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國風雲錄 正文 第十四章 儒家學派

作者 ︰ 猛子

大宋帝國風雲錄第十四章儒家學派

宋立國一百六十余年。儒學有了很大發展。其中早期思上有個鮮明特點。那就是儒釋道三教並存。當時因為外有王朝政治的寬容環境。內有三教容的靠攏兼容。所以自然形成了以崇奉黃老之道為主的儒釋道三教同設並存的局面。

其後周敦頤援道入。創立學。周敦晚年居于山。築書堂講學于蓮花峰下。蓮花峰下出一溪。書堂流過。他便以家鄉溪一水命名。稱此溪為溪。書堂為溪書堂。後世稱他溪先生。稱其學派為學。

「周敦頤雖然創立學。但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的位也不高。一般人只知道他政事精絕-業過人。尤有山林志。胸懷灑月兌。有仙風道骨。而沒人知道他在儒學思想上的高超成就。」趙明誠說道。「大宋有兩個人非常了解周敦頤。並對其推崇備至。一個是南安通判程太中。他知周敦在儒-上的造|很深。兩個兒子程程都送到他的門|學習。一個就是你的父親李浩。周敦的學就是在你父親和程氏兄弟的極力崇下。才廣為天下儒士所知。」

周敦頤這個人李虎老爹說過。之所以印象深刻來自于周敦頤寫的一篇文章《愛蓮說》。「……予獨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篇文章李虎自小就背的滾瓜爛熟。但沒想到的是。它的作者竟然是大宋有名的大儒。

=

「你父親在太學國子監授學的時候。曾做了一件轟動天下的事。那就是把周敦頤邵雍二程(頤)和張載並列為大宋五大鴻儒。而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周敦頤霍然列于五大鴻儒之首。」

趙明誠說到這的候想了昔年往事。眼里露出一絲哀傷色。

「這五位大儒在學上但有驚人的成就。而且各自開創學派。」

「二程在學思想上承繼了周敦的學。其後出入佛老。返求于儒家之六經。並傳聖人之學。創天理論。自此有了二程(頤)的洛學。二程長期在洛陽講學故其學派稱洛學。二程在政治上極力反對王石新法。也反對作為王安石新法理論基礎的新學。在學術思想上。二程的洛學與王石的新學更是接對峙。」

「雍創立象數學邵雍的思想結合了佛易儒三家。傾心于《周易》研究。並以易學為中心。構建了象數學。象數學側重于宇宙發生論。且有方術傾向。故而不居主的位。邵雍在政治上與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有著相同的見。對王安新法多有譏評。」

「張載創關學。張載出生長安。後居陝西鳳翔府縣橫渠鎮講學世稱橫渠先生故稱其學派為關學。張載對新法的態度不同于政治上連結舊黨的二程。他采取的是比較溫和的保留立場。張載一主張改革。另一方面則主張循序漸變不同意新法的「頓革」。王石變法之初。曾希望到載的支持。但張載在肯定其法方向的同時反對其變法的方法。于是二人相處默然。語多不合」

=

洛學關學在大宋屬道學。在這之外。有兩大學派。那就是王安石的新學。蘇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的蜀學。蘇氏父子是蜀眉山人。故稱其學派為「蜀學」。

提新學自然就提到變法提到變法就要提到黨爭。趙明誠一說到黨爭。心里就,難受。幾十的黨爭兩派相廝殺。最後搞出來一個元佑黨人案。總算暫時停止了兩派的紛爭。

「在大宋。元豐黨人又叫新黨。新黨是變革派。其變革的理論基礎就是新學。而新學在元豐黨人主持變革之際。更是成為官學。並延續至今。」

「元佑黨人是守舊派。又叫舊黨。而舊黨在黨爭逐漸分成了三派。就是司馬光的朔學。二程的洛學和蘇氏父子的蜀學。元學術其實就是指這三種學術。司馬光是陝州人。故其學說叫朔學。朔學以史學為重洛學以道學重點。而蜀學兼采佛老。偏重于文學。在這三種學術中。尤以蜀屢禁不止。最為新黨所忌。」

趙明誠不厭其煩。把大宋儒家學派逐一說明。

李虎對儒家學說不感興趣。他從趙明誠的話里出一個結論。新黨用新學做為銳意改革理論基礎。而舊黨用洛學朔學蜀學做為因循守舊的理論基礎。也就是說。任何一種國策。不管是變法還是不變法。都需要用一種學術思想做後盾。

|未來的根基在西北。西北的士人主要是洛學關學和弟子。而這三種學術理論除了正統關學支持溫和變法外。洛學和朔學都是反對變法。如此說來。如果自己要推行變法。那麼可供選擇的學術理論只有新學和關學。

「叔父。你認為。未來大宋變革的學術理論應該是何種學派?」李虎等到趙明誠把各家學的理論大致說完之後。馬上問道。

「當然是新學。」趙明誠不假思的說道。「大宋要堅持變革。當然要以新學為學術理論礎。」

=

李虎沉默不語。這種深層次的東西。他需要時間消化和理解。

「大宋當然要變革。這是毋庸置疑的事。」趙明誠正色說道。「大宋原有制度造成的弊端嚴重危及到國祚安危。如果不變革。哪有出路?蔡京主持的變革雖然導致新政蛻變。但這並不代表新政是錯誤的。變法是錯誤的。」趙明誠指著李虎說道。「你不是一直堅持要變法嗎?既然要變法。當然就要堅持「新學」。否則新政用什麼學術理論做支撐?」

李虎驚訝的望趙明誠。而李清照也從趙明誠這番話里听出了其它東西。她也十分吃驚。

「元佑黨人案不。元佑黨人能解禁。是嗎?」李虎問道。

「是的。」趙明,的口氣非常堅決。「元佑黨是錯誤的。這個案子遲早要翻過來。但不是現在。」

「麼時|-」李虎追問道。

「變革成功之日。」趙明誠嚴肅的說道。「變沒有成功。大宋沒有富強。這個案子就不能翻。元佑黨人更不能解禁。」

李虎暈掉了。這個果是他萬萬有到的。

=

「學之爭學術之爭。反映到政治上就是國策之爭。就是變革之爭。」趙明誠的語調有些高。情緒有些激動。「你用元佑黨人。用元佑學術。那麼只能因循守舊。沒有可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退一步說。你可以用元佑黨人。但你要堅持改革。則必須用豐黨人。如此新舊兩黨共同執政。那麼黨爭勢必爆。兩黨人士為互相傾軋。大打出手。變革如何繼續-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幾十年的黨爭給大宋造成了巨大危害。我們絕不能重蹈覆。」

李虎低頭沉思。

李清照忍不住了她生氣的質問︰「太上皇和蔡京發動了元佑黨人案。把元佑黨人趕朝堂。黨爭是沒有了。變革大刀闊斧了。但結果呢?結果大宋富|了嗎?新政成功了嗎?」

「太上皇和蔡京的做法沒有錯誤。把元佑黨人趕出朝堂。把守舊派驅逐汴京。定國是。全力推行新政。沒有任何錯誤。」趙明誠指著李虎說道。「將來他若想變成功。也要走這一條路。而|只有走這條路才有希望。」

李清照氣的杏目圓睜。差點要和趙明誠翻臉了。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是新黨。而趙挺之是元佑黨人案的發動者之一。趙明誠支持變革。支持驅趕舊黨。也是理當然的事但夫妻兩人在一起生活十幾年了。趙明誠隱藏很好。從來沒有暴露自己真正的心思。但今天趙明誠終于吐了真言。

「你一直在騙我?」李清照氣極了。面紅。騰的站了起來。「你竟然騙了我十幾年。」

「你不要只想著你家的事。你要顧全大宋的利益。要為大宋千千萬萬的百姓想一想。」趙明誠正色道。「對于大宋來說。若想長治久安。只有變革一條路。對于千千萬的大宋百姓來。只有變革才能讓他們安居樂業。而變革。只能用強權為後盾。只能用一個聲音說話。否則變革必定失敗。」

「朝堂之上。怎麼可能只有一個聲音說話?」李清照厲聲說道。「舊黨人士有朔學蜀洛學之分。新黨不也是派系林立嗎?」

「正因為如此。正因為要吸收黨爭的教訓。吸收新政蛻變的教訓。在未來的變革中。我們才要確保變革的兩個原動力和過去完全不一樣。」趙明誠激動的說道。「在未來的變革中。我們不但要保證發動變革的皇帝始終如一堅持變革。而且確保實施變革的大臣們不再陷入黨爭之禍。所以。無論新黨還是舊黨。我們統統都不要了。他們都已經成為歷史了。」

李清照駭然變色。李虎吃驚的望著趙明誠。忽然明白了趙明誠的變革思路。那是一種-的變革思路。

=

=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帝國風雲錄最新章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文閱讀 | 大宋帝國風雲錄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