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進蒙古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四百二十三章兵進蒙古

1941年4月18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叫「巴巴羅沙」的計劃,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

1941年4月29日,斯大林向蘇聯人民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全體蘇聯人民團結起來,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爭,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因為鐘泱的介入,這場戰爭整整提前了兩個月,而德國的軍事準備也更為充分,蘇俄則比預計的更虛弱了。在這個關鍵時刻,面臨來自東西兩部的軍事入侵,蘇俄政權岌岌可危。

蒙古大草原,諾門坎,兩年前日軍在這里戰敗,而今日,挑戰蘇俄霸權地位的卻是準備充分的華軍北方集團軍,匯集了國內數個新組建的精銳師,全都聚在了這一片土地上。

被打成了菜地的陣地上,蘇軍兩個騎兵聯隊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裝甲汽車干不過神出鬼沒的反坦克槍和戰防炮,一馬平川的地形上,步兵集群沖鋒跟自殺差不多!

好不容易沖進了塹壕內,卻連拼刺刀的機會都沒有,華聯士兵幾乎是人人都配備有手槍,而且突擊步槍在近距離更能發揮其速射威力。

為了讓所有的主力部隊見一見什麼是真正列強的部隊,華軍展開了史無前例的輪戰,以五零一師和三一七師的一部共萬人當釘子扎在膠縣當核心,其他三方面每次都出五千人到一萬人。

分別從自己的方向對蘇軍展開攻擊和反擊,以此來鍛煉那些沒見過強軍的部隊的戰斗力和士氣,借此進行實戰演練,去蕪存菁,精煉隊伍。

為了保證這樣的戰斗穩妥安全的進行下,在蘇軍炮火徹底消停了之後,在大後方憋了許久地各師炮火終于提了上來,他們分別遠遠的設置炮陣地,對著以膠縣車站為核心的蘇軍陣地進行接連不斷的騷擾轟炸,讓敵人一點悠閑的日子都過不得。

在4月20日,從烏蘭察布方向的鐵路上,終于冒出來山東軍的另一手隱藏利器——列車軌道炮!

華軍早就已經將300毫米口徑以下的造炮技術吃透,還屬于一戰時期的這些重型家伙地制造根本夠不成任何問題。而在剛剛在濟南鋼廠修建起來的兵工廠,則傾向于列裝的輕型炮火其次便是李宗仁特別要求地列車炮!

如果是德粉,對于這種在原本時空中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巨炮自然不會陌生,當然了,華軍可沒這個能力和心思去搞這種不實用地東東。

但是就防守攻堅而言,列車炮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

試著想象一下,艦炮一般巨大的炮口,在鐵路上運輸著四處游蕩,時不時的放一發跨越幾十公里的重磅炸彈到敵人地頭上,那種打擊士氣的成果不是一般地好!

制造列車炮,首推德國人的「巴黎大炮」,那種射程130公里的怪物在一戰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給世人帶來新的妄想。一戰失敗後德國同樣被禁制制造這樣的大殺器,但這並不能阻擋德國人對大口徑列車炮的追求。

早在十年前,法國人就為自己的馬其諾防線配備了320毫米的列車炮巡弋守衛,而日本人則在1926年委托法國人制造了240毫米列車炮,聲稱用來拱衛東京灣。

華聯的軍方高層當然不會浪費大量資源去制造「古斯塔夫」這種800毫米口徑的怪物,不需要也玩不起!有那個錢足夠他裝備一個重炮團了!

打本土戰爭何至于用那麼奢侈地東西!?

不過以李宗仁為首的新銳軍官階層,倒是很有興趣搞一搞「k5」,這種280毫米列車炮在二戰中被證明是極其有效地戰爭利器,而他的海岸防御和本土抗戰策略也需要這樣地大家伙來守衛。

因此研究工作很早就派了下去,而現在,正是出示成績的時候!而在這次收復外蒙古的戰役之前,華軍北方集團軍先就將已經成熟了的203毫米加農炮技術搞上了火車!

要說這個時代,203毫米榴彈炮技術在英美兩國已經相對成熟,那m1榴彈炮號稱能在10公里之外打中汽油桶,雖然有點吹牛,卻也彰顯其精準程度。這種榴彈炮已經被華軍方面秘密仿制,並在這次戰斗中拿出來做實驗了。

而203毫米加農炮則相對冷門一點,因為一般都是用來當艦炮或者岸防炮使用的,陸軍裝備有點不大現實,這玩意的底盤太沉了,運轉非常之不靈活,但卻非常符合李宗仁這些一線軍官他們心目中「小口徑列車炮」的構想。

在一列專門設計的火車上,裝備有四門203毫米50倍徑加農炮,射程超過20公里,穿甲效果一流,可有效打擊敵方的防御陣線和堅固堡壘,對于這時代的一切戰艦都有致命的傷害。

即便是金剛級戰巡艦在改裝之前,那薄薄的水平裝甲也扛不住203穿甲彈的收拾,幾炮下去就要他好看!

這樣的列車炮目前只造出來一列,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暫時數量就這些,但是未來的計劃那是龐大的很了!

這一直藏在濟南鋼廠中進行建造維護的大東西從來都沒有見過人,出現的次數比他的裝甲列車還要稀罕,此次卻是有拿出來炫耀實驗的嫌疑,對象便是已經將艦隊重炮消耗的差不多了的蘇軍!

為了好好準備這次戰斗,山東已經成為了繼桂柳工業區之後的有一個大型綜合性重工業基地。大量的設備運抵,技術工人反倒是只帶了少量達到高級的技師,也多虧了日本在這里培養起了一定的工人隊伍,省去了華聯不少麻煩。

203毫米加農炮的底盤加上炮身總重不超過三十噸,因此火車拉著非常輕省,配備上一個營的炮兵兵力,以及少量的防空武器就可以支持現在的戰中水平。

他們從膠濟復線上偷偷模模的連夜運到蒙古前線,次日凌晨運動到距離烏蘭察布市不足二十公里的地方,校準之後突然開炮!

203毫米炮彈說大不大,但是在平地上爆炸開來,那殺傷力卻是要人命的大!直徑一百米之內的人和東西都逃不出它的殺傷!便是有裝甲車輛在也只有被蹂躪地份了!

連日來對中國守軍百般折騰的蘇軍第57特別軍何曾想過自己也會遭到這樣猛烈的轟炸!四門列車炮次第開火造成的連續爆炸將他們的陣線攪合的一片狼藉!

中國守軍有地道可以鑽,炮彈來了便是打偏了都能躲的過去,但是他們那一萬多人除了地上的彈坑之外,戰壕也擋不住啊!

一直以為中**在他們火炮與莊家集群威脅下不敢冒頭的蘇軍傻眼了!驚呆了!打慘了!這列車炮就在他們戰列艦地射程之外晃悠,空中還有戰機隨時提供蘇軍動態以便校準射擊諸元,蘇軍前進後退都不得勁,干等著在那里給接連不斷的炮彈給轟的哭爹喊娘!

一眾中國守軍趴在殘垣斷壁之間看到這番情景,興奮的大聲吼叫︰「熱烈問候你們的外祖母!這群臭紅毛!你們也有今天啊!」

別看只有四門列車炮助陣,其起到的作用卻是巨大地!在空軍加上這大炮的協助下,中國守軍對蘇軍的防守反擊打得更加容易,這場仗看起來似乎沒什麼懸念了。

而就在華軍戰勝日本,並且對蘇俄宣戰之後,來自的德**事考察團又再一次大規模的踏上了這片熟悉的土地。就如同他們十多年前所做的那樣,與中國開戰更進一步的交往合作。

其實希特勒一直對中國抱有好感,早期也曾想過扶植革命黨,以達到在亞洲牽制蘇俄的能力。卻不想姜瑞元爛泥扶不上牆,在英美猶太財閥的慫恿下,開戰市場經濟改革,還用金融手段圈佔民眾的財富,而不是像德國學習,發展國家主義經濟政策。

不過現在革命黨已經是日薄西山,而華聯冉冉升起,加上過去彼此間就曾有過很深的交流,這一次來訪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4月25日,小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帶領他的小團隊來到廣州,與陳澤展開了一番影響深遠的會談。

這位在歷史上和世界軍事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35歲的新一代克虜伯當家人真的是風華正茂!

與同樣正值壯年的陳澤相對而坐,當真是一時之俊杰也!

對于華聯如今取得的巨大成就,三代人積累起來偌大家業的小克虜伯就有些特別的好奇,這樣傳奇的經歷在這個時代可謂不多見。

要知道整個世界範圍內而言,幾乎所有的財團巨頭都是依靠幾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便是卡耐基、洛克菲勒也都是一輩子大拼才有了這樣的成就,而陳澤和劉浩然還有伊忠明三人,卻只用了短短的十二年時間就能夠跟他們比肩,這實在有些太神奇了!

雙方都保持著一定的神秘感,在經過一番寒暄之後,直爽的德國人立刻將話題轉入到實質上面來。

小克虜伯絲毫不掩飾對陳澤的稱贊,他說︰「我听說陳先生每天晚上工作到12點,每天早晨又都在六點之前起床,十年如一日的保持這樣的勤奮,真是不多見的堅韌意志!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也是必然啊!」

陳澤對于這種恭維也是笑道︰「彼此彼此!我听說克虜伯家族每天早上的早餐都是7︰15,絕不多等哪怕一分鐘時間,這樣的嚴格紀律幾代人傳承下來,果然能造就傳奇一般的事業!德國能夠崛起,便是因為有這種近似嚴苛的紀律和秩序所致。」

兩人哈哈笑了起來,同樣的壯志凌雲,同樣的胸懷霸業,同樣的類似于清教徒一般的刻板生活和拼命勁頭,這讓兩人一見面就生出惺惺相惜的親近感覺,因為從理想層面上來說。他們都是一類人!

陳澤是個大漢族主義者,克虜伯是個軍國主義分子,兩個人對于本國家和本民族有著固執地看法和希望,並一直在為此而努力奮斗,都經受過國家衰落凋零破敗的慘痛教訓,相同的理想和生活歷程讓他們很容易找到共同話題。

小克虜伯也不見外,直接將話點到了明面上︰「陳先生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研發團隊,幾年之間取得的成就令人驚嘆!而在我所熟知的武器和重型機械方面,您也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說我們兩年前的合作項目,我認為那是一次天才的杰作!」

他指地是40毫米60倍身管防空炮和88毫米炮的研制工作,在一次大戰中發覺到防空火力的重要性之後,德國人在這方面的研究就有了苗頭。

但是時間和現實條件不允許他們那麼做,因此只有偷偷模模地搞。而中國這邊帶去的某些參數卻大大加快了這個進程,這令克虜伯非常驚訝,因為在他們地概念中,中國人研究先進武器,就跟大猩猩會開飛機一樣令人不可思議!

當然這絕對沒有貶低的意思。

本身中國是什麼樣的地方?

在世界上自詡為文明的國家中,絕大部分人寧願相信這里是一片文明的荒漠。在1923年劫車案出來之後更是被他們宣傳成了生人勿近地地獄一般。

陳澤听出了對方的意思,呵呵笑道︰「作為完全陌生的兩方面,我們地第一次合作是非常愉快的,不過我認為那仍然不夠,我希望這種合作是建立在兩個偉大民族之間的共同進步共同支持的合作關系。」

小克虜伯的眼楮頓時一亮,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陳澤這是在主動表示要尋求全方位的合作關系!

別人都認為中國是政客說了算,但華聯卻與革命黨截然相反,國家的權力被集中在產經聯手中。議會的大部分議員,不是產經聯的會員,就是產經聯的代言人!

哪怕是在地方依靠民意選舉的清流官僚,也不得不重視當地的經濟,這關乎他們的仕途!而地方上的產業,幾乎全是產經聯旗下的企業工廠,他們才是中國的主宰者!

陳澤、劉浩然和伊忠明,這三大巨頭的話語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決定著華聯的國策,元首陳炯明也不得不對產經聯俯首听命!

因此對于在整個世界上覺得非常孤單的德國人來說,陳澤的這個承諾不啻于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霖!

換個人這麼說他興許不相信,但是華聯方面在這里已經適當的表現出了的自己的實力,加上這一次戰斗新冒出來地一些吸引人地東西。小克虜伯有理由相信陳澤這不是在信口胡說。

他欣然笑道︰「能夠跟遠東的老朋友結成穩定持久地伙伴關系,對于兩個同樣偉大的民族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即使是作為我們兩個擁有先進技術的大公司而言,這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我們公司是願意與有能力的盟友一同發展壯大的!為此我們甚至可以拿出最好的東西來招待客人!」

他不是德國元首,陳澤也不是華聯的元首,上升到民族層面的合作這說起來是有些高調了,但是兩人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合適,只不過出于謙虛的考慮,大家還是落實到商業角度來談,這也沒什麼不妥,總歸是事實核心不變。

克虜伯家族有太多陳澤想要的東西了,大炮制造技術自然不用說,特種鋼的制造,特別是艦艇裝甲鋼的硬化熱處理工藝技術,碳化鎢技術,還有很多通過克虜伯穿針引線能夠搞來的機械動力、煤化工、艦船制造和飛機制造技術等等。

德國人有太多的先進東西等著有人去挖掘了,另一時空德國的戰敗直接造成了蘇美兩國的強勢崛起,那麼多的科技成就都是德國人的心血啊!

陳澤哈哈笑道︰「我們也非常歡迎在科技研究上處于領先地位的德國朋友對我們的工作提出有好的建議和幫助。不知道您有沒有興趣與我一道參觀一下我們的一些研究成果呢?我們很想听听專家的中肯意見呢!」

這樣的邀請,小克虜伯怎麼會拒絕?

能夠真正親眼看到這個神秘的勢力隱藏的實力,對于他們未來的一些決策太重要了!對方主動邀請,這是難得的好事啊!

他們參觀的第一站,就是給蘇軍造成了重大傷亡的二連浩特炮台中的一部分,對于105毫米以下的大炮克虜伯沒有看一眼的興趣,因為這都是他們家產品的仿制品,盡管做得還不錯,並且也有些改進的意思,但對于他們來說這都是應有之意,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

203毫米榴彈炮也是英美貨的仿造版,盡管沒有給專利費,卻搞得有板有眼,甚至還有點青出于藍的意思,在美國那幾年借著造坦克的便利,他們武器公司可是得到了不少的美軍裝備參數資料,盜版素質非常之不錯。

小克虜伯的注意力首先被155毫米加榴炮和122毫米榴彈炮吸引了。

這是兩個這時候比較稀罕的陸軍裝備口徑,此時的155口徑多用在戰艦上當副炮,或者如同日本人一般用在巡洋艦上當主炮使用,但是陸軍裝備確有些口徑過小、重量過大的不合算的嫌疑。

拋開122毫米榴彈炮不談,155炮的爆炸威力只有203毫米炮的一半,而發射速度卻快不了多少,本身的重量也有十幾噸,應用起來似乎得不償失。

華聯陸軍研究的155毫米榴彈炮的藍本,來自于鐘泱提供的後世著名的-45出口型榴彈炮的某些簡單數據,比如說口徑、身管倍數、膛線條數和藥室容積等等,其余的關鍵技術都是要研究部門去搞得。

從基本的結構到鋼材再到發射藥和炮彈等等,那是一個相當不小的工程,折騰了這麼四五年的時間才拿出今天這樣的樣品來,性能指標都還差得遠。

鐘泱當然也知道45倍口徑的弊端在那里,但是要搞52倍和54倍口徑陸炮,他們的技術實力遠遠達不到,這需要時間慢慢來搞,畢竟後世全世界的強國都折騰了那麼多年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