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師 第八章黃土地之殤2、大煉銅鐵鋼︰不得不說的故事

作者 ︰ 祥雲飄飄F

古城歷史上本多森林,但溯至古代,除樵采以外,己有冶、鑄等業濫燒木材。拉牛牛十八——十九世紀時,古城地區有色金屬銅、鉛、鋅的采、選、冶、鑄、鍛業就曾興旺一時,所耗木材甚多。《古城府志》就有「有樹之家悉伐,以供爐炭,民間炊薪幾同于桂」的記述。滇全省則「迨清咸同兵燹而後,沖要地方之森林,或因軍事而焚毀,或為樵采所砍伐,遂至童山濯濯。」「降至清末,天然森林,摧殘日甚。推原其故,山林無禁,斧斤不時,而社會利用木材,有加無已。一言蔽之,即有消耗而無補償故也」。

建國之初,滇東北古城森林覆蓋率尚有百分之四十,其後幾十年間,森林資源的消長愈顯不平衡,所受破壞也日趨嚴重。覆蓋率一度降至百分之十七!

古城縣森林覆蓋率如此急劇下降,不得不說到大煉鋼鐵。

一九五七年底,**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時間在鋼鐵等主要工業品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英國的口號。在「以鋼為綱,全面躍進」的口號下,鋼鐵生產指標越提越高。後來中央正式公布一九五八年鋼產量為1070萬噸,比上年翻一番,號召全民為此奮斗,開展空前規模的大煉鋼鐵運動。中央的要求是,各部門、各地方都要把鋼鐵生產和建設放在首位,為「鋼元帥升帳」讓路;各級黨委第一書記掛帥,大搞群眾運動,大搞土高爐土法煉鋼。

全國廣大工人、農民、干部、學生和城市居民紛紛響應號召,在極短的時間里,掀起了一個空前規模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大煉鋼鐵成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

古城全縣動員,本著窮辦廠、土辦廠的精神,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的方針,提倡搶時間,爭速度,迅速行動,立即在全縣範圍內掀起一個大煉鋼鐵的熱潮。發動群眾運動,搞人海戰術,在空地甚至農田中建成片的小土爐群,工農商學兵齊上陣,全民大煉鋼鐵。

煉鐵土爐的建造非常簡陋,用幾塊磚鋪在地上做爐底……再用若干磚砌起來圍成圓形,外殼用鉛絲固定好後涂上一層泥……,一個個「先進」的小高爐就這樣建好了。

大煉鋼鐵,違背了所崇尚的唯物主義,違背了最起碼的工業生產常識,完全蔑視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從而也就完全違背人類長期生產實踐所總結出的最寶貴的經驗。這樣的荒唐是**的產物。以順乎自然的方式,引導而非替代或強迫民眾從事經濟活動,就不可能發生如此荒唐的事。

因為沒有鐵礦石原料,大煉鋼鐵又演變成了全民砸鐵器、全民砸鐵鍋,鐵器不夠,別的金屬制品也可以拿來湊數,什麼銅臉盆、銅茶壺、掛蚊帳用的銅鉤子也交出來,同鐵鍋、鐵鏟一起送進了土爐子。

荒誕的大煉鋼鐵必然無法長期維持。古城的大煉鋼鐵于五十年代末草草收場。

為了煉鋼鐵,大青山上所有的樹木被連根刨起、砍伐殆盡。人們沒有看到合格鋼鐵的煉成,能看見的是青山變黃了,水不再清澈,床鋪上開始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土。山中沒有了小鳥的啾啾聲,河邊沒有了孩子們嬉戲的身影……

「大煉鋼鐵」不堪回首,已成為並不遙遠的歷史。

對于那段歷史的評價,七十年代末時任副總理的陳雲在討論建國後諾干歷史問題的會議上,對**和文化大革命的功過,講過四句話︰「建黨他有份,建國他有功,治國他無能,文化大革命他有罪。」並向大家解釋,如果說中國gc黨是**締造的,那麼李大釗、陳獨秀怎麼說,所以只能說他有份;在座的建國都有功,但是沒有他老人家的功勞大;二戰結束後,日本比我們還困難,可短短的十幾年,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而我們整天搞階級斗爭、政治運動,沒完沒了,把國民經濟搞到崩潰的邊緣,這是不是無能?我們在抗日和解放戰爭中,被戰死的高級將領唯有左權,可是文化大革命,單是省部級以上領導人被整死的有多少?過去敵人想辦而辦不到的事,卻被我們自己殘殺了,這不是有罪?

關于國家大事,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祥雲飄飄不敢妄加評論,也沒有資格評論。

但是正如陳雲所說的那樣,舊中國四分五裂,是**領導的gc黨發動全國人民奮起抗爭,打跑了外國侵略者,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人民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偉大的功勛是任何人,包括敵人,也不能否認的。至于在模索著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甚至是犯錯誤或犯罪,這些與**和gc黨領導人民統一中國的偉大功勞相比,功遠遠大于過,這是毋庸置疑的。

「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清淡無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這是唐伯虎的《除夕口佔》詩。文人雅士可以瀟瀟灑灑「看梅花」,平民百姓開門七件事皆與他無關,山民們卻不可以。

嚴明切身感受的是自打記事起,「柴」就是全家人最頭痛、費時耗力最多的一項勞作。「米油鹽醬醋茶」,可以選擇少用一點用劣一點,有的還可以有替代物,「柴」不一樣,無可替代。

莊戶人家四四方方火塘里的火苗,除了主人外出勞作,上床歇息,都在燃燒著。這里是聚集家庭成員溫暖的方寸地。山民一生的全部時光,幾乎是由床上歇息→野外勞作→圍火而棲構成的。人吃的飯要煮熟,喝水要燒開,喂豬的食也要煮熟,漫漫長夜與火相伴,天寒地凍要烤火。

茶花箐沒有人家不燒柴,因為鄰縣的煙煤雖好,但沒有人能承受昂貴的煤價和運費,更別想用那耐燃無煙的焦煤!

嚴明十二三歲的時候,天不亮就要和父母姐姐和鄉親們背上生洋芋到七八公里外的大黑山去「找柴」,中午找一寬敞地,用碎干柴將洋芋燒熟,就著山泉咽下,既充早點也作午飯。太陽快落山時,才能背著一捆或干脆或濕重的碎灌木柴一步步踅回家來。

大人們背回一捆柴最多夠用三天,嚴明跑一趟背回的柴還不夠燒一天。

年復一年,茶花箐的男女老少為「柴」奔忙為「柴」勞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民辦教師最新章節 | 民辦教師全文閱讀 | 民辦教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