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145節江寧辦差(2)

作者 ︰ 嵩山坳

第145節江寧辦差(2)

曹德政自問自己以一介布衣,蒙皇上召見,言語之間皇上天語有加,他雖出身草莽,也知道知恩圖報的道理,這一次成立新衙門,倒給他看到一條報國之門,于是主動到了江蘇府城,求見椿壽。

兩個人當年曾經見過一面,椿壽公務之余,請到衙門中撥冗相見,問他來意,曹德政說,「小人知道朝廷修建鐵路,其中要用到無數民夫工役,小人想,旁的事情小的幫不上什麼忙,只有這民夫一事,小的在漕幫多年,人頭極熟,」

他還沒有說完,椿壽就明白了他的用意,「你是說,將那些漕幫中剩余下來的丁眾收攏起來,加入營建工程之中?」

「正是此意,還請大人允準,給小的這份機會,上報皇上天恩。」

椿壽心中一動,對曹德政說︰「曹老兄,你能夠有這份心,自然是極好,不過,漕幫丁眾人數眾多,收攏在一起為鐵路之事出力,非本官一人可以做主。這樣吧,容我幾日,待我如實奏明皇上,請了聖命之後,再做處置,你以為如何?」

「大人言重了,小人不敢當。」

椿壽的關于把漕幫剩余部眾收集起來,讓他們加入到鐵路營建事務中去的折子大獲皇帝的賞識,特別命兩江總督桂良下了一道旨意,命他和椿壽在省內全權處理此事,不但是本省的漕丁,臨近省份如河南、山東兩省的漕丁,若是有漕運改制之後失卻生活來源的,都可以加入進來。

旨意到省,給了如同曹德政之類的漕幫丁眾一線曙光,當年在水上討生活,辛苦固然,一家老小勉強果月復總還是可以的,誰知道咸豐元年起,驟然失去生活進項,無數漕丁淪為沒有了生活來源的普羅大眾,一開始還能夠靠幾兩積蓄和幫中、朝廷兩層發下的銀子度日,只是正如曹德政所說,一大家子人,人吃馬喂的,這幾兩銀子又濟得什麼?

這些人吃官家飯習慣了,讓他們田間勞作一來是不會,二來也不肯受那份勞累,勢窮力蹙,便有了鋌而走險的心思。便在這時,朝廷的旨意到了省里,所有參與到鐵路營建之中的民夫,每日除了飯食之外,還有五錢三厘銀子的工錢。

于是,前來兩江參與營建的民夫絡繹不絕,弄得新成立的衙門整天忙個不休,所有來報名的民夫統統記下名字,然後發給三錢銀子的路費,打發他們各自回去,等待來年工程正式開始了,再行前來報道。

只是走上一趟,就有錢可拿,這樣的好事到何處去找?于是,越來越多江寧城中的百姓也來到衙門前報名,左右只是為了這幾錢銀子的利是,到最後,連桂良也覺得此事大為不妥︰每天早上,募民司衙門門口都排起長長的人流,一萬人就是三千兩銀子,這樣下去,如何是個了局?

他把椿壽和靈桂找來詳細問了一遍,卻又無法可想,皇上的旨意寫得清楚明白,所有前來報名應征者,一概登記姓名,發給路費,不許有人從中刁難,更不準有盤剝情事。

可是看看眼下的情況,再收攏一下已經登記的名字,人數早已經過了百萬,漕幫剩余的丁眾絕對沒有這樣多,也就是說,其中大把填充名字的,都是虛報姓名、籍貫。錢是給這些人領走了,日後開工的時候若是沒有人來,如何向朝廷交代?

桂良無奈,只得給皇上上奏章,請示下一步的行止。皇帝也知道這件事是自己想左了,不過卻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在奏折中把桂良幾個罵了一通,說他們做事無能,上勞朕憂。實在令人失望至極

而解決的辦法是︰暫時停止所有招募工作,同時發公文知會各省,再有漕幫丁眾意圖到省府來報名,先在當地漕幫領取了統一的憑證,證明自己確實是漕幫中人方可接受。

而其他的報名者,也要在本縣、鄉所屬各級衙門領到同樣的憑證,證明來人的籍貫、所住府縣,才予以收留,其他的空手而來的,一概拒之門外。

這樣的一條政令出台,方始把這股游民乘機撈錢的歪風剎住。饒是如此,事後統計一番,只是為這些人領去的銀子,就已經不下一萬三千兩之多了。

不過在正式動工之前,還有一些細節需要處置清楚,便是佔用耕地,毀壞、拆遷百姓民居,甚至墳塋之事。這件事在咸豐三年引起百姓很大的反彈,一直到年底,何汝霖、季芝昌兩位軍機大臣親自到省,在江寧城、上海府分別貼出告示,命屬下各縣中地保向百姓曉諭,說有京中奉了皇上旨意的軍機大臣親自到省,在府城和上海城中放告,為百姓宣講鐵路營建的種種有利于民之處,百姓有甚疑惑不解之處,都可以到軍機大臣駕前呈訴。

告示貼出,轟動了兩江幾省,從江蘇、安徽各省蜂擁而至的百姓奔載于途,誰知道到了江寧才知道,軍機大臣此來,只是為鐵路之事排解糾纏,于百姓冤情,是不受理、也不管的。一時間百姓大為失望,真有那訴冤無門,含淚而歸的。

後來何汝霖看看不是事,便和季芝昌說,「這一次我二人奉旨南下,雖然皇上的旨意中說的明白,不可過多插手地方公務,但眼見如此多的百姓投告無門,我這心里也大感不是滋味。九公,不如放開一些,容百姓呈訴,能夠管一管的,就過問幾聲?」

季芝昌也覺得何汝霖的話有點道理,便點頭答應了。誰想到告示貼出,所接的第一樁官司就是前文所提及的,王季福告湖南武昌府王兆蘭、臬司鱗椿一案,(詳見前文,不贅)。

眼見放告一事給自己、自己的學生惹出了**煩,兩個人後悔不迭,沒奈何之下,只得昧著良心含糊其事,草草收場,卻不想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再加上皇帝抓住賽尚阿等人在奏對之時的一番不謹之處大加撻伐,終于導致了軍機處全班出樞的政海波濤。

不過這兩O}}。個人在江寧倒也不是一事無成,為鐵路征用土地之事,很取得了一些進展,百姓見朝廷旨意堅決無比,又有一定的補償措施,也只好黯然接受下來。

到了咸豐四年的的二月十三,江寧碼頭一派熱鬧,從各州府征調來的民夫換上嶄新而同式樣的號服,最外面的號褂上前後心印著一個大大的‘丁’字,證明自己的身份,圍攏到碼頭邊,等待著來自英國的火輪船的到來——第一批從英國本土運輸而來的火車機車及配件,今天將在江寧碼頭落岸,等待開工之後,正式啟用。

鐵路營建是轟動朝野的大事,百姓心中也一直存著一份疑惑︰火車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是什麼樣子的?這一次運抵江寧碼頭,一定要開開眼,日後也好向人吹噓一番。

因此在碼頭邊上,圍觀的百姓堆積得滿坑滿谷,都想先睹為快。等到火輪船靠了岸,下來十幾個身材高大,金發碧眼的洋人,由衙門中的官人領著,一路奔總督衙門而去。過了很久,才又坐轎子轉回,開始正式的卸船。

這一次運送的,都是一些枕木、鐵軌、道釘、道岔之類的鐵路所需的配件,而且是全部用巨大的箱子裝載起來的,在外面全然看不見內中玄妙,倒讓圍觀的百姓大失所望,想看的東西居然什麼也看不著?這樣仍有些陰寒的天氣里,在這碼頭邊吃了半天的冷風,何苦來哉?

接下來的一個月的時間里,江寧碼頭成了一大片熱鬧的工地,數以千記的民夫日夜奔忙,在碼頭邊搭起巨大的廠棚,除此之外,更有一個英人在一邊指揮中國人調派民夫夯實地面,鋪上枕木,架設鐵軌,當明亮而又整齊的兩條鐵軌搭建完成的時候,江寧城中的百姓像過大年一樣的再度蜂擁而至,站在不遠處指指點點,「看見了嗎?這就是鐵路。」

有一個家中有人在工地做工的男子大聲向周圍人吹噓著,似乎深以自己能夠通曉其名而自豪︰「將來,火車就是在鐵路上運行的。」

「怎麼運行啊?是馬拉著跑嗎?」

「我怎麼知道?我家小三沒有和我說怎麼運行,想來不是人拉就是馬拽唄。還能有什麼旁的辦法?」

到了三月底,又一艘火輪船抵港,這一回有幸到現場的百姓可真是開了眼界,經過一番裝卸,一節裝點得金碧輝煌、上下一片金黃色的車廂從碼頭沿著鋪設好的鐵軌給人拉進了廠棚,距離太遠看不清楚,不過只是草草看過去,就知道和自己所知曉的一切全不相同,岸上的百姓長大了嘴巴,都忘記了應該說些什麼,「這就是火車嗎?」

圍觀者眾,有明白朝章忌諱的,在旁邊問了一句︰「怎麼是御用之色?這難道不會犯忌諱嗎?」

這一次和中國進行火車承建的是一家名叫阿爾奇的英國機械公司,只是這一單生意,就給阿爾奇公司帶來了超乎想象的巨大利益。公司也無比重視與中國方面的聯系,他們知道,中國是一片廣袤的土地,而在這個東方的國度里,鐵路還是從來未有之物,日後要是能夠拉住這個客戶,只是來自中國的訂單,就足以讓公司上下躺著花錢也花不完了。

所以,公司為這一次的火車訂單,特別設計了九節全部明黃色的車廂,外間的顏色就已經是大干忌諱,內中的陳設更加是富麗到了極致。

親自到碼頭來參觀的桂良被英人邀請,到車廂前一觀,桂良一個勁兒的搖頭擺手;「這可不行,這樣的顏色可不是我等為奴才的能夠踏足半步的。」他對通譯說,「你告訴英國人,火車承建雖是我朝皇上欽命所定,然這等顏色卻是大大不妥,還請貴國人妥善處理,另行換過才是的。」

通譯向英國公司的代表說了幾句,代表點點頭,又搖搖頭,說了幾句話,「這樣的車廂,本來就是為貴國皇帝陛下準備的。不論是在貴國還是在我國,這一次運來的九節車廂都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這樣說來,桂良心中浮起一絲敬佩,洋鬼子做事果然滴水不漏

心頭的忌諱一去,桂良動了好奇之心,倒要看看內中裝點得如何?在英國人的陪同下進到車廂中,迎門是一架玻璃屏風,轉過去在右面開門,穿過一段甬道,里面是半節車廂成一大間,中設寶座,兩面靠窗設長桌,黃緞繡龍的椅墊、桌圍,地上鋪的是五色洋地毯。壁縵黃絨,模上去軟軟地,因為里面還墊著一層厚厚的英國毛毯。

寶座之後,左右兩道門,通至臥車,也已經加工裝修完畢,最觸目的是,靠窗橫置一張極寬的洋式大鐵床,桂良略扭一扭臉問道︰「怎麼在車上裝上這樣一具大床?這合適嗎?」

翻譯听完英國人的話答說,「御榻不宜過小,如用紅木大床,又以搬運不便,不得已從權。大人如以為不合適,應該怎麼改,請吩咐。」

桂良有心吩咐改換,轉念一想,皇上崇尚西人技巧,焉知這樣的一張大床不會入得皇上的法眼?自己胡亂做主,惹來的麻煩不會小。這樣想著,隨即說道︰「皇上的起居習慣,外廷無從得知,等我問了內務府大臣,再作道理。」

再往後走,繞過屏風,是一個圓滾滾的家伙,看上去像是一個繡墩,也同樣是外套黃絨緞子,一望而知是上用之物,只是做什麼用的卻不知道。

問過英國人,有人上前,伸手打開,原來繡墩之上還有一個蓋子,里面鋪陳著篩得極細密的黃沙,黃沙的上面附著一層水銀,「回大帥的話,這叫如意桶,也就是馬桶。」

桂良嘖嘖稱奇,又湊過去看了幾眼,滿意的點點頭,「英人能夠有這樣的一番孝心,想來我國皇帝陛下日後見到了,也一定會心中感念的。」

在車廂中參觀了一番,桂良問道,「听英人說,這樣的車廂還有八條,可是的?不知道都有何作用?」

英國人回答說,另外的八條車廂,或者是餐車,或者是行李車,或者是給隨員居住之用,等到下一次的火輪船到來之時,就可以真正的連成一體,等待使用了。

桂良點點頭,吩咐一聲,「這節車廂是英人孝敬皇上的御用之物,今日之後,只有等御駕到了,承旨之後,方可進入,你們去,找一張苫布來認真遮擋,任何人也不可隨意進入。」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