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明 正文 第九章 大預言和大豐收

作者 ︰ 圓明園主

如今已經到了九月中旬,農歷也已八月。雖然農歷六月的時候也有過下暴風雨,潮水泛濫的時候,不過黃家寨這里受到的影響不算太糟,年頭黃復華興修水利的舉動估計也帶來了一些好處。因此,黃家寨這邊的莊稼長勢都不錯,特別是黃復華家的十畝稻田。

這十畝地里的水稻種得早,經過浸種等處理,又有足夠的土肥料的滋養,加上稻田養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今已近收割之際。滿眼都是沉甸甸的稻穗,一看就比附近其他農家的水稻產量要高得多。

看到這十畝地的豐收景象,黃得福是這村子里最高興的人。

雖然黃復華才是這十畝地的主人,但黃復華本人家大業大,十畝地的豐收雖然喜人,但也不太在意,而且在後世的小時候親眼見識過外婆所在村子的豐收景象,心里沒太多激動。

黃得福就不同了,種了半輩子的地,這十畝地的產量鐵定會創個人歷史最高記錄了。雖說是黃老爺提供了不錯的稻種,水利,農具,人力,畜力方面都不用自己發愁,也教了自己許多新鮮的種田法子,但誰都知道,這十畝地主要是他黃得福種出來的。更何況,豐收增產的部分,還有自己的一成收獲呢?!而且,黃得福自家的田地也用了一些他覺得肯定有好處的新招數,所以他家的畝產雖然和這十畝田地比稍有不足,不過差距也不大。

村子里的人自然不敢去打擾黃老爺,但看到這麼豐產的稻田,很少有不向黃得福請教的。如今也算是農閑時分,黃得福自然也樂意給大家擺擺怎麼種田的龍門陣。當然,出于小農意識,黃得福講了不少,但也藏了兩三分。饒是如此,一些高招還是讓鄉親們佩服不已。

然而,讓黃得福想不到的是,黃老爺竟然把這些高招都一一寫了出來,並派村里的學徒黃大山把這些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願意學的鄉親們。另外,據黃大山轉述,黃老爺夜觀星象,算準了這個八月(農歷)將「潮水數溢,月底更會台風潮涌,數日不退」。

這個消息絕對震驚了每一個听者。現在黃老爺的威望確實已經很高了,有錢有勢的官老爺,撇開直接受雇的人員,其他的村里人也多少受到了他的恩惠。但夜觀星象,預知一個月的天氣,那是神仙才能做到的事情!

當然,大伙平時听的小說《三國演義》里那個諸葛孔明好像也有這個本事。

總之,暫時是沒什麼人相信黃老爺能算準。當然,多數听到這個預言的人都做了一些不用花錢的準備工作,比如把水缸都挑滿了清水,省得到時喝黃泥水……

黃復華自然是做好了一切準備。最重要的準備,就是在一個月前,用自己做的水泥,在地勢高的建造好了儲糧倉。

這種水泥,就是磚瓦粉水泥。磚瓦粉水泥需要的原料是︰

1.碎粘土磚塊。以粘土成分越多越好,最好以粘土燒制的陶土瓦、陶土碗、陶土罐等廢物的碎片,經過洗淨,烘干,砸碎,磨細,過籮這五個步驟後備用。

2.石灰。應用生石灰,新出窯的更好。把石灰塊噴水令其自行粉化,用籮篩分。如果是粉狀石灰,應先過籮篩分,再把篩分物噴水粉化過籮。

3.石膏(摻量極少,起調節水泥凝固速度作用)。可用生石膏礦石,也可用廢舊石膏模具。這兩種東西都是二水石膏,加熱至100℃以上之後,變成半水石膏,也叫熟石膏。將其粉碎並磨細,再上鐵鍋去炒。等到石膏粉末在鍋中不再冒泡,沒有水蒸氣並由白色變成黃灰色為止。

把這三樣原料按照碎磚土磚灰粉70%,石灰25%,石膏5%的比例干拌均勻,就得到了磚瓦粉水泥。

這種水泥與現代的一般水泥比較,抗水性好,耐酸堿腐蝕性好,強度較低,一般可達200~300號,適用于水上、地下工程及酸堿浸蝕的建築物。缺點是耐凍性差,凝固速度緩慢,且容易出現干縮裂縫,所以使用時應加強養護,一般需要養護近一個月。為改善這種水泥凝固速度緩慢的特點,在拌制砂漿或是混凝土時,可以加入水泥重量2~3%的芒硝。用法是先把芒硝投入熱水中溶化,並充分攪拌均勻,再以此芒硝的水溶液去拌砂漿或混凝土。

有了網絡的幫助,和可以調用的充沛人力,黃復華制造出這種簡易水泥絕對是輕而易舉。這種水泥的成本也不算高。碎粘土磚塊,50斤一分銀子的收購價絕對夠吸引人。石灰1斗1分銀子,也就是50斤石灰還不到1分銀子。石膏1分銀子能買20多斤。這樣,一噸水泥的原材料成本也就430文,加上人工,總成本也就450文,也就是白銀四錢五分。

把碎粘土磚塊換成爐渣灰或是破碎瓷碗、缸盆等以耐火材料燒制器皿的碎片,改變三種原材料的配比,還可以制造出石灰爐渣水泥或礬土水泥。

利用這種水泥,結合大明朝的各種建築材料,黃復華讓人根據自己的指點建造一個結構簡單的儲糧倉,還是一件簡單方便的事情。暫時,水泥不會外賣,自己用都不夠呢!

到了九月下旬,選了一個晴天,出動雇工和護衛隊的勞力,一天之內黃復華就讓大伙把自家這十畝田地的稻谷都給收割了。幾天後,把曬好稻谷入庫時,一過稱,十畝稻田總產量達到了4650斤,平均畝產量465斤。

其他的村民們還沒到收割的時候,于是紛紛跟著黃家的人員們看熱鬧。知道了每畝稻谷收到了4擔半多,都驚呆了。私下里,黃老爺又多了個神人的稱號,雖然那個預測天氣的消息還沒得到最終確定。

沒幾天,公歷十月四日晚,農歷八月二十八,台風襲來,暴雨潮涌,直到九月初五,潮水才退去。黃家寨雖然沒受潮水直接淹沒,但雨大受澇,快成熟的新谷子泡在水中,大多還是免不了變成了芽谷。

雖然,芽谷的賣價會大減,將導致今年的收成又不好,但黃家寨的人們心情倒不太糟糕。為啥?因為黃家寨村出了一個能觀天象,知晴雨的神仙老爺,以後的日子大家能消災免禍,預知禍福了。今年大家靠著神仙黃老爺,有了種子播種,幫著做雇工的,做漿糊的,當護衛隊員的,當學徒的,賣蔬菜的,許多人家除了田地,多多少少都有了另外的一些收入。黃老爺還在農歷八月十五那天,向黃家寨的每戶人家贈送了他自制的非常有用而且好用的引火工具——一盒現代產的火柴。

而且,黃老爺在連日的台風雨來臨時,不但讓自己的衛隊幫助有需要的村里人,還通知大家,年初的谷種仍然只要用兩倍的芽谷償還!各家各戶的芽谷,黃老爺也會以高出秋收市價一成的價格收購,要大家做的就是各家把賣給黃老爺的芽谷在自家收藏好,隨時听候調用。

如今的黃老爺可不怕有人跟他賴賬,當然,也沒人敢不開眼到這個地步。

早在八月初,黃老爺把自家大部分的菜地和新開荒的近五畝地,合計六畝地,都改成了種玉米的旱田。至于自己家所需要的蔬菜,自然是花錢向村民們購買。

這玉米種子,可不再是象今年年初稻種這樣的大明本時代產品,而是黃復華在現代精心挑選的一個適合崇明島的良種。

由于許多雜交玉米種子都要由專門的種子公司每年選育,並不適合黃復華帶回一次種子,以後靠自家種出來的玉米挑選優良的來做種的打算,所以黃復華找到這種具有現代雜交高產抗病優勢,又能穩定地自交做種的玉米良種,還是花了一番周折的。

十月中下旬,黃老爺的六畝玉米地,也陸陸續續地到了收獲的季節。最終計算下來,畝產達到了五百多公斤,共收獲3200多公斤。留下了1000公斤的種子,還有2000多公斤可供食用。

這個玉米品種在崇明地區,春播和秋播都可以。春播生育期95天左右,秋播75天左右。糯性好,略有甜味,適口性好,無禿頂,在現代去除苞葉後畝產可以達到八百公斤以上。露地直播栽培的,一般在清明前後播種,適宜用雙粒播種,並要留足預備苗。秋季栽培時一般在7月底至8月10日前播種。

就這樣,到了崇禎三年的十月底,黃復華光自己種出的糧食,除去做種子的1000公斤玉米和十多斤稻谷,再除去黃得福應得的那一百多斤稻谷,還有4000多斤的玉米和4500多斤的稻谷。由于有外購的蔬菜,豆腐和肉類,加上自己釣到的魚類作為補充,足夠四十個人一年之用。

隨著大家秋收逐漸完成,稻谷的價格也出來了,普通新谷900文一石,而芽谷每石僅值600文。黃復華收回稻種的本息,共計芽谷8000余斤,又以720文一石的價格,花費一千八百兩白銀,共收購了約三十四萬斤芽谷。這些糧食如果省著點用,可以養活1100多人一整年。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攜明最新章節 | 攜明全文閱讀 | 攜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