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二十章吳掌櫃鴻圖見成效永興和扭虧為盈

作者 ︰ 金石聲

小小劉二先生回家已有五天了,可瞿家老二還沒有回來,大家都在為瞿家老二擔著心,不由自主叨念著︰「怎麼還不回來呀?」下午三點多鐘的時候,外面響起了串鈴聲,大家不約而同向大門口望去,瞿家老二牽著毛驢兒進了大門。

瞿家老二在櫃上,匯報了高麗營和順義、牛欄山,買賣談的經過,就回家歇著去了。

第二天一上班,小劉二先生召集大家開了個會,小小劉二先生在昌平買賣談的情況,大家早就知道了,瞿家老二到高麗營和牛欄山的情況只有小劉二先生和他親家知道別人還不知道,瞿家老二向大家做了匯報。

對于牛欄山酒坊需要賒帳的情況,大家經過了討論,一致認可了可以賒賬。

下面的問題就是多會兒送貨了,剛開張的買賣,沒有運輸能力,只能到外邊雇腳力。

永寧城好多年前就有專門跑運輸的,到了民國,跑遠途的——內蒙、甘肅,沙漠地帶的,有南城郭家的路駝隊,跑近途的,有西城王家的騾子隊。

郭家的駱駝隊,曾為晉商「大盛魁」從甘肅八百里旱海運輸大青鹽,那八百里旱海,茫茫無際,無有生靈,一水兒沙漠,五個駱駝,有四個駱駝馱大青鹽,一個駱駝,馱人和駱駝消耗的給養,為了減少駱駝的負重,上路時,大盛魁,發給趕駱駝的每個人,十二個牛肉面兒的窩窩頭,一進旱海,去時吃六個,回來吃六個。那牛肉面兒的窩窩頭雖然個頭兒不大,但掰一小塊兒,就能泡一大碗,既好吃又耐餓,就像軍人用的壓縮餅干一樣。

駱駝的習性,適于走長途和沙漠,可走短途和山路就不如騾子了。

騾子身兼馬和驢的優點,吃苦耐勞有強大的體魄,馱個三二百斤份量走個三五百里路途是「白不咋」的事,永寧距昌平六七十里路,離高麗營有一百四五十里,離牛欄山也就有一百六七十里,而且其中又有一段山路,駱駝無法行走,即使行走得了,這麼短的路途,人跟你要錢多了,你不劃算,跟你要錢少了,人家不劃算,只能使用騾子。

瞿家老爺子是本城的人,對于本城人熟地靈,雇腳力這個事兒自然就落到了瞿老爺子身上。

瞿家老爺子找到了西街搞運輸的王泉老板,跟王泉老板道︰「王掌櫃,我們想請您家騾子運糧食。」這王泉是搞運輸的,自然不怕買賣找上門來,道︰「那好啊,您往哪兒運哪?使幾頭騾子?什麼時候使?」王泉掌櫃問了一拉溜兒的問題,瞿老爺子一一做了回答。

瞿家老爺子又道︰「買賣跑好了,以後可常年就使你們一家的牲口了,您看這價格能否再優惠一點兒?」

那掌櫃道︰「我看這麼著吧,咱們都是本城人,我也不跟您說虛的,您多會使牲口就按您常年累月使算,按剛才我說的價格下浮一成。」瞿家老爺子說︰「我們回去商量一下再給您回話兒,如果用哪,估計不會出三天。」

瞿家老爺子回來跟小劉二先生匯報了運糧的價錢,小劉二先生年輕時,跟老劉二先生跑過運輸,跑運輸的辛苦,人牲口這一年的開銷,他心里清楚。瞿家親家跟人家搞的這個價錢並不高,他點了頭。

經過商量,準備去昌平和牛欄山各用五頭騾子運高粱,去高麗營,用兩頭騾子運黃豆。

永興和糧棧,頭天晚上就忙開了,挑最好的高粱和黃豆裝好了包,決心一炮打響。

第兒天,王掌櫃,派了兩個掌鞭兒的,哄了十二頭騾子,叮叮當當來到了永興和糧棧,四個伙計知道櫃上今天要走貨,頭天晚上都沒有回家,應接著要走貨的事兒,看到掌鞭兒的哄著騾子來了,「起幫對手」攏了上來,掌鞭兒的拉著騾子韁繩,四個伙計兩個人抬一包糧食喊了個一、二、三,一個騾子背上一邊放一包糧食,嘰哩嘎喳剎上了馱子,十二馱糧食只用了半個時辰就都剎好了。

誰開拓的用戶,自然誰去送貨,小小劉二先生和瞿家老二跟上這十二頭馱子就出發了。

這次下關南(居庸關)比上次要強多了,上次只有四個生靈,而這次呢?有十二頭騾子兩個毛驢兒兩個掌鞭的,還有兩個押運糧食的東家,十八個生靈的運輸隊,浩浩蕩蕩,上次是前途未卜,而這次前面是青是紅,是早已心知肚明了。

領頭騾子,晃蕩著脖子底下的大銅鈴噹,噹啷啷、噹啷啷開著道,後頭的十一頭騾子緊隨其後,一步不拉。這牲口嗎,據說是這樣的,如果領頭兒的過去了,前面即使是刀山火海,後面的也會一無反顧的跟著沖過去的。

小小劉二先生和瞿家老二騎在毛驢兒上,為驅趕沒徹底睡醒的腦袋瓜兒,叭噠、叭噠的抽著旱煙袋鍋子,抽完了一袋為再續上下一袋,抬起腳尖,往下探著身子在鞋底子上嗑著煙灰,那沒燃盡的煙灰,被風一吹又燃燒了起來,由一簇變成了點點火星,漂向了遠遠的地方熄滅了。

天逐漸放亮,遠處的大山和天際已經分離開來,大山顯現出了清晰的輪廓,營城的烽火台、箭樓、城牆,由模糊不清,而變成了清晰可見,天已經大亮了。

小小劉二先生和瞿家老二伸了伸懶腰,雖然又打了個哈欠,但困意已跑得無影無蹤了。

兩個掌鞭兒的都是三十多歲的壯年漢子。

由于是短途運輸,掌櫃的沒給他們配備腳力,雖沒有腳力,但是也累不跨他們,因為從永寧到昌平只有六十多里地的路途,六十多里走了有七個多小時也就到了。

兩個掌鞭兒的到昌平來可不是頭一遭,他們主張到東關內他們經常落腳兒的客棧住,可小小劉二先生執意要到西關內李家車馬店住,因為自己的買賣是人家李家車馬店掌櫃給介紹的,李家車馬店掌櫃的又沒向自己要什麼中介費,到昌平再不住進人家李家的車馬店,那還算是人嗎?

小小劉二先生把瞿家老二和兩個掌鞭兒的逐一介紹給了李家車馬店掌櫃的,讓他給安排住處,他領著那馱著高梁的五頭騾子,就去了南門內的陳家酒坊。

小小劉二先生找到了張先生,張先生請來了酒坊東家,東家拿來了檢查糧食的探子,一包一包的檢查了高粱的品質,檢查完了沒說二話,叫小小劉二先生卸馱,讓張先生過份量、入庫、算賬、結錢。

小小劉二先生興高彩烈的從陳家酒坊出來,來到了李家車馬店,李掌櫃給他們人和牲口安排了吃住的地方,他和一個掌鞭兒的,跟這兒睡一宿覺,明天就回永寧了。

而瞿老二,和另個掌鞭的,哄著七頭騾子,明兒個還要去高麗營和牛欄山……

由于馱去的黃豆是頂呱呱的,高麗營醬房沒費什麼事兒也給結了賬。

由于馱到牛欄山酒坊的高梁也是頂呱呱的,按照約定,雖然頭一撥兒貨沒給結賬,但第二撥兒再送貨的時候,把第一撥兒的貨款也給結了。

永興和糧棧的買賣,從此以後,就這樣做了起來。終于,收來成囤的糧食現在換回來了現錢。

正月,二月,三月,很快就過去了,到了四月、五月份,正是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市場上糧食的價格普遍升高了。

吳掌櫃逛了永寧的集市,回來跟小劉二先生和瞿老爺子說︰「市場上的糧食價格可升高了,這可是咱們掙錢的好機會,咱們的價格也得跟著漲漲,假如咱們不漲,市場上的人,就會到咱們這兒來搶購,咱們庫房收購的這點糧食很快就會被搶購完,咱們庫房沒了糧食,可就再無法供應咱們那幾個客戶了,那麼以前這幾個月的努力,可就要付之東流了。

三位一商量,都同意漲漲價兒,漲漲價這個信息,得通過小小劉二先生和瞿家老二委婉的傳達給那幾個客戶。

這幾天里,昌平酒坊貨要得很緊,小小劉二先生,頭天往別的客戶送貨回來,第兒天沒歇氣兒,打點好了十馱高梁又啟了程。

十馱高梁送到了昌平陳家酒房,過完了份量結完了帳,小小劉二先生找到了酒坊東家,把市場的行情跟酒坊東家說了︰「現在市場高梁的價格已經高過咱們給您送的價格有三成了,您考慮一下,價格能否給我們提一些?如果總是這個價格我們可沒法給您送了!」

市場上高梁是什麼價,酒坊東家早有耳聞,永興和糧棧給他的高梁是什麼價兒,他心里也清楚。酒坊東家听了小小劉二說的話並沒說旁的,道︰「水漲船高,水漲船高,您只要不胡要,漲一點是可以的。」

小小劉二先生根據行情,說出了低于市場的價格,陳家酒坊東家,點頭同意了。

小小劉二先生道︰「陳掌櫃,那咱們下回結賬可就按剛才說的結了。」

瞿家老二呢,在家歇了兩天,按著客戶的要求也該送貨了,這回高麗營醬房不要貨,一水兒往牛欄山送,掌鞭兒的道︰「往牛欄山送,咱就別從小湯山這條道兒走了,從秦城路口往東走,這樣走近便。」

到了秦城路口這次沒往南扎,而是一直往東,走了三十里到了北石槽。

北石槽這個村子,至少在元代就有了,而且石槽村不是一個,有東山槽、南石槽和北石槽。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