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三國 第二卷 第80章 諸侯異心

作者 ︰ 石晶藍

田潤此刻在虎牢關。

為什麼在虎牢關呢?早在第一次商議進兵之策的時候,袁紹曾經詢問田潤應當如何進兵。當然,袁紹也就是隨口那麼一問,並沒有真正請教的意思。但田潤卻立即說了一前一後,並表示願意自領後軍。袁紹準了。

袁紹當然會準。後軍,又不是什麼重要位置。先鋒有人爭,後軍可沒人爭。爭當後軍,就相當于明擺著怕死。怕死的人固然有,但願意明擺著怕死的人卻沒有。因此,沒有一個諸侯與田潤爭搶。

後軍是做什麼的呢?田潤曾說,負責軍法和救護。不錯,是有這樣的說法。還有其它說法,比如負責押糧草、修理輜重等等。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表面的說法。真正的後軍,往往什麼都不干。

什麼都不干的後軍,還要它何用?這是因為,軍隊是由人組成的。而只要涉及了人,問題就復雜了。里面一定有關系戶,存在著一些只能立功不能傷亡的重要人員以及少數桀驁不馴的刺頭。這些人,如果分散于各軍,往往會極大地削弱整支軍隊的戰斗力。于是,將領們通常就把這些人單組一軍,名為後軍,兩不耽誤。

曹操此時還沒有擔任地方長官。十五路諸侯聚陳留,當然就會有很多那樣的人。大家心中有數,上戰場的時候,把那些人放到後面就是了。因此,在袁紹等人的心中,還真沒想過要單獨組一支後軍。田潤提出想做後軍,眾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鄙視。繼而又因為田潤是女人,大家覺得也還可以理解,隨即就釋然了。

田潤是跟著韓馥來的。讓田潤擔任後軍,並不等于說韓馥也擔任後軍。韓馥依然是一方諸侯,享受諸侯的正常待遇。如此一來,田潤名下的兩千弓箭兵就不跟韓馥的隊伍一起行動了。各項調動命令,都沒有針對田潤。諸侯們關前混戰,田潤不戰;諸侯們拔營進關,田潤沒動。諸侯們過關進洛陽,田潤進關。田潤進關之後,沒有跟著眾諸侯一起到洛陽。所以,田潤、陳康此刻在虎牢關,高順在汜水關。

……

「關東諸侯戰董卓」戰役,由「關羽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曹操單軍追董卓」、「孫堅藏匿玉璽」、「劉岱殺喬瑁」組成。「關羽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展現了英雄的風姿,是光輝絢爛的華章。于是乎,田潤以往看過的穿越小說都在這兩者上面做文章。或主角自己,或主角招聘的武將出場,去「斬華雄」和「戰呂布」。走的是「出名」、「名士投效」的路子。

「曹操單軍追董卓」,田潤認為,是不太合乎情理的。眾諸侯過關之後,再走到洛陽,已行兩百里。這個距離,是連續行軍的單日最大里程。從洛陽再到澠池,又有一百多里。即便是勉強趕到,也是強弩之末,累趴下了,還怎麼跟敵人打?所以,袁紹說「諸兵疲困,進恐無益」是對的。眾諸侯都說不可輕動,也是對的。

兵法曰︰歸師勿遏。

意思是說︰當敵軍沒有任何明顯的原由而忽然退走,必須偵察清楚,認真加以判斷。如果敵軍果真是因為糧草用盡、戰斗力衰竭而退走的,就應該派遣輕銳部隊乘勢追擊。如果敵軍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撤離,則有可能設有伏擊,那樣,就不能進行追擊了。

無論是汜水關還是虎牢關,關東群雄都沒有拿下來。斬了華雄之後,汜水關由李傕、郭汜把守。董卓就一條命令︰堅守、不要出關廝殺,群雄就束手無策。三英戰呂布之後,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拍馬趕到關下。關上矢石如雨,還是只能「不得進而回」。所以,「斬華雄」和「戰呂布」所得到的僅僅是個人英姿的展現而並不是戰爭的勝利,更何況里面最為英氣逼人的還是董卓一方的呂布!

很明顯,董卓不是因為缺乏戰斗力而棄關、棄洛陽退走的,而是因為關東群雄不了解的其它原因而主動撤退的。因此田潤認為,這個時候勞師追擊是愚蠢的。曹操,在用兵方面的個人素質雖然不及那些近似妖邪的軍師,但好歹也應該算是軍事家了。至少,不應該輸給我田潤吧。但曹操仍然這樣做了,因此田潤最終只能判定,此事不太合乎情理。

當初,孫堅剛剛擔任先鋒的時候,濟北相鮑信尋思,孫堅既為前部,多半會奪了頭功。暗中叫過其弟鮑忠,先將馬步軍三千,徑抄小路,直到汜水關下搦戰。結果鮑忠被華雄斬首,三千兵馬只逃回數百。這件事可以說明,只要存在勝利的可能,爭功,就必然存在。都不爭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根本就無法取勝。

事實證明,董卓果然安排了埋伏。這本來是當然之事,所以這還不算。再看看曹操這邊。本來,曹操領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六將率兵一萬追擊董卓,待臨敵之際,卻只有三將;多少士兵沒說。曹洪、李典、樂進哪兒去了?

哪兒去了?肯定在後面唄!輕率地追擊,本來就夠愚蠢的了,沒想到曹操居然還讓自己的軍隊以安全狀態下的蛇行方式前進。六名將領蛇行,可以讓三名將領走在最前面,另三名將領在後面管束士兵。一萬士兵蛇行,走在最前面的有多少?有五千?這就不能了。前面呂布軍一堵,曹操這邊趕到戰場的士兵最多不過兩千。面對強大的董卓一定會有的埋伏,力量本來就薄弱的曹操,單軍追擊不算,還把自己有限的力量進行分散,以二分這一的將領,五分之一的士兵對敵!田潤認為,也許曹操有自尋短見的傾向?

田潤以往看過的穿越小說有兩本在「曹操單軍追董卓」上做了文章。一本是落井下石,把曹操殺死,為主角爭霸提前掃清重大障礙;另一本是雪中送炭,救曹操一把,博得曹操的好感,換取自己良好的成長環境。

「孫堅藏匿玉璽」事件中,從傳統的角度看,私藏國寶,圖謀不軌,是大逆不道的;因而孫堅是非正義的一方,袁紹是正義的一方。但現代人往往不這麼看。現代人通常認為天下乃百姓之天下,天子之位乃有什麼者居之。又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說法。因而現代人並不認為孫堅藏匿玉璽有什麼錯。

現代人不僅就事論事,而且還往往以總體指導具體。寫小說以總體思路確定大致框架然後指導具體章節。評判一個人的時候,也往往以總體上對這個人的印象去指導其具體的褒貶。現代人多數都認為孫堅這個人不錯。藏玉璽的行為更沒有錯。有了玉璽,孫策才能借兵。才能開疆土。才有了後來的吳國。而對于袁紹,則沒有多少人喜歡了。現代人一般會認為袁紹外表寬容,內心猜忌,喜好謀略而不能決斷,有人才而不能用,听到好的計謀而不能采納,基本上就是個廢物。

于是,「孫堅藏匿玉璽」事件所展現的,就是一場說不清楚的爭執。爭執的雙手各執其理,都認為自己沒有做錯。雙方級別較高,孫堅算諸侯;袁紹不僅算諸侯,而且還是諸侯聯盟的盟主。爭執的程度也比較高,袁紹一方拔劍,孫堅一方掣刀。就差沒當場開打了。爭執的後果還沒有完︰袁紹修書劉表,教路上截住奪之。

這麼一場爭執,表現上的參與者就只有孫堅與袁紹兩方。考慮前面袁術不發糧草,孫堅質問袁術的事情,可再牽一方。再考慮接袁紹書信的劉表,還可再加一方。停留洛陽的,還有十二路諸侯沒有涉及。

次日,曹操就回來了。以自己的戰敗為資本,說︰「諸公既仗義而來,何遲疑不進?操竊恥之!」眾諸侯包括袁紹在內皆無言以對。這一次,沒起爭執。但涉及的範圍就太廣了。曹操把除了已經離開的孫堅之外的其余十四路諸侯全都得罪了。

一場爭執,一場羞辱,還不足了眾諸侯各懷異心、離心離德。「劉岱殺喬瑁」事件,則最終進行了證明。東郡太守劉岱,問兗州刺史喬瑁借糧。喬瑁推辭不與。這是明面上的原因。但劉岱為何找喬瑁借糧呢?糧草不是由袁術總督的嗎?所以,劉岱所借之糧,並不是眼前吃喝所需之糧。然後,各回駐地之後,如果東郡需要兗州拔糧或借糧,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提出呢?由此可見,借糧只是借口。殺人奪位,才是目的。劉岱一定事先推想過喬瑁的承受能力,假設喬瑁有可能借出兩千石,劉岱一定會開口索借二十萬石;就這,假設喬瑁偏偏就答應了,那麼,劉岱立即就會提出借兩千匹馬。總之,一直加碼到喬瑁拒絕為止。

喬瑁如期地拒絕了。于是,劉岱引兵突入喬瑁軍營,殺死了喬瑁,降服其眾。回到地方,就可以自領兗州刺史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女主三國最新章節 | 女主三國全文閱讀 | 女主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