有個王三女乃女乃廟。

王三女乃女乃是京東三河縣人,她精于醫術,走鄉串戶給人治病,從不收錢,天津有一富商,老來得子,長到十歲,突然生病,遍求名醫,就是不愈,有人告訴,三河縣有王三女乃女乃,醫道神明,富商去求,王三女乃女乃,風風火火來到天津,下了三五濟藥把孩子治好,富商感激涕零。

不久,王三女乃女乃「百年」,給天津富商托夢,說是自己坐化成仙,到妙峰山去了。天津富商感激其治愈兒子之恩,籌資在妙峰山頂修建了王三女乃女乃殿。從此,妙峰山周圍幾百里地之內的百姓,為乞求兒孫太平,到了妙峰山香火日,都來給王三女乃女乃上香。這也就是為何天津的富商巨賈到了妙峰山的香火日,都來妙峰山朝拜,為何有妙峰山的娘娘,「照遠不照近」的說法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