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第十三章永興和接連壓價吳掌櫃運籌帷幄

作者 ︰ 金石聲

瞿老爺子、小劉二先生、趙掌櫃從「香滿城」回來,喝了會子茶,仨人商討著,得開個會兒,研究一下下一步的工作。

開會兒的人,有小劉二先生爺兒倆,瞿老爺子爺倆,還有吳掌櫃,這里除了吳掌櫃是外人,就沒有外人了,要說這個買賣,應該是好說好干好領導。

買賣、買賣,就是買了再賣,既然是開糧棧,也就是買了糧食賣糧食。

永興和糧棧,剛開張的買賣,四里八鄉的百姓還不知道永寧有這一號,小劉二先生讓小小劉二先生寫了幾十張收糧食的「告示」,命令兩個伙計下去張貼。

告示貼出去第二天,就有三三兩兩的人打听糧食價格,莊稼人,忙活了一年盼了一年,盼著年底有個好收成,莊稼人一年的生活,都指望著完秋收這點兒糧食,自然他們要仔細算計糧食價格給的合適不合適。

永興和糧棧剛開張,倉庫還是空的,只要糧食品質好,送來的糧食是有多少要多少。

小門小戶,要糴三斗五斗高粱、黑豆,給大丫頭扯條褲子,給二丫頭做個襖,只要多賣一個子兒兩子兒,不怕在市場上多蹲那一天、兩天。

而那中等戶和大戶人家,有幾十畝地,上百畝地的主兒,只靠趕集上店兒,一天糴三斗五斗,家有幾千幾萬斤糧食,得到驢年馬月才能賣得出去呢?因而,他們就相上了永興和糧棧的這塊風水寶地,永興和糧棧雖然比蹲市場少得幾個子兒,但是幾千斤,幾萬斤的糧食一古腦能杵出去,現錢立馬能拿回來,這比零售要劃算的多啦!

先是三三兩兩一天能收十石八石,隨著時間的推移,送糧食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推車的、挑擔的、驢馱的、馬拉的,整日絡繹不絕,及至到了最後,到永興和糧棧賣糧食的人排起了長隊伍。

小劉二先生看到這個陣勢,腦袋瓜兒轉了過兒,永興和糧棧庫房再大,也禁不住這流水似運糧食隊伍的填沖,我們收購糧食的價格是不是有問題啊?

小劉二先生決定召集一個高級員工會議商討此事。

這次開會還是上次開會那幾個老人兒,小劉二先生講︰「現在大家都看到了,我們收的糧食,庫房盛的已經過半了,門口送糧的人依然排著長長的隊伍,如果像這樣發展下去,用不了多少天,我們的庫房就會暴滿,我們收糧食的價格是不是得剎一剎呢?價格降到多少合適,大家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吧。」

瞿老爺子發表了自己看法說︰「暫降一成。」

糧食降價一成後,前來賣糧食的並沒減多少,永興和糧棧又下了狠心,又降低了一成,這回賣糧食的才陸續減少了,維持在了,永興和糧棧門口,時時刻刻都有往里送糧食的,又有提著空口袋,覷著眼往出走著數錢的。

由于永興和糧棧兩次壓低價格使得他們現而今庫存的糧食成本很低,如果加上百分之十或二十的利潤去賣,還低于市場擺攤所賣糧食的價格,按永興和目前的情況,可以搞零售了。

要想賣糧食要想零售,必須周邊要有一個氛圍,這個氛圍是什麼呢?在你做買賣這個地區,要有很大一部分非農業人口——他們不種莊稼干等著吃飯。

可是永寧現在比不得明清了,明朝,這里是軍事重鎮,四外長城,和長城附屬的軍事系統,駐扎著許多軍隊,他們需要的好大一部分給養都要到附近采購,清朝,這里雖然已失去了軍事重鎮的地位,但這里還有許多衙門、廟宇、商戶,糧食需求雖比不得明代但比民國時還強得多,而到了民國,衙門沒有了,廟宇里的僧眾減少了,商業蕭條了,以前存在的好多消費群體不存在了,糧食需求量大大減少了以後,你想把糧食賣給我,我還想把糧食賣給你呢?

干了幾個月,糧食收得不少,可是賣得很少,這怎麼能行呢?

于是小劉二先生,找來了瞿老親家,商量對策,糧棧的買賣,僅靠坐享其成,恐怕行不通,坐著等客人,客人不來,沒有大的收益,那麼,我們是不是得走出去。

還是開個會兒吧,又請來了吳掌櫃,吳掌櫃既然是花高薪請來的,關鍵時刻總得出個主意,總不能光吃飯不干活啊!吳掌櫃在這關鍵時刻,還真發表了一通高論︰「我們的買賣要想發展,就得走出去,可是往那兒走呢?這可是個關鍵,我們收購的糧食,假如還賣給我們延慶人,對產生不了什麼經濟效益,因為在延慶這一畝三分地兒內,糧食品質相當,價格所差無幾,要想產生效益,必須有品質和價格的差異,必須得顯示出我們永寧糧食品質和價格的優勢。

「永寧往北是龍門、赤城,那里氣候涼爽,糧食品質不會比我們差,而那里地廣人稀,糧食價格比我們還要低,往西懷來,情況與延慶相近,那只有往南和往東了,往南和往東是昌平,懷柔和順義,懷柔大部分為山區,地方貧脊不適合我們去,那只有昌平和順義了。

「昌平與順義和永寧只隔一道大山,海拔比永寧低了許多,昌平,順義夏天悶熱,不適宜高粱,谷子,黃豆、黑豆……生長,他們雖然也種這些作物,但是不如我們的品質好,而那里人口稠密,糧食需求量大,價格比我們這里要高,所以我們的糧食,在昌平和順義會有強大的吸引力。」

吳掌櫃不愧是個秀才,也不愧當過師爺,雖然沒干過買賣,但把這干買賣的事情分析得卻異常透徹,這真應了那句話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不得不使這兩位東家心悅誠服,兩位東家心里不約而同想到,這位「掌櫃」真請著了。

「那麼我們這些糧食,究竟賣給誰呢?」瞿老爺子憋不住插話問道,吳掌櫃似乎胸有成竹,就等著人發問呢,說道︰「您想想?除了我們吃外,這糧食還有哪兒用得多呢?那自然是‘酒燒鍋’,我們把高粱推銷給‘酒燒鍋’,玉米磨成面,谷子碾成米,黃豆、綠豆、紅小豆,這些小雜糧我們可以打到北京去。」

吳掌櫃這一通鴻篇大論,讓大家看了到永興和糧棧的光輝未來,使小劉二先生這些日子緊揪起來的心又慢慢的舒展開了。

小劉二先生今天特別高興,讓伙計上街剌了二斤肉,又提拉了回來一壇子酒,讓廚子炒了幾個菜,全體員工在一塊大吃八喝了一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