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國 第二卷 第267章 相互掣肘

作者 ︰ 石晶藍

接下來劉備對公孫度的戰爭就不用細說了。閻柔為劉備所制訂的整體戰略得到了完全的執行。也取得了完美的效果。

第一步,將五萬士兵分成十個五千,同時攻取十縣,主要是為了取得一個強大的聲勢。公孫度得到戰報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是十縣戰報同時得到。而是得到一個,又得到一個,接二連三,得到十個縣城陷落的消息。由于古代交通不發達,所有的報告,途中都會耽誤很多時間。于是乎,在接連得到四、五個縣城陷落的消息之後,公孫度就估計很快會有其它縣城陷落的消息。那個時候,就開始著手調兵的準備。隨後,再得到四、五個縣城陷落的消息。說明公孫度的判斷是正確的。于是,軍隊便派了過來。而當軍隊真正上路之後,劉備這邊卻不再攻取縣城了。

公孫恭那邊的情形與公孫度這邊差不多。幾天之後,公孫恭率軍趕到了新昌一帶。一問,劉備的確曾經佔據此地,但卻又走了。往那個方向走了呢?據說是北面。于是公孫恭就往北面追出。

追出不久,就遇到公孫康的大軍南下。兩軍相遇之後,勢必要總體協調一下。在公孫康的眼里。公孫恭身在外地,隱隱然有種天高地遠,誰也管不著的土皇帝氣象。而在公孫恭的眼里,公孫康身在昌遼,又是長子,繼承公孫度的位置恐怕是理所當然的。雙方都覺得對方得到了好處,而自己吃了虧。于是乎,在協調北上追擊問題的時候,就耽誤了不少的時間。

誰先,也就是誰走在前面。走在前面,就會與劉備的軍隊打仗。那當然是別人的軍隊走在前面比較好一點。就這樣,因為誰也不爭先,就給劉備攻打襄平送出了許多時間。

襄平兵是多的,士兵也是善戰的,就是指揮很死板。這是閻柔早就說過的公孫度的基本軍情。比較容易被忽略的還有一點,那就是軍營在城外。想想也是,四萬大軍,而且是常駐,當然應該住在城外比較好一點。軍隊在城外,公孫度本人在城內,而這支軍隊大被公孫度管得比較死,于是就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

劉備剛剛趕到襄平的時候,走在前面的並沒有多少人。也就是多次說過的長線行軍的隊形。在正常情況下,要打勝仗,就得整隊,而不能立即投入戰斗。但襄平則不是。襄平這兒,存在著分秒必爭的緊迫。

分秒必爭。當然爭的是時間。劉備軍隊必須趕在公孫度本人出城之前,切斷襄平縣城與城外軍營的聯系。公孫度前面得到的報告,是劉備軍攻陷了新昌一帶的十座縣城。因而公孫度只是派兵圍剿,而仍然住在城內。如果公孫度得到劉備軍放棄那十座縣城、繞道奔襲襄平的消息的話,公孫度肯定會出城住到軍營之中的。

因此,劉備軍一到達,就開始圍城。襄陽縣城,同樣有一百衙役。巡城士兵則有五百。四道城門,每門一百人。另一百人,用于輪休。劉備軍隊剛剛到達,前面並沒有多少人,但是五百卻是不止的。一上來,劉備這邊就以兩千人的兵力,圍困了四門。

當然,只是圍而不是攻。這個時候還不能攻。襄平縣城很大,城內的五百士兵加上一百衙役肯定是站不滿城牆的。如果進攻,只要人數夠多,就一定能夠找到無人防守的地段爬上城牆。攻城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可別忘了,城外還有一座軍營呢。

城外的軍營,沒有得到公孫度的命令。當然是不會出營的。但那也是一般情況。如果劉備一上來就攻襄平的話,襄平就處于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態。在那個時候,公孫度軍營里的士兵還是會出營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就是兩千人圍城,圍而不攻。

圍城,而沒有圍軍營。這使得公孫度軍營里面的人感覺到更加的安全。愈是感覺安全,他們就愈是不會出營。等到第二天天亮之後,軍營里面的人才發現,軍營被圍了。

不圍軍營是不行的。必須實行完整的包圍,不能讓一名士兵逃出來。這是因為,只要有一名士兵逃月兌,那名士兵就有可能帶回公孫度的命令。有了命令,公孫度的軍隊就活了。

四萬軍隊常駐的軍營,地盤是相當大的。劉備的五萬士兵要把它完整地包圍住,可以倒是可以,不過劉備的隊伍就不厚實了。不知道公孫度軍營里面的士兵將會從哪個方向突圍,因而哪個方向都得防備。無所不防,也就相當于全部不防。當公孫度軍營里面的士兵真正突圍的時候,在局部的地方,明顯,劉備的士兵太少。

士兵太少,就會被公孫度的士兵殺傷殺死。突圍點以外的其它地方的劉備軍士兵趕過來增援。而這種增援,也同樣是分秒必爭的。不可能即將到達的時候,還整個隊。如果真的整隊了,估計防線就已經被突破了。

這種分秒必爭的救援,使得每分每秒跑上去的劉備士兵人數都不是很多。也就是說,在突圍點的戰斗中,每時每刻,士兵人數都是公孫度眾而劉備寡。相應的結果。自然是劉備這邊的傷亡十分慘重。

這就是勝利的代價。這樣的代價是必須付出的。要想整體人少死人,局部就會多死人。有人說,「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當中的「孩子」是「鞋子」的誤傳。道理是有的,但是,「鞋子」明顯是不中以表現其嚴酷性的。而士兵,跟「孩子」相比,他們的屬性其實也是極為相似的。

在劉備的軍隊完整地包圍了襄平城外的軍圍之後,另一邊,就立即開始了攻城。還是用的那兩千士兵。剛開始的時候,就是單方面的攻城。很快,軍營這邊的突圍戰斗就打響了。于是攻城的速度與突圍的速度就來了個不太友誼的競賽。

突圍戰這邊,劉備的軍隊實際上是以士兵的生命在延緩著對方的速度。閻柔曾經估算過,說是劉備這邊大約要死一萬人。果真就死了一萬人。當死亡的士兵人數堪堪接近一萬的時候,攻城的士兵帶來了公孫度的人頭。然後,襄平士兵投降。

……

接下來,劉備這邊忙得熱火朝天。打掃戰場,整編俘虜,清理襄平府庫物資等等。在這個時候,四名高級文吏的優勢得到了完全徹底的凸現。總共兩天,就完成了一切瑣事。第三日,天一亮,劉備軍朝著草原的深處進發。這也就閻柔所說的第二個「逃」。

俘虜的襄平士兵比預計的兩萬要多一點,達到了驚人的三萬五千人左右。這倒不是說閻柔沒有算準。而是算準了不好意思說。在一般情況下,都只能說我軍英勇。我軍既然陣亡一萬,就不好說敵軍只陣亡五千了。因此,那個時候閻柔說敵軍陣亡兩萬。閻柔想過,如果不實施第二個「逃」的話,兩萬俘虜與三萬五千名俘虜的意義都是一樣的,都是不能上戰場的。因而也不算說謊。多出的一萬五千人,要等他個三五個月之後,才能慢慢地發揮作用。

將近八萬人撤出襄平,花了一個時辰。這算是非常快的速度了。非常時刻,需要搶時間。所以就多頭並進,一定要趕在公孫康、公孫恭到來之前,撤出襄平。

這麼說,好像還不夠。還不僅僅是在公孫康、公孫恭到來之前撤出襄平,還要更早。需要達到的效果是,公孫康、公孫恭率軍趕到襄平的時候,劉備軍早已遠去,不可能趕上。那個時候,他們才有可能打內戰。如果劉備軍隊離開的時間並不長,在父仇的驅使之下,說不定他倆就會拼了死命地追趕。如果出現那種情況,閻柔的如意算盤就會落空了。

第一天下午到達,開始圍襄平;第四天上午撤退,午時之前全軍消失。總體算來,劉備軍隊在襄平的時間將近四天。

當初打下十座縣城的那個時候,劉備軍並沒有立即有所動作。而是做出了一副佔領的假象。因此,公孫度這邊飛馬報信的使者路上所花的時間,就算是相互抵消了。隨後,公孫康大軍出發,劉備軍也在差不多的時候,同樣出發。等公孫康的軍隊到達新昌一帶的時候,劉備的軍隊也幾乎到達襄平。這時,在行軍中途,由于劉備軍隊需要避讓公孫康的大軍,所以比較麻煩,多花了一天的時間。這麼算來,劉備軍總共領先了公孫康的軍隊三天。

公孫恭那邊實際上是有一定問題的。玄菟、樂浪一帶,土地遼闊。真要是丈量一下,怕是有兩個遼東那麼大。但由于人煙稀少,開發不足。人們走到一定的地方,就不往前走了。就算如此,公孫恭如果真的駐扎在玄菟的話,距離新昌一帶的距離就比昌遼遠得多,應該比公孫康晚到才是。但實際上公孫恭卻先到了。

于是乎,公孫康一到,就引起了懷疑。心里面就在猜想,公孫恭到底是在打什麼鬼主意。當時。公孫恭的軍隊已經向百姓打听過了,得知劉備于四日前往北去了。不過,公孫康可不敢相信。公孫康就又打听了一次。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打听。如果是一般的打听,一問一答,就算是完事兒了。而現在,由于劉備四日前北行的消息很可能是公孫恭的圈套,因而事情就變得復雜了起來。向百姓打听,首先需要核實百姓的身份。到底是真的百姓還是公孫恭的士兵假扮的。問詢的人也非常之多,分頭問,問幾百幾千個百姓。還派出小股人馬,到附近的村寨里面去問。最後,公孫康得到的結果,依然是劉備北行。不過,就不是四日前了。就這一番盤問下來,已經多花了三天了。

這個時候,無論是公孫康不是公孫恭,都沒有認為襄平會有什麼危險。在他們的眼里,襄平是有大軍駐扎的,並且駐扎襄平的大軍,都是能征慣戰的老兵;而且,公孫度本人的指揮能力,似乎也要比兩個兒子要強上那麼一點點。又怎麼會有危險呢?

然後,關于誰先行誰後行的問題,兩兄弟又商量了一天。最後拿出的折衷方案是一起北上,各走各的路。

兩兄弟都不想走在前面,因而分頭北上之前,正常速度就走了兩天,然後兩邊都扎營不走了。兩兄弟互派哨兵,偵察到了對方的情況。有心到對方營盤里去催促一下,卻又怕自己被催促。于是,就心照不宣,準備一直駐扎下去了。

當初公孫恭在新昌一帶打听到的動向是劉備軍于四日前北上。往襄平,行軍速度正好就是四日。但劉備軍需要避讓公孫康,多花了一天半。公孫康盤問花了三天。三天中的第二天下午,劉備軍到達襄平。公孫康調查完畢的那天上午,劉備拿下了襄平,殺了公孫度,並立即開始打掃戰場。公孫康與公孫恭為誰先誰後的事情商量了一天的同時,劉備那邊完成了府庫物資的清點啟運及俘虜的整編。最後,當又一個黎明到來的時候,公孫康、公孫恭分別拔營北上;襄平那邊,劉備軍隊開始撤退。

共四日路程,公孫康、公孫恭走了兩日就不走了。就這麼駐扎下去。此時,如果有人自襄平出發,前往軍營報信,那他們是一定能夠收到的。但可惜這樣的事情並不存在。只有極個別的百姓,正好出襄平南下,又下好看到了軍營。但百姓對于這種駐扎于鄉間的軍營是會躲避的。城池內或者城池旁邊的軍營是長駐軍營。長駐軍營里面的士兵是會守紀律的。如果不守紀律,打了東西或者殺了人,百姓一告,最後作案的士兵就會被追究。但野外就不同了,野外的軍隊也就等于是處于戰斗狀態下的軍隊。相當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是沒地方告的。因此,百姓就躲了。公孫康、公孫恭兩弟兄遲遲沒有得到襄平的消息。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女主三國最新章節 | 女主三國全文閱讀 | 女主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