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歷 第二章 忠獻之邦

作者 ︰ 朱由榔

永歷在宴請郎廷佐之前,已經從田家興那里得知了郎廷佐這個「死忠份子」回心轉意,投降大明的緣由。

原來,郎廷佐確實有死戰到底的決心,但決心歸決心,守住江寧城是絕不可能的,不說兵力相差一倍,就是在火力上也沒有明軍威力巨大的大炮支持,所有城破只是旦夕之事。

郎廷佐知道自己死守城池,等破城的時候,也就是自己的死期,初時他並不想投降,而是讓人將木柴堆積到自己的書房,等著明軍殺入城中之時,就點火**。

不過郎廷佐最終沒有這麼做,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郎廷佐其志不堅,自己不想死,不然誰也救不了他。另一個原因則很奇怪,郎廷佐竟然是听了自己的第五房小妾的勸告,才決心投降的,當然這是流傳出的小道消息,並不一定是真的。

不管怎麼說,郎廷佐確實投降了,將偌大的江寧城拱手讓給了永歷,雖然江寧城有些損失,不過是外城被大炮轟得殘破不堪,但內城卻保存完整,幾乎沒有任何損害。

永歷將郎廷佐邀請到秦淮河的畫舫上,兩人仿佛多年的朋友一樣,一起飲酒談心。永歷的話雖然不多,但卻句句說在郎廷佐的心坎上,讓郎廷佐心中感慨不已。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永歷提出收服之意後,也沒有強逼郎廷佐,接著兩人一邊看著繁華的夜景,一邊飲著小酒,隨意聊幾句無關緊要的話,直到三更天才下船回府。

永歷如此善待郎廷佐,是有極深用意的,現在別看郎廷佐投降獻城,但他內心中未必真的屈服,也許還別有目的,要知道這老家伙可是老謀深算,讓永歷不得不防。

但是不管郎廷佐心里藏著什麼,永歷都要試他一試。郎廷佐不同于其他降臣,他可是滿清朝廷的兩江總督,江南三省的牧守,權傾江南。如今明軍光復了南京,但是長江下游的鎮江、常州、江陰、吳淞等府縣還未收入大明統轄,此外更讓人擔心的是江北揚州、淮安、徐州等地,那里可有清軍的重兵駐守。

如果能讓郎廷佐出面說服那些地方的官員,也許不用出兵,就可以拿下這些地方。還有郎廷佐也算是一個能臣良吏,十余年任兩江總督之位,治理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無論是民生,還是商貿都有所發展,江南基本安定,這不都是郎廷佐的功勞嗎?

另外,大明控制的地方比較少,全國各地大多還是滿清的屬地,如果濫殺降臣,肯定會激起各地守官的反抗,假如能夠收服郎廷佐,為己所用,那麼這些還在觀望的地方官便會蜂擁投靠大明,比用兵挨個去攻打省事的多了,還不需耗費力量。

當年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重用漢臣範文程、洪承疇,在漢人眼里他們是大漢奸,但在滿人眼里,他們卻是一條忠實的狗,為滿清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郎廷佐祖上是遼東漢人,父親被滿人俘虜後成了奴隸,幾年後又進了漢軍旗。而郎廷佐自幼隨父親在遼東生活,入仕也是在滿清朝廷,其實除了他的身份外,其他的與滿人無異了。可不管怎麼說他都是漢人,即使被說成是「漢奸」,他依然是漢人。既然他是漢人,那麼就為什麼不能為大明所用?

郎廷佐歸順大明,成為永歷皇帝的臣下,也算是認祖歸宗,這就可以給那些還在當「漢奸」的滿清漢臣們一個啟示,大明已經復國還都,不要再「認賊作父」了,趕緊「改旗易幟」,回歸大明。

所以對于郎廷佐,永歷是勢在必得,一定要想辦法讓他死心塌地為大明,為自己賣命。

投降獻城是被逼無奈,但真心歸順又是另一回事。永歷並沒有急于逼迫郎廷佐,而是給了郎廷佐兩天考慮時間,再來決定是否在大明朝廷里任職。

原先江寧城內的兩萬綠營兵,經過淘汰老弱病殘後,得到了一萬精壯的士兵,被分成了兩個團,由靳統武分派了兩個嫡系副將做了團長,還有就是安插了大量的「指導員」,以教育和鼓動軍心。至于原來的那些綠營軍官,則被集中到一起,開了一個「學習班」,主要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精神,省得他們這些平時作威作福慣了的「官老爺」以後惹是生非。

長江下游南岸的鎮江、常州等地還沒有拿下,不過這些地方的清軍大多被郎廷佐抽調走了,剩下的只是幾千的老弱殘兵,但是這些州府地理位置卻很重要,必須盡快佔領,否則北方清軍南下,必會從那里渡江,南京會受到直接威脅。

經過商議後,永歷下令派出一個團,大約五千明軍,由毛八重為主將,再請郎廷佐親筆手書一封勸降信,而後沿著長江南岸的官道,向下游進發。對于那些城市,能投降最好,不降者則攻之。

毛八重率軍出發,經過一天的急行軍,抵達了鎮江。這時鎮江城緊閉著城門,城上有幾個老兵探頭探腦地向外張望,毛八重早就得到情報,此時鎮江城內不過一千多綠營兵,根本就是不堪一擊。但是毛八重並不想立即攻城,而是能勸降就勸降,何必兵戎相見,傷了和氣。

于是毛八重讓人上前喊話,讓鎮江的知府和守將快些投降,並說帶來了郎廷佐的親筆信。過了一會兒,城門被打開一個小縫,一個守門把總探出腦袋,將那封信接過去,然後城門重新關上。

毛八重見到對方收了「勸降信」,便知道鎮江的守軍根本沒有想要死守,不然也不會去接那封「勸降信」,否則直接開打不得了。

果然,在半個時辰以後,鎮江城門大開,從里邊連跑帶顛跑出七八個文武官員,不過從官服上看最大的也只是五品知府而已。

毛八重曾經是江寧綠營參將,也多少知道一些鎮江的官員,比如鎮江的知府叫做林茂才,城守副將叫潘園,都是沒有多大本事的人。不過林茂才曾經拜入郎廷佐門下,以學生身份侍奉郎廷佐,何況又是下屬,所以對于郎廷佐的話,林茂才從來都是言听計從。

林茂才這些日子也是一直提心吊膽,如今好像「天下大亂」一般,大明的軍隊有如從天而降,前些日子還說在江西和福建,這幾天就跑到江蘇地界了,而且兵圍江寧城。就在昨天,有人從江寧過來,說是總督郎大人投降了,明軍佔領了江寧,大明皇帝也進了江寧城,這可能嗎?老師可是一個忠貞之士,怎麼會投降呢?

就在他狐疑不決的時候,明軍已經抵達鎮江,而且帶來了郎廷佐的親筆信,這回也由不得林茂才不信,所以才打開城門,出城向明軍請降。

按照永歷的旨意,為了穩定局勢,安定民心,如果各地的主官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人,都可以留任原職,等待大明朝廷的下一步任用。于是毛八重向林茂才宣讀了聖旨以後,將一套大明五品官服交給他,然後林茂才搖身一變,就成了大明鎮江知府。

兵不血刃佔領了鎮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毛八重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有些擔心,在長江出海口的吳淞和崇明島,還駐扎著清軍的重兵,兵力在上萬左右,主要是為了防止外軍入侵長江,而且吳淞是一座防守嚴密的要塞城堡,還有「紅夷大炮」等重火器,易守難攻。

雖然毛八重也帶了三門新式大炮隨行,威力和射程都比「紅夷大炮」強上不少,但對方憑借高牆深壑,也絕對能固守住城池。

可出乎毛八重意料的是,就在他在鎮江稍作休整,然後向下一座城市江陰進發的時候,在距離江陰不到五十里的地方,竟然遭遇了出擊的清軍。

這股清軍兵力不少,竟有一萬兵馬,是從吳淞和崇明島來的,為首的是崇明總兵趙雨海。趙雨海得到江寧被圍後,準備出兵救援,本想坐船逆江而上,但是怎麼也找不到足夠的船只,而清軍的水師船隊又在舟山,遠水解不了近渴,最後只好從陸路向江寧進發。

兩軍遭遇後,無論是毛八重還是趙雨海,都沒有貿然出擊,毛八重是因為對方兵馬比自己多出一倍,而趙雨海則是因為不清楚對方實力,不敢貿然進攻。

就這樣,五千明軍和一萬清軍相對拉開了陣勢,在距離三里的地方擺下陣線,都沒有率先出擊。

讓毛八重想不到的是清軍竟然還有十門「紅夷大炮」,估計也正是因為要運送這十門大炮,所以吳淞口的清軍才走的很慢,江寧已經投降三天了,清軍才抵達江陰。

三門新式大炮對付十門「紅夷大炮」,毛八重心里沒底,畢竟數量上是自己的三倍,而且清軍的兵力也多出一倍,這一仗難打!

也許是看出實力對比了,清軍竟然先動了,先是五千步兵慢慢的向前移動,而後是十門大炮跟進,最後才是另外五千清軍壓陣,緩緩向前推進。

「開炮——」毛八重大吼一聲。畢竟明軍的大炮射程要比「紅夷大炮」遠上一倍,所以在清軍進入射程的時候,毛八重便下令開炮了。

不過毛八重只有三門新式大炮,威力雖大,但能兼顧整個戰場,何況對方主將趙雨海很聰明的擺出了一個很松散的陣型,使大炮的殺傷力減小了不少。

清軍越來越近,明軍的大炮已經從仰射改稱平射了,殺傷倒是不少,可是吳淞口的清軍不同江寧綠營,他們在江南的戰力可算上是頂尖的。

毛八重看到清軍必進了,馬上下令全軍突擊,因為此時如果靜待清軍發動攻擊,勢必會被清軍沖亂陣腳,與其如此,不如下令全軍沖過去,還有一些勝算。

五千明軍一片高喊著「為了大明,殺啊——」一邊向清軍猛殺過去,很快兩股軍隊交織在一起,砍殺在一起。明軍的大炮並沒有停歇,重新提高炮口,向清軍的後隊轟去。

明軍的炮手都是熟練的老兵,是從井岡山下來的,打得準,打得狠,三門大炮對付十門「紅夷大炮」,竟然不落下風,很快就轟碎了清軍的四門大炮,可是清軍比較狡猾,在射出一炮後,馬上變換陣地,讓明軍的炮手很難找到,不過他們也打不到明軍的大炮。

不得不說趙雨海是一員悍將,在突擊的時候,突然從後隊各分出兩支清軍,每支一千五百人,從左右向明軍包抄,準備依靠兵力上的優勢,擊敗明軍。

毛八重的這個團,兵力為五千,只有一千是井岡山上的老兵,其余的都是「東征」路上收編的綠營兵,降兵們雖然也有訓練,但時間緊迫,戰力不足。而這股清軍可是扼守吳淞口的百戰精銳,只有一千戰力相當的明軍,兩軍混戰在一起後,明軍漸漸抵擋不住,陣線開始有些動搖了。

毛八重手持一張硬弓,連連發箭,箭無虛發,可是憑他一人之力,仍然難以抵擋清軍的進攻。

「還是撤退,撤回鎮江,等待援兵。」毛八重如此決定,可正當他要下令的時候,卻听見清軍的後背,還有左右兩側傳來了「咚咚」的擂鼓聲和「滴滴答答」的嗩吶聲。

「怎麼回事?」毛八重趕緊向左右張望,但見到天邊出現了一條黑線,慢慢的變寬,竟然是無數的百姓向這邊趕了過來。

等百姓們走近了,毛八重發現這些百姓除了手持斧頭鐮刀以外,竟然還扛著三個巨大的畫像,每個畫像旁邊都有一個人舉著高高的旗桿,上邊有一個條幅,分別寫著三個人的名字︰閻應元、陳明遇、馮敦厚。

毛八重當然知道這三個人,他們就是二十年前在江陰率眾抵抗滿清的三大義士,在江陰率領百姓獨守孤城八十一天,最後城破人亡,而江陰也從此被稱為「忠獻之邦」。

「殺啊,為三公報仇,為江陰死難的人報仇——」不知道誰喊了一聲,百姓們忽然吶喊著,沖向了清軍,從四面八方將清軍團團圍住。

一場大戰下來,清軍雖然有萬余人,但是百姓們卻多達十余萬,就算是清軍戰力再強,可遇到紅了眼的百姓,也是只有敗亡的份。

全殲一萬清軍,吳淞總兵趙雨海被活捉,接著在百姓的幫助下,毛八重繼續向長江下游挺進,接連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江陰,常熟、太倉等地,兵鋒直指吳淞口。

弘光元年,江陰八十一天,城破人亡,全城十萬百姓,全部陣亡,無一降者。今天終于報仇了!

(吼一句,求月票啦,真沒底氣,沒人投啊,真可憐!)-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大明永歷最新章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文閱讀 | 穿越之大明永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