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六百一十五章 北非局勢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站在走廊,查克少尉耐心的等待著,這一等就是差不多一個小時,然後,斯陶芬貝格校從辦公室里走了出來。i

他提在手里的那只原本塞得鼓鼓囊囊的公文包看去已經癟了,而在他的身後,跟著幾名高級軍官,眾人一直將校送出了司令部,並目送校登那輛懸掛著保加利亞牌照的轎車遠去。

斯陶芬貝格校告訴查克少尉,他必須盡快返回普羅夫迪夫機場,因為他今天晚必須趕回柏林,因此,查克少尉不得不做好開夜車的準備,而且當天晚他也不打算立即從普羅夫迪夫回來,就在當地的旅館住一晚,次日午再回伊斯坦布爾。

不過,這輛轎車剛剛駛出司令部不久,天空中就傳來大口徑炮彈的嘶鳴。

「嗖」

「轟」

「嗖」

「轟」

炮彈落在城里,爆炸開來,掀起大量的塵土,硝煙彌漫在街道。

「美國人經常往這里開炮麼?」斯陶芬貝格校詢問查克少尉。

查克點了點頭,舉起左手,指了指街道附近的那些空無一人的房屋。

「自從美國人佔領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岸的于斯屈達爾城之後,就經常隔著海峽往這邊進行炮擊,開始的時候,還只是打打郊區,後來就開始炮擊市區,而且不僅打實彈,還打宣傳彈,用傳單告訴城里的居民,即將對伊斯坦布爾發動大規模的炮擊,告誡城里的平民盡快撤離。從那之後,許多伊斯坦布爾的市民就開始逃出城市,城市變得越來越空,現在還敢住在城里的平民已經不多了。」

「我方炮兵的反擊行動有效麼?」斯陶芬貝格校又問。

「沒有用的。美國人使用的是列車炮,射程很遠,再加中國空軍掌握著制空權,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該往什麼地方進行炮擊,所以只能挨打,反擊是沒有任何效果的,除非我們的空軍能夠掌握制空權,可是這在短期內顯然是不可能的,雖然我們的戰斗機性能比美國空軍的戰斗機性能好,但數量卻是處于絕對劣勢。」查克少尉詳細的為校先生解說了一番。

「那麼,v1導彈和v2導彈呢?難道不能轟擊安卡拉麼?」

「導彈的誤差太大,通常擊中的都是民宅,很難擊中軍事目標,而且,美國空軍又不停的騷擾導彈陣地,導彈的反擊也是沒有明顯效果的。」

這時,天空中傳來爆炸聲,斯陶芬貝格校看見不遠處的天空中爆出幾團煙霧,然後許多紙片從爆炸處灑落下來,那顯然就是查克少尉說的中國炮兵打過來的宣傳彈了。

出于好奇,斯陶芬貝格校吩咐查克少尉停車,在路邊撿了一些傳單,仔細的看了看,內容不僅讓他很吃驚,而且也讓查克少尉感到驚訝。

因為今天炮彈灑落的傳單用非常醒目的德文、土耳其文告訴城里的所有人,如果德軍、土軍不盡快放棄伊斯坦布爾和「曼斯坦因防線」的話,那麼,盟軍部隊將對「曼斯坦因防線」背後的德軍集結地實施一次核打擊。

這個情況令斯陶芬貝格非常震驚,很難想象,如果隊真的對南方集團軍使用了原子武器,東南歐戰場的形勢會發生什麼樣的戲劇性變化,在原子彈面前,那一百五十萬軸心國軍隊根本就不算什麼,「曼斯坦因防線」也會變成紙糊的防線。

從一九四五年夏季開始,德國的情勢便急轉直下,與中國反目成仇,日本轉投盟軍,納碎德國在國際已經沒有了任何盟,哪怕他還有龐大的軍隊也是一樣。

所有德國人都隱隱覺察到,勝利正在離他們遠去,軍中開始出現不滿的聲音,甚至爆發了一次中層軍官針對希特勒的暗殺行動。

雖說最後被鎮壓了下去,不過惡劣的影響已經造成,任誰都知道希特勒大勢已去。

至于說意大利人,天曉得他們除了拖後腿還能起到什麼作用,最多也就只能期望他們投降的速度更加慢些。

非洲北部,晴朗的天空,沒有風,能見度很好,天湛藍,海也是湛藍。

這里就是埃及的蘇伊士城,著名的蘇伊士運河也正得名于這座濱海小城,它就位于蘇伊士灣的北部,蘇伊士運河的南部,實際扼守著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的交通要沖,與蘇伊士運河北端的塞得港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意義。

和平時期,蘇伊士城就是繁忙的港口,準備進海的船只就在城外的港口停泊編隊,並在規定的時間內編隊通過運河北。

此時,蘇伊士城就是船隊的始發站,而塞得港則負責接收船隊,如果船隊是由地中海進入紅海,那麼塞得港就是船隊始發站,而蘇伊士城則負責接收船隊,蘇伊士運河就是這樣通航的。

在正常情況下,你是不可能看見南北航向的船隊同時出現在運河的河道里的,因為現在的運河河道並不是非常寬,只有這樣安排航行計劃,船只才不會因為尾流干擾而相互踫撞。

自從戰爭爆發之後,蘇伊士運河的海交通就受到了直接影響,中英戰爭期間,蘇伊士運河以及紅海的海航運就遭到了交戰雙方潛艇和水雷的威脅。

而當德國與亞盟陷入戰爭之後,蘇伊士運河的交通就完全斷絕了,德軍佔領著運河的西岸,而亞盟軍隊則控制著運河東岸,雙方隔著運河對峙,並不時發生炮戰和空戰,在這種形勢之下,蘇伊士運河就成了危險的航道。

沒有哪個腦子正常的商船船長會在這個時候將船開到運河區挨炸,昔日繁忙的黃金水道就變成了美國和德國軍隊特種兵的戰場,滲透戰和襲擾戰經常在運河區爆發。

自從與中國交戰之後,美國軍方也迅速組建起了特種部隊,實際這並不困難,只不過是將精銳的士兵集結起來,分配最好的武器,並且由專門的參謀團隊制定戰術。

在戰爭之中學習戰爭,美國人並不傻,唯一不足的是,特種部隊成立較晚。無論是戰術素養還是武器裝備,都與中德兩國相距甚遠。

好在德國並沒有統治埃及太久,當亞盟的軍隊將德軍全部趕出埃及之後,蘇伊士運河的恢復通航就已經排了盟軍司令部的戰略計劃。

畢竟,這條運河戰略意義實在重大,誰控制了運河,誰就掌握了地中海制海權的關鍵,現在,運河已經由盟軍方面完全控制住了,那麼盟軍的軍艦和運輸船隊就可以暢通無阻的由印度洋和紅海過來,通過運河進海了。

實際,當美國的坦克部隊碾過運河邊的沙地的那一刻起,美國的工程部隊和工兵部隊就已經開始為蘇伊士運河的恢復通航進行前期的清理工作了,重點是那些沉沒在航道的輪船。

這些輪船有一些是在戰爭中遭到擊沉的,有一些則是德軍在意識到埃及已無法守住之後故意炸沉阻塞航道的,美國軍方派來的技術人員必須想辦法將這些輪船打撈起來,或者干脆進行水下切割,將船只解體,然後分別吊撈出水。

除此之外,航道還有一些德軍布設的水雷,錨雷比較容易清除,關鍵是那些沉底的磁性水雷,為了排除這些危險的潛伏者,美國海軍的排雷部隊已經在蘇伊士運河忙碌了整整一個月了。

基本清除了這些影響航道安全的最大障礙,雖然後期的清理工作有美國海軍參加,不過他們只是配角,主角還是中國海軍的那些國產排雷艦艇和排雷裝備。

經過了一個月的艱苦努力,蘇伊士運河終于可以恢復通航了,而今天,正是運河恢復通航的第一天,為了紀念這個具有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的日子,參加開羅盟國首腦會議的所有國家元首都將親自出席今天的通航儀式。

午九點鐘,各國元首都已到達蘇伊士城,就坐在運河西岸高地的那座遮陽棚里,目睹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

九點一刻鐘,主持通航儀式的埃及總統終于舉起了那只信號槍,發出了「允許通航」的信號,然後,所有已經編隊的輪船全部鳴響汽笛,從蘇伊士灣的北部入口處緩緩駛向蘇伊士運河航道。

打頭的就是盟國海軍艦隊,各國都有,按照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依次通過觀禮台,軍艦的那些不用值班的軍官和水兵們全都身穿軍禮服,站在軍艦左舷一側,向運河西岸高地的各國元首行注目禮。

這當然也是一次盟國方面的閱艦式,除了向各國人士展示盟國奪取地中海制海權的決心和實力之外,同時也是向軸心國集團炫耀武力,因此,出現在運河的基本都是很有戰斗力的軍艦,而最具有戰略威懾力的自然是各國的航空母艦。

說是「各國」的航空母艦,其實並不太準確,現場出現的航空母艦也就是美國、英國、法國的六艘航空母艦,其中的大型航空母艦只有兩艘,英美各一艘,而另外四艘航空母艦都是小型的護航航母,分別屬于英國海軍、法國海軍。

而各國航空母艦中,目前唯一能起飛噴氣式戰斗機的也只有那艘美國海軍的「新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而這艘航空母艦也將充當這支盟國特混航母艦隊進入東地中海之後的防空主力。

這支艦隊的首要任務是協助盟軍登陸塞浦路斯島,如果可能的話,克里特島也可能成為艦隊的攻擊目標,而艦隊的主要任務則是為後續的盟軍艦隊試探軸心國部署在東地中海海域的海軍實力,並分散軸心國海軍在大西洋的注意力。

當那六艘航空母艦帶領著大批護航艦隊通過觀禮台之後,才輪到輔助艦艇陣,而在這些輔助艦艇中,有兩艘怪模怪樣的軍艦引起了在座各國元首和軍事專家的極大興趣,而那兩艘軍艦正是美國海軍的兩艘新式巡洋艦,一艘艦名「阿斯托利亞」,一艘艦名「明尼阿波利斯」。

根據現場各國軍事專家目測,「阿斯托利亞」號和「明尼阿波利斯」號應該為同一級巡洋艦,從艦體長度、干舷高度等尺寸推測,該級巡洋艦的滿載排水量應在七千噸至九千噸之間。

從噸位來看,並不是非常大的軍艦,但是,讓人感到詫異的是,這兩艘新式巡洋艦在火力配備和布局卻與通常意義的巡洋艦有著根本的差異。

這只要看看它們甲板的艦炮數量就明白了,無論是「阿斯托利亞」還是「明尼阿波利斯」,它們的甲板可以目視看見的只有區區幾門艦炮,其中一門主炮,位于艦艏甲板中間線,口徑不會超過150毫米。

另外幾門艦炮明顯口徑高射炮,也全部布置在軍艦的前甲板兩舷位置,炮位最多延伸到了軍艦舯部的艦橋下,而整個軍艦的後甲板,卻看不見一門炮。

但是,空無一炮的軍艦後甲板也並不是空的,在那里,布置著四個巨大的古怪箱狀物體,呈四十五度角被堅固的支撐桿固定在後甲板,而且分為兩組,一前一後,並且均成一高一低的交叉布局方式。

如果能夠從天空的側後方向望過去的話,那麼可以看見,軍艦的後甲板艙面布置著兩個巨大的近似「x」形的物體。

這兩艘造型怪異的軍艦一出現,就立刻引起了觀眾們的竊竊私語,他們開始猜測這兩艘造型古怪的軍艦的用途,直覺告訴軍事專家們,「阿斯托利亞」號和「明尼阿波利斯」號應該就是作戰艦艇。

而且,那四個巨大的箱型物體肯定是其作戰用的主要武器,但是那箱子里頭到底裝的是什麼,卻不太好猜了。

不過聯想到中國最近在導彈技術的領先地位,而美國又是剛剛與中國交過手,不少外交官猜測,那四個巨大的箱型物體里裝的很可能也是一種可以制導的火箭,至于是用來打軍艦的,還是用來打陸地目標的,眾人卻是莫衷一是了。

其實這些人沒猜錯,自從美國在與中國的戰爭中吃了導彈的大虧,便逐漸開始重視起這種遠程打擊武器的作用。

甚至專門成立了一個龐大的科研機構,花費了幾乎與原子彈研究同樣的經費,就是為了早日將這種武器掌握在手中。

最後,由一家私人企業向美方提供武器制導技術,雖然只有不到八十公里的射程,並且威力也比中國的導彈小得多。

可簡便如此,這件事還是讓美國軍方歡欣鼓舞,甚至督促國會追加研究經費,大力投資,以發展這種前景無限的未來武器。

至于那家武器制造公司,名字就叫做唐納德實業,沒人會注意到這家公司里的會計主管是個中國人。

讓我們將目光放回北非,埃及蘇伊士運河兩畔。

各國政治家和軍事家都坐在觀禮台猜測著「阿斯托利亞」和「明尼阿波利斯」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作戰艦艇,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姚亮卻正坐在觀禮台暗自得意。

他是陪著他的老板雷吉?唐納德過來的,另外一邊,幾位隨行的美官昂首挺胸,自豪中不免也帶著幾分得意。

要知道,美國可是現在世界第三個掌握了導彈技術的國家,甚至某些工藝水平已經達到或超過了德國的水準。當然,與中國相比還是遠遠不足,不過這已經讓美軍感到滿意。

其實,「阿斯托利亞」號和「明尼阿波利斯」號確實是美國海軍最新式的巡洋艦,「阿斯托利亞」是首艦,因此該級艦就是「阿斯托利亞」級巡洋艦。

「阿斯托利亞」級不是以前的那種火炮巡洋艦,而概念的「導彈巡洋艦」,那四個看去很像大號鐵皮箱的物體就是導彈的儲存發射筒,每具發射筒里裝備一枚「劍魚」式反艦導彈,也就是說,每一艘「阿斯托利亞」級導彈巡洋艦都可以裝載四枚威力強大的反艦導彈進行作戰。

「劍魚」反艦導彈是一種飛航式導彈,雷達引導攻擊,采用半穿甲式戰斗部,每枚導彈僅戰斗部的重量就高達半噸,威力非常強悍。

即使是戰列艦,如果關鍵部位挨一枚「劍魚」,也會立即喪失戰斗力,導彈采用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動,但是在起飛階段則要依靠火箭發動機將導彈推出發射筒。

之後火箭助推器自動月兌落,緊接著,已經啟動的主發動機立即提升功率,此時,導彈正式進入巡航狀態,並在雷達的引導下飛向目標。

目前,「劍魚」式反艦導彈有兩個型號,分別為海基型和陸基型,陸基型裝備海軍岸防部隊,依靠重型多輪拖車機動,可部署在海岸線,打擊近岸目標,或者用來封鎖狹窄水道,而導彈的海基型就裝備在「台風」級巡洋艦。

「阿斯托利亞」級巡洋艦也是美國歷史第一種以導彈作為主要作戰武器的主力戰艦,它可以為航空母艦戰斗群提供中遠距離的反艦作戰保障任務。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