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二十七章路過四十里關溝簡短捷說關溝景

作者 ︰ 金石聲

從永寧奔南口,不能從十三陵這面兒走,要從永寧奔延慶,再從延慶奔西撥子再奔岔道城翻過八達嶺走四十里關溝就能到南口。

小小劉二先生哄著五頭騾子到了岔道城。

岔道、岔道,從八達嶺下來的人到這里想往榆林、懷來、新保安的往西走,想往延慶、永寧的往北走,兩條道兒從這里岔開,因而得名岔道。

岔道城,在八達嶺外五里處,如果說八達嶺長城是居庸關的圍牆,那麼岔道城就是圍牆外的籬笆,人們在去八達嶺的必經之路的山口處,修了岔道這個城。岔道城東西長一里零十三步,南北寬不足半里,高不足三丈,人說岔道城建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于隆慶五年用磚包砌加固,在顧炎武山水記中又說︰「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宣德皇帝視察邊防駐蹕于岔道,此時這里是否就有城呢?如無城,皇帝為何要駐蹕于此呢?也許岔道很早就有城了,不過城不高不大,不夠壯觀罷了。

岔道西城門外有甕城,沿甕城的西城牆向北向南有城牆向兩邊的山上爬去,當地人叫外城牆,城牆上有烽火台,烽火台上的兵士監視著遙遠的地方。

岔道城座落在山溝中,向兩翼張開的外城牆,阻擋住了一切想從這里通過的人們,老百姓想從這里通過必須等城門打開的時候,而敵人要從這里通過,必須踏破這個城池。

小小劉二先生從西城門而入,串過一里長的街道從東城門而出,不大功夫來到了八達嶺,八達嶺上有長城,長城由巨大的花崗岩條石和城磚砌成,建長城之處,從南來看這里最高,從北來看這里也最高,這里像個屋脊;長城有城門,從城門處往東看這里最低,從城門處往西看這里也是最低,長城就在這里開了城門,長城也從這里順著山脊往東往西延綿而去,這里開的城門叫北門鑰匙,城門上方有匾額,匾額旁有小字,小字是,欽差總督薊遼等處軍務兵部尚書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山陰吳兌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新喻敖鯤,萬歷十年(1582年)歲次壬午五月吉日立。為何叫北門鎖鑰哪,皆因它座落于此,像一把鎖又像一把鑰匙,守住此門居庸關就無法打開,而攻破此門,居庸關守住也很難了。

從北門鎖鑰往南走四十步(古時邁兩步叫一步一步為五尺四十步為二十丈)有一城門叫居庸外鎮,城門洞上方也有匾額,匾額書「居庸外鎮」,居庸外鎮大字旁也有小字,小字是,巡按監察御史陳豪書和嘉靖己亥(1539年)仲秋吉日立,它的涵義是「它是居庸關的外圍之鎮」,居庸外鎮與北門鎖鑰之間形成一小城,小城當年駐守著八達嶺長城的防護守軍和管理守軍的守備公署與察院公館。

八達嶺自元以後又叫北口,關南人到延慶不說到延慶,而說到口外去,而延慶人到南口說下底下去。

從北口(八達嶺)到南口四十里有軍事意義的要塞頗多,元時樞密院給皇帝上奏折說︰「居庸關古道有四十三處軍事要塞應設軍把守。」

過八達嶺三里是青龍橋,路東原有小城堡一座,那小城堡是元代駐守軍隊的地方,現在已沒有了,代之而起的是青龍橋火車站。

從青龍橋往下走七里是彈琴峽,,彈琴峽谷,兩山壁立,中有流水,流水之聲創擊石崖,反饋回來,叮咚、叮咚,如有人彈琴。

邁過敲擊石崖的溪流,座北朝南有石佛洞,洞里有元人雕琢的石佛,石佛瞅著南來北往的行人,過了石佛洞往右拐往右看,石壁之上有六郎廟,仰頭再往上看,峭壁上鑿有五郎影,楊五郎像鑿在峭壁之上,很遠很遠就能看到,在鑿像之初,從像周圍峭壁上的方孔可看出,當初像不是的,是有高大的房子遮蓋著的,現在房子早已沒了綜跡,只有那方孔告知著人們她曾有過的輝煌。

從彈琴峽往下走三里到三堡,從名字上看,這里也曾是個城堡,駐守過軍隊。從三堡往下走四里有座小城,叫上關,應是居庸關的最後一道屏障,小城橫跨東西兩山,兩山之間沖要地修築城堡,有南北二門,皆用磚石壘砌而成。

小城曾有過的輝煌,因世事變遷,已蕩然無存了,城里長滿了蒿草,原來的營房已變成了一堆堆瓦礫。

再往前走八里,遠遠看到了高大的城門樓和順著城門樓爬向兩翼山上的城牆、敵樓,這就是四十里關溝的心髒——居庸關了。

現在的居庸關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由征虜大將軍徐達統領修築的。

居庸關城,城牆全長4142米,有南北二門,關城城牆高大,敵樓密集,城中有眾多廟宇,亦有異常珍貴的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修的雲台,雲台上原有泰安寺,雲台下建有門,可容南來北往車馬人等通過,門內鋪的石條被過往的鐵瓦車壓出了很深的溝槽,門上有著精美的浮雕,有人物、有文字,特別珍貴的是,有已經失滅了的國度西夏的文字。

穿過居庸關北門過雲台門再過居庸關南門走十四里,就來到了北關,北關是相對南口城而言,意喻南口城北門外,這里有三五戶人家,有三棵四五百年的老槐樹,有兩家開店的,店家的買賣隨著南口城的衰落也奄奄一息了。

小小劉二先生這此來南口的目的,不是來這老南口城,而是南口火車站,所以他哄著五個騾子擦北關店家而過,過了南口城,往南走一里是「大堡」,再往西南走一里就到南口火車站了。

小小劉二先生把五馱糧食馱到了南口火車站,分發給了各個糧店,由于糧食品質好,價格又不高,糧店掌櫃的們很痛快的給結了款子,小小劉二先生就「打馬」而回了。

從此後,在南口這個地方,永興和糧棧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銷售網點。

永興和糧棧的買賣從此後就越來越火了。

永興和買賣火了,這與兩位東家的絞盡腦汁和兩位少東家的辛勤勞作是分不開的,與吳掌櫃的出謀獻策更是分不開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