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風 第一百四十九章 戰爭的預案

作者 ︰ 水飛雲

藍海國不可能把重要的補給單單指望戰爭中的航運。藍海軍方分別以阿曼、錫蘭、南非和馬達加斯加為主要軍工後勤基地,上產各類補給。如燃油、彈藥、軍服、醫藥等補給量較大的物質,藍海都在上述四個核心地區分別建設工廠上產,並建立了儲備庫。

特別是燃料,藍海能生產石油的地區只有阿曼,所以藍海國不僅在其他地區建設了大量的儲備庫,而且在南非建設了煤間接液化工廠生產柴油和汽油。同時藍海國還在南非開采油頁岩,研究相關的制油技術。當然完全想克服這個不利條件,也是很困難的。未來的戰爭中這個缺點還是會對藍海隊的後勤產生影響的。

軍工生產其實和後勤是基本掛鉤的。不過軍工生產包括了許多其他因素。尤其是海軍的造艦、陸軍的戰車、空軍的戰機和戰略部隊的導彈和核彈。和後勤一樣,軍工企業的布局將會影響到戰爭中軍隊的戰斗力和物質獲取情況。所以藍海國還是很審慎的選擇了為各軍種服務的軍工企業的所在。不過對于特定的軍工企業,藍海國實行了保密條例,如鈾礦開采、濃縮和運輸企業。

軍事工業涉及到許多其他方面的科技秘密。尤其是對藍海國來說,有大量的先進的軍事科技運用到各類軍事設備當中,所以保密的任務很艱巨。尤其是藍海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許多企業里面有各民族的工人和管理人員,想要保證軍事科技的安全,那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這一點,在綱要中也拿出了辦法。也就是全封閉,全軍事化管理軍工企業,再加上國家安全部的防範,也許能夠做到不失密。

藍海國的兵役制度采用的是義務兵加志願兵,以及預備役制度。義務兵服役3年,20歲以下的都符合參軍條件。服役滿3年者可以申請志願兵,為期2年。

所有退役軍官和士兵均自動轉為預備役。對于藍海國來說,二十年期間,按現有兵力,分批退役,二十年後將有約200萬預備役軍官和士兵。可以滿足一定規模的戰爭。至于全面戰爭,那就是全民動員的格局。

所以藍海國還分別制定了局部戰爭預案和全面戰爭預案,甚至是核戰預案。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寄希望對手不敢使用核彈攻擊,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全面防備對手,才可能使對手

局部戰爭的可能性非常大。對于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獨立、非洲和亞洲國家的獨立,爭奪資源的代理人戰爭。這都是局部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對于藍海來說,一旦藍海國發展到能影響到美國和歐洲的領先地位時,那時美國和歐洲的德國都將會將目光聚焦到藍海國,藍海國內部本身的多民族性,必然會被美國和歐洲國家所利用,那樣無論是挑唆獨立,還是直接進攻,都是有可能的。由于核武器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局部戰爭和代理人戰爭。

代理人戰爭,主要是在中東或者是西緬甸。這倆地區的周邊有著很大的不確定因素。而其他的獨立戰爭,那極有可能是在幾大地區中爆發,如莫桑比克、錫蘭、甚至是馬達加斯加。南非也有可能,但是根據後世的經驗,南非是比較容易進行少數民族統治的。

判斷出戰爭的可能,那麼就有戰爭的準備。首先是應對內部的可能戰爭。如果真的不能靠政治化解,那麼鎮壓就是唯一途徑。莫桑比克等非洲人民的血性已經消失的比較厲害,所以只要嚴厲鎮壓,那麼就能維持統治。而中東的獨立,就需要另覓它途,畢竟藍海國不希望出現一個類似基地組織的反抗勢力出現。所以在短期內靠人口移民集中阿拉伯人的聚居區,然後允許其獨立,就是一個方法。但是這個方法需要軍隊的支持和作為後盾。

阿曼地區的阿拉伯人人口很少,主要在首都附近聚居。但是阿曼北部有著大量的石油和礦產,不可能將這部分地區交給他們獨立。那麼另一個選擇,就是逐步將這些不到100萬人口的阿拉伯人慢慢的遷移到與阿拉伯酋長國交界的蘇哈爾以北地區。那里有著草原和海濱。藍海國完全可以利用該處的有利經濟發展水平吸引前往。如果在某些時候,實在不便于鎮壓獨立,那麼允許其在憲法情況下的自治,這也是一個辦法。另一個辦法就是鎮壓。陸軍第五、第六師和本土防御第3師以及裝甲第一師都是完全有能力在防備其他中東國家的情況下,實施鎮壓。至于由阿拉伯人組成的本土防御第4師主要駐守在中部城市索基拉,南部有陸軍第5師,北部有第6師,西面有本土防御第3師,馬斯喀特還有海軍陸戰隊第三旅。

對于外部的代理人戰爭,藍海國準備也是各地區駐軍自行解決。國家部分動員。藍海國力爭工業的主要基地馬達加斯加島不受戰爭影響,作為全國發展的心髒和動力源泉。

如果真的在中部非洲或者是中西部非洲發生戰爭,無論是直接的局部戰爭還是代理人戰爭,藍海國必將進行重拳出擊。利用主場優勢快速解決。

至于真正的發生全面戰爭,那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預案問題了。這涉及到藍海國的所有方方面面。這個預案,其實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外交政策、基本發展思路的考慮。

其實發展思路和目的,決定了外交基本策略,也決定了軍事的布局。藍海國認為,在二十年內只會有局部戰爭,那就意味著這頭十年內將是平等外交,無須刻意結交任何國家。誰能提供好處給我們,我們就和誰交好。而後十年,國家就必須考慮戰爭可能爆發的根源和對手。那樣,提前給對手扶持點對手也是避免直接戰爭的一個手段。比如說扶植蘇聯對抗德國,避免德國進攻阿曼地區,比如說支持中美洲國家挖美國後院,以減少美國的勢力外伸。又比如說支持澳洲、印度獨立,以瓦解英國對藍海國的壓力等等。

當然二戰的盟友是美國和英國,但是雙方在資源上有很大的利益之爭,雙方在印度洋、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都有利益上的沖突的可能,而且可能性較大。在紅海、北非和中東,英美和藍海國也會有資源上的沖突。對于德國也比較直接,雙方都需要掌握中東。如何選擇盟友和敵人那就要看幾方在日後國家發展中幾方相互采取的政策。這並不是藍海國想與誰結盟就與誰結盟,想打誰就打誰的。即算藍海擁有超過50年的科學技術,但是獨立對抗世界,那也是不可能的。

不過可以預見到的是,一旦進行世界性戰爭,那麼只有一個地方是相對可靠的盟友,那就是華夏大陸。所以在未來二十年內,如何幫助華夏大陸發展和如何提高華夏大陸的國力也是藍海國的一個重要的任務。盡管現在華夏大陸上的局勢還是很不明朗。

不過,從一開始,藍海國就已經選定了華夏大陸未來的主宰,雖然目前在華夏大陸上的兩個偉人都不是令藍海國的掌權階層滿意。但是歷史的淵源和對兩人的評價都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每一個藍海當權者的心中。所以在抗戰結束之前,之後各項情報已經通過齊海軍在延安培養的電報人員送往了延安。各種先進的作戰思想和先進的武器技術也被輸送到了延安。相信在目前情況下,華夏大陸的走勢一定會沿著異時空的軌跡走下去。

軍隊的直接導致了政權的崩潰,這是重慶政府短短4年就崩潰的根本所在。而不是後世許多人認為的延安鑽了什麼抗戰的空子。這是齊之洋和藍海國這些軍官出身的掌權者早就明白的道理。當一支軍隊為軍費去做生意的時候,拿國家賦予軍隊的特權去謀取金錢的時候,那麼就是這個國家的基礎在崩塌的時候。當重慶政府軍隊高官用軍車走私的時候,當重慶軍隊中軍官的升職需要提煙送酒的時候,當重慶的國防部需要公開在部隊中提倡遵紀守法,廉潔自律的時候,那麼正規軍就已經成了民兵,民兵成了土匪。所以藍海國選擇了延安,選擇了一個大多數人廉潔自律的政黨。

全面戰爭的結局就是核戰。所以藍海國並不希望產生這種結局,也不希望有這種可能。雖然現在美國和德國都有核裝置或者是核武器。但是現在的數量還遠遠沒有達到毀滅地球,毀滅世界的數量級上。藍海比這兩個國家都清楚核武器的可怕性。也許核戰的預案只需要做一個,那就是如何準備毀滅地球。

不過核戰反擊的預案是一定要做的。這一項的內容起碼在二十年內是一張白紙。藍海國應當是第一個發展出遠程核武器的國家。齊之洋天真的打算,在發展出遠程核武器之後,邀請美國和德國進行限制核武器數量的條約,避免產生異時空的核軍備競賽。

至于國家防衛工程,這個比較簡單,藍海國不會傻到建設什麼一線、二線或者是深挖洞,廣積糧。只是對關鍵的核心防線修建了部分國防用的專用通訊線路和設施。另外就是在索科特拉島、開普敦和新加坡建立了戰艦標識系統,收集各國的戰艦數據和特征。這是藍海國最關注的國防工程,至于其他的國防工程都是在建設軟性防御工程,如各地的應急反應訓練,應急反應意識的培養等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印度洋上的風最新章節 | 印度洋上的風全文閱讀 | 印度洋上的風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