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123節 英使南來(1)

作者 ︰ 嵩山坳

四月初八浴佛節,寓意是江南進到了初夏梅雨季節,連菩薩也給熱得要洗澡了。京中當然未必有那麼熱,不過浴佛節卻是流傳了下來︰禮部提前請旨,將大內所存的蜂蜜,加上諸王貢獻的蜂蜜倒在一個碩大的黃磁浴池內,加清水攪勻,然後從坤寧宮請出佛亭,放置在浴池中,洗淨之後,下面放上新的棉墊座,安放其上,仍舊請回到坤寧宮。

坤寧宮本來是皇後居所,不過清行‘祀于寢’的古制,紫禁城中旁的殿閣一照前朝,只有一個坤寧宮是例外。坤寧宮的正殿,就仿佛缸瓦市‘砂鍋居’的廚房,每天都要煮兩頭豬。這里不但是廚房,而且還是宰牲口的屠場。

一進門便是一張包鐵皮的大木案,地上鋪著承受血污的油布,桌後就是一個‘坎’字型的一個長方形深坑,坑中砌著大灶,灶上兩口特大號兒的鐵鍋,每口鍋都可煮一整頭豬!鍋中的湯,自砌灶以來,就未曾換過,還保存著兩百多年前的余味。

無分晴雨寒暑,每天半夜必有一輛青布圍得極嚴的騾車,停在東華門外。宮門一開,首先進來的就是這輛車,到了坤寧宮前,卸下兩頭豬來,經過一番儀式,殺豬拔毛、洗剝干淨,放在那兩口老湯鍋中去煮,只加香料不加鹽,煮熟了祭神。除非是二月初一,賜王公大臣吃肉,在平常日子,這些福胙照例歸乾清門侍衛享受。

因為這樣的緣故,坤寧宮除了沖齡天子即位之後,要以天子之尊迎娶皇後——迎娶之後的第一晚是在坤寧宮休息——之外,其他的時候,都是不住人的——也住不了人——只用來作為祭祀之用。

本來這等祭祀的行禮都應該是帝後親臨,不過時間流逝,這些都成了虛文,除了大祭之外,都是由太監奉行故事,執事太監分為司香,司俎,司祝,殺豬就是司俎的職司。

孫瑞珍完成了浴佛的步驟,回園子交旨,正好,皇帝今天為英人進京之事在九洲清宴叫大起,內閣,軍機,御前大臣六部堂官悉數到齊︰「兩廣總督徐廣縉上折子說,英夷已于三月二十日乘船北上投遞公文,為上一年之事赴津商討。想來不日即可抵津。今兒個叫大起,我們君臣幾個議一議這件事。你們看,應該派誰去天津?」

「上一年朝廷派禮尚,戶部曾大人,督察院沈大人赴江寧辦差,很是妥帖。臣以為,應當還派這三人前往。想來定能完成使命,以解聖上憂煩。」

「他們三個人上一年的差事做得不錯。不過,曾國藩在戶部的差事很繁重,沈淮嘛,朕知道他前一陣子鬧了一場大病,若是再讓他這樣的奔波勞累,心中很是不忍。還是另外選派旁的人吧。而且朕想,這一次招英夷進京,事關重大,看兩廣和兩江上的折子,這一次是從英國本土派來的外相巴麥尊的特別助理奧爾德?伯明翰勛爵領餃,會同上一年來江寧的文翰,阿利圖等人。可見英人于這一次的會商還是很重視哩!」

皇帝端起御案上的康熙五彩明黃蓋碗茶杯,打開來喝了一口,這才繼續了下去︰「英人此次來,除了一些瑣碎之事都要事先與之溝通過之外,怕還又會有一番口舌之爭,所以朕想,找一個年級輕一點的去。你們說呢?」

眾人互相看了看,殿中一片寧靜。再也沒有一個人搭腔。

皇帝的心思瞞不過朝中眾人。上一次孫瑞珍等人出京辦差,有傳聞說,皇帝在臨行之前給了曾國藩密旨,準許他在雙方為禮法糾結,勢不可解的時候便宜行事。不過這件事只是人雲亦雲,這份旨意從來沒有歸檔,當時也沒有看見曾國藩拿出這樣的一封手諭,很多人就抱有懷疑的態度。

此番英夷再來,京中那些開口‘人心」閉口‘義理’的衛道之士們,都知道皇上是鐵了心要讓英夷進京,心中都認為此舉很是不妥,只不過事涉天子,不敢過多的妄言。

旁的人不敢陳言,杜受田身為帝師,卻是有話要說的︰「皇上,老臣有話要說。」

杜受田在新君登基之後,加了文華殿大學士的頭餃,不過皇帝知道他一生都做的是教化之事,于政務,尤其是對自己要推行的新政從來都是不大通、更不以為然的。便讓他和卓秉恬一般,做了上書房的總師傅,或者就是外放,例如上一年命他出京去探查山東、河南的河道、水利工程。就是怕他在自己的面前講什麼‘聖人之道」什麼‘敬天法祖’之類的話,弄得自己下不來台。

老人對皇帝的這種內心已有成議的決斷也是頗有微詞。自從皇帝登基之後,偶有召見,皇帝問及政務也更多的是像是在詢問軍機處的口吻,而不是當年那種商榷語氣。讓他陳述意見,很是帶著一些考問的意味,這就讓他不得不很慎重的回答,因為一句話的出入,立刻就會有影響,如果與軍機處的意見相反,就會引起很大的誤會。以為他是以帝師的地位,在不該奏陳政務的場合侵奪軍機處的權柄,倘或有這樣的情形,必遭大忌。這是杜受田極力避免的。

還好的是,師弟兩個見面的機會很少,更多的是放他的外任,免去了他左右為難,無所適從之感。

這一次難得的越眾而出,皇帝不能阻攔,苦笑著點點頭︰「杜師傅有話請說,起來說話。」

「多謝皇上。」杜受田慢悠悠的從丹陛下爬起身來,說道︰「皇上,臣自上年返京以來,欣見皇上從政以來推行新政,鹽漕二政皆為利國利民之方,九州黎庶無不為我皇上英明神武而歡喜莫名。只是,邀請英夷進京之事,臣深以為不可!」

「是嗎?」皇帝的臉上照舊帶著笑容,語氣卻並不像剛才那般和煦了︰「為什麼不可?」

「《禮記》有載︰為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又有《轂梁傳》有雲︰大夫無境外之交,束修之饋!」杜受田繼續說道︰「英人性情反復狡猾,先帝年間為鴉片之利受損竟然以武手機看力相迫,純為彼邦不通教化、不識典章之故。是而臣以為,當派遣有司,曉諭規勸英使,令其掛帆南駛,自回便了。」

「杜師傅的話朕不明白。你說英人性情反復,可有實據?」X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