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四百六十一章 一統中國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全文字無廣告第四百六十一章一統中國

中國突然宣布退出同盟國的戰斗序列,這讓許多的人感到了意外,畢竟當初雙方因為有著共同的敵人日本,所以締結了這樣一份軍事同盟協議。(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當中國的戰略需求發生改變時,日本已經不是最主要的敵人,而是同樣意圖爭霸世界的工業之王美國。

在對外記者招待會上,無數的閃光燈聚焦在了華聯元首陳炯明身上,這位現年六十五歲高齡的老人,花白的頭發並沒有讓他顯得衰老,反而凸顯出了在漫長歲月中砥礪出來的睿智和博學。

「元首閣下,請問您對于外界的質疑聲抱著什麼樣的心態?」一位中國女性記者站起身來,大聲的問出了在場所有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陳炯明面對這種還不算太刁難的問題,也是面容和藹的笑了笑︰「對于我們的戰略選擇,或許國內國外大部分人都還心存疑慮。不過我在這里可以事先聲明,我們中國無心參與歐洲的戰爭,那里沒有我們需要的正義。」

「元首閣下,據聞軍方曾和日軍有著秘密交易,導致今年夏季日軍得以大力反攻東南亞,導致南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陷入了被動。不知對于這個消息,您如何回應。」另外一位明顯是革命黨背景下的新聞記者,提出了尖銳的質問。

「這位先生,你這是非常嚴重的指控,如果沒有證據的話,是不可以這麼胡亂栽贓的。內閣和軍方的財政預算案都是呈報給最高議會審議的,並且受到國民的監督,我們沒有與日本做過任何交易。」

在這一點上,陳炯明可不傻,日本的侵華罪行才沒過去多少年,在這個節骨眼上,誰敢公開和日本人做這種生意?

對于華聯官方的矢口否認,這是意料之中的事,這關乎政治生涯,怎麼可能有人敢于承認?

這些有著革命黨背景的新聞從業者,也是仗著言論自由法的保護,才敢這麼在公開場合給政府機關找不自在。

陳炯明也是稍稍警告一番也就算了,對于這種小人,實在是沒必要去在意。

在場之中,也有不少的外國記者,比起國內的派系斗爭,他們更在意華聯是否會成為影響和平到來的新的軍事威脅。

「元首閣下,整個西方世界都在進行著一場艱苦卓絕的反法西斯斗爭,而中國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宣布推出盟軍,是不是意味著貴國將會投身于軸心國,成為和平進程的阻礙者?」

美國記者白修德就著西方的正義理念,來針對性的質問著陳炯明關于中國未來的政治方向。

他是美國的著名記者,本名叫西奧多?h?懷特,因為熱愛中國,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白修德。抗日戰爭時長期任美國《時代》周刊駐重慶記者,采寫了大量關于中國戰場的報道,訪問延安後寫出影響巨大的名著《中國的驚雷》。

就政治立場而言,他是同情紅門的,認為紅門是在保障底層民眾的利益。此前也因為對姜瑞元的施政手段感到失望,所以跑去了延安,專門為馬子任他們這些赤化的紅門頭目寫傳記。

對于華聯這個采用著計劃主義經濟體制的「非自由」政權,心中總是抱有成見,特別是現在華聯宣布中國推出同盟國,更是讓白修德認為中國將會與德國結盟,給世界帶來新的動蕩。

「西奧多先生,反法西斯戰爭是不是你口中所謂的正義還有待爭論。我現在反問你,我們當初要求蘇聯歸還過去侵佔的領土,這是不是正義?」

「元首閣下,如果可以的話,請稱呼我的中國名字白修德,我喜歡這個名字。同時我也回答你的問題,關于領土歸還述求,這確實國家的正義。(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正因為如此,我們中國對于盟軍的一些政治舉動大為不滿。」陳炯明目光深沉,他用洪亮的聲音對在場的中外記者宣告著中國的意志︰「但是我們的請求被駁回了,為了對抗德國,英美等國要求我們忍耐!」

「我不知道為了西方的秩序和正義,中國還需要退讓多少步?因為德國的威脅,所以我們中國不能向霸道的北極熊討還過去的失地?這是何等荒謬的邏輯?」

白修德有些焦急︰「即便是這樣,這也只是政治上的問題,總可以通過談判來解決的,沒有必要訴諸武力。」

陳炯明高聲大笑︰「談判?拒絕談判的是俄國人,是斯大林!陳兵東北打算挑起戰爭的也是蘇聯,德國從來沒有攻擊過中國,但是蘇聯有,而且作為一戰之後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德國公民,他們的正義難道就不該被伸張嗎?」

「元首閣下,我可以這樣認為嗎,你是在同情德國的軍事行動。」听到這里,白修德也重新恢復冷靜,不過在場之人都屏住了呼吸,打算確認著陳炯明與白修德之間的對華。

恐怕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多少非軸心國成員國家敢于同情德國的軍事行動了。

「沒錯!對于德國人發動的這一場反抗英法等國壓迫德意志人民的戰爭,作為曾經飽受西方侵略者蹂躪的我們中國,確實抱有同情。不過我們中國不會加入戰爭中的任何一方,所謂正義,並不是由你們白種人指定的。」

說完這句,陳炯明深切地看向在場的其余記者,這些人大多都是華聯體系內的媒體報刊。與外國記者和革命黨紅門的喉舌不同,這些媒體從業者固然也經常找政府部門的不自在,然而他們卻是關心中國的未來的。

「從今天開始,中國將尋找自己的道路,我們不會跟在西方的後面亦步亦趨,中國人應該有中國人自己的未來!」

嘩!

會場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大部分參與了本次記者會的中國記者,都在為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而歡呼。

多少年了,中國在西方的陰影下小心翼翼,甚至不得不擺出諂媚的樣子,去討好這些黃毛綠眼的外國人。

也有不少人,在听聞這個消息之後面露苦澀,他們已經感覺到了現在的中國正在發生著的巨大變化。

四億人的聲音,這股凝聚在一起的巨大力量,將會撕碎西方努力了數個世紀才確立起來的霸權體系。可悲的是,混亂而動蕩的西方諸國,已經失去了統一的步伐,再也無法遏制中國的崛起。

在喧囂的人群中,白修德低聲嘆息著︰「就算合眾國將毫無疑問的贏得這場戰爭,恐怕美國也會毫無疑問的失去主宰世界的機會,命運已經不再垂青西方了。」

這句話,就是對未來的真實寫照,然而此時,卻被無止境的聲浪所掩蓋。

??????

1943年11月,涼爽的秋末讓大地一片枯干,晴空萬里,白雲不見蹤影。

然而中華大地之上,卻爆發了新一輪的戰爭,華軍集合了超過兩百萬的正規部隊,除了東北集團軍以外,其余五大集團軍全都動員起來,投入到了統一國內的戰事之中。

以泰山壓頂之勢,憑藉著強大的陸空一體化協同作戰,盤踞于長沙的革命黨守軍最先被掃滅。薛岳固然是一位頗有才干的名將,然而卻無法面對華軍的迅猛沖擊,一百二十萬主力部隊損失殆盡。

沿江而上,荊州、宜昌相繼失守,龜縮于四川的兩百萬革命黨部隊斗志全無,多被就地繳械。

姜瑞元無奈之下,不得不組建流亡政府,轉道緬甸逃亡印度,然後才輾轉前往了美國,尋求政治庇護。

西北的赤軍也是差不多,因為已經得不到來自蘇聯的資助,並且被圍困于困苦的陝北,他們缺衣少糧,武器裝備更是落後。

李宗仁采用了當初楊永泰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奇策,最終是消滅了紅門赤軍的主力,只有少部分人逃亡西亞,成為跨國的流寇。

僅僅是三個星期,華軍就以雷霆萬鈞的氣勢統一全國,肅清了所有割據地方的軍事力量,將中國的權力收歸于中央。

1943年12月28日,華聯遷都南京,中國的首都最終還是選在了此地,作為曾經的六朝古都,南京確實有著成為政治文化中心的資本。

而南太平洋戰場上,在半年左右的準備之後,美國又再次對東南亞地區的日本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行動。

因為國力相差懸殊,雖然日本的韌性十足,最終仍是支撐不住,退往了太平洋南端的諸島上,並且恐怕連這里都要保不住了。

華聯的國防部最高會議室內,軍方的幾位大員都在爭論著關于這場戰爭所帶來的影響。

「美英等國中,美國已經逐漸清除掉了日軍在太平洋上佔領的島嶼釘子,雖然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這種代價還是值得的。」

「現在日軍已經基本上沒有跳板和橋頭堡影響到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行動,有部分情報顯示,美國人現在有意圖開始做最後的清剿和沖擊,力求盡快將日軍在太平洋上最後的釘子全部拔掉,好騰出手來搶奪東南亞的殖民地。」

「這是最新的偵查材料,可以從照片上看出,美軍最新的一批增援部隊在三天前剛剛離開美國西海岸,而從夏威夷到東南亞一帶上的航線從兩周前便增加了更多的船只來往穿梭,同時美軍在幾個非常微妙的島嶼上開始囤積各種物資。」

「從情報分析上來判斷,這些島嶼的位置對于攻打日本本土並不是最理想的橋頭堡陣地,但是卻是攻擊東南亞一旦最好的跳板……」參謀長鄧瑤榮指著照片中圈點的地方向陳炯明介紹著。

在虛擬成像儀上陳炯明也清楚地看到,這些在幾周前原本空空的物資存放地現在開始不斷的累積各種物資。

「再看這幾份,這幾份是英國和美國的兵力調動偵查資料,只是由于英美兩國在非洲、南亞印度、西亞等地都有不少的殖民地跳台,我們所需要偵查監控的區域不像美國那樣僅有西海岸等相對較少的地方。」

「因此我們對這兩個國家的偵察效果不如對美國的偵查效果;只是我們注意到,在印度的幾個重要軍事基地中,出現了大批的兩國*軍隊,同時發現有幾支艦隊和若干船隊正通過蘇伊士運河不斷的向印度洋一帶集結。」

「但是在船隊的規模和已集結的兵力武裝力量上看,英國不管在集結速度還是集結力量上要慢于美國。」最後幾張資料上是針對英國的軍事偵查情報資料,可以在照片上看出,蘇伊士運河上,正有著相當數量的船隊正準備或者是正在通過運河。

「敵人的速度要比我想象中的快,時間不多了,你們總參研究出來美國人動手的時間沒有?」陳炯明的眉頭輕輕的擰在一起,美國人的動作很快,至少已經比英國要快了一步。

因為這兩個國家別看有著相同的政治體制,有著相同的盟友利益,但是一旦涉及到自身的利益,這鐵板——也不是硬邦邦的一塊的。

誰都想給自己多撈一些利益,英國人如此,美國人更加如此。英美兩國是想奪回在東南亞一帶的殖民地利益圈,而美國更是想在這英國之前打著驅逐法西斯日寇的名義以解放者的光輝身份佔領這里形成既成事實,以便好堵住英國盟友的嘴。

「看來還是有一定壓力啊……」陳炯明看過作戰參謀兩方所制定出來的作戰思路和大體的應對方案有些感慨。

畢竟美國人清剿日軍的速度要略微快于後世,這使得在發動澳洲戰役時,中國不得不面對將主戰場放在澳大利亞還是東南亞這樣的兩難選擇題。

這個原因陳炯明也能理解,畢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里面。

那就是日本沒有了中國這個巨大的殖民地作為提供戰爭物資的來源地,很多物資都無法能夠滿足國家戰爭的需要,原本就極度匱乏的資源更是不能用捉襟見肘來形容出目前日本物資的匱乏。

就算得到了鐘泱的秘密援助,日本也不可能擁有足夠的資金、人力、物力來集中收拾美國。這是國力上的巨大差距,日本已經徹底失去了翻盤的機會。

而且關鍵之處在于鐘泱已經打算對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動手,他已經不需要日本來牽制美國的軍事力量了。

「底下的意見是這樣,那你和幾位老將們的意見呢?」陳炯明將作戰參謀們的方案給放到一邊,抬頭看著坐在辦公桌對面的鄧瑤榮,面容和藹。

鄧瑤榮可是鄧鏗的後人,並且還如此有才華,他可是很看重的。

「我們幾個的意見是按遠計劃打!」鄧瑤榮斬釘截鐵的回答著。

「哦?」

「雖然我們讓這些參謀部的人相互推演決定那種方案更適合,但是其實這樣的推演只是更多的在進行戰略發展過程前的一種補洞,也同時讓這些參謀們能多開動腦筋鍛煉鍛煉他們。其實不管怎麼打,用哪種方案打,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對手按照你的步調來作戰,相對的同道理,我們也不能按照對方的步調來進行作戰。」鄧瑤榮頓口氣,緩沖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後繼續說道。

「雖然很多人都傾向于將作戰重心放在東南亞一帶進行,這是一種就目前局勢上看非常穩妥的方案。在東南亞一帶作戰的話我們後勤補給線沒有那麼遠,後勤壓力也不大。」

許江文也出聲贊同︰「就目前海軍的實力而言,相對集中和較小的海域也能使我們能更好的控制住戰爭的發展走向,對手也很難從海上攻擊我們的海洋補給動脈。向西,我們只要守住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幾個重要的出入口,借助海軍航空兵我們有足夠的把握將從西面開來的英法兩國海軍給擋在外面。向東,我們也只用守住蘇祿海和爪哇海以及台灣到呂宋島這段海峽便可將南海變成我們的內海花園。海軍們絕對有這個實力!」

「但是……」雖然前面鄧瑤榮大加稱贊了這種看法和調整出來的方案,不過話鋒一轉,他立刻又提出了他和幾位老將的最終結論。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我們能防住對方,但是這種作戰方案中,我們最為強大的陸軍卻只能坐等在海島上傻傻的等待著對方前來和我們打海島爭奪戰,這的確不能將我們的長處發揮到極致。」

李少杰也在一旁幫腔︰「我們的陸軍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士兵,也擁有著最好的單兵武裝,更擁有著最為完善的機械化集團軍,而這些部隊,只有讓他們在澳大利亞那廣闊的土地上奔馳暢跑才是最能體現和發揮他們價值的地方。」

「雖然一旦我們按照原定方案中登陸澳大利亞,勢必會拉長我們的補給線和增加海洋補給線上被襲擊的風險,但是風險和收益是並存的。表面上看過大過長的海洋運輸線和範圍增加了受襲的風險,但是同樣也讓對方不得不分出更多的兵力來進攻攔賭我們的海洋運輸線。」

「這樣勢必同樣給對方出了一個選擇題︰在沒用增加攻擊力量下,是將自己手頭上的攻擊力量投入到東南亞一帶做腰斬之戰呢?還是將力量投入到阻攔我們運輸線上呢?」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