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三百五十一章 國內金融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三百五十一章國內金融

世界發展到了二十世紀初,資本世界已經高度發達,但是中國還是一個以白銀為主要貨幣的國家,即使是明朝的寶鈔等等紙幣也很快退出歷史舞台,民國前後也多有各種紙幣發行,但是一直沒有成為全國統一貨幣也沒有被市場接受,更沒有現代意義的中央銀行體制。

就算是華聯,也沒能建立起全國通行的的法定貨幣,而僅僅是憑借著自身的實力和信用機制,維持著華元在國內國外的強勢通貨地位。不過因為執行了權限值這一設定,華元的流通地位也在不斷下降之中。

豎起了壁壘保護自己,同樣也意味著對外購買力的下降,對于正在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華聯而言,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這個時代的中國,作為一個最主要的銀本位大國,世界銀價的變動對中國的貨幣和經濟都會產生影響。當國際市場銀價低落,白銀就會涌入中國,當國際市場銀價提高,白銀就會大量外流。

白銀在國際市場是一般商品,在中國則是通貨,所以白銀一旦大量外流,就會導致經濟上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而西方對于中國的金融貨幣戰爭就是通過這樣的白銀價格波動進行的,要控制中國的西方列強放棄這樣的持續掠奪的好處,也是需要特別的背景和代價付出的。

姜瑞元積極尋求英美支持,其根本原因也在于這里,用國家的貨幣主導權,去和英美國家的貨幣體系掛鉤,以此來獲得對方的全力支持。也只有這樣,**政府才能維持自己在國內的強勢地位,並且在軍事上能夠抵抗日本的侵襲。

1880年代中國的國民收入約27.8億銀兩,老百姓稅負約佔國民收入的3.2。以此稅率推算,根據1903年的10492萬兩財政收入,那年的國民總收入約為32.8億銀兩。

按照32.8億銀兩的國民收入估算,甲午賠款和庚子賠款總計的6.5億兩賠款債務約為1903年國民收入的20,比某時空內開放之後的中國的2.9萬億元國債余額佔的比重2這個數據還低一點。

從這一角度看,晚清的財政與國債狀況並不比紅朝的差,從和紳抄家可以得到9億兩的家財而言,中國的所有對外戰敗賠款還沒有中國一個大貪官的家產多。

所以僅僅從數額上講對外戰敗是不會讓中國崩潰的,但是由于沒有現代金融體系,中國所有的流通的白銀只有6至11億兩,而中國30年代以法幣收兌全國的銀元,含各地軍閥私鑄成分極其不純的大量劣元,所得也只有14億元。

一塊銀元才是0.7兩左右,這樣的巨額外債下造成白銀對外貶值的同時對內升值。西方列強的貨幣侵略極大的掠奪了中國的資源,每年外流的財富是約四個馬關條約的賠款。

讓列強們放棄這樣的巨額利益,讓中國獲得金融獨立與世界金融體系接軌,沒有額外的代價和特別的歷史背景,是無法在中國建立現代金融體系的。

1931年至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危機,西方各國紛紛放棄金本位制,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以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達到傾銷國內剩余產品、轉嫁危機的目的。

甚至連華聯都已經開始完全廢棄銀本位制度,而是建立起了自己的金融貨幣體系,並且用權限值這樣的硬性條文來維持華元的自主和穩健,避免被列強滲透控制。

與**政府被迫向英美交付本國的貨幣發行權不同,華聯擁有自主的工業體系,對外貿易需求也非常之少。產經聯的會員也樂得將更多地消費能力維持在華聯內部,而不是對外采購上面。

但對于這時的中國而言,自甲午戰爭以來通過這樣的紙幣對白銀的游戲,西方早已經在中國賺足了利益,中國的資產貨幣化很低,使用實銀更是西方金融貨幣掠奪的軟肋。

直到此時中國已經窮困不堪沒有太多的利益可以通過金融貨幣榨取,同時中國的巨大人口和市場是西方傾銷過剩產能的好地方,這樣的情況才發生變化,如何提高中國的購買力讓西方傾銷產品走出危機是當時的重點。

當然,上述的地方只包括**政府直接控制的區域,並不包含華聯的統治區和日本在東北扶植的偽滿洲國。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英美支持中國發行紙幣,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華的勢力擴張,日本大量向中國資本滲透。

日本將其貨幣改革建立央行後回收控制的大量白銀,再以資本的形式大量借給中國和投資中國,取得了巨大的利益和在經濟上控制中國,大量的中國對日借款和投資、貿易以白銀計算。

同時還有大量日元貸款也是以中國的白銀收入擔保的,不讓日本控制中國也是西方列強的戰略重點之一。西方列強對于中國經濟和金融的訴求發生了變化,因此中國的貨幣改革才有可能實施。

由于金本位在危機中主要國家的破產,大量囤積于黃金市場的貨幣資金轉入了白銀市場,白銀的投機造成銀價的波動。

為穩定世界銀價,美國、中國、印度等八個產銀或用銀大國,在1933年7月倫敦世界經濟會議上,簽訂了一項《國際白銀協定》。

其中規定美國政府每年購銀不超過3500萬盎司,中國則承諾將不出售,1934年至1937年銷毀銀元所得之白銀。

但是,一年不到,美國就違背了它所承擔的穩定銀價的國際義務。1934年6月19日,在美國國會內白銀集團的壓力下,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34年購銀法》。

這部法案規定美國政府要通過購買的方式,設法使每盎司的白銀價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把白銀在美國貨幣儲備金的比重增加到四分之一。

這些政策造成白銀的價格上漲,在1934年8月9日開始執行該法,下令白銀國有化並從世界市場購銀。

美國的這一行動立即引發世界銀價的飛漲,從1934年年初的每盎司0.35美元漲至10月份的0.55美元,到1935年4月一度漲至0.81美元。

銀價暴漲西方在中國購買資源的付出加重,同時中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的不斷外流,在1934年流出1.80億兩,在1935年流出1.86億兩。

這使得中央政府的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造成了銀根奇緊、物價猛跌、利息上漲、銷路呆滯、錢莊倒閉、銀行關閉等嚴重後果。

美國的收購白銀,表面上是說提高中國的購買力和穩定本國采銀業,實際上是使得西方其他列強在中國采購資源、原材料的負擔加重成本提高。美國所產所收購的白銀還可以在中國購買資源控制中國金融,從而使得當時的資源大國的美國產品更具有競爭優勢走出危機。

因此英國在美國白銀政策的壓力下為了自身在中國的金融利益,就需要中國改變白銀本位變成紙幣了,而中國要發行紙幣也必須與金融實力最強的英國和控制白銀最多的美國貨幣掛鉤。

同時中國也是西方傾銷產品的市場,為了列強在中國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改革中國的金融發行紙幣就成為了中國與列強一致的需要,也成為了中國放棄銀本位的金屬貨幣進入央行時代建立自己的金融貨幣體系的歷史機會和時間窗口。

在此背景下金陵政府開始發行紙幣,1935年11月4日,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家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

各金融機關和民間儲藏之白銀、銀元統由中央銀行收兌,同時規定法幣匯價為1元等于英鎊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無限制買賣外匯。

1936年**政府與美國談判後,簽署《白銀協定》,由中國向美國出售白銀,美國維持銀價的穩定,換取美元作為法幣發行的外匯儲備,法幣改為與英鎊及美元掛鉤。

中國政府發行法幣的政策一公布,英國駐華公使立即發出英皇敕令,要求所有駐華英商和英國僑民遵守中國法令接受法幣,不得再使用白銀。

在中國處于金融壟斷地位的匯豐、麥加利等英資銀行也率先交兌庫存白銀給中國中央銀行,讓中國政府一下子集中了3億兩白銀實銀,民國政府的印刷鈔票換取了頭號列強的白銀,這對于中國各方勢力四分五裂的金融市場產生了無可抗拒的力量。

不要小看這一點,這簡直就是相當于擁有印刷人民幣去找美國換取黃金白銀的貨幣信譽

在北伐戰爭和圍剿土匪的軍事統一中國以後,姜瑞元領導下的**中央政府成功地在經濟和金融上再一次達成全國統一。

中國歷史上的紙幣發行信譽極差屢次失敗,而中國的政府紙幣能夠發行成功的關鍵其實是有了西方外匯的信譽和佔中國金融壟斷的外資英國央行的支持。

中央政權的法幣掛鉤英鎊是英國金融資本更大的利益,而對于中國更大的意義是中國與英國的進一步結盟。這樣的結盟對于中國將來改變自身地位是非常關鍵的,英國是願意支持中國在東亞成為列強之一制約日俄保障英國利益的。

所以在這里必須要看到的就是一點,中國的紙幣的發行沒有當年頭號強國英國和崛起的超級大國美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他們的支持也有限制日本在東亞坐大的戰略目的。

而中國當前階段能夠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廢除,更關鍵的原因就是中國的金融與英美掛鉤,經濟金融一體化後這些不平等條約成為了自由貿易的國際金融資本的障礙。

否則在抗戰中英美不取消這些條約,姜瑞元也一樣必須與英美結盟,要知道當年日本逐步廢除了英美對于它的不平等條約,也是在日本的貨幣與英鎊掛鉤,與英國經濟一體化之後。

但是後來日本想要中日貨幣一體化把英美拋棄在外,也成為了英美支持中國的經濟基礎。

至1936年,中國對外外債是20.46億海關兩白銀,各國在華投資29億兩,在華民間債權、財產、房產等70億兩。

這樣的外國資產全部從白銀被置換成為了法幣,這些財富是中國的三倍,是中國貨幣發行量的八倍,也是中國1840年以來所有的戰敗賠款的近10倍

不得不說是中國金融界的一個重大歷史性勝利而這些資產和債權等自西原借款以來是以日本為多,英美這樣的政策是慷他人之慨

但是這一手,就使得姜瑞元控制下的**政府財政問題得到極大的緩解,其財富總量甚至已經全面超越了華聯。

**政府發行的法幣與英美貨幣掛鉤,本身就是符合英美的重大利益。同時中國發行貨幣收兌了大批的白銀與英美置換成為外匯,也就是他們的紙幣。

這些外匯所換取的白銀流入了英美腰包,在經濟危機後成為了重要的貴金屬儲備,平抑和控制了英美由于危機和信用破產可能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

同樣的,中國由于發行紙幣購買力增加也消費了英美危機中過剩的產能,這樣的結果對于英美是非常有好處的。

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綁定英美貨幣與某時空中紅朝民幣和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這個時候,貨幣之間是完全可以自由兌換的,並且這樣的掛鉤還要以你自己的貴金屬白銀為儲備與列強置換的。

這實際上就是把中國的金融控制權交給了英美,英美的貨幣政策的變動,直接影響中國,而且更給英美以紙幣換取中國的白銀提供方便。**政府的金融不是本國國家信用而是英美的外國信用,英美貨幣的信用取代了你的貴金屬天然信用——白銀信用。

將貴金屬變成信用貨幣,那麼就可以隨著市場貶值了,在政府所控制的市場下主導權就易位了。僅僅是通過法幣的改革,姜瑞元就極大的扭轉了中央政府在財政上的拮據和困境,獲得了巨額的財富。

但這對于鐘泱和整個華聯來說,並沒有多少意義,國力之間的比較,並非僅僅是比較彼此之間的財富。更在于各自工業實力、軍事力量和政治體系的全面對沖,如果僅僅是比遺產,當年滿清就不會被英國打得跟狗似的了。

華聯現在就站在歷史的岔路口,在鐘泱暗中的引導下,走向了與**政府完全不同的社會發展道路。姜瑞元因為沒有自己的工業化生產體系,只能依靠英美,引進猶太人的自由經濟規則,來玩西方文明的主導下的游戲。

而華聯則是開始閉關鎖國,內向型的積蓄國力民智,按照自己的游戲規則來玩這場大盤滅國棋。

開放的國家並不一定就會富強進步,閉鎖的政府也不一定會落後愚昧,這關鍵是一個政府的發展策略以及統治階層的權利性質差異。

中日戰爭很大的原因是**政府放棄銀本位發行法幣,在中國這樣的金融貨幣改革中,日本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還損失很大。

因為此前各路軍閥向日本的大量的借款等等是以白銀計算的,日本之所以給這些軍閥大量借款,就是為了控制中國和侵略中國。但佔據中央名分的**政府放棄銀本位以後,日本要白銀也無法當做貨幣使用,價值大大降低。

但假若不要白銀而要**黨的法幣,則肯定是吃大虧的事情。

這些借款對于日本本身也是一個重大金融資產和國家戰略,一旦變成了中國的紙幣,掛鉤在英美貨幣之下,這些借款就要隨著英美貨幣的貶值而貶值,並且也被英美控制了。

同時日本也大量持有白銀,日本在華投資更是以白銀計算,這樣的金融改革日本是吃虧不小,日本是中國最主要的債權國和經濟往來國家,中國的貨幣改革卻不與日元發生關系,這樣英美也得到了間接操控日本利益的好處。

在此為了應對日本的巨大壓力,中國在取消銀本位之前與日本簽署了和平協議做出重大讓步,讓日本在華北駐軍,華北不設防等等。中國北方的軍事屏障沒有了,但是同樣也應當注意到的就是中國金融體制的建立沒有與日元掛鉤,沒有與中國經濟和債務往來最密切的日本貨幣掛鉤,這就是中國的重大利益

無論鐘泱多麼反感實行赤化體制的**黨國,但在這方面的廟算,姜瑞元和他的大臣們的確有著深沉的心機。不過很可惜,鐘泱並不認同這種道路,同樣也不認同西方那種所謂的自由貿易的市場經濟體制。

無論**黨做得多麼出色,這條道路對于華夏的文明而言是沒有未來的,如此下去,中國只會成為列強和財閥的附庸,永世沉淪。

第三百五十一章國內金融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