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三百八十四章 華中戰役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三百八十四章華中戰役

繼續跟在殷向洲的身後,一行人來到了一處坦克的生產車間,成品和半成品的暴熊坦克都整齊的排列與一邊。

半空中巨大的機械吊臂在橫梁上緩緩一定,還可以清楚的看見采用了復合裝甲技術鑄造而成的新型坦克炮塔部件,以及數量不等的坦克底盤。

大量的工程人員還在忙碌地進行著的工作,對于近來參觀的這些顯貴要員們不理不睬。只有在有人問及一些基本的問題之時,才會做些簡單的回答,即使是這樣,也多半不涉及技術機密。

電焊的弧光和燃燒的鐵屑在這里橫飛,車間里到處都是彌漫著濃郁的重金屬氣味,但對于大部分從事金屬加工工作的老板們,這就是世間最為迷人的香氣。

他們不是官僚政客,而是靠著經營實業公司起家的產經聯會員

指著平放在大型托盤上坦克外甲,殷向洲此時正是意氣風發復合裝甲是由兩層以上不同性能的防護材料組成的非均質坦克裝甲。一般來說,是由一種或者幾種物理性能不同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層次比例復合而成,依靠各個層次之間物理性能的差異來干擾來襲彈丸或射流的穿透,消耗其能量,並最終達到阻止穿透的目的。我們研究所目前開發出來的復合型裝甲分為金屬與金屬復合裝甲、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以及間隔裝甲三種,它們均具有較強的綜合防護性能。」

「普通裝甲是用單一材料制成的,如鋼裝甲、鋁合金裝甲,又稱均質裝甲。隨著反坦克炮彈火箭彈的穿透力不斷增大,均質裝甲抵御不了這類武器的攻擊。繼續增加裝甲的厚度固然可以提高坦克的防護力,但增加裝甲度勢必增加坦克的重量,影響坦克的機動性。」

「所以我們想出用不同的制成多層裝甲,這就是復合裝甲。由于所用的材料不同,復合裝甲有多種,有的內外兩用金屬,中間夾一層非金屬材料;有的由四五層金層、非金屬材料疊合而成。有的復合裝甲各層之間留有空隙,稱為間隙式裝甲。」

殷向洲在古文會體系內的研究所工作已經超過十年,其中幾乎所有的,都花在了金屬加工工藝上面。而軍用裝甲技術的科技研發工作,更是他的重中之重,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絕非偶然。

劉浩然對于復合裝甲技術非常感興趣,且性格比較直接,便當即問起了其中的技術細節請問這種復合裝甲的基本理論依據是?」這點算是問出了大家的心聲,雖然都明白這個技術是基于早期表明硬化鋼的制造工藝,但還是不清楚其內在的理論基礎。

望著眾人充滿求知欲的目光,殷向洲感到非常興奮,在座者大多都是經營實業起家,要麼就是軍中的技術部官員,對于科技研發都不算外行,更不會像政客和官僚那樣有著輕視的態度。

讓這些人參與到整個華聯的管理核心之中,確實是為整個社會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

他用沉穩的語速介紹著復合裝甲的基本原理復合裝甲有多層,穿甲彈或破甲彈每穿透一層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由于各層材料硬度不同,可以使穿甲彈的彈芯或破甲彈的金屬射流改變方向,甚至把穿甲彈芯折斷。因此,復合裝甲的防穿透能力比均質裝甲要高得多。在裝甲的單位面積重量相同時,復合裝甲抗破甲彈的能力比均質鋼裝甲提高兩倍。」

坦克的發展史,就是坦克裝甲不斷增厚的歷史。而坦克的防彈能力不單和裝甲厚度有關,同時也與裝甲的抗彈能力有關。

二戰時期,**黨部隊英制坦克的裝甲,就比日本坦克同樣厚度的日制鎳鉻鋼板更堅固。納粹德國的坦克由于缺乏鎳鉻原料,不得不采用表面滲碳等復雜工藝保證其抗彈能力。

而戰爭中期蘇聯生產的坦克,由于戰時簡化工藝,同樣厚度的裝甲,其抗彈能力比戰前生產的坦克差很多,而在中國坦克博物館展出的20世紀50年代的蘇制t-54坦克,其裝甲表面有沖擊的痕跡,據說采用沖擊強化工藝以增強抗彈力。

自從1936年破甲彈誕生以來,坦克被迫不斷加厚裝甲厚度。

破甲彈對軋制均質裝甲的破甲威力約為其彈頭直徑的6到7倍。一枚120毫米的破甲彈,其破甲厚度為720到840毫米。

如果設計師把坦克四周裝甲都搞到這一厚度,那麼,坦克的戰斗全重會大于100噸,會成為真正的鐵烏龜。20世紀60年代,世界一線主戰坦克前主裝甲厚度發展到了200毫米上下,坦克的重量也接近到一個極限。

要維持過橋能力和運載的方便性,主戰坦克的重量和裝甲就不能再大幅度增加。蘇聯首先在其4主戰坦克上創造性地使用復合裝甲。具體來說,就是前裝甲共三層,外層為80毫米厚鋼質裝甲,中間層為104毫米厚的玻璃縴維板,內層為20毫米厚的鋼質裝甲,即鋼板中夾帶玻璃縴維板。

同厚度的玻璃縴維板的抗彈能力不及同等厚度的裝甲鋼,但同重量的玻璃縴維板其抗彈能力卻要超過同重量的裝甲鋼。

這樣,通過采用復合裝甲,蘇聯4主戰坦克在重量只增加4噸的情況下,前主裝甲抗穿甲彈能力幾乎增加50,接近300毫米均質裝甲鋼的防護水準;抗破甲彈能力幾乎增加90,達到約600毫米均質裝甲鋼的防護水準。

現在是1938年的六月,華聯軍方卻已經在古文會的幫助下掌握了這種先進的裝甲防護技術。而日本即便很快就能掌握聚能破甲彈技術,恐怕也無法對完成坦克外甲換裝的華軍正面對敵。

坦克的戰場生存能力將會再一次大大提高,這就是技術力量所帶來的壓倒性優勢

做完了基本的介紹和實體觀摩,接下來就是實彈測試,走到外面的設計校場,一款經過外甲換裝暴熊坦克正安靜地停靠在場地中央,無聲的等待著即將到來的命運。

在殷向洲的指示下,幾名扛著火拳ii型反坦克火箭炮的步兵便將目標鎖定了用于測試的那輛暴熊坦克。

在發射藥的催動下,「火拳」帶著長長的尾焰,撲向了一百米外的目標。就在眾人的注視中,火拳結結實實的印在了靶車的外甲上面,劇烈地踫撞甚至激蕩起了讓人頓生壓抑的悶響。

這是一款大家所熟悉的第二代聚能破甲彈產品,在場的不少人對于這種破甲性能極高的武器都不陌生。

因為是依靠高溫金屬熱流,火拳的破甲能力不依靠彈體的動能和彈頭本身的硬度。如果是的任何一款坦克,在面對這種武器的時候,都表現得非常無力。

熱能集束能夠輕而易舉的穿透坦克表面,通過爆炸產生的震蕩波可以在坦克裝甲的內側產生高速飛散的尖銳金屬碎片,造成有效殺傷。

這在,即便是華軍的新一代主戰坦克暴熊,這無法抵擋。就算是初代的火拳i型反坦克火箭筒,對于暴熊坦克而言也是巨大的威脅,被擊中之後也很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

用于測試的火拳ii型,準確的集中了靶車,劇烈地爆炸卷起了濃煙和火光。即便站在一百米開外,遠遠傳來的爆炸余波還是吹動著所有人的衣角,昭示著這種武器那恐怖的威力。

雖然被滾燙的黑色濃煙遮擋了視線,但身為主要坦克生產商的劉浩然與陳澤都已經明白了這次試射定然是圓滿成功。

原因很簡單,破甲彈並沒有穿透坦克的護甲就直接爆炸,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對坦克的傷害卻沒有多少。余波都消散在空氣中,無法在坦克內部對駕駛人員形成有效殺傷。

一陣大風刮過,漆黑的濃煙便很快消散,靶車安然無恙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雖然隔著很遠,不過大家手上都拿著軍用望遠鏡,很輕易的就能確認了靶車的安全。頂多只是在首創部位留下了破損的凹痕。

這根本算不上傷害

一片吸氣聲響起,所有人都在驚嘆于復合裝甲的強大防御能力,居然連第二代的聚能破甲火箭彈都無法造成傷害

而在此時,殷向洲也不失時機的開始介紹起復合裝甲的防御機制大家也都看到了,這種新型裝甲的實際能力。多層復合裝甲能夠有效吸收碎甲彈爆炸產生的震蕩波,並在不同質地的裝甲板之間分散1震蕩波本身的動能,保護坦克本身的安全」

隨後,就是一堆技術人員上前,用一般的工具將靶車上的復合裝甲拆卸下來,用叉車運到了與會者的跟前,以供眾人距離觀看實際效果。

果不其然,外甲上並沒有太明顯的破壞痕跡,破損的地方甚至還沒有到達裝甲厚度的一半,恐怕還能在同一個首創部位多承受一發同等威力的破甲彈攻擊。

可是在戰場上,誰又能用火箭筒連續三次命中同一處呢?

「大家請看,我們采用的是復合裝甲組合件模式,亦稱模塊裝甲。它是復合裝甲的一種應用形式。將復合裝甲制成組合件的主要優點是能降低炮塔和車體的制作成本,可采用螺栓或鐵筐盛裝的辦法將其固定在車體或炮塔的相應部件上,同時可根據敵方武器破甲威力的發展,隨時增加或減少復合裝甲組合件的掛裝數量、另外在非戰時可將其卸

總重量一般為2噸以

以降低油料的消耗。」

「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大量生產這種為暴熊i型坦克量身定做的裝甲防御組件,而不必專門建立新的坦克生產線,節約大量的資源。而且在實戰之中,裝甲部隊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是否加裝這款防御組件。」

這樣一來,復合裝甲的實用性就提高了不少,並且也不影響產能。現在還是戰爭時期,就是生命就是勝利

「好了,諸位尊貴的們,今日的參觀活動就進行到這里,接下來的行程安排,就是各位的競標了。」說完這句,殷向洲也離開了廠區,他還有研究報告要寫,沒空閑在這里和諸人商討商業合作上的事情。

而在場之人也不在意,每一個人都在磨拳搽掌,準備著參與這項很有發展前景的裝甲生產計劃。華聯現在擁有了總數超過一萬二千的坦克,其中暴熊的數量雖然還不到兩千,但誰都在接下來的里,更多的新型坦克必然會陸續生產出來。

到時候,光是軍方的訂單,就足夠廠方大賺特賺。

??????

轟轟烈烈的華中地區大會戰在一堆日軍尸體上結束了,此次戰役最後的戰斗是在南京的一所學校附近完成的。在這里,日軍南方大本營的一眾將官均在外面的日軍士兵拼死抵抗下得以切月復自盡。

華軍在杭州和南京兩地重創了日本華中派遣軍,收復**政府的原首都金陵,也即是南京,一雪國恥。

自此從一月九日開始的華中地區戰役到六月二十一日結束,共殲滅日軍十個師團,其中包括日軍主力的第五、第六師團,擊斃少將以上軍官二十一名,佐官一百九十多名,日軍官兵共計十四萬余名,俘獲二百一日軍官兵。

其中少尉七名,中尉三名,接受投降中佐一名,上尉一名及兩名士兵。

巨大的傷亡數字引起了日本國內上至天皇、政府高層,軍部,下至百姓全國性的震動,從明治維新以來,特別95年甲午海戰以來,日本就沒有遭受過如此的重創

十個師團十四萬余名軍官和士兵被擊斃,這對于當時只有六十多萬的常備陸軍來說就是近四分之一的損失。

可以說,在日本本土、朝鮮半島、中國東三省還有中國長江以北日本能抽調出來的部隊除了最後緊急登錄後又撤離的那五個師團,日本現在幾乎沒有多余的陸軍兵力開展進行新的攻勢。

而北方的抵抗武裝力量由于日軍抽調了兵力進行南方攻勢而活躍起來,再加上華中地區戰役的大捷導致抵抗信心大漲,日本中國北方佔領地上一系列地反抗日軍行動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開花開展起來,日軍軍部不得不緊急從本土調集三個師團前來增援。

而到了七月上旬末,華軍完成了戰役後的兵力部署,將此次戰役中元氣受損的第五軍團及完成戰斗任務的兩個空降師,機械化步兵師,還有若干二線乙種部隊抽調回廣東休整重新整編。

到了七月中旬,華軍進行了一次戰後總結。

從下至上,從個人、班級,基層士官再到各排、連、營、團、師和軍、指揮部,還有參戰的空軍、海軍、後勤部隊部門等所有直接參與此次戰役的單位均參與了此次的總結。

此次總結一直進行到了八月初才結束,之長、人數之多,兵種之全面為華聯建軍以來規模最大地一次。也是第一次對華聯的整體軍事實力進行了一次大盤點和大批評與褒獎。

在各級基層士兵的總結中,步兵戰士們紛紛指出日軍作戰戰術教條僵化,戰斗中缺乏靈活變通。

同時迷信已經過時的刺刀冷兵器戰術,在面對火力密集強大而又能保持火力連續性的自動步槍及半自動步槍面前成為了活靶子。

更是指出地是日軍的武器裝備在面對中國其他軍隊時雖算很好,但在華軍主力部隊面前就明顯不夠看。光是從單兵地步槍再到連排級裝備的火力支援性地機槍、重機槍還有擲彈筒等輔助火力壓制武器上,日軍地面部隊均不如華軍所裝備的各式輕武器。

雖然華軍裝備的武器遠遠優異于日軍,但戰士們也對日軍在作戰中的亡命死戰作風表示了凝重和高度的警惕。

因為對方是參與了南京大屠殺的日本軍隊,所以華軍並不接受戰俘,除了一些有價值的軍官之外,其余普通士兵,都是全部處死

要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戰役中,不僅幾支主力作戰部隊都表現出色,而作為二線部隊的輔助攻擊部隊也表現出非常優異的表現。

在愛國思想教育的精神武裝下,這些從預備役部隊轉正的士兵作戰積極勇敢、作風頑強、在敵強我弱時毫不不懼怕敢打敢拼,雖然在武器裝備上遠遜于一線主力作戰部隊,但卻也打出了各支部隊的特有作風。

而作為此次戰爭中出動的機械化部隊,各部隊都驚異于這些機械化部隊地超威力體現,機動性高,突擊切入性快,進可攻駐可守。

配合上裝甲車輛輔助地步兵配合,戰斗幾乎就成為一邊倒的局面。但是戰士們和各級軍官們也注意到。

由于這個時代陸軍戰術思維慣性,機械化部隊一直是屬于小規模地輔助性攻擊部隊,但在這次戰役中,平坦的地形增強了坦克裝甲車的機動性,高速度的穿插成為了此次作戰中的另一大焦點。

特別是大集團機械部隊的集群攻擊威力更加可怕,王立文派出的一個機步營還有李偉剛的幾輛坦克和裝甲車雖然數量並不是很多,但擊中在一起在突襲率橋的日軍輜重部隊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可怕突擊力讓人不僅側目,也讓許多軍官敏銳地注意到未來戰爭中閃電突襲戰術的可怕性。

南沙軍校內部裝甲學員所提出的集群裝甲部隊大縱深大包抄戰術成為了新武器所帶來的新戰術的熱門研究課題。

空軍部隊的輝煌戰果也首次讓華軍的將領品嘗到了制空權的重要性。

在此次戰役的前期,空軍首先就打掉了日軍空軍所裝備的飛機和建設的機場,使得日軍一直在中國大地上肆虐的飛機成為了天空中的火機紛紛栽落地面。而擁有了制空權,在戰斗中日軍第一次品嘗到了被飛機輪番掃射和俯沖轟炸的滋味。

第三艦隊的覆滅,更是使得大炮巨艦時代的巨鱷們,第一次直迎空中雄鷹的挑戰,地位岌岌可危。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