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二十六章 群龍無首

作者 ︰ 朱由榔

「義兄別來無恙乎?」一句話就讓永歷暗叫「大事不妙」,原來說這句話的人正是現在「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

其實身陷險境怨不得別人,也是永歷大意疏忽,鄭軍能從石頭城北面得峭壁爬上石頭城,肯定是有向導帶路,而那向導肯定與「天地會」有關系。鄭軍不遠千里奔襲南京,陳近南定會當做「頭等大事」,將永歷身在石頭城的消息傳給鄭軍船隊的是他,帶人引到鄭軍從北坡峭壁上山的還是他,當永歷來到北坡察看戰況的時候,正被他遇上,這麼好的機會,陳近南怎麼會放棄。

江面上的戰事已接近尾聲,鄭軍船隊不降的話,只有全軍覆沒,可是此時能「活捉」永歷皇帝,以此為要挾的話,也許比打一場勝仗更有效,所以陳近南讓隨來的五十個「天地會」會眾偷偷的散布到四周,然後先用手弩射死站崗的侍衛,而後一涌而上,將永歷和他的侍衛包圍在中間。

永歷有心想要殺出重圍,但是四周的「天地會」會眾多手持短弩,其中竟然還有和尚、道士打扮的人,可能就是所謂的「江湖高手」,而自己的侍衛也不過十余人,如果奮起反抗的話,基本可以斷定絕對不能突出重圍,只能白白犧牲侍衛而已。

于是永歷向陳近南招招手,說道︰「朕可以跟你們走,但是你得放走朕的侍衛才行!」

陳近南點點頭,說道︰「弟弟得罪義兄了,還請義兄多多擔待,您的侍衛可以走了,至于義兄的安全,就由我來負責好了!」

聞听萬歲爺要跟陳近南走,侍衛們紛紛阻止,有的侍衛抽出兵器就要沖過去,準備和陳近南拼命。

永歷不想增加無謂的犧牲,于是對侍衛們說道︰「朕意已決,你們趕緊回去,陳總舵主不會難為朕的,你們快走吧!」

皇上的話就是聖旨,這些侍衛盡管心有不甘,可最後還是只能沿著原路返回,準備先回石頭城找洪熙官,然後再搬來救兵救回皇上。

侍衛們走後,有人問陳近南應該向那走,陳近南略微思考一下,便決定從北坡下山,然後沿著江邊向東走,繞過石頭山,找到鄭軍的主力,將永歷交給劉國軒和馮希範,只有到了那里,陳近南才放心永歷不會再被明軍奪回去。

在去往前山的路上,陳近南並沒有和永歷說話,兩人的注意力早就被江面上的戰斗所吸引。

此時大明船隊與鄭軍船隊的戰斗已快接近結束,十來艘鄭軍戰船落下了戰旗,竟然向明軍船隊投降,其余殘存的七八艘戰船濃煙滾滾,大多帶傷,估計也不能堅持太長時間。

陳近南見此情景,輕輕地嘆口氣,下令加快行進的速度,也好在明軍發現他們之前趕到前山與劉國軒他們會合。

從石頭山下江邊的小路來到前山,此時劉國軒已經帶人沖上石頭城,而洪熙官則帶人從後山撤退,進攻石頭城的三千鄭軍損失慘重。所以劉國軒並沒有下令追趕,而是下令簡單修葺石頭城,畢竟自己的船隊幾乎全軍覆沒,也就意味著後路斷絕,所以必須盡快尋找一個安身之所,也好在劣勢之下能夠暫時自保。

南京城內的明軍見到長江上大明水軍取得優勢後,立即出城進攻鄭軍,而鄭軍因為船隊被殲,士氣低落,竟然抵擋不住明軍的猛烈進攻,連連後退,最後只能在劉國軒的安排下,只好撤往石頭山固守。

當陳近南帶著永歷轉到前山,找到鄭軍的時候,馮希範正準備撤往石頭山。

馮希範得知永歷皇帝被擒,大喜過望,立刻帶人趕到江邊,見到永歷、陳近南以後,根本不與陳近南寒暄,而是直接奔向了永歷,仿佛餓狼見到獵物一般,先是一頓狂笑,然後才說道︰「哈哈,沒想到啊,假皇帝竟然做了我的階下囚,真是天助我也!」

陳近南一听,臉色陰沉下來,不過並沒有立刻表示出不滿,而是對馮希範說道︰「馮大人,現在不是說話的時候,明軍就要攻上來了,咱們還是先上山吧!」

馮希範連連點頭,然後向後揮揮手,喊道︰「來人,請假皇帝上山——」

從馮希範身後走過去四個侍衛,就要從「天地會」會眾手中接管永歷。「天地會」會眾當然不願意將「戰利品」白白交給對方,紛紛表示不滿,將馮希範的侍衛攔住。

馮希範的侍衛一向跋扈慣了,見對方竟敢攔著不交人,便伸手去搶,但他們那里是「天地會」綠林人的對手,其中兩個剛將手伸到永歷身前,就被永歷身邊的一僧一道踹倒在地,剩下的兩個侍衛拔刀就沖了過去,卻被對方的短弩逼住,不敢再動。

永歷曾經見過馮希範,現在冷眼看著這一切,心知馮希範和陳近南不和,馮希範依仗自己是鄭經的親信,又隨侍于鄭經的身邊,一向都是眼高于頂,瞧不起在外奔波的陳近南。另一個世界中再過十年,等鄭經死後,諸子奪位的時候,陳近南就得死在馮希範的手里,這個世界中雖然已發生了「蝴蝶效應」,但是以馮希範的心性,還是不會放過陳近南的。

不過永歷並不想去提醒陳近南,一來此事太過匪夷所思,總不能說自己是穿越來的;二來陳近南是鄭經的大將,現在與鄭經已經撕破臉,分屬不同的陣營,馮希範與陳近南內斗,也正好可以削弱他們,何樂而不為呢!

永歷這邊想著心事,那邊陳近南喝道︰「都給我住手!把人交給他們!」

會眾們聞言,只好無奈地將永歷交給馮希範的侍衛,然後退到了一邊。

馮希範看到陳近南如此配合,立刻眉開眼笑,說道︰「天華兄(陳近南本名陳天華)可是立了一大功啊!等我回到金門,面前王爺時候,一定請王爺給你記一大功!」

陳近南客氣了幾句,然後馮希範讓人押著永歷,大搖大擺地走上石頭山,陳近南等人則在後邊跟著。

長江一戰,張水蛟和張煌言率領「南海海軍」十八艘戰船全殲鄭經船隊三十二艘,擊沉二十三艘,俘虜八艘,另有一艘逃往上游,二十門「紅夷大炮」被繳獲八門,其余的則隨戰船沉入了江底。

等結束了江面上的戰斗,張水蛟和張煌言立即調頭駛向南京舞陽門前的江面,利用船上的大炮對準舞陽門外鄭軍的陣營就是一頓猛轟。不過此時鄭軍已大部撤往石頭山,被毀掉的只是鄭軍來不及帶走的輜重和軍糧。

洪熙官在永歷走後,堅守了一段時間,終于城門還是被鄭軍攻佔,于是下達了撤退的命令。當他率領余部走到山腰的時候,遇到了正要返回石頭城求救的侍衛,得知萬歲爺竟然被陳近南劫走,急忙尾隨而來,等繞過石頭山後,卻發現萬歲爺已經被帶入鄭軍之中。

經過石頭城一戰,洪熙官所帥的兩千士兵已經所剩無幾,憑著幾百人,任洪熙官能耐再大,也救不回萬歲爺。最後洪熙官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先回南京城,然後再想辦法救出萬歲爺。

張水蛟和張煌言兩人並沒有在同一條戰船上,張煌言以「北極星」號為旗艦,率領其余兩艘「三桅帆船」沖過鄭軍船隊負責攔截,張水蛟則率其他的十六艘艨艟戰船隨後趕上,兩面夾擊對方。鄭軍猝不及防之下,被大明船隊突襲成功,幾乎全軍覆沒。

基本結束江面上的戰斗後,張水蛟和張煌言又指揮著船隊炮轟鄭軍的陸上大營,見到鄭軍退往城西的石頭山後,才停止炮擊。然後兩人下令船上留下必要的水手負責警戒,其他的全部跟隨他們下船,就這樣一千多水手乘小船登陸,此外還有被繳獲的八門「紅夷大炮」,也一並被運到岸上。

南京城內的明軍在毛八重的帶領下出城接應,而後兩支明軍會合後,來到石頭山腳下,將鄭軍圍住。

這時候,洪熙官也沿著江邊繞過石頭山,與明軍主力會合。

本來張水蛟和張煌言打了一場勝仗後興高采烈,可當洪熙官說出萬歲爺被陳近南劫走,立刻傻眼了。

眾人趕緊將消息傳回城內,不久城內的文武大臣全都急忙來到舞陽門外,證實萬歲爺確實被劫走後,無不驚懼萬分。

「國不可一日無君」,萬歲爺被擄走了,大明朝中便是群龍無首,盡管還有郎廷佐、方以智等人可以維持朝政,但大明國威何在?民心何存?

眾文武急忙在舞陽門商議如何救出皇上,眾說紛紜,每個人都很急迫,提出的建議也是五花八門。

張水蛟、毛八重等武將主張強攻石頭城,理由是那里剛經過一場大戰,城防毀壞,何況鄭軍的大炮都已丟失,只要集中兵力,將大炮運上山去,定能拿下石頭城,救出皇上。

郎廷佐、方以智兩位內閣大學士則表示反對,強攻石頭山,破擊石頭城,有可能會誤傷皇上,何況對方有可能以皇上為要挾,使明軍不敢輕易攻山。

對于兩方面的看法,其余的人馬上分成了兩派,廖文希出人意料的贊成強攻,而喬貴樂當即表示反對,干紋則一言不發。

洪熙官因為皇上被劫,他職責有失,正低著頭不住地後悔,他倒是想上山救出永歷,可是他自覺沒那本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害了萬歲爺,所以很是糾結。

最後還是張煌言中和了一下眾人的意見,提出圍困石頭山,防止鄭軍奪路而逃,逼迫對方將皇上交出來,當然只要不傷害萬歲爺,有條件可以談條件。

喬貴樂首先表示贊同,並且認為石頭山雖然難攻,但是他們想走也難,何況鄭軍的船隊被全殲,他們困在山上,起碼也不能飛走。

于是最後由郎廷佐和方以智決定「靜觀其變」,再派喬貴樂作為使者上山查探,弄清對方的意圖,再作打算。

接下來,眾人又在郎廷佐和方以智的主持下,將內外分工安排好。張水蛟負責江上,張煌言、毛八重、洪熙官各守住石頭山的一個方向,每個方向安置大炮兩門,斷絕鄭軍所有下山的道路,困也困死他們。

就在眾臣為永歷心急如焚的時候,石頭山上也正在爭執不下,劉國軒、馮希範、陳近南三人竟分成了兩派。

馮希範主張立刻殺掉永歷,讓對方「群龍無首」,然後再趁對方軍心大亂之時攻下山去,搶奪對方的戰船,趁機撤走。

陳近南當即表示反對,劉國軒也不贊成,表示如此「魚死網破」,只能招來全軍覆沒,不如派人下山去和對方交涉,以永歷皇帝為條件,讓明軍放開一條路,同時交出被俘的戰船,然後登船離開南京,回轉福建。

但是馮希範以監軍身份反對兩人的計劃,理由是不可空手而回,把對方的「假皇帝」抓在手里,不趁機撈些好處,實在是機會難得。

其實劉國軒和陳近南兩人也有此意,不過自己被圍困在石頭山上,遠無救兵,能以永歷皇帝為條件,讓對方放自己一條生路,就很不錯了,竟然還要「撈些好處」,難不成讓永歷皇帝把南京城讓給延平王?這可能嗎?

三人商量了一會兒,根本沒有結果,這時候就听傳令兵進來稟報,說是山下來人了,一個自稱「喬貴樂」的求見。

劉國軒一听,馬上嚷道︰「怎麼?這小子還敢來?」

(這兩天很奇怪,推薦票很少,幾乎沒有!月票更不用說,難道雙倍的時候就沒我的份了嗎?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