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七十九章 兵工廠

作者 ︰ 朱由榔

方以智奉永歷的旨意,要在南京城周圍的某一處找一個地方修建「兵工廠」,可是永歷事先說明,禁止工場設在南京城附近百里之內,但也不能太遠,二百里之內最好,同時也不許在人煙稠密的地方建場,只能是交通便利,但又人跡罕至的地方才行。

這個要求有些為難方以智了,所以他將隨自己出城的百余人分成十隊,分別向南京城的東西南三個方向尋找適合之地,北邊是不行的,那里是長江。

最後,還是戴梓所領的那隊人在溧水縣的一個叫做「漂山」的地方,發現了一塊適于建造兵工廠的地方。

漂山又叫粟山,山勢並不高,溧水由山下蜿蜒而過,漂山南麓有一處山坳,地面廣闊,而且都是平地,山上有小瀑布流下,水勢很急,而後沖入到一條小河中,最後向南匯入溧水。此外,這處山坳面向南方,有一並不寬闊的出口,而山坳里卻有四百多畝平地,故此當地人將這處山坳叫做「葫蘆峪」。

山外有一座小鎮,相傳有匹白色的神馬從天而降,落到此地吃草,所以這座小鎮叫做「白馬鎮」,白馬鎮往南過了溧水二十里,有一個叫做「華蓮」的小鎮,往西三十里則是溧水縣城,一條寬闊的官道連接著三個地方,交通非常方便。

按照戴梓的意見,就是要在那個叫做「葫蘆峪」的地方修建「火藥場」;在白馬鎮建設軍械場,制造大炮和火槍;在溧水下游還要建造一座「煉鋼場」,以提供鋼材和銅料。

此地有水源,葫蘆峪中的小瀑布下可以建造「水力車床」,借助水力切斷銅鐵,碾壓卷曲鋼管等,而且距離此地三百里的馬鞍山有銅礦和鐵礦,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銅礦石和鐵礦石,至于硫磺、硝石等其他原料,則可以由安徽通過長江再轉陸路運來,還是比較方便的。

不得不說戴梓是一個火器方面的天才,方方面面都想到了,讓方以智松了一口氣,因為萬歲爺只給他半個月的時間選址,而後就必須開始建設,要在一個月內,將三個工場全部建好。

選好址後,方以智趕回南京,覲見永歷,得到永歷的同意後,從戶部那里支出二十萬兩銀子,立刻回轉溧水縣,這次隨行的還有兩千明軍和一萬綠營俘虜,另外就是四千多招來的各種工匠,比如鐵匠、木匠、泥水匠等等。

這些戰俘,都是歷次大戰後俘虜的綠營兵,本來在南京附近修橋築路,這次也被一並派到溧水縣,準備作為修築工場的勞工。

整整兩萬人浩浩蕩蕩開往溧水縣,與此同時,方以智派出人手四處采購修建場房所需的各種建築材料,然後運到白馬鎮,于是幾天後,四面八方通往溧水的道路上都是來去匆匆的大車隊,由駑馬拉運的大車上堆滿了磚石或者木材。

要在白馬鎮建場,征地是必須的,但是永歷早有旨意,禁止「強征」和「強拆」,不是就要頒布《平等法案》了嗎?一定要先征得當地百姓,尤其是土地主人的同意,給予合理的補償,然後才能征地,否則就視為違法犯罪。

不過讓方以智擔心的「釘子戶」並沒有出現,當代表大明皇帝的「聖使」當眾宣讀完永歷的聖旨,要征白馬鎮的土地,而且還要給予一定的補償,白馬鎮的百姓竟然嚎啕大哭起來。不是因為土地沒了而哭泣,而是因為皇帝征地竟然還要給錢,這可是自古未有的事情,以前別說是皇帝,就是小小的七品知縣,隨便弄一個官府的名義,都可以在轄地之內,白白佔用一塊土地,何況是九五至尊——大明永歷皇帝。

方以智在土地的價格上盡量給的很高,但是當他派人挨家付錢的時候,就是沒有一家去接銀子,反而百般地哀求讓人將銀子拿回去。

買地付錢,天經地義,方以智親自帶著銀子,走訪了白馬鎮的兩個平常人家。這兩戶百姓見堂堂的內閣大學士走進自己的茅屋,早就嚇得不行,跪在地上不敢起來。方以智親自扶起其中的老人,然後也不端架子,坐在院中的藤椅上,開始與他們嘮起了家常,等拉近了距離,才說明了來意,就是要付銀子買地。

開始的時候,這些百姓連連擺手,說不要,但是方以智不急不惱,好言相勸,這才問出原來他們是擔心拿了這些銀子,朝廷會「秋後算賬」。

方以智只好解釋,這是朝廷的意思,買人家私產,就必須要付錢,否則就視為強搶,是會受到律法處罰的,然後就將「律法面前,人人平等」和「保護私產」講了一遍,也算是進行了一次「普法」。

盡管這兩戶人家不太明白,但是也知道這是朝廷的真心實意,見到方大學士如此堅決,最後只好接過銀子,收了起來。

見到有人敢收銀子了,白馬鎮其他的人家這才放心,全都接下了自己的賣地錢,而且沒有任何人提出過分的要求。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沒了土地,就算是給他們銀子,也只能是坐吃山空。對于那些沒了土地的農民,永歷也早就想好了他們的去處,那就是從他們之中,招收工場的工人,明碼標價,每個月按照約定的薪金等級付給他們當月的工錢,絕不拖欠。

「兵工廠」要招工,而且薪酬還不低,只要一家三口中有一個進工場做工,那麼另外兩口人什麼也不用做,每月都能大魚大肉的享受,如果人口再多點,粗茶淡飯也能管夠吃飽,還有每月竟然還有四天假期,逢年過節除了放假以外,還會發給額外的獎金和米面。

這可是打著燈籠,都難找的好事!所以當「兵工廠」的招工布告貼出來,別說是沒了土地的百姓,就是那些還有土地的人都動了心,不但是白馬鎮的人涌向了招工處,就是溧水縣城的百姓,也聞風趕來。

好在三個工場需要三千多工人,一個白馬鎮還難以滿足用工得需要,溧水縣周圍鄉鎮的百姓趕來應聘,正好可以滿足工場的需要。方以智為了方便來應征的百姓,甚至在溧水縣都設置了招工處,只要在招工處簽字畫押,就可以預先支取一個月的薪金,等一個月後,工場建完,再進入工場上工。

這邊進行招工,葫蘆峪和白馬鎮上已經破土動工了,方以智親自選取的「黃道吉日」,祭過天地,燃過鞭炮,一座巨大的石牌坊被立了起來,石牌坊的正額上刻畫著一龍一虎,龍虎之間是三個大字「兵工廠」。

「兵工廠」這三個字出自永歷的御筆,本來永歷自覺自己的字比較難看,想讓黃宗羲或者方以智來寫,以他們的威望也足夠了,但是又覺得這可是華夏的第一座「兵工廠」,甚至是世界的第一座,將來會被載入史冊的,所以還是自己來寫,也好讓後人銘記自己。

緊接著,十聲巨大的炮仗響過,石牌坊後的空地上人群廣布,開始動工了,搬磚的搬磚,扛木頭的扛木頭,挖地基的挖地基,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還有一些手持刀槍的明軍士兵,在人群中來回巡視,因為這些干活的,除了泥瓦匠、木匠這些技工外,大部分都是戰俘,沒人看管可是不行。

不過這些綠營戰俘,並沒有多少想要逃跑的,他們在此做工,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而且還會按月發給工錢,最後等完工後,就讓他們各自離去回家,絕不阻攔。

戰俘們自從戰敗被俘,雖然沒有遭受虐待,但是誰不思鄉啊?都想好好干,早點完工,也好拿著工錢回家去。

人多好辦事,工地上一天變一個樣,先是各處廠房的地基被打好,引水渠挖好,然後是築牆、蓋頂、加窗,還有各個廠房之間的道路也被修好,橫平豎直,不見絲毫錯亂。

終于在十五天之後,在白馬鎮、葫蘆峪的三處工場的廠房終于建立起來,最大的廠房長一百步,寬三十步,其中以五根巨大的松木為房梁,以十根粗壯的松木為柱子支撐,其內有青磚鋪地,非常平坦。其他的廠房也不小,林林總總,三處工地上分別坐落了一百、八十、七十棟各式各樣的房子,而且都各有用途。

廠房建好,方以智、王富貴、戴梓,還有被永歷指派來的張廷瓚,分別指揮一隊工匠,進入廠區,按照事先準備好的圖紙,開始設置建造各種器具,大型的設備有煉鋼場巨大的火爐,軍械場的水力車床,還有火藥場的配藥作坊等等。

王富貴過去是鐵匠營的營長,別看他只是營長,但是他的身份可不低,他的大舅子乃是大明南海船隊大都督,而且他本人也曾經是永歷的侍衛統領。後來覺得還是打鐵比較適合自己,故此才去做了鐵匠營的營長,不過他的官爵可夠高的,乃是正三品都指揮僉事。

現在他更是被永歷賜封為大明溧水伯,名義上為這座「兵工廠」的第一人大總管,就連方以智這個內閣大學士見到他,都得客客氣氣的。

不過王富貴這個人很有自知之明,從來不胡亂指揮,一切都听方以智的,讓他干嘛就干嘛,只是著急沒鐵可打,希望工場快點建好,也好讓他掄起大錘,砸上一會兒,才能舒坦。

又是十天過去了,廠房內的器械大部分都已經建好,各式工具也準備停當,一切就等方以智和王富貴一聲令下,工人們就可以進場開工了。

在井岡山上的各種作坊搬運來南京的同時,全部的工匠也隨之而來,這些軍火兵器工匠大部分都是原明軍中的人,也有少部分井岡山的當地人,有家眷的也都一起跟來。不過這些工匠只有三百人,想要三個工場一起開工,人數遠遠不夠。

此時在溧水縣內招募的三千個工人,早就在方以智的安排下,在井岡山的老工匠那里學習了二十來天,已經會做一些簡單的活計,但主要還是井岡山的原班人馬來做。不過也沒關系,熟練任何技術都需要一個過程,方以智決定先讓工場開工,然後在進行制造的過程中,再讓那些生手工人跟著老師傅學習,早晚都會掌握其中的技巧,獨立操作的。

又過了兩天,先進行了調試,將這些新老器械試驗了一下,排除了一些故障,做了一點改進,而後方以智定下三月初三那天,「兵工廠」就要開始正式生產了。

這一個月,可將方以智累壞了,他這個堂堂的大明內閣大學士、工部尚書連日奔波在工地上,經常是日夜顛倒地不停地視察、檢驗,甚至是親自上手操作,以確保萬無一失。

除了他以外,戴梓這個「火器天才」也是一頭撲在工地里,渾然忘記了時間,與工匠們吃住在一起,日夜趕工。他主要是設計和督造火藥場和軍械場,這兩處的工場不管是內部得機械器具,還是外邊的格局布置,都是他親自設計,而後親自監工建設,無不充滿了他的心血。

還有張廷瓚這個年輕人,各種原料和建材,都由他來統籌購置,然後分配到各個場地,一個來月,不見絲毫差錯,讓方以智漸漸的信任有加。

只有井岡山上的十三個洋人是最閑的,以詹姆斯為首,另外還有兩個大肥洋妞,從井岡山來到南京後,就一直住在南京城內,並且吵吵著要回歐洲去,因為合同期滿了,他們也賺夠了,也該讓他們回去了。

可是此時正在建造「兵工廠」,以後還需要培訓熟練工人,這十三個洋人都是制造軍械的能手,豈能讓他們一走了之。

于是永歷只好下旨,給他們加了雙倍工錢,再留他們一年,等教會了徒弟再走。這些洋人都是見錢眼開的人,听到加了工錢,這才不嚷不鬧了。可是讓他們上工地,去幫忙建設廠房,他們就把腦袋搖來搖去,都不願意去,說只管教徒弟,不管建廠房。

同理沒有辦法,只好同意,直到方以智派人送信,說是「兵工廠」馬上建好,永歷打算親臨現場,這十三個洋鬼子才同意跟隨一同前往。

三月初三大吉大利,華夏人都這樣,不管開店還是建房子,都要選一下黃道吉日。當溧水縣的老百姓,听說大明皇帝要親臨「兵工廠」,都從四面八方趕到白馬鎮,來一睹大明聖君的風采。

這次出行,永歷很是高調,不但派出三千御林軍護駕,而且自己乘坐九匹白色駿馬所拉的御車,更是打出了天子儀仗,光是鼓樂手就有二百余人,旌旗無數。

一路上,沿途的百姓和地方官員都出來參拜,永歷頻頻從御車中伸出手,向他們致意,弄得張千如臨大敵,擔心皇上被人所乘,尤其是天地會的人。

永歷現在根本不擔心天地會,因為前幾天,他接到廖文希的奏報,天地會在江南的分舵基本上已被鏟除,此時正準備向湖廣的天地會分舵下手。有了這個消息,永歷當然不再擔心,再說還有三千名精銳的士兵護駕。

到了白馬鎮以後,永歷先接受了方以智等人,還有溧水縣地方官員的參拜,而後才到「兵工廠」所在地。

當儀仗隊走到石牌坊,永歷望見自己寫的三個大字「兵工廠」,心中美得開了花,覺得自己開算是「古今第一人」了,因為天下第一家「兵工廠」是在自己的旨意下建立的,光此一點,將來各國的史書上,都會寫道︰大明永歷皇帝親自督辦世界第一家「兵工廠」,將軍械的生產集中和系統,開歷史之先河!

(年末就是事多,昨晚又喝吐了,不怕各位笑話,五瓶青島就吐了五次,難道我喝的是假酒?)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