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 中部第一章北洋把持北京政權群雄逐鹿華夏

作者 ︰ 金石聲

在上部書里說了半天國家大事,反回頭來又說劉元允家的家庭小事,說了兩章家庭小事,咱還得說那國家大事。

本不想說那國家大事,因為那國家大事離咱們太遠,咱小老百姓也管不了那國家大事,可咱這小百姓生活在這天翻地覆的時代,不介紹一下時代背景,听書人怎知道主人公生活的艱辛哪!

大清國多少叱 風雲的人物,傳瞬之間,或灰飛煙滅,或倒台下野吃省心飯去了。

轉眼之間,迎來了又一茬風雲人物,又一茬風雲人物,造就了中華民國的歷史。

民國的一篇就要開始啦!

清廷的喪權辱國,使中國人喪失了尊嚴,中國人曾幾度想挽救自己的國家,曾出現過林則徐、曾國藩,左宗堂、康有為、梁啟超、戊戌六君子、孫中山。

但清廷听不進逆耳忠言,終于使國家日趨一日衰弱,人民對國家喪失信心,不得不把這個國家推翻。

此時,清廷手里還掌握著龐大的軍隊,這些軍隊的大多數兵士和大多數百姓,都是隨風倒的。

如此時,滿族皇室中有一人能力挽狂瀾,統領軍隊和革命軍力爭,勝負也未可知,可自從清朝努爾哈赤起事,經過順治,康、雍、乾,之後,清室的皇帝就沒有帶兵打過仗的啦!有的是,是見了敵人來了,就逃之夭夭,溜之大吉了,甭說皇帝,就是皇族,那個也不想身先士卒帶兵打仗,冒那死亡的危險啦!曾解救清廷于水火的都是漢族人,曾國藩,曾把讓清廷幾近滅亡的太平天國消滅了。

曾國藩是進士出身,是程朱理學教育出來的儒生,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認認真真給清廷辦事。可世間的人哪都是一樣的哪?

清室的人已成貴族,不願身先士卒,帶兵的人只能用漢人,漢人袁世凱訓練出了新軍,清廷看著袁世凱勢大,罷黜不用,清廷已岌岌可危,放著自己花錢訓練出來的軍隊無人指揮,只得又去請袁世凱出山。

此時的袁世凱,已不是五十多年前的曾國藩,此時的中國也不是五十多年前的中國,清廷的軟弱,清廷的腐朽,使人們對它徹底喪失了信心。

革命黨的武昌暴動,引起了南方全國十五省的**。當時除了關外三省還有直隸、河南、山東、甘肅,沒有宣布**。

所謂**,也就是持中立態度,此時的袁世凱手中擁有大量清軍,而革命黨也就是幾千人,但革命已是大勢所趨,清廷已經臭名昭著,已不是僅僅用改良就能滿足得了人民願望的了。

袁世凱,用武昌起義來威脅清廷,清廷,通過袁世凱用「君主立憲」回復革命黨,袁世凱派蔡廷干和劉承恩這兩個「和平使者」去見黎元洪。但此時已不是康梁時代了,革命黨看到全國的行勢,又看到了清廷的腐朽,革命黨拒絕了袁世凱。

起義的革命黨,都很年輕,名不見經傳,他們為了使更多百姓擁護革命,參加革命,擁戴了當時為清軍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軍政府都督,推舉湖北咨議局議長、立憲派首領湯化龍為總參議。

黎元洪出身貧苦,和士兵關系融洽,跟革命本來無關,對革命運動持中立態度,武昌起義打得正酣時,他聚攏屬下的軍官在一個大堂內沒有參戰,革命軍戰領武昌,找到他,擁戴他為都督,他曾三天三夜一言不發,革命軍讓他簽字發安民告示,他拒簽,後來他看到革命如燎原之火,勢不可擋,他就認同了革命,當了湖北軍政府都督。他後來青雲直上,三任副總統,兩任大總統,成為民國初年一顆耀眼的政治明星,

孫中山在國外听到革命勝利,回國,黎元洪立即把都督一職讓給孫中山,孫中山于1912年1月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由于當時清廷皇帝只是個七歲的小孩子,大權都在袁世凱手里,而袁世凱手中握有重兵,真正的革命黨人,力量和袁世凱的力量相比,相差甚遠。

孫中山,臨時國會決定,擁有最大實力的袁世凱如果能夠使清廷退位,則讓袁世凱當「大總統」。

這個決定,既是國會的決定,也是革命黨領導人的決定。當時的領導人普遍認為,只要是漢人當總統,就是革命成功了。

孫中山為了牽制袁世凱,專門制定了《臨時約法》。

而袁世凱當時已參政攝政多年,在國內和國際都有知名度和威望,只有他當大總統才能伏人;又一個原因只有他才能和清室對話,而他的對話又能產生巨大威力,可以不動刀兵就可使封建帝王退位。

袁世凱用革命黨來威脅清室,用清室來威脅革命黨,他手里攥著強大的兵權,在清廷已經非常不得人心,人民急需想改朝換代的情況下,袁世凱就當了大總統。

孫中山自1912年1月1日,由上海到南京宣誓就職,擔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宣布退位,13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即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孫中山只當了兩個月的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以革命黨的力量威脅清廷勛位,但他和清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的思想還是封建社會那一套,他沒有履行孫中山給定的臨時約法,孫中山又舉行了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沒能成功失敗了。

袁世凱當了幾年不踏實的總統後,覺得當總統受制于人,又想當皇帝,皇帝當了83天,終于由于逆背時代,而在前進的浪濤中被淹沒了。袁世凱于1916年6月6日一命歸西。

袁世凱死後,按法典第一副總統黎元洪當了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在段祺瑞當國務總理期間,對黎元洪的工作掣肘,黎元洪一怒之下罷免了段祺瑞的總理之職,段祺瑞出走天津,他到天津後聲明,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和黎元洪分庭抗禮。黎元洪雖是總統,但手下無兵,黎元洪乃電召安徽督軍張勛入京護駕。1917年6月,張勛率五千辮子軍北上。

但張勛卻另有用心。張勛,字少軒。江西奉新人。1854年(清咸豐四年)生。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凱任管帶,後任副將、總兵等職。1911年升為江南提督,後任安徽督軍。

6月14日張勛入京後,擁立宣統復闢。

張勛擁立宣統復闢倒行逆施,全國上下反對,段祺瑞便在天津發表討張的通電和檄文,組織起討逆軍,自任討逆軍總司令,4日在馬廠誓師出發,5日正式開戰,12日拂曉攻進北京城內。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擔任國務總理,掌握了政府實權。段政府禮儀性地去迎接黎元洪重新擔任總統,

黎元洪一是引張勛到北京有過,二是已有前車之鑒無法與段祺瑞合作,回到家里通電全國引咎辭職。住在南京的副總統馮國璋被請到北京代行大總統職務。

遂北京政權都回到了北洋集團手中。

段祺瑞、王世珍和馮國璋,在袁世凱練新軍時,曾被譽為龍、虎、豹,北洋三杰。

段祺瑞曾在北京政府內閣中,連任7屆陸軍總長,袁世凱的養女又給了段祺瑞;段祺瑞實際上是袁世凱的駙馬爺。

馮國璋于1912年9月出任直隸都督兼民政廳長。二次革命爆發後,馮國璋任江淮宣撫使兼北洋軍第二軍軍長南下鎮壓革命,于1913年9月2日攻佔南京。12月16日馮國璋出任江蘇都督,同年晉升陸軍上將,後又授以宣武上將。

這兩個人並沒有因為同出一師之門而攜手合作,在政治和軍事舞台上又進行了殊死的角逐。

孫中山親自主持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及據此召集的第一屆國會被公認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象征。孫中山在讓出政權後,一直為維護約法和國會而進行著堅持不懈的斗爭。當1917年5月,國務總理段祺瑞利用督軍團壓迫國會接受對德宣戰案之際,孫中山即與章太炎、岑春 、唐紹儀聯名致電段祺瑞及參眾兩院,要求他們遵守約法、尊重國會。

段祺瑞被繼任總統黎元洪罷職後,唆使北洋督軍叛變**,以武力脅迫黎元洪解散國會。

孫中山又連續通電(或單獨、或聯名)西南各省,呼吁擁護約法和國會,起兵討伐北洋群逆。

1917年(國民六年)9月1日,孫中山就任廣州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宣布段祺瑞為民國叛逆,出兵北伐,開始了護法戰爭。段祺瑞因手握重兵,氣勢洶洶地要武力統一南方,而馮國璋則主張和平解決,提出"和平統一"。

由于馮國璋的運作,段祺瑞征討南方的戰爭徹底失敗了,11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辭去了陸軍總長的職務,22日辭去了國務總理的職務。馮國璋立即啟用贊成「和平統一」政策的王士珍,接替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的職務。

段祺瑞不甘心「武力統一」的失敗,一方面組織督軍團天津會議,鼓吹對南方繼續用兵。一方面又說動了奉系大帥張作霖,派兵入關威脅京畿,此時馮國璋在北京的總統府衛隊只有兩個師,力量單薄。

1918年1月中旬,護法戰爭重燃戰火,馮國璋在北京陷入了空前的孤立。1月26日,馮國璋借出京「巡視」為名,想回自己的勢力範圍南京,商討反段大計。段祺瑞命皖系安徽督軍倪嗣沖攔截,奉軍又入關實行了「兵諫」,皖奉聯合,馮國璋只能請出段祺瑞,再次出任國務總理。

1918年8月新國會成立了,段祺瑞掌控下的安福系成為第一派系,9月,新國會選舉資歷比馮國璋老得多的徐世昌,為新任總統,馮國璋無話可說,遂即下台了,段祺瑞鬼得很,同時請辭,但不久被徐世昌轉任督辦參戰事務處的督辦,仍然把持著朝政。

說起徐世昌,來頭兒很大,徐世昌,1879年與袁世凱結為盟兄弟,得袁資助北上應試。先中舉人,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1897年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成為袁的重要謀士,此後累獲擢升。

1907年東北改設行省,徐被任命為東三省總督,曾多所舉措,冀能鞏固清政府在東北地區的統治。

1911年5月,清廷設皇族內閣,徐任協理大臣。

辛亥革命爆發,徐力主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

同年11月袁組織責任內閣,徐改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餃。

1912年3月,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徐力辭太保之位,觀望時局變化。

1914年5月,袁世凱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次年袁公開推行帝制,徐以局勢難卜求去,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

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年號,起用徐為國務卿。徐在公私兩方面為袁盡力。徐世昌儒學功底深厚,深得中庸之道,因要求和討袁護**停戰議和遭到拒絕,徐覺自己佔此一職無有作為,任職僅一月即力薦段祺瑞繼任。

1916年11月,徐以北洋元老資格應邀抵京,先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權力斗爭,後又調解直系首領馮國璋和段祺瑞的矛盾。

1918年10月徐世昌經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

標榜偃武修文,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2月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但無結果。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以緩和全國輿論的反對。為了阻止新文化運動的高漲,徐極力鼓吹尊孔讀經以為抵制。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斗爭中,徐世昌以元老身分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利導。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打敗了張作霖,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因徐士昌是皖系段祺瑞一手策劃當的總統,曹錕、吳佩孚逼徐去職。徐回天津。

曹錕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1923年10月,通過賄選登上民國大總統寶座。)、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1938年6月14日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追贈)。

曹錕出身貧苦,幼年曾入私塾數年,1881年適逢袁世凱在小站招募新兵,遂應募入伍。不久即被選送天津武備學堂學習。1894年,隨軍赴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曹錕被任為右翼步兵幫帶。1907年升任新軍第三鎮統制,使北洋勢力伸展到吉林、黑龍江。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奉袁世凱之命,由長春移駐娘子關,鎮壓革命。1912年2月在北京縱兵嘩變,為袁世凱拒赴南京就職制造借口。是袁世凱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將,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第三鎮改為第三師,他任師長。

1914年4月,又任長江上游警備司令,率第三師進駐湖南岳州,監視南方革命勢力。1915年10月,曹錕因積極支持袁世凱闢帝,被授予虎威將軍稱號。袁世凱稱帝後,又被封為一等伯。1916年1月奉袁世凱之命率部入川,鎮壓護國運動。6月袁世凱死後,曹錕又以其重要的軍事力量,仍為北洋政府所倚重,9月任直隸督軍,駐防保定。

1919年五四運動中,段祺瑞及其安福系聲名狼藉,直系軍閥乘機策動反皖系軍閥活動。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被推為北洋直系軍閥首領。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軍隊戰敗,段祺瑞下台,此後,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北京政府。9月曹錕任直魯豫巡閱使。

直奉兩系軍閥因分贓不均及爭奪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又發生了激烈的沖突。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張作霖戰敗,退回東北,直系獨霸北方後,直系拉黎元洪再次拉出來復位,用所謂法統的名義,抵制南方成立的護法政府。

黎元洪雖然復職,但因黎元洪手下無兵,軍政大權仍操于曹錕、吳佩孚手中。為使曹錕早日登上總統寶座,揚言黎到1923年10月任期已滿,應行另選。為使黎元洪早日下台,曹錕、吳佩孚,使用了許多招數,比如讓馮玉祥派兵圍總統府討要兵餉,1923年6月直系軍閥把黎元洪逼下台。

隨後曹錕,用1300萬余元,收買了一批國會議員。1923年10月5日,選為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10月10日,曹錕由保定入京,粉墨登場。

在曹錕當總統的過程中馮玉祥出過不少力,馮玉祥也確實為直系立過汗馬功勞,馮玉祥生性耿直,也得罪過曹錕,馮、曹,之間不免產生芥蒂。這就引發了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的倒戈,使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敗。曹錕被趕下台,並遭到軟禁。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奉系結下冤仇,曹錕當上總統後,手下吳佩孚躊躇滿志,當時直系的勢力已發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想用武力統一中國。

而孫中山哪?1922年9月,孫中山派汪精衛、程潛作為代表到奉天拜見張作霖父子,商議討曹、吳大計。

汪精衛早年追隨孫中山進行革命運動,由于謀殺清攝政王載灃而聲名顯赫,年紀輕輕便享譽海內外,日本人甚至對他冠以「革命的風雲兒」稱號。由于汪精衛善與人交往,故為孫中山所倚重,委以對外交涉的重任。孫中山曾以「胡漢民有內才,汪兆銘有外才,林時塽則為內外干才」的話來評價汪精衛。

9月27日,汪精衛、程潛抵達奉天。同時,段祺瑞的代表吳光新也抵達。張作霖在帥府的儀門處舉辦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親自出儀門迎接貴客。

1924年夏,孫中山又派大元帥府外交部長伍朝樞到奉天拜會張作霖父子。張學良讓會講廣東話的部將何柱國陪同他參觀東北部隊和兵工廠。伍朝樞參觀各種軍事機構非常認真細致,不厭其詳地詢問起有關軍事的各項詳情。何柱國估計,他此來除了進一步聯系有關討伐曹、吳的具體步驟之外,還負有考察奉軍的實力,要向孫中山匯報奉軍到底有多麼大的戰斗力和多麼大的把握等重要使命。因此何柱國在接待中,總是有意識地盡可能讓他多看、多知道一些足以顯示奉軍實力的東西。

9月,汪精衛曾奉孫中山之命再赴奉天,與奉系接洽軍政事宜,會晤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商討討伐曹錕。

9月4日,張作霖便向直系挑戰,致電曹錕,聲言「將由飛機以問足下之起居,枕戈以待最後之回答」。9月15日,張作霖自任鎮威軍總司令,率6個軍25萬人向山海關、熱河一線推進。直系也以吳佩孚為總司令,出兵20萬人,駐屯在山海關和熱河一線。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主要戰場在山海關一帶。孫、段、張聯合起來,共同行動。這樣,戰爭由江浙一隅的局部事件,發展成為全國反直勢力與直系軍閥的大決戰。

孫中山,北聯系奉系張作霖,南聯滬浙皖系,內挖直系牆角,在江浙戰爭開始後十余天,第二次直奉戰爭于1924年9月15日,爆發。

張作霖把奉軍編為六個軍,于九月十五日向山海關和熱河進發。十七日,吳佩孚由洛陽趕往北京,十八日組織討逆軍,自任總司令。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後,馮玉祥被任為「討逆軍」第三軍總司令,出古北口迎擊奉軍;胡景翼被任為援軍第二路司令;孫岳被任為北京警備副司令。直奉兩軍在朝陽和山海關等地交戰。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山海關一帶的戰斗十分激烈,奉軍精銳張學良、郭松齡部奮力作戰,吳佩孚也趕往灤州親自督戰。

正當兩軍在前方相持,北京空虛的時候,直系將領馮玉祥倒戈回師,發動了北京政變。第二次直奉戰爭于1924年11月3日結束。

曹錕被囚禁,清王室溥儀被驅除出故宮。

張作霖、馮玉祥、等人皆致電孫中山,邀其北上,共商國是,並提出召開由各實力派參加的和平會議,產生正式政府。

1924年11月15日張作霖、馮玉祥、盧永祥等推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22日入京,24日就任臨時執政,即過渡政府時的國家元首兼內閣總理兼國家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段祺瑞由此登上了權力之巔。

而段祺瑞在就職宣言中說道︰「本執政誓當鞏固共和,導揚民智,內謀更新,外崇國信」。這里所說的「外崇國信」,顯然就是要承認幾十年來帝國主義強加于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就是要維持它們在中國的既得權利和統治特權。這與孫中山在《北上宣言》的精神南轅北轍。

12月4日,孫中山抵達天津。這天,天津城沉浸在喜慶的氣氛之中,到處燃放爆竹。天津學生、市民等群眾團體搭起牌樓,懸燈結彩,有五萬多群眾在碼頭熱烈歡迎孫中山先生的到來。當日午後,孫中山前往海河北曹家花園拜訪張作霖。

張作霖態度冷淡,沒有出門迎接,讓孫中山在客廳坐了很久,才慢條斯理地出來,徑直落上座。賓主之間,一時間竟無話可說。孫中山首先打破僵局︰「我今天到了天津,承派軍警前來歡迎,對于這種盛意,非常可感,所以今天特來訪晤,表示申謝。這次直奉之戰,賴貴軍的力量,擊敗了吳佩孚,推翻了曹、吳的統治,實可為奉軍賀喜。張作霖態度傲慢,不以為然地回答︰「自家人打自家人,談不上什麼可喜可賀。」隨同孫中山前來拜訪的李烈鈞看不下去了,憤慨地說︰「若不鏟除吳佩孚,國家和人民的希望何在?如此還不可賀,則何者可賀?今天孫總理對雨亭之賀,實有可賀的價值,也惟有你雨亭才能當此一賀。」孫中山說︰「確實如此,民國以來,能得到我當面祝賀的,也惟有雨公一人而已。」賓主氣氛才融洽起來。遂後,張作霖一反當初邀請孫中山之態度,又下了逐客令,問︰「先生預定滯留北京為期幾日?」孫中山回答︰「一俟時局穩定,即作歐美之游。」

在談話中,張作霖坦言︰「我是粗人,坦白言之,我是捧人的,我今天能捧姓段的,就可以捧姓孫的,惟我只反對共產,如果共產實行,雖流血所不辭。」由此可見,孫中山與張作霖在天津的兩次會談,雖表面上顯得還算融洽,但張作霖的反蘇**態度與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政策截然相反。這種政治上重大分歧,決定了直系垮台後孫張二人的漸行漸遠。12月5日,張作霖回訪孫中山。在談話中,張作霖勸告孫中山,不要反對外國人,因為外國人是不好惹的,而各國公使非常反對聯俄聯共政策,希望孫中山放棄這個政策。

天津會談結束後,張作霖回東北。而馮玉祥也不在北京,而去了張家口,把孫中山撂給了段祺瑞。由于天津氣候嚴寒,加以旅途勞頓,孫中山來天津後漸感不支,發冷發熱,病情再度惡化。但為了國事,他堅持抱病入京。

段祺瑞為兩人見面方便,把孫中山一行安排在與執政府一箭之遙的顧維鈞家(僅隔一條馬路)。

在段祺瑞未出山之前,段即公開倡言︰如執政,將召開由軍政學商各界代表參加的善後會議,以解決連年戰爭所帶來的混亂局面。他的政治設計是,由善後會議產生國民代表會議,由國民代表會議制定新憲法,然後在憲法的框架下組成合法政府

可是,孫中山在接到邀請後所發的《北上宣言》,發出了另一種聲音︰當務之急,是召開由「現代實業、教育、大學、各省學生聯合會、商會、工會、農會、共同反對曹吳各軍、政黨」九方面參加的「國民代表會議」,該會議將取消中國與帝國主義國家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結束軍閥統治,組織國民政府,今後「民國之命運,由國民之自決」

段祺瑞不結受孫中山的意見,孫中山又提出了補救方案,1月22日,皖籍閣員許世英、姚震拜訪汪精衛,委婉地轉達了段氏的回復,稱︰孫先生之主張「來不及遵辦,請商承先生別定變通辦法」。顯然,段氏拒絕了孫中山提出的「補救方案」。

數日後,孫中山被確診為肝癌晚期。病榻上的孫中山向國民黨發布命令︰凡擅自參加善後會議的本黨代表,將予以開除黨籍的處分。

由于孫中山與段祺瑞政見不和,段祺瑞雖「迭次電邀」孫中山出席善後會議。同在京城,相距咫尺,雙方卻要互發電報交流。互不謀面。

孫中山本來有病,又加北上的願望落空,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段祺瑞沒有參加追悼會。

至此,國民黨人與段執政徹底鬧翻。5月23日,國民黨發表宣言,謂北京政府依附帝國主義,本黨已與之絕交,不予承認,要繼續遵循孫大元帥遺訓,撻伐軍閥,以竟革命全功。

這一下,段氏非但沒能「善後」,反倒面臨著更大的災難了。

在段祺瑞臨時執政期間,發生了幾件大事,決定了段祺瑞的命運。

1925年11月下旬,駐守河北的奉系將領郭松齡在馮玉祥策動下率部倒戈,向奉天省會沈陽推進,張作霖幾近滅頂。

1925年12月30日,段祺瑞的心月復徐樹錚被馮玉祥密令部下槍殺(徐樹錚曾槍殺陸建章陸建章是馮玉祥姑丈),段祺瑞聞訊暈倒,醒後大哭,悲痛異常。

1926年1月14日北京舉行反日國民大會。3月17日,北京各界人士請願駁覆八國通牒,被段祺瑞衛隊刺傷十余人。3月18日,北京各界反帝人民群眾五千余人在**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會後游行示威,執政府衛隊向請願隊伍開槍,死四十七人,傷一百五十五人,造成「三一八慘案」

1926年初,奉系與直系重新聯合,夾擊馮玉祥的國民軍。1926年4月段祺瑞圖謀聯合奉、直,打擊馮玉祥國民軍,被鹿鐘麟察覺事泄。4月9日晚,鹿鐘麟派兵包圍執政府。1926年4月11日晨,段祺瑞逃入東交民巷,令外交總長胡惟德代理國務。

15日,國民軍于形勢所迫,退出北京,退出北京後,在南起南口,北起張家口的東南西北的四周構築工事。此時山西的閻錫山也加入了倒馮大軍,張作霖,吳佩孚、閻錫山在加上山東的張宗昌聚集了幾十萬大軍,合圍馮玉祥的國民軍,。5月初,奉直晉軍組成的「討赤」聯軍開始向南口發動進攻,鏖戰三個多月,8月14日馮軍被擊敗。退出察哈爾,跑到綏遠去了。

16日段系吳光新部唐之道師自通州入北京,自稱警備總司令,擁段祺瑞復職,17日段祺瑞出東交民巷,宣告復執政職,並電詢張作霖、吳佩孚對時局意見,不為吳佩孚、張作霖所重視,段祺瑞手中無兵,遂于20日通電下野。

奉系張作霖遂入主北京。

同年11月,為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張作霖組織安**,自任總司令。1927年4月,奉系當局搜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逮捕並殺害了李大釗等中國**人和中國國民黨左派人士。同年6月,張作霖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組織安**政府。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最新章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文閱讀 | 從大槐樹下走出來的人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