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五十七章豐厚的西山文化悠久的洪洞移民

作者 ︰ 金石聲

花塔村西一里地,是「興隆口」,這里有大清朝,成郡王「載銳」的靈寢,載銳是奕綬的長子,奕綬又是綿懃長子,綿懃又是永瑆長子,永瑆是乾隆十一子,嘉慶皇帝的哥哥。

載銳活著的時候,游獵和平寺後邊的聖寶山,看中了和平寺(花塔廟)一帶地方,他看到和平寺這個地方地勢高平,往南望,一覽無余,且山青水秀,幽靜無比,跟隨從的家里人說︰我百年之後,就葬在這里吧。」遂,成郡王死後,就葬在了花塔廟西一里的興隆口村東了。

成郡王園寢有碑樓、宮門、朝房、享殿、寶頂、圍牆。寶頂有七座,一座大寶頂,六座小寶頂。,

成郡王有八個福晉,嫡福晉「鄂濟氏」,是員外郎,扎爾抗阿之女,側福晉「佟佳氏」,還有六個庶福晉。

大寶頂里正中安放著成郡王,左邊安放著嫡福晉「鄂濟氏」,右邊安放著側福晉「佟佳氏」,而那六個小寶頂應該是庶福晉們的園寢了。

這里住著馬姓人家和為成郡王的守靈人。

從「興隆口」往西走三里是「黑寨」,這里住著,黃、張、劉……等姓氏的人家,據說,當年這些人的祖先,從洪洞縣剛來到這里時,天已大黑了,天黑,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揮之不去,他們留給後代的是,這里叫「黑寨」。

再往西走一里,是「古將」村,「古將」,原來並不是這樣叫,叫「哭江」。

話說當年「古將」村,村民的祖先,由山西洪洞走到這里已困乏至極,到黑寨村,天早已大黑,到了這里,天更黑了,吃沒吃的,喝沒喝的,一家一家辛酸透頂,號啕大哭,哭得淚流成河,祖宗的辛酸世代相傳,把這里就叫了哭江了,「哭江」听著不吉利,把哭字改成了枯,就變成了「枯江」,枯江听著也別扭,把「枯江」又改成了「古將」。

從「古將村」再往西走三里就是「白羊城」,」白羊城」,是明代守護北京的,長城防御體系中的重要一員,明代有守備帶兵駐守,清代廢棄了,1959年以前城池基本完好,有南北二門,1959年,因修王家園水庫,白羊城中的居民遷徙走了,原來的城牆和城門也拆毀了,不過現而今在山上還有原來城牆的遺址,白羊城消失了,在白羊城的上面,出現了一座水庫,因當年修水庫的主體是年輕人,這座水庫命名為「共青團號王家園水庫」,是由,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題的字,當時這些字瓖嵌在水庫的大壩上,現在,因水庫重新加固,字沒有了。

白羊城西南二里地是「五峰山」,五峰山下還有一座白羊新城,那是一座明朝遺留下的不大的小城,

清王室的一支,看這里風水好,要在這里修靈寢,上報給朝廷審批,朝廷指示︰「躲開前朝遺物。」當然,新貴豈能正視那老物。

修靈寢之人看這里風水好不肯躲開,幾天之內把小城拆平,等朝廷來人檢查時,小城已綜跡全無了。

這里有清王室成員的二十二座靈寢,清嘉慶皇上的弟弟慶禧親王,爺孫三個沉睡在這里。

慶禧親王雖是嘉慶皇上的親弟弟,但沒有他的孫子威風。

乾隆帝第十七子慶禧親王永璘之孫奕劻:(1838∼1917)慶密親王,清末皇族大臣。

1850年(道光三十年)襲封輔國將軍。後歷封貝子、貝勒。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後罷斥恭親王奕訴,他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辦理海軍事務。1894年,封慶親王,權位漸崇,而庸碌無為。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與光緒帝逃往西安,奕劻奉命留京與李鴻章同任全權大臣,與各國議和。次年,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後,他仍任總理大臣。1903年,榮祿病死,奕劻入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旋又管理財政處、練兵處事務,集內外大權于一身。

奕劻為人貪鄙,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蠰爵,被時人譏為「慶那公司」。1904年,御史蔣式瑆奏劾他任軍機大臣以來,「細大不捐,門庭如市」,「異常揮霍尚能積蓄巨款」,在英商匯豐銀行存入一百二十萬兩私產。

1907年,御史趙啟霖再次奏參他為段芝貴謀巡撫職,受賄十萬兩,其子載振並納段芝貴所獻歌妓楊翠喜。但奕劻因得慈禧太後寵信,兩案都不了了之。

想後來民國時期的蔣委員長,蔣經國的「打虎隊」打到孔祥熙,蔣委員長出來庇佑,結果是,想有一番作為予中華民國的蔣經國,仰天長嘆,而無能為力,慈禧太後對于奕劻依然如此。

結果是,位高權重的風雲人物保住了,而作代價的是什麼哪?是國家的江山社稷。

「奕劻」初主軍機時,袁世凱就用重金籠絡,使之成為袁世凱在朝廷中的內援,清末許多重大事情都經他手。

大廈再高,也經不住,不屑之徒,成年累月拆磚揭瓦;大壩再牢固,也經不住螻蟻們,累月經年,盜洞扒沙,清王朝滅亡了。可以說,清王朝滅亡的責任,有奕劻一份。他于1917年死後葬在這里,清遜位皇帝溥儀曾為之撰碑文,可隨著清室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遠,清室的威懾能力越來越弱,只過了二十年,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風雲人物就被人翻尸倒骨了。

五峰山座西朝東,五個山峰像五根手指以45度的角向後仰著插入雲天,給人的感觸,威嚴不可侵犯,在大清國時,五峰山下的居民是王爺的守墳人,他們的「上馬子」上寫著「五峰山」他們趕集上店,百姓看了「五峰山」三字,都敬而遠之,不敢招惹。

從南口往西背靠軍都山,每隔一、二里,二、三里,只要有水的地方,人們依山傍水,在這里建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村落,這些村落的百姓,都自稱自己是,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徙來的。你問十里二十里之內的居民是這樣說的,你問三十里、五十里的居民是這樣說的,你問一、二百里的居民還是這樣說的。不信你就問去吧。得出的結果就是一個,我們是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