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三百三十六章 主席林森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三百三十六章主席林森

此時正是民國21年,林森任南京**政府主席,汪兆銘任行政院長,姜瑞元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丟失,淞滬保衛戰損失巨大,姜瑞元迫于政治輿論上的巨大壓力,不得不再一次退位下野。

在他的政治生涯之中,這種事情並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次。不管多麼無奈和苦悶,暫時性的月兌離政治漩渦中心也不是壞事,而且手中只要牢牢掌握著軍權,也不怕其反對勢力翻出什麼大浪來。

中華民國是這時中國唯一合法政權,1932年對于民國來說,正值內憂外患之時。

內憂主要在于中國各地的割據政權,有的表面上臣服于**政府,有的則連樣子都懶得做,比如說華聯和紅門。

華聯自不必說,盤踞六省,佔著中國南方沿海的膏腴之地,經濟繁榮,工業強盛,實在是**政府中央政權的心月復大患。

而中華紅門也不消停,趁著日本入侵東北的大好時機,赤軍于1931年以瑞金為中心的贛南、閩西成立了中華赤色共和國,成為全國赤化運動的中心區域,並得到了蘇俄的幫助。

其主要武裝力量為赤一方面軍又,稱中央赤軍。當時,全國已在231個縣、0萬人中建立了縣以上的赤化政權,赤區建設進入了全盛時期。

姜瑞元認為「攘外必先安內」,華聯已經在對抗外敵上與**軍表現出了步調一致的合作態度,更何況柿子也要挑軟的捏,紅門赤區成為了中央軍的眼中釘肉中刺。在1932年的前兩年**黨已組織了對蘇區的三次圍剿,均以損兵折將告敗。

而如今已是1932年,迫于日本侵華之舉越來越明顯,姜瑞元也迫切需要一個穩固的大後方,才能放心讓主力部隊在前線進行衛國抗戰。

正因為如此,**黨又發動第四次「圍剿」,結果黃陂、草台岡兩仗,損失三個師、槍支萬余,被俘萬余名。第四圍剿又遭失敗,在12月1日赤四方面軍由陝入川。

在此情勢之下,加之西方經濟也正處大蕭條之際,原本滿目瘡痍的中國經濟更是萎糜不振,金融和工商業動蕩,大量白銀外泄、原材料價格跌落、消費市場一片低迷。工人大罷工不斷,農村哀鴻遍野。

中央政府原本計劃投資于經濟項目的款項被大量地挪用于軍事目標,**黨被迫從整理內債入手,以避免財政危機的發生。

至于國家外患,則更不必說,19321月東北在日本的鐵蹄下全部淪陷。1月12日,日軍又在青島登陸。1月28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一.二八」抗戰爆發。1月30日,國民政府被迫遷都洛陽。3月9日,日本的扶持偽「滿洲國」在長春成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

這一連串的戰事激變,都是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說起**政府的首都,也是根據時局的動蕩幾經改變,早在1926年12月13日武漢臨時中央黨政聯席會議的成立,標志著**政府已經遷至武漢。而1927年1月1日的時候,政府的首腦也都正式在武漢辦公,並以武昌、漢口、漢陽為京兆區全名。

武漢作為國都,大**的發展使**政府由廣州時期進入了武漢時期。

1927年4月12日姜瑞元因為紅門在北伐軍身後搗蛋,所以向這群赤化腦殘們舉起了屠刀,鎮壓了紅門的反**政變,並于4月18日在南京另立中央,建立了南京**政府,同武漢**政府對峙。

這時,中國出現了寧漢分裂的政治局面。代表武漢**政府的汪兆銘在被紅門耍了一遭之後也很快右轉,發動了「滅赤」的「七一五」熊東,這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大**的正式開始

**黨終于可以擺月兌蘇俄的束縛,雖然因為先天的組織性問題,仍舊沒有擺月兌赤化的體系本質。但至少這種赤化是中國自己的,而不像中華紅門那般,純粹的蘇俄忠犬,肆無忌憚的出賣國家和民族。

而這時,漢方的反對,各地軍閥派系的離心,以及徐州戰役的失敗,也使姜瑞元陷入困境。他以退為進,向南京政府提出辭職,並于8月12日離開南京去上海,宣布下野。9月16日中央特別委員會成立,決定**政府首都由武漢遷到南京,實現了「寧漢合流」。

姜瑞元憑著下野時期的空擋,迎娶了宋美齡,更是因此獲得英美支持,隨後不久便宣告復出,重掌軍政大權,「寧漢合流」標志著**黨一黨專政統治的建立。

赤化的本質就在于這里,黨權高于國家,政治權謀重于民族利益。用暴力的手段壓制民眾不滿,並且形成一種無限膨脹的政治特權階級。而姜瑞元在這一點上,依舊是走著赤化的路線,與紅門的組織理念如出一轍。

唯一不同之處在于**黨至少還是有著不少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存在,而紅門則是徹徹底底的赤化了,民族文化在他們眼中,都是腐朽陳舊,並且應該舍棄的糟粕。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南京乃帝都,形勢危急。不得已之下,**政府討論遷都,有說遷往西安的,有說洛陽的,還有說漢口的,最後選定遷都洛陽。

3月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長汪精衛等人乘專車從開封轉到洛陽,這時的遷都,名義上是要持久抗戰,實際上首都並未整個搬走,重心仍在南京。5月5日《淞滬停戰協定》簽訂,中日關系緩和。

到了11月,**政府就把都城重新遷回南京。金陵畢竟是六朝古都,而且在這個時代也的確比洛陽更適合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歷史的長河之中,總有許多並不耀眼的人被後世所遺忘,但這些沉默寡言的人,也有著許多品格極高,值得世人敬仰的人物,比如說在1932年一月出任國家主席的林森。

他身為**政府主席,但卻被不少**黨人看作是「國府看印的」。他是辛亥**的先驅、反袁護法的功臣、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然而為官處世卻奉行「不爭權攬利,不作威作福,不結黨營私」的「三不」原則。

他就是林森,一個該被歷史記住的人。

林森出生于福建省閩縣,從「一介書生到國府主席」的人生歷程,以及他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參議院參議長,又連任12年國家元首的經歷,的確也是算得上一段傳奇。

雖身居一國之尊,林森但向來不以貴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肅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會學校里接受了長達14年的西式教育。因對民族危亡有切膚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的道路,且成為出類拔萃的領袖人物,對辛亥**貢獻卓著。

辛亥**勝利後,他作為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當上了首任參院議長,參與了創造共和的諸多關鍵決策,與孫逸仙和袁世凱都共過事。袁世凱篡權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他又輾轉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並在此過程中歷經宦海浮沉,數起數落。

在孫逸仙死後不久,林森便由「容赤」轉向反赤,在政治眼光和個人良知上,都有著讓人驚嘆的才能與堅持。

林森的經歷豐富、復雜而坎坷,而綜觀其一生,對中國文明的恢復做過不少的好事。除了愛國之志終生不渝外,為官清正廉潔、不慕名利、重視教育、自律甚嚴等,也是他的優點。

尤其他崇揚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稱道,在任參院議長時,他對孫逸仙和袁世凱這兩名「大總統」的決定都有過否決的記錄。尤其是他在眾目睽睽之下,曾使目空一切、趾高氣揚的袁世凱不得不在解除佩刀後才被允許進入參議院,此舉尤令人欽佩。

姜瑞元上台後,林森仍未改書生本色,以**黨監察委員的身份,數度參與彈劾姜瑞元的行動,使蔣大為惱火。

林森為官處世,不喜張揚,做事低調,奉行「不爭權攬利、不作威作福、不結黨營私」的「三不」原則,講究「無為而治」。

但同樣也由于這種風格,使得他在黨國之內倍受冷落,在林森出任「國府主席」時,**黨內很多人都不重視林森這位「一國之尊」,甚至僅僅把他看作「國府看印的」。

胡適針對此情形曾有過一段評價︰「林子超先生把國府主席做到了‘虛位’,以至于虛到有的人居然已經‘目中無主席’了。」但他並不是「無所作為」,該做的事他向來是當仁不讓的。

這也和他的文人清高性格有關,不爭權,但也不對人諂媚。在甲午戰爭之後,林森甚至參加過反對建奴政府割讓台灣的義舉,就因為這個,與當時的建奴政府有著非常不愉快的經歷,他不是一個軟骨頭的書生,而是有著自己的傲骨。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于北伐大**時期。不同于孫逸仙的權謀為重,林森極力反對與紅門合作,更因此而參加了「西山會議派」。從而被**黨中央開除黨籍,直到1927年6月11日,南京**黨中央黨部才宣布取消「打倒西山會議派」的口號,林森與張繼、謝持、鄒魯等也恢復了黨籍。

在政治理念上,他的信念和姜瑞元有著許多共同的地方,尤其是在擺月兌蘇俄控制方面,意見一致。

所以1928年2月林森才能當選為**政府委員,隨後更是當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接著又選為**黨中央監察委員,成為**黨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

1931年3月2日,因為在中原大戰之中胡漢民與汪兆銘聯手想要扳倒姜瑞元,所以身為立法院長的胡漢民被姜瑞元囚禁後,林森被選為立法院長,成為**黨中央的要員。

在日本帝國發動「九一八」事變後,本來應該團結抗倭。但是1931年11月**黨四大召開之際,**黨內又開始了互相指責,互相拆台的局面,這也是老慣例了。以姜瑞元、胡漢民、汪兆銘為代表的三派勢力互相之間又開始了權力斗爭,相持不下。

胡漢民和汪兆銘為了搞倒姜瑞元,又再一次暫時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姜瑞元的中央嫡系。在這種情況下,姜瑞元迫于時局,「以退為進」,宣布下野。在這種群龍無首的情況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選為國府代主席。

月底,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議決國民政府主席為國家元首,但不負實際政治責任。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

實際上這時有望成為主席的還有蔡元培。但蔡老頭屬于學者型的人士,資歷比中華民國首任參議院議長的林森稍遜一籌。而于右任因為是姜瑞元青睞的人選,而被胡、汪方所拒絕。因此,最後就只有林森莫屬了,而且從公德還是私德來看,林森都是當之無愧的。

林森平生潔身自好,生活力奉簡約,樸素至極,他曾為**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卻沒有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長衫下擺上縫上襯布以保暖。

他青年喪妻,卻終身不續娶,無親生子女,沒有什麼家產,更無三妻四妾,更無**黨內有些權貴那樣奢侈逸的作風,這在當時的官場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品質。比之後世的所謂偉人吉少山,有過之而無不及。

林森只是與人無爭,本身並非庸碌之才,他對于自己負有責任非常清醒。在《就職通電》中講︰「森受命彷徨,不敢自逸,黽勉受命,暫度危機。值此國難灼膚,外交束手,懍失足于冰淵,謀全國之團結,急不可待,時不我與,森惴惴自將暫勉效職。」

從這番誠摯之語中可見他深知自己所處位置的艱辛,于是表示要如履薄冰地效力。事實也確實如此,伺候**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林森真是受命于危難之際,奮力苦撐危局。

林森常常一身長袍馬褂,鶴發童顏,銀須飄垂。拄著一根手杖,鼻梁上掛著眼鏡,儀態端正,舉止穩重。如果不是他胸披紅綬帶,佩一枚青天白日的徽章,人們是不會想到這麼一位慈祥的老者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

在衣著飲食方面更是很樸素,常身著黑色或藍色大衣長袍,戴灰絨呢帽或黑色禮帽。一年四季,無論寒暑,都是一身布衣,只有厚薄之分,沒有時常變化。飲食起居上他也是喜歡清淡素食,幾乎煙酒不沾。

在住宿上,林森也很簡單,他喜歡清靜、自然。其南京成賢街故居,十分狹窄。移駐洛陽期間,居處尤為簡陋。這與一些**黨內高官住公館形成了鮮明對比,比之後世紅門赤朝的許多所謂節儉的為人,更是猶有甚之。

之所以能夠出任國家主席這個在政治上至高的職務,當然不是僅僅憑著清廉就足夠的。這和林森的思想品格有關,他既有道家淡泊名利的一面,也有傳統儒家積極明志的另一面。登上國府主席的座位,林森並不是懷著君臨天下的心情去爭奪權位。

因此,他的政治作風就帶有很強的「無為而治」的色彩。在通過《中央政治改革案》的議案修改之後,林森出任的國家主席再也不是獨攬黨政軍大權的領袖,而是一個空有名號的虛位。

由于是虛位元首,林森盡量恪守「**政府主席不負實際責任」的明文規定。盡量不問細事,不干擾閣僚的工作。以致在他就任主席一個多月後,行政院的那些官員才記起來應該去參謁一下林主席。

如果國府主席是一個不明大體而個性特別堅強的人,如果他不甘心做一個僅僅畫諾的主席,那麼十幾年前北京唱過的‘府院之爭’一幕戲,還是不容易避免的。只有生活于這個到處都是爭心的時代,試回想那兩年前黨政軍合為一體的國府主席的地位,就可以明白林森主席的謙退無為是有這多麼重大的歷史意義的了。

確實如此,在姜瑞元擔任**政府主席的時候,由于他具有很強的政治**,他兼任著**黨和軍隊的最高領導人,是權傾天下的鐵腕人物,但是由于其鋒芒畢露,樹敵太多,引起連年的軍閥混戰、派系紛爭,搞得國無寧日、民怨沸騰。

就連姜瑞元本人也被迫兩度下野,相比之下,林森的謙遜無為確實具有歷史意義。林森與姜瑞元,在性格上一柔一剛,因此能夠互相配合,長期共事而能安然無恙,這當然主要是因為林森的通情達理。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最終還是被歷史所遺忘。因為他既沒有犯下滔天的大錯,也沒有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更沒有濫用自己的權謀,去肆意修改史書來彰顯自己的偉大。

這樣的偉岸,形似高山,如同四海,巍峨浩瀚,卻又深沉練達。對于國家大事而言,一個人的私人品德無論如何清高,于國于民都是無甚用處,但林森這人,卻是意外。

中國在這個蹉跎的時代,能夠擁有這樣一位寬仁厚重的主席,真是幸甚

第三百三十六章主席林森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