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風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內戰對藍海國的影響

作者 ︰ 水飛雲

嘿嘿,能獲得首頁強推,真是十分感謝編輯兄弟。也感謝支持我的各位書友。繼續碼字是唯一能感謝的手段。

----

援建華夏大陸的目的很簡單,藍海國不想華夏大陸的發展被拉的太遠。這場必然的戰爭看來需要的時間比較長,起碼五年。對于藍海國來說,這五年時間能做多少事啊,世界各國都在大力恢復經濟建設和國家建設。要想讓華夏大陸跟上,這五年的時間絕對不能浪費掉。同時,藍海國的高層們也不希望這場大戰影響到藍海國的建設。

重慶**當然不會想到藍海**的深層次想法。對于藍海國的免費援建和無息貸款,當然是歡迎的很。雖然比不上**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但是也是一項資金的來源。不過藍海國的資金援助和工廠援建不太好使用。藍海國在華的援助項目都是藍海國派人監察使用,一分都不讓浪費或者挪作他用。這些火電廠、輕工業企業的建設地點都是藍海國來選定。重慶**根本別想把這些工廠和資金用到戰爭方面去。

其實這些設備藍海國本身也很缺乏。但是華夏大陸的工業基礎太薄弱了。能源工廠和礦山開采是工業化最基礎的東西。藍海國冒著炮火以2010基金會的名義在各地援建電廠和煤礦。慢慢的改善華夏大陸的工業基礎水平。連**人和歐洲人都在暗地笑話藍海國的人傻。沒有利益的援建是多麼傻的一件事情。

的確,藍海國自己在南非的建設、在阿曼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機器設備,尤其是資金。藍海國為了移民和軍隊建設已經拿出了財政收入的50%以上。而藍海國嚴厲的教育、衛生法規又消耗了大約15%左右的收入。**開支和維持基本的統治秩序消耗的財富佔到了收入的20%左右,這部分包括了**人員的工資,行政開支和各類救災、撫恤和額外支出。藍海國真正能用于擴大再生產的只有10%左右的收入。按照藍海國1945年全年收入在110億元藍海幣,相當于11億美元。僅是**當期財政收入的25分之一。這部分收入還要按期歸還**、英國的貸款。差不多就相當于藍海國每年只有不到1個億美元的資金進行全國的建設。所以藍海國的資金也是很緊張的。好在藍海國的許多工業基礎已經健全,大量的機器設備並不需要進口。而且藍海國當地的勞動力成本極其低下。再加上藍海國國務院經濟委員會的高手們深深的知道舉債發展的好處。發行國債和允許發行企業債券。使得資金得以將將滿足建設的需求。所以在華夏大陸內戰的這一段時間內,藍海國也是最艱難的日子。不僅要考慮本國的發展,還要援建大陸一部分工業基礎。不僅要花巨資發展經濟,還必須花費大量的資金研制戰略科學技術,如衛星、洲際導彈、核武器。

就這一層意義上來說,藍海國也沒有實力干涉華夏大陸的內戰。所以藍海國最激進的,號稱「民族主義」者的黃宗英都私下說︰「讓他們去打吧,我們無能為力。我們先建設好自己後再說大陸的發展。」這個觀點很快在藍海國高層內部擴散。

對于遠在亞洲本土之上的戰斗,藍海國既然控制不了,那麼就利用它好了。藍海國還是那個做法,用醫療隊當宣傳隊。藍海國在交戰區邊緣設立了大量的難民收容所,然後從兩路移民。靠近雲南的一路向西經過西緬甸聯邦前往阿曼。在沿海附近的一路向東在海邊港口登船,乘坐藍海國龐大的移民船隊前往新加坡。在新加坡進行補給和休息之後前往馬達加斯加。重慶**根本沒有時間去管理國民的生死。也沒有管理這些難民生死的經濟能力。內戰的全面爆發更加讓華夏大陸上的民眾本能的逃離戰場。大量的人口加入了藍海國的移民隊伍。

藍海國龐大的移**輸艦隊不停的在幾大港口之間穿梭。四十二艘**賠償的貨輪全部被改裝成移民船只,再加上護航的驅逐艦、護衛艦和補給船,藍海國負責移民的兩支船隊中船只的最大的一支船隊的數量能達到60艘以上,一次性就能移民6-8萬人。

對于移民用的船只,藍海國也是早有準備。藍海國眾多的造船廠在45年、46年建造了大量的3000-6000噸級的遠洋貨輪,這些貨輪不僅能從阿曼、莫桑比克往馬達加斯加運送資源,也能從華夏大陸運載移民返回馬達加斯加。特別是戰爭結束後,大量的貨輪,被改裝成客貨兩用。從馬達加斯加把生產的工業品和糧食運往華夏大陸,再從華夏大陸運輸移民返回馬達加斯加島。兩支藍海國有組織、帶護航的龐大的船隊不停的在亞非大陸之間穿行。同時在西緬甸聯邦實兌港和阿曼之間還有一支規模稍小的船隊在晝夜不停的運送從**陸地來的移民前往阿曼。

陸地上的移民隊伍也是由200輛卡車組成的龐大車隊,一次性也能移民8000-10000人。不過陸地的移民並不是全部都乘坐汽車來遷移。相當一部分人都是有組織的行軍。到1946年,藍海國通過西緬甸和北緬甸移民的大部分是雲貴川的移民,或者是從中原征召的經過短暫培訓的士兵。

海路運輸的大部分是沿海省份的一戶戶人家。大量的人口從華夏大陸可能爆發內戰的區域提前移民了。這部分人大部分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城鎮居民。守在土地之上的村間地頭百姓可不知道藍海國還是什麼海藍國。他們只知道守住故土。

藍海國向這些城鎮人員承諾安排到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城市,對貧農和無地產者承諾給予南非的土地,對于有田地者,藍海國承諾在藍海國南非地區給予相應的土地補償。對于富有的工商業者和小資本家。藍海國的移民機構承諾幫助在阿曼或者是馬達加斯加上建廠或者開辦商業店面。這些優厚的措施和大陸上不停的戰爭都讓大量的,各階層的人員願意遠離故土前往遙遠的非洲。

所以46年的移民素質是非常高的。這也是藍海國的威名日盛,重慶**太令人失望的緣故。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社會精英們滿以為抗戰結束,可以好好治理國家了,但是現實讓愛國志士們失望了。在嚴重的失落感下,大批的中產階級和有產階級都決定移民藍海。

此時的重慶**為了一統山河,根本不會考慮這些民族的精英的流失對國家的影響。這些有產階級和知識家庭的移民,給藍海國帶來了空前多的各類人才。藍海國也想盡了辦法來給予這些移民以優厚的條件。這些條件又反過來影響了華夏大陸上遲疑觀望的一大批人。46年的這批高素質的移民其實在往後的藍海建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認清了重慶**,離開了故土,來到了藍海國,已經把藍海國當作了自己新的故鄉。他們大概是藍海國在華夏內戰中最大的收獲吧。

除了最大的那支移民船隊,還有另一只船隊也能運送移民5萬人左右,這兩支船隊從華夏大陸的沿海到馬達加斯加大約要有25天左右。也就是說,2-3個月內藍海國能通過海路移民11-13萬人。按照這個速度和戰爭的持續時間,藍海國能在47年全年通過海運移民50萬人到馬達加斯加或者是南非。盡管數量如此巨大,但是相對于華夏大陸沿海的人口基數,這根本不算什麼。

這麼大規模的移民是件非常艱巨的工作,不過好在藍海國已經有了豐富的移民經驗。組織機構和各類預防措施都很健全。藍海國通過42年的少量移民、43、44年的有意識移民和45年、46年的大規模移民,已經將近48萬華夏兒女安全的移民到了馬達加斯加島,近17萬人安全移民到阿曼。有了這些成功的經驗,相信繼續擴大移民規模和移民更多的華人前往藍海國是不成問題的。

只要保持目前的移民勢頭,藍海國就能在1950年前讓阿曼、新加坡、塞舌爾、毛里求斯、馬爾代夫的主要民族是漢人。甚至能在南非、馬達加斯加主要核心區域造成局部的漢族數量優勢。不過從西緬甸聯邦移民阿曼的速度似乎慢了點,主要問題出在滇緬公里上,這段路消耗的時間太長。藍海國決定從實兌修一條鐵路穿越若開山脈前往曼德勒。這樣就可以利用日軍在緬甸修建的密支那到曼德勒的鐵路,進行移民。今後也可以將這條鐵路延續,連接雲南和整個華夏大陸。這條鐵路就由緬甸當地人和移民一同開始修建。這不僅對移民,對將來的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藍海國在戰後甚至沒有在馬達加斯加修一條鐵路連接新京市到馬達加斯加的南部,而是首先在西緬甸修建了這條艱難的大山里的鐵路。「一切為了移民」程建中在鐵路建設的申報文件上如是批復。

不過要想真正的讓華人能完全控制西緬甸、馬達加斯加、南非、錫蘭和莫桑比克等本土人較多的地區,那還需要漫長而艱巨的移民過程。「移民」已經成為了藍海國的基本國策之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印度洋上的風最新章節 | 印度洋上的風全文閱讀 | 印度洋上的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