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侯 第二卷 江南春 第三十九章 才子卻不能做出好文章

作者 ︰ 衣山盡

按照明朝的規矩,縣官傳喚鄉民,或者頒布政令,都盡量差遣里長,以免衙役在鄉下生事勒索。這一條規定可是寫在朱元璋敕定的《大誥》里面︰「凡勾攝公事,不可差皂隸、快手、機兵人等下鄉生事害人,致生不虞,負累不便。止許差各里里長轉令甲首拘與。」

所以,付班頭那日去東山吃了個大虧之後,卻不敢聲張,只說騎馬的時候從馬背上掉了下來,摔成重傷。

而鄭重少年時本就是一行走江湖的游俠兒,武藝高強不說,又有心討好陳艾,下手極重。

付班頭被打得極慘,回城之中就發了高燒,沒辦法做事,躺在床上養了一個多月尚未見好。

一個多月不能識事,縣衙的事務也開始繁忙起來。

此時正值秋糧入庫之時,而在朱元璋的高壓恐怖政治下,各地小吏缺員嚴重,衙門里所有的事情都壓在胡知縣肩上,將這個七品官壓得有些喘不過氣來。

陳艾得了鄭重不少錢,節省著花,這一年的生活總算有了著落,亦無凍餓之虞,自可安心讀書。

生活一安定,時間也過得飛快。

這一日陳艾照例在縣學讀書,作為吳江士子中的一根獨苗,又是一對一教學,而胡知縣又是個學問出眾之人,倒讓他學了不少東西。現代人死記硬背的功夫自然比不上古人,可歸納總結能力,以及科學的學習方法卻不是明朝人所能比擬的。

幾十天下來,陳艾的學業更是突飛猛進,好象已經觸模到國學的門檻了。

不但胡知縣所教授的知識他能夠飛快掌握,有的時候還能舉一反三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這些見解不過是現代社會耳熟能詳的常識,可在古人听來卻非常新鮮,也讓胡知對自己這個學生刮目相看。

古代科舉的出題範圍來自《四書》,這是一道必須攻克的關卡。四書中,《孟子》最易,《論語》最難。

因此,胡知縣的課程也從《孟子》開始,接著是《大學》《中庸》,然後才是《論語》。剛開始的時候,胡夢海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育方法,一味讓陳艾背誦。到後來,發現這個學生記性不錯,只一個多月時間就能將這四本書倒背如流,欣慰的同時,也大為驚訝。

陳艾心中好笑,這四本書他讀研究生的時候本就被逼著背過一次,早就滾瓜爛熟了。對他來說,學習做八股文章卻比純粹的做學問搞訓詁有意義得多。

可當他小心地提出想學寫八股文的時候,胡知縣卻沒有興致,只將幾本範文扔了過來,說︰「八股時文有什麼意思,為師當初也不過是考試前臨時讀了幾篇範文,就一路考了上去。道德文章才是完善自我品性的正道,若存了功利心去讀書,則離大道遠矣。」

陳艾心中一陣月復誹,老師你進士出身,又是一縣知縣,功成名就,如今卻看不上八股文考試。卻不想我陳艾還是一個小小的童生,正要靠此敲開官場大門。

心中雖然不以為然,也恭敬地回答說恩師言之有理,振聾發聵,學生受教了。可回家之後,卻將這幾本範文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細心揣摩上十幾天後,突然發現這八股文也不難寫。

所謂八股文,是明朝科舉考試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每篇文章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每個部分,每個段落都有一定的字數規定。可說是專講形式,不講內容。

寫八股文的時候,只要你嚴格按照格式來寫,雖然不能寫得花團錦簇,可要想寫糟卻不容易。

而且,明朝初年正是八股文剛興起的時候,國家取士一味鼓勵,只要格式對了,都會通通錄取,這對國學素養不太高的陳艾而言卻非常有利。

再說了,在後世,陳艾可是在機關工作多年的小公務員,機關公文寫作是他的強項,像這種機械呆板的模板式文章他寫起來十分順手。在他看來,八股文和機關的工作報告,領導的發言稿沒什麼區別。既不要求你文筆優美,也不要求言之有物,只要依照格式來,不說錯話,不跑題就是王道。

想通這一點的陳艾信心滿滿,自己也嘗試著寫了幾篇。

第一次寫八股文的時候,他因為不習慣用古文寫作,難免有些磕磕絆絆,一篇八百來字的東西將他折磨得頭疼欲裂,只想扔筆了事。

但他卻是一個執著的人,也不怕胡知縣笑話,每寫一篇文章都回送到他手上,請恩師指點。

剛開始幾篇自然是不忍程猝睹,也讓胡夢海改得滿篇都是圈圈叉叉,並苦笑著搖頭︰「佩萸,你半路出家讀書,底子比普通士子要薄許多。文章雖然寫得通順,可細微地方的用詞卻大有毛病,有些生僻典故也沒用好。還是先讀幾年書,把基礎打牢為好。」

換其他人,早被打擊得沒有自信。

可陳艾還是不肯罷休,既然用詞上有毛病,那我就讀範文;典故用不好,盡量少用就是了。

這一開始就停不住,陳艾每天寫一篇,從不間斷,也讓胡知縣改得腦袋發漲。

幾十篇文章作下來,剛開始的時候,胡夢海還能改上些字句。可漸漸的他就發現了許多不對勁的地方,陳艾的文章越作越老成,越作越……圓滑。

很多時候,他的東西都看得人昏昏欲睡,想一把火燒掉了事。可真要讓你挑錯,你抓半天腦袋也想不出一條將這篇稿子扔掉的理由。

不對啊,陳艾那日在見解綸的時候能做出那等精妙的詩句,怎麼一寫起時文來卻變成這樣?

「這種……文章簡直就是……就是奔科舉考試而去的……」胡知縣愕然驚醒過來,只能搖頭苦笑︰「佩萸,你叫我怎麼說你才好呢,你的文章實在是太難看了。為師讀起來,感覺像是嗓子眼里塞了一團破棉絮,吞不下去吐不出來,憋得好生難受……」

「恩師的意思學生明白,正如你所說我底子薄,要想達到你老人家的學問水準,至少得再花上幾十年工夫。可學生認為,讀書這件事乃是一輩子的事情,人生百年,有的是讀書的時間。可人精力有限,像學生吧,今年已經二十六歲,能夠替國家替百姓做事也不過區區二十來年。只能先入仕再讀書。學生這份功名心思也只敢在恩師面前提起,羞愧,羞愧。」

陳艾見自己的文章讓胡知縣讀得一臉痛苦,心中大樂。胡大人你還不知道後世官樣文章的威力吧,領導手拿稿子在台上訓話,沒一個小時完不了,那種言之無物空洞枯燥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厲害。我只不過是將其移植到明朝來而已。

而且,明朝初年八股文還是新鮮事物,很多考生在參考的時候還講究文筆辭藻,文章好看是好看,可未必能拿高分。到後來,八股文已經演變成一件純粹的工具,仕途的敲門磚,經過明清兩朝五百年無數能人高手的研究,後人早總結出一套如何能拿高分,如何能順利獲取功名的套路。

陳艾只需依著這個套路寫就是了。

這也是他以前在大學讀碩士時的研究課程之一。

听到陳艾的話,胡知縣點了點頭,嘆息︰「也只能如此了,你這種文章,不要說童子試,只怕連個舉人也能考的。」明朝人平均壽命不過五十歲出頭,自己這個學生今年已經二十有六,若按步就班地讀書,也沒有多余的年月可以消耗。

學生是老師的臉面,這個陳艾學問不成,可真上了考場,卻未必不給人驚喜。

一念至此,胡知縣也只能沉默不語,只悄悄地加重了陳艾的學業,將五經和《通鑒》以及《昭明文選》這些讀書人的基本讀物加進課程里去,看能不能將陳艾的學養底子打得再厚實些。

胡知縣︰「佩萸,你即懷為國為民效力之心,為師自然十分高興。你學問不成,年紀也大,將來若想在學術上有所成就,也沒任何可能,不如在經世致用上多下些工夫。」

他振奮起來,突然想起解綸那日在離開吳江時說陳艾將來有六部堂官之才。其意思並不是說陳艾的詩文有多出色,而是指陳艾所作的那首詩做所蘊涵的欲有所作為,若能為國為民,青史留名,雖萬死而不悔的壯志。

一切學問都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空談理學,對國家又有什麼意思?

陳艾︰「恩師教訓得是。」

胡知縣︰「這樣,我手頭正缺人才,你平日間就多在衙門里走動,幫我處理文牘和日常事務,也算是熟悉一下地方政務。且,你家境貧寒,若在衙門做事,每月還能領些米糧過活。」

陳艾心中歡喜︰「多謝恩師。」

「不日朝廷就要對地方政務進行政績大考,吳江縣秋糧征收一事拖了這麼長時間還沒辦妥,本官辜負聖恩,萬般羞愧啊!」胡知縣一臉的陰霾。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明公侯最新章節 | 大明公侯全文閱讀 | 大明公侯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